理查斯特劳斯是谁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摘要:一、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简介1.理查·施特劳斯简介2.交响诗的定义与特点3.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创作背景及影响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作品分析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2.《唐璜》3.《英雄的生涯》4.《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三、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艺术特点1.音乐形式上的创新2.音乐主题的发展与变奏3.管弦乐法的运用四、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1.作品引进与推广2.我国音乐家的借鉴与创新3.对我国交响乐发展的启示正文: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作品以交响诗最为著名。
交响诗是一种以文学、绘画或哲学观念为题材,用音乐手法进行创作的器乐作品。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还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始于19世纪末,当时他受到尼采哲学和瓦格纳音乐观念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作品。
其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是理查·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交响诗之一,该作品以尼采的同名哲学小说为题材,展现了查拉图斯特拉从隐居到传道的历程。
这部作品中的“日出”主题成为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旋律之一。
《唐璜》(Don Juan)是理查·施特劳斯的另一部重要交响诗,该作品取材于拜伦的同名诗作,以唐璜一生的冒险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是理查·施特劳斯的一部传记性交响诗,该作品以他自己为原型,表现了一位音乐英雄的生涯与心路历程。
《阿尔卑斯山交响曲》(An Alpine Symphony)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部交响诗,该作品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描绘了登山者在山中的种种经历。
【今日名曲】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年11月27日,理查·施特劳斯在法兰克福指挥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的首演。
▲ 马泽尔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他最为著名的交响诗之一。
这部作品是作曲家根据尼采的同名哲学名著自由创作而成的,它描写了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一个富于哲理的过程。
全曲共分九段,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
这段仅有短短1分30秒左右的音乐,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的极为深刻。
由于这段音乐具有的宏伟气势和艺术表现力,常常被喜爱音响的人们作为音响器材试机的音乐片段。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Also Sprach Zarathustra Weiner Philharmoniker - Strauss Conducts Strauss理查·施特劳斯这样解释说:我的意图并不是去写一部哲学性的音乐,也不打算用音乐来描绘尼采的伟大著作,我的想法是以音乐为手段来表达人类的发展。
从人类的起源,通过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教的和科学的,直到尼采关于超人的想法。
在这部作品首演的节目单中,施特劳斯为各段落撰写的说明是:第一乐章“日出”,人类感觉到上帝的威力,但仍然在渴望。
他(指尼采笔下的超人)陷入激情;第二乐章,心神不宁。
他转向了科学,试图用一首赋格(第三乐章)来解答人生的问题,然而徒劳无益。
接着响起了悦耳的舞曲,他变成了个别的人,他的灵魂直上云霄,而世界在他之下深深下沉。
这部作品在引子“日出”之后,包括连续不间断的八段音乐,它们各采用一个尼采原著中的章节标题来命名:1.来世之人;2.渴望;3.欢乐与激情;4.挽歌;5.科学;6.康复;7.舞之歌;8.夜游者之歌。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Till Eulenspiegel's Merry Pranks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 he), Op. 28Berliner Philharmoniker;Georg Solti - Richard Strauss: Also sprac h Zarathustra;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 Salome's Dance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中没有情节,也不像《蒂尔的恶作剧》那样,生动地去描绘具体事件。
《英雄交响曲》的英雄到底是谁音乐之光,每日发光:今天是钢琴家李赫特(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1915年3月20日出生)的生日。
20世纪钢琴演奏家里,我们经常把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并举,也喜欢把吉列尔斯与李赫特并举,一方面原因是他们都是涅高兹的弟子,更重要的是,他们俩是没有离开苏联的俄国演奏家里,那个年代名气最大的两位。
不过要说名气,李赫特出名要比吉列尔斯晚很多,以至于同门吉利尔斯在接受采访时不断向媒体说,在苏联境内还有一位比他好十倍的钢琴家,名叫李赫特。
1960年,45岁的李赫特终于获准到西方演出,轰动异常。
尤其是美国乐界,比欧洲反响更甚。
他的音乐会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场场爆满。
李赫特跟中国缘分不浅,在中苏蜜月期里,他来华演出引起轰动,傅雷还在家书里与傅聪交流过他演奏的舒伯特。
这里推荐李赫特的舒伯特奏鸣曲960,一起来感受下(在帖音频的时候,发现了索夫罗尼茨基的960,顺便帖在了下面)。
卡拉扬指挥《第三交响曲》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英雄情怀交响作品。
一个是贝多芬的《降E大调交响曲‘英雄’》,另一个是施特劳斯的英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1899)Op.40)。
有趣的是,贝多芬的这首《英雄》,创作的原型是波拿巴(Bonaparte),而斯特劳斯的英雄交响诗的创作原型是- 理查·斯特劳斯!由此可见,他对自己是一位不朽作曲家充满自信,表现出对敌人的藐视。
我们不必全盘接受关于贝多芬乐评人的所有理论。
正如在第一乐章的第二个主题中,尼特兹尔(Nietzel)觉得“这位英雄第一次用尽全力,转过身去,看看他走过的路”;瓦格纳(Wagner)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一位胜利的战士,而是英雄;辛德勒(Schindler)确信这首交响曲是在庆祝法国革命的胜利;等等。
这是一个伟人的姿态,即使在葬礼进行曲中,也没有悲观的哀怨,没有奢侈的哀叹,这些足以表现了这首交响曲从结构到精神上的英雄气概。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
摘要:
1.理查施特劳斯的简介
2.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的特点
3.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的代表作品
4.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的影响
正文:
理查施特劳斯,全名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交响诗、歌剧、室内乐等多种音乐形式。
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他的交响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善于运用音乐的手法来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画面,给听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还具有强烈的叙事性,他的作品中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的代表作品包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唐吉诃德》等。
其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交响诗之一,该作品以尼采的同名哲学著作为灵感,通过音乐的形式,描绘了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
《唐吉诃德》则是施特劳斯的另一部代表作,该作品以塞万提斯的名著《唐吉诃德》为蓝本,通过音乐描绘了唐吉诃德的冒险故事。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为后来的交响诗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对歌剧、室内乐等音乐形式产生了深
远影响。
同时,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也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家,许多音乐家都受到施特劳斯的启发,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理查斯特劳斯理查·斯特劳斯理查・斯特劳斯在奥地利,19世纪跨向20世纪的作曲家是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在德国,19世纪跨向20世纪的作曲家就是理查・斯特劳斯。
理查・斯特劳斯与马勒一样,热衷于大规模管弦乐队所创造的音响效果与狂热的效果,他的作品包括两部分:交响诗与歌剧,事实是,法国作曲家弗雷就认为,他的歌剧本身就都是交响诗。
理查・斯特劳斯追求的是“一种更深刻,更有力,也许是更为刺激神秘,超德意志的音乐”。
创作交响诗自《唐璜》(1889)始,他的交响诗是对李斯特交响诗形式的发展――更辉煌的配器效果与更富诗意的抒情,其辉煌以赋予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音乐思考(1896)的日出开头为典型。
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形式的巅峰,除了他丰富多彩的配器构成的更宏大结构,还因为在这种形式中表达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从马克白、唐璜、查拉图斯特拉到堂吉诃德、英雄。
这些交响诗中气势雄浑者是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到《英雄的生涯》(1898~1899),意境深远的则是相对细腻些的《死与净化》(1889~1890)。
尽管《死与净化》中也有死神粗暴、表面的影响,但那种弥留中美好的回忆与净化的神圣能带人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理查・斯特劳斯所表达的轻松幽默也很出类拔萃,它们体现在《蒂尔的恶作剧》(1894~1895)与《堂吉诃德》(1897~1898)中。
理查・斯特劳斯的歌剧其实是更宏大的交响诗,他自己说,通过歌剧要“冲破和声学、心理上所能承受的复调以及现代观众接受能力方面的极限”。
其实,在交响诗中,他就追求那种粗重、具感官刺激的音效,在歌剧更放大了这种效果。
当然,美妙的乐思还是随处都是。
他一共创作了15部歌剧,这些歌剧中最有名的是《莎乐美》(1905)与《玫瑰骑士》(1911)。
还应该重视理查・斯特劳斯的晚期作品,那更能体现“后浪漫主义”。
那首为23件弦乐器而作哀悼战争中被盟军轰炸焚毁的德累斯顿的《变形》(1945),那种宏大又刻骨铭心的哀切引向特别深入的悲悯。
2018-学会拒绝的名人故事-精选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学会拒绝的名人故事导语:只有学会拒绝,我们才能走好人生道路。
下面是学会拒绝的名人故事,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学会拒绝的名人故事1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
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
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
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
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
”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
这种现象被称作词义反向引申。
)学会拒绝的名人故事2近代音乐新浪漫主义的赫赫主将,理查·斯特劳斯堪称一代音乐天才,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然而,在他70岁高龄的时候,却禁不住法西斯政权的威逼利诱,以老态之躯颤巍巍地登上了德国纳粹集团的国家音乐局局长的宝座,并与法西斯政府同流合污,故意抹杀犹太音乐家门德尔松的音乐价值。
后来,他虽然有些反悔,拒绝了法西斯文化部要他写一部新的作品取代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的命令,音乐局局长的职务也被免了,但他却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
理查·斯特劳斯浪漫主义最后一位骑士————————————————————————————————作者:————————————————————————————————日期:理查·斯特劳斯浪漫主义最后一位骑士-历史论文理查·斯特劳斯浪漫主义最后一位骑士文韧雾欧洲音乐界有三个著名的斯特劳斯,奥地利的“圆舞曲之王”约翰· 斯特劳斯和他的父亲老斯特劳斯,还有德国的理查· 斯特劳斯。
理查· 斯特劳斯是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一位作曲家,也是少数在指挥与作曲领域皆享盛名的大师。
2014 年6 月11 日,是理查· 斯特劳斯诞辰150 周年。
有报纸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球即将上演80 多个版本350 场斯特劳斯的歌剧作品,平均每天就有两场演出。
如此密集的纪念活动,在作曲家中都属少见。
斯特劳斯的音乐拥有浓厚的个人色彩,风格复杂多变,不乏如《莎乐美》般激起千层浪的颠覆之作。
他还担任过第三帝国“国家音乐局”局长,与纳粹有过暧昧的关系,这一切都让他的形象极富争议性。
瓦格纳的追随者理查· 斯特劳斯爱上音乐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就是慕尼黑宫廷歌剧院的首席圆号手。
他4 岁开始学钢琴,6 岁时就写出生平第一首声乐作品,种种表现完全就是一个音乐神童。
父亲的音乐趣味十分保守,在他看来,所有的音乐都应该在古典音乐面前止步。
所以他信奉莫扎特、贝多芬,而厌恶瓦格纳,虽然他曾在后者多部剧目的首演中吹第一圆号。
1883 年瓦格纳逝世的消息传到乐团,全体起立致哀,只有一个人示威性地坐着不动,就是斯特劳斯倔强的父亲。
但戏剧性的是,他对瓦格纳深恶痛绝,却无法阻止心爱的儿子被瓦格纳迷住,成为其忠实的追随者。
斯特劳斯回忆道:“尽管父亲反对,但我迈进了这魔术般的艺术世界——《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
我还记得十七岁第一次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总谱时自己那急不可耐的情形。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
创作了许多交响诗,其中最著名的有《唐·芬廷乐园》(Also sprach Zarathustra)、《齐默尔曼交响诗》(Symphonia Domestica)、《图伊勒腾荒记》(Till Eulenspiegel's Merry Pranks)和《英雄生活》(Ein Heldenleben)等。
《唐·芬廷乐园》是施特劳斯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它根据尼
采的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此说》而创作。
这部交响诗以浩大的声响和宏大的乐曲展现了宇宙的诞生与进化,表达了对人类理性和智慧的追求。
《齐默尔曼交响诗》是根据施特劳斯自身的家庭生活而创作的。
这部作品展现了作曲家与妻子和儿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音乐描绘了一天中家庭的种种生活场景,从清晨的惊喜到夜晚的温馨。
《图伊勒腾荒记》是根据民间传说中的恶作剧人物图伊勒的故事而创作的。
这部交响诗通过音乐描绘了图伊勒的各种恶作剧和抱负,展现了他的调皮和机智。
《英雄生活》是施特劳斯为了纪念自己的生活和音乐创作而创作的。
这部交响诗以雄壮而富有个人英雄主义的音乐表达了作曲家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自己音乐创作的自信。
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巧妙的管弦编配而闻名,展示了他对于音乐表达和情感描绘的深刻理解。
这些作品
在现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理查·斯特劳斯是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一生创作了200余首艺术歌曲,艺术歌曲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生涯,尤其是早期的创作,以强烈的抒情性与戏剧性将德奥艺术歌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尽管斯特劳斯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声乐舞台和日常的声乐教学中,并不像莫扎特、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那样有着较高的传唱率,但其早期作品中钢琴伴奏所展现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特色对于增强声乐表演的艺术性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斯特劳斯早期艺术歌曲为例,对作品中的钢琴伴奏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斯特劳斯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并借此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德奥艺术歌曲风格。
一、生平简介及历史评价 聆听斯特劳斯的艺术歌曲,既能感受到莫扎特般的典雅精致,又能感受到瓦格纳的浪漫绚丽,他的歌曲旋律抒情性与戏剧性极强,清晰流畅的乐句彰显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辩证的哲学、美学思维。
28岁创作出交响诗《查拉图斯特如是说》让人为之震撼,为何年纪轻轻却能将尼采神秘晦涩的哲学以音乐的方式做出充满说服力的诠释?这与其成长与创作经历密不可分。
1864年6月,斯特劳斯诞生在一个音乐家庭,受父亲影响,斯特劳斯从小就接受了文学教育,深厚的文学素养让斯特劳斯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6岁对歌曲创作的初探到16岁对瓦格纳的沉迷,斯特劳斯在展现过人的音乐才华的同时也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这对他之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2年,18岁的斯特劳斯进入慕尼黑大学,一年后他来到柏林,在这里开阔了自己的音乐和文化视野。
之后,斯特劳斯在慕尼黑歌剧院担任乐队总指挥,期间所创作的《F大调圆号协奏曲》《c小调钢琴弦乐四重奏》以及声乐合唱套曲《流浪者的冲锋歌曲》等让他迅速成名。
1885年,斯特劳斯在慕尼黑担任宫廷乐手,此时,他有了第一次艺术思想的转变,他不再被古典主义吸引,突然转变的浪漫主义风格使他的作品受到质疑。
1887年,他的音诗创作获得巨大成功,被评论界公认为瓦格纳之后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
1、古希腊调式是以__四音___音列为基础。
2、奥尔加农是中世纪最早的_复音___音乐形式。
3、拉索是_文艺复兴时期弗莱芒_乐派晚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无伴奏合唱《回声》4、罗马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是_帕勒斯特里那__,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天主教作曲家。
5、威尼斯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是_蒙特威尔弟__,代表作《奥菲欧》6、14世纪的“新艺术”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是马肖,意大利的代表人物是兰第尼7、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的作曲家是_海顿__。
8、被誉为“歌曲之王”的作曲家是_舒伯特_。
李斯特被誉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之王”9、被誉为“钢琴诗人”的作曲家是肖邦。
10、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是韦伯,代表作:歌剧《魔弹射手》11、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是格林卡,歌剧《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幻想曲《卡马林斯卡亚》12、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的是__巴赫__的《_十二平均律曲集_》。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集》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13、李斯特作品:《塔索》、《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交响诗共十三部、《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及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等。
14、舞剧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的作者是斯特拉文斯基15、清唱剧《四季》的作者是海顿16、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的作者是门德尔松17、钢琴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的作者是肖邦18、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作者是舒曼19、歌剧《自由射手》的作者是韦伯20、歌剧《乡村骑士》的作者是玛斯卡尼1、(BCD )下列乐器属于铜管乐器的是A大管B、大号C、小号D、长号2、爵士音乐形成的来源有:布鲁斯、拉格泰姆、黑人灵歌3、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盛行,其中歌曲的主要体裁有法国的尚松、德国的利德、意大利的牧歌。
4、约在公元前3世纪,欧洲人发明了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乐器:管风琴。
5、洛可可风格代表人有:库泊兰、拉莫。
6、、古组曲由一系列调性相同、速度不同的舞曲组成。
1、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浦塞尔(Purcell)、拉莫(Rameau)、库普兰(Couperin)、吕利(Lully)、2、维瓦尔第(Vivaldi)、科莱里(Corelli)、阿尔比诺尼(Albinoni)、帕赫贝尔(Pachelbel)、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约-塞-巴赫(J.S.Bach)、亨德尔(Handel)、3、约-塞-巴赫(J.S.Bach)、亨德尔(Handel)、泰勒曼(Telemann)、C.P.E.巴赫(C.P.E. Bach)、杰米尼亚尼(Geminiani)、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阿维森(Avison)、帕赫贝尔(Pachelbel)、阿尔比诺尼(Albinoni)、维瓦尔第(Vivaldi)、博凯利尼(Boccherini)4、莫扎特(Mozart)、海顿(Haydn)、格鲁克(Gluck)、胡梅尔(Hummel)、博凯利尼(Boccherini)、圣-乔治(Saint-George)、舒伯特(Schubert)、舒曼(Schumann)、贝多芬(Beethoven)、勃拉姆斯(Brahms)、5、贝多芬(Beethoven)、韦伯(Weber)、克莱门蒂(Clementi)、梅耶贝尔(Meyerbeer)、勃拉姆斯(Brahms)、莫扎特(Mozart)、海顿(Haydn)、德沃夏克(Dvorak)、舒伯特(Schubert)、6、舒伯特(Schubert)、舒曼(Schumann)、肖邦(chopin)、约翰.费尔德(John Field)7、门德尔松(Mendelssohn)、布鲁赫(Bruch)、布鲁克纳(Bruckner)、马勒(Mahler)、8、李斯特(Liszt)、瓦格纳(Wagner)、理查.斯特劳斯(R.Strauss)、9、施特劳斯家族(Johann Strauss I、Johann Strauss II、Josef Strauss、Edward Strauss)、兰纳(Lanner)、苏佩(Suppe)、奥芬巴赫(Offenbach)、亚当(Adam)、德里勃(Delibes)、10、柏辽兹(Berlioz)、比才(Bizet)、古诺(Gounod)、福雷(Faure)、马斯奈(Massenet)、11、圣桑(Saint-Saens)、弗朗克(Franck)、肖松(Chausson)、丹第(d’Indy)、夏庞蒂埃(Charpentier)、鲁塞尔(Roussel)、夏布里埃(Chabrier)、12、帕格尼尼(Paganini)、拉罗(Lalo)、萨拉萨蒂(Sarasate)、阿尔贝尼兹(Albeniz)、维厄当(Vieuxtemps)13、德彪西(Debussy)、拉威尔(Ravel)、莱斯庇基(Respighi)、杜卡斯(Dukas)、格拉那多斯(Granados)、法雅(Falla)、罗德里哥(Rodrigo)、14、柴可夫斯基(Tchikovsky)、格林卡(Glinka)、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鲁宾斯坦(Rubinstein)、15、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鲍罗丁(Borodin)、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巴拉基列夫(Balakirev)、居伊16、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里亚多夫(Liadov)、格拉祖诺夫(Glazunov)、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Ippolitov-Ivanov)、斯克里雅宾(Scriabin)、17、普罗柯菲耶夫(Prokofiev)、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哈恰图良(Khachaturian)、18、帕里(Hubert Parry)、埃尔加(Elgar)、戴留斯(Delius)、霍尔斯特(Holst)、布里顿(Britten)、威廉斯(Williams)、布洛赫(Bloch)、19、德沃夏克(Dvorak)、斯美塔纳(Smetana)、雅纳切克(Janacek)、20、格里格(Grieg)、西贝柳斯(Sibelius)、辛丁(Sinding)、阿尔芬(Alven)、21、威尔弟(Verdi)、普契尼(Puccini)、罗西尼(Rossini)、马斯卡尼(Mascagni)、彭奇埃利(Ponchielli)、莱昂卡瓦洛(Leoncavallo)、多尼采蒂(Donizetti)、贝里尼(Bellini)、22、巴托克(Bartok)、科达伊(Kodaly)、埃涅斯库(Enesco)、莫纽什科(Moniuszko)、维尼亚夫斯基(Wieniawski)、卢托斯拉夫斯基(Lutoslawski)、23、艾夫斯(Ives)、格罗菲(Grofe)、伯恩斯坦(Bernstein)、格什温(Gershwin)、科普兰(Copland)、巴伯(Barber)、欣德米特(Hindemith)、24、萨蒂(Satie)、勋伯格(Schoenberg)、奥涅格(Honegger)、贝尔格(Berg)、韦伯恩(Webern)、普朗克(Poulenc)、伊贝尔(Ibert)、25、亨策(Henze)、洪佩尔丁克(Humperdinck)、克莱斯勒(Kreisler)、梅西安(Messiaen)、尼尔森(Nielsen)、沃尔顿(Walton)、米约(Milhaud)、。
国外音乐大师排名
不朽的:
1、巴赫西方艺术的巨人
2、莫扎特最杰出的天赋音乐奇才
3、贝多芬强烈而激情的不朽咆哮者半人半神的:
4、瓦格纳最伟大的戏剧作曲家
5、海顿近乎不朽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6、勃拉姆斯最纯正的浪漫主义交响曲作家和最顶级的德国艺术歌曲作家
7、舒伯特古典、浪漫主义的钢琴和旋律的抒情天才,德国歌曲之王
8、舒曼浪漫主义的化身,歌曲、钢琴曲和交响乐的诗一般的大师
9、亨德尔巴洛克旋律专家,清唱剧天才
10、柴可夫斯基俄罗斯卓越作曲家,旋律大师
天才的:
11、门德尔松浪漫主义神童,优美、典雅的钢琴曲和交响曲作家
12、德沃夏克 3位列入排行榜中的首位捷克人,旋律家
13、李斯特最优秀的钢琴家,交响诗的发明人
14、肖邦钢琴之王
15、斯特拉文斯基 20世纪最优秀的作曲家,先锋派领头人
16、威尔弟最受爱戴的歌剧作曲家
17、马勒 9首交响曲和歌曲作者
18、普罗科菲耶夫 20世纪不协和音的俄罗斯人
19、肖斯塔科维奇苏联头号作曲家
20、理查斯特劳斯“新音乐”的先驱,9首著名交响诗作者。
理查·施特劳斯1864年6月11日出生于慕尼黑。
他的父亲弗朗茨·施特劳斯(Franz Strauss)是慕尼黑宫廷乐队圆号演奏员。
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有《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变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
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莱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
理查·施特劳斯1864年6月11日出生在慕尼黑,1949年9月8日在巴伐利亚的加密施-帕登克森去世。
有关这位作曲大师一生生活经历的资料非常有限。
施特劳斯活到85岁,他沉稳地度过了一些最令世人瞩目的大变动。
有评论说,他在他的加密施豪华别墅的大墙里,随着历史的进程,梦游般地轻松度过了瓦格纳和布拉姆斯的时代,历经纳粹的鼎盛时期,一直到了布莱兹和斯托克豪森的年代。
这一切都在施特劳斯的晚期作品《最后的四首歌曲》(Four Last Songs)中有惊人的反映,这是在他漫长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的作品。
施特劳斯在19世纪的历史上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他21岁的时候就做了当时的指挥大师汉斯·冯·彪罗(Hans von Bulow)的助手,30岁在拜鲁伊特做指挥。
此后他频频出现在欧洲各大首都的舞台上,每一次都受到热烈欢迎,最终使他在1898年的柏林赢得了受人尊重的皇家普鲁士宫廷歌剧院首席指挥的职位。
施特劳斯作为作曲家的早期经历也相当可观,他的三部交响诗《唐璜》、《死与净化》和《蒂尔·埃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使他在31岁的时候就闻名于世。
到了19世纪末,他已经成为德国一流音乐家中堪与海顿和莫扎特齐名的最年轻成员,以至于后人们常常把具有多重形象的他与某位早已经去世的人混为一谈。
当托马斯·比彻姆在1947年邀请已经83岁高龄的施特劳斯出席他在伦敦举办的音乐节时,许多人都为见到他还活着而感到惊讶。
像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情形一样,优越的家庭环境使施特劳斯的童年无忧无虑,令人羡慕。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交响诗《堂吉诃德》是20世纪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交响诗很好地展现了施特劳斯的丰富的交响乐创作才华,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表现力。
本文将分析该作品的演唱部分,探讨其音乐风格、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堂吉诃德》是一部由施特劳斯于1896年至1898年之间创作的音乐作品,它以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Cervantes)的《堂吉诃德》为题材,在音乐上呈现了《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整部作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以不同的乐章命名:《堂吉诃德与桑丘帕达纳》、《堂吉诃德的冒险》、《堂吉诃德对他永远的爱情》和《堂吉诃德之死》。
每一部分描绘了该名角色的不同经历和情感,音乐上充满了戏剧性、浪漫主义和史诗般的气息。
在《堂吉诃德》的演唱中,歌唱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展现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深刻诠释,同时还要应对施特劳斯繁复的乐曲编排和巨大的声乐技巧需求。
演唱者需要运用广泛的声音技巧,从深沉的低音到高亢的高音,从情感细腻的表达到力量强劲的演绎,都需要得心应手。
对于音乐剧情的理解和对角色的塑造也是至关重要的,歌唱家需要通过音乐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角色的形象和情感。
在第一部分《堂吉诃德与桑丘帕达纳》中,演唱者需要展现出堂吉诃德对桑丘帕达纳的痴迷和迷恋。
音乐上充满了奔放的旋律和浓烈的情感,歌唱家需要在这部分中展现出对角色心理变化的理解和表现力,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堂吉诃德的激情与痴迷。
而在第二部分《堂吉诃德的冒险》中,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力量和技巧展现出堂吉诃德在冒险中所经历的艰难和危险,音乐上充满了挑战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歌唱家需要巧妙地运用声音来表现这些情感和变化,使观众能够共情到角色的经历之中。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特岗教师待遇【浪漫主义时期】1.李斯特浪漫主义匈牙利作曲家和钢琴家。
19世纪著名的炫技钢琴演奏家,写有钢琴作品《旅游岁月》、《匈牙利狂想曲》、《练习曲》,并始创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新体裁交响诗,代表作有《前奏曲》、《塔索》等。
2.主题变形李斯特在交响诗中运用的主题发展手法,即一部交响诗中所有主题皆来源于一个动机源头,各主题可作变形以适应音乐的发展,如交响诗《前奏曲》中的疑问动机。
3.循环形式弗朗克在《d小调交响曲》各乐章中反复使用的三个相互联系的动机:疑问动机一渴望动机一信念动机,以循环形式贯穿使用,以统一交响曲各乐章。
4.《动物狂欢节》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双钢琴与室内管弦乐队演奏的组曲。
全曲包含14首小曲,如狮王进行曲、母鸡与公鸡、长耳朵的角色、林中杜鹃、天鹅等,部分乐曲借用了一些名家主题加以夸张变形,有明显的戏谑讽刺性,如乌龟、大象、钢琴家、化石。
由独奏大提琴演奏的天鹅是最受欢迎的一曲。
5.固定乐思柏辽兹创用的格言主题,即在交响曲中反复出现、并可根据音乐发展需要而变形的主题,《幻想交响曲》是应用固定乐思最著名的例子。
6.标题交响曲带有文字说明或者与文学或绘画作品相联系的交响曲。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各乐章都有作曲家亲自写作的文字说明,以指导听众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标题交响曲的范例。
7.无词歌按照歌曲体裁风格写作的小型器乐曲,常由歌唱性旋律和音型化伴奏织体组成,由门德尔松创立。
他写有49首无词歌,有些带有标题,如威尼斯船歌、春之歌、纺织歌等。
8.夜曲具有抒情气质的钢琴曲,旋律宽广婉转、优美如歌,创始人为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他作有20首夜曲。
浪漫主义钢琴夜曲在肖邦手中发展到顶峰,他扩大了夜曲的规模,使之能够表现更加深邃的内容,情感表现也从单一的夜间抒情曲发展到戏剧性与思想性兼有。
9.交响诗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体裁。
产生于19世纪,创始人李斯特,他的代表作有《塔索》、《前奏曲》等。
理查斯特劳斯是谁
理查;斯特劳斯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也是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也享有这指挥家的巨大荣誉。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理查斯特劳斯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理查;斯特劳斯出生于1864年6月11日,父亲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
理查;斯特劳斯是一个神童一般的人物,他四岁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弹钢琴,五岁的时候开始作曲,六岁的时候写了一支波尔卡舞曲,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之前便写出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
在理查;斯特劳斯进入中学之后,学习的是作曲和乐器学的特别渴,也就是交响乐中乐器的运用方面的知识。
在理查;斯特劳斯十六岁的时候,为一出古老的希腊戏剧写了一个合唱曲和节日序曲。
他曾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但是中途辍学去了曼宁根乐队。
在乐队中,他先是担任著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来成为了正指挥。
在乐队中的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下,他“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
之后,理查;斯特劳斯开始专注于交响乐的写作,《唐;璜》、《堂;吉诃德》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相继出世。
1900年之后,理查;斯特劳斯开始专注于歌剧的创作,《莎乐美》、《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相继出世。
他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音乐团体的指挥和音乐指导,是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
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理理查;斯特劳斯十岁之前,他便写出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
在1900年之前,理查;斯特劳斯专注于交响乐的创作。
在那个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交响诗,《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净化》、《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等,都是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
在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诸如《死与净化》和根据尼采的著作写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样的哲理性交响诗;一类是诸如《唐;璜》和《唐吉诃德》一类的叙事性交响诗。
在1900年之后,理查;斯特劳斯的创作就集中在了歌剧交响乐的方面。
他创作的歌剧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写有《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
《莎乐美》在故事情节上骇人听闻,因此引发了争议,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的成功。
《埃莱克特拉》则是在音乐上显得骇人听闻。
之后,理查;斯特劳斯创作了《阿里阿德涅在纳索斯岛》、《埃及的海伦》、《达芙妮》、《达奈的爱情》和《随想曲》等几部使用古希腊神话题材来抒写20世纪现代人情感的歌剧。
1944年至1945年,理查;斯特劳斯创作了23件独奏弦乐器的《变形》,1947年至1948年《最后四首歌》,这是他最后的杰作。
理查施特劳斯的评价怎样历史理查;斯特劳斯评价为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
理查;斯特劳斯出身于德国的慕尼黑,从小便在音乐方面展现了惊人的天赋。
4岁学习弹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时写了一支波尔卡舞曲,8岁时学小提琴,中学学习交响乐中乐器的运用,十六岁为一出古老的希腊戏剧写了一个合唱曲和节日序曲,18岁在音乐界扬名。
理查;斯特劳斯不仅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和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还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
他有着极其卓越的对位写作才能,几乎所有作品的织体都非常复杂,在1900年之前,他创作了《唐;璜》、《堂;吉诃德》等九部交响诗;在1900年之后,他创作了《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
而在更早的时候,在他十岁之前,便已经写出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这两首曲子,谁能说他不是一个音乐界的神童?谁能否认他是伟大的指挥家、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谁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