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成果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结构主义人类学--------亲属结构、神话的新分析方法一、结构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批新民族国家的建立导致西方人类学难以在原殖民地进行田野工作,这使得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困境及对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的重新思考。
而这种重新思考促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派的诞生,即结构人类学或结构主义人类学(structural anthropology)。
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理论范式,甚至可以说是整个20世纪唯一真正的原创性科学范式。
(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人类学理论框架有两种主要的范式构成,分别是马林诺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传统下的英国结构-功能主义,以及米德和本尼迪克特等人传统戏爱的美国文化与人格研究,或心理学派。
)作为一个理论流派的结构主义几乎是列维-斯特劳斯个人的独创。
二、列维-斯特劳斯生平及著述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
他早年在巴黎学习法律、哲学和心理学。
1934年第一次阅读了专业文化人类学著作——罗维《初民社会》,遂将兴趣转向了人类学研究。
在此之后,列维-斯特劳斯曾去巴西进行了5个月的调查。
1938-1939年再次前往巴西中部高原和亚马逊河流域调查印第安人生活。
这些田野工作经历使他得以写出那本风靡一时的迷人游记《热带闲愁》。
这些经历对他最重要的影响是:他感到人类社会的不同经验背后存在着一种基本的一致性,而且人类的思维在各方面也是基本相同的。
主要著作《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热带闲愁》1955 结构主义思潮产生的标志《结构人类学》(第一卷)1958《野性的思维》1962《神话学》(1-4卷)1964-1971三、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思想来源(一)现代语言学中的结构思想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
浅谈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学理论13326022 李婉儿历史学系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是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之一。
列维-斯特劳斯将人类学设想为不同于哲学的“另类哲学”。
他的民族学有经验的本质,他沉浸于探究不同文明的内在逻辑,却又坚持普遍主义原则。
列维-斯特劳斯出名的研究是亲属制度方面的。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他的影响波及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
他的主要著作有《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神话学》(四卷本)和《嫉妒的制陶女》等等。
“神话”(myth)一词源于古希腊的“mythos”,本意为“语词”、“言说”、“虚构故事”等,而神话学的“学”字,则从古希腊中与mythos相对的logos(逻各斯)而来,指潜藏在万物混乱的外表下的秩序、规则和本质,及相对于“语词”、“言说”、“虚构故事”,能完整表达本质、本源、真理、绝对的思想和语文体系。
列维-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分析神话,通过对神话进行研究,透过神话表面离奇古怪的现象,探究神话丰富多样的表层结构下的共同的深层结构。
他的结构主义神话学思想受到多个人的影响。
从他在《神话学》一书中发表的观点看,主要是索绪尔和雅各布逊。
索绪尔是瑞士语言学大师,认为个别词的意义是在一个更大的关系体中产生的,语言现象是一种无意识,词要在系统中理解。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先与索绪尔这一主张产生联系。
他认为神话具有自身的理性,这种理性按照无意识的符号(集体的信码)的逻辑运行。
因此,表面看似混乱而无逻辑的神话,在对其进行结构分析之后,会发现神话都包含着一种集体的无意识性质的逻辑,也就是所谓的理性,那些表面看起来缺乏逻辑的内容实际上是受集体信码支配的,它传递了人类的无意识信息。
于是,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萌,传达着人想要解决人类生存中关于生与死、时间与永恒等一系列根本性矛盾的无意识的信息。
《交响曲》:从列维—斯特劳斯到贝里奥为八位独唱和管弦乐队而作的《交响曲》(Sinfonia)是二十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卢恰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1925-2003)受法国人类学家、哲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的结构主义理论启发创作而成的作品。
本文意图以贝里奥《交响曲》为研究对象,以借用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的第一乐章为触发点,结合贝里奥其他作品,探求结构主义对整部《交响曲》的结构、解构与重构,进而研究贝里奥对二十世纪交响曲概念的探索实践。
本文分为四章:一、第一乐章——模式与逻辑,本章通过介绍《交响曲》的创作情况进入贝里奥对列维-斯特劳斯的接触以及对列维-斯特劳斯《神话学》的介绍;探究神话如何结构音乐,最后是对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
二、第二乐章——历时与共时,贝里奥结构思维雏形的来源或许跟意大利作曲家自身特有的传统特质——贝里奥的碎片化意识与意大利歌剧情结有关。
本章通过历史回顾、时空穿梭、现实事件结合结构主义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理论进行论述,最后是对第二乐章的音乐分析。
三、第三乐章——整体与局部,本章结合结构主义整体与局部理论,从时代批判、历史追溯等角度,对在特定的乐曲位置选择引用这些特定的乐曲及文本碎片进行分析,第三乐章是贝里奥对新的音乐创作充满希望的表达。
四、第四、五乐章——解构与重构,第四、五乐章是对整部《交响曲》的回顾与整合。
本章结合结构主义通过差异达到理解的理论,对两乐章进行音乐分析;论述《交响曲》的创作是对交响曲概念的一种颠覆与还原。
就目前的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对《交响曲》的研究大多关注其作品技法特别是第三乐章“拼贴”技法的运用,缺少对其整体和思想意义的研究。
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从较少被关注的列维-斯特劳斯进入,将《交响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读,以此探究贝里奥《交响曲》“拼贴”背后的思想意义。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西奥多?德莱赛是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凭借其深刻的思想性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对《嘉莉妹妹》的结构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层解析,最终见出文本在意义与形式方面的深层结构。
论文的主体分为《嘉莉妹妹》表层结构分析和深层结构建构两部分。
在表层结构的分析中,论文将从背景、人物和象征物三方面,对芝加哥与纽约、嘉莉与自身、赫斯特伍德与自身、嘉莉与赫斯特伍德以及嘉莉的摇椅与赫斯特伍德的摇椅这五组二元对立进行解析。
通过二元对立的表象分析,得知其在意义上的深层结构,即变化与平衡、自由意志与环境决定论的二元对立。
在分析深层意义结构之后,本文将通过对背景、人物之间关系和故事开头结尾的安排这三方面的分析探寻《嘉莉妹妹》在形式上的深层结构,即纽约部分叙事是对芝加哥部分叙事的翻版。
纽约部分故事的主人公赫斯特伍德是选择自食其力生存方式的嘉莉的写照。
由此看来,《嘉莉妹妹》是在探讨两个“嘉莉”、两类生存方式和两种命运的抉择;是在讲述变化与永恒、自由意志与环境决定论之间的博弈。
关键词:嘉莉妹妹;结构主义; 深层结构; 自由意志;环境决定论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泌胞、甜,,锄强出. 协鼢饱,.么阿耙幽 .. 、, .【 ,..工觚咖鹏胁据厂∞阿珐也矗陀 ,玎,乩,撕、撕,也戗.曲,也亚胁耙,.白耙,..铆矗谢谳.曲船地折把衄.曲也、耽也伊,也把,么玎抱,也玎也 . ,铆”血。
吐也删‰饥.船御劢招,:船幼∞抬啦研”矗”,铆 &研僦矗觚砬,抑商也、衍.:胁幼∞Ⅳ记;咖瑚; 缸;丘谢;衄∞.?目录目录中文摘要?绪论?.第一节作家及作品介绍??.第二节文献综述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创新点?.一、《嘉莉妹妹》在国外的研究综述二、《嘉莉妹妹》在国内的研究综述三、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第一章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第一节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及形成过程.一、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二节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一、深层结构??.二、二元对立??..第三节主要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及其思想主张第二章《嘉莉妹妹》的表层结构解析第一节背景的二元对立第二节人物的二元对立一、嘉莉与自身的二元对立??.二、赫斯特伍德与自身的二元对立??.三、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二元对立??.第三节象征物的二元对立?一、嘉莉的摇椅?.二、赫斯特伍德的摇椅?.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章小结??.第三章《嘉莉妹妹》的深层结构建构??..第一节《嘉莉妹妹》在意义上的深层结构一、变化与永衡?.二、自由意志与环境决定论??.第二节《嘉莉妹妹》在形式上的深层结构一、人际关系的前后影射.二、场景设置的前后影射.三、开头和结尾设置的前后影射.本章小结??一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独创性声明??绪论论绪第一节作家及作品介绍西奥多?德莱赛.是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
列维-斯特劳斯1. 介绍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是一个社会人类学家,他在结构主义的背景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贡献。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人类社会、文化和语言等方面。
列维-斯特劳斯的工作对社会科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化人类学和符号学方面。
2. 结构主义思想列维-斯特劳斯以其结构主义思想而闻名。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现象的解释应该建立在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结构上,而不是纯粹地依靠个别事物或事件的分析。
列维-斯特劳斯主张,社会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通过它们与其他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来解释。
在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视角下,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二进制对立和变换。
二进制对立指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产生了各种意义和价值。
变换则表示在特定的环境中,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交换,并通过这种转化和交换展示出新的意义和价值。
3. 文化人类学研究列维-斯特劳斯在文化人类学领域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始社会,特别是巴西土著社会。
他通过对这些社会的田野调查,发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结构特征,并提出了亲缘关系、食物分类、婚姻制度等方面的理论。
在亲缘关系方面,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不同的社会通过不同的姻亲制度来规定人们之间的亲属关系。
他发现这些制度背后存在着普遍的原则和模式,尽管具体的制度形式在不同的社会中可能不同。
在食物分类方面,列维-斯特劳斯研究了不同文化中关于食物分类的模式和规则。
他通过对食物分类系统的分析,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对立关系,如生与熟、动物与植物等。
另外,列维-斯特劳斯还关注了象征和符号的研究。
他认为人们通过象征和符号来表达他们的观念和信仰,并通过这种表达来建立社会秩序和意义。
他的研究揭示了符号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后来的符号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4. 影响和批评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对人类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结构主义思想推动了社会科学从功能主义转向结构主义的转变。
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作为时事正剧的《俄狄浦斯王》对《俄狄浦斯王》的研究成果,用汗牛充栋这个词来形容毫不过分。
这部剧本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却很少有人关注其包含的历史内容和体现出来的历史真实性,或者比一般历史叙述更真实的一面。
以下这篇文章将引导读者从历史叙事的角度,对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剧本进行一番新的理解。
一《俄狄浦斯王》研究概述目前中外学术界对《俄狄浦斯王》的研究主要还是在伦理、命运或神的旨意等方面,如认为这部剧主要体现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后,伦常的破坏使家族遭难,国家受污”。
或是“在神的无所不及的安排之下,人没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自由而只有如何面对命运的自由。
俄狄浦斯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娶母的。
但在知道以后,他就通过自己的自由动作挖出了自己的眼睛”。
并且青年俄狄浦斯到老年后坦然接受了神加在他身上的命运,“他深知自己弑父乱伦之罪在动机上是清白无辜的,深知自己弄瞎眼睛的突然举动是合乎情理的。
俄狄浦斯王的高贵在俄狄浦斯老人身上得到了净化”。
[1]这类研究在当今学术界仍然非常突出,每年都仍有不少研究成果出现。
[2]特别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研究者们,对《俄狄浦斯王》的命运、伦理等方面的研究仍然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初步浏览相关论文,仅近十多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就不少。
[3]稍列其后的是弗洛伊德学说角度对《俄狄浦斯王》的研究。
[4]西方学术注重新思维,对《俄狄浦斯王》的心理学的研究顺应了这一学术范式,或者反过来说,对这个剧本的心理学研究在西方科学研究传统下应运而生。
在这方面,英语学术界跟国内学术界比较接近,且学术成果丰硕。
[5]弗洛伊德心理学对《俄狄浦斯王》的研究最重要的贡献便是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或称“恋母情结”。
今天,这个术语几乎成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心理学名词,并在多个研究领域中得到普遍实际的应用。
比较突出可见的便是借用“俄狄浦斯情结”去解释其他文本或社会现象。
[6]同样,这一范式在英语学术界也很普遍且收获颇丰,即充分利用“俄狄浦斯情结”或《俄狄浦斯王》这一传统资源解释新的文本。
结构人类学(structural anthropology)是文化人类学的其中一个学派,概念来自克劳德·李维-史陀的构思。
他认为人类会把世界上的东西以二元方式表述,譬如高低、内外、人和动物、生死。
这些概念在不同的文化领域都能够被了解。
“From the very start," he wrote, "the process of visual perception makes use of binary oppositions.”[结构主义及生态学, 1972]目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为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
在素重人文科学理论的法国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应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下称“文集”)中文版在作者将届百岁高龄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简言之,“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中法人文学术交流近年来的积极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在与世界学术接轨的实践中又前进了一大步。
关于作者学术思想的主旨和意义,各位译者均在各书译后记中作了介绍。
在此,我拟略谈列维斯特劳斯学术思想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整体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化发展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思想在战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其独特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专业人类学家和作为结构主义哲学家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上。
在人类学界,作为理论人类学家,50年来其专业影响力几乎无人可及。
作为“结构主义哲学家”,其声势在结构主义运动兴盛期间竟可直逼萨特,甚至曾一度取而代之。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简介: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
他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也有深远的作用。
青年时代爱好哲学,醉心于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在巴黎大学主修哲学与法律,嗣后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达50余年之久。
20世纪30年代他曾在巴西考察当地土著社会多年。
40年代旅美期间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
自1959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列维·斯特劳斯到巴西圣保罗大学任社会学教授。
在此期间,他对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人部落做了实地调查。
后发表《南比克瓦拉部落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1948)、《亲属的基本结构》(1949)、《忧郁的热带》(1955) 等重要著作。
20世纪40年代旅美期间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1941年,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与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雅各布森在纽约邂逅。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与萨特激烈辩论,自1959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
在《野性的思维》一书中,反驳萨特的观点。
这是法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具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论争辩,对于此后法国思想家们的思想创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他的影响波及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
主要著有《结构人类学家》(1~2)、《神话学》(4卷)、《野性的思维》等。
文名: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外文名Claude Lévi-Strauss 别名:列维·斯特劳斯国籍:法国民族:犹太出生地:比利时布鲁塞尔毕业院校:巴黎大学主要成就: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代表作品:《忧郁的热带》、《野性的思维》生平:1908年11月28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是旅居比利时的法国犹太画家,后来随家定居巴黎,在巴黎读完中学与大学,直至获取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和大学教授职位。
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研究摘要:1985年,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法国出版了《嫉妒的制陶女》,作为《神话逻辑学》的补充,讲述了印第安各族群关于陶器、夜鹰、树懒的诸多神话传说,概括了印第安神话的三大主题:“食欲”、“嫉妒或夫妇不和”、“爆裂”,提出并证明了不定型理论、鸣禽理论、貘的理论、林栖动物理论、莱因瓶理论,提出了神话的动物元素和动物的象征性,指出了神话思维的本质:符号的多样性和任意性,指出神话世界的三层空间:天、地、地下,本文就其内容简要分析其神话学研究。
关键词:结构主义;神话学;神话元素在《嫉妒的制陶女·引论》中说,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并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1、证明神话的结构与内容的类似性。
2、探讨神话的内在逻辑。
3、总结神话思维的一般性质。
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从嫉妒、女人、陶工、夜鹰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展开,以利于研究神话思维如何用这些概念进行逻辑推埋。
本书的法文原名《La potierejalouse》,包含了嫉妒、女人和陶工这三个概念,并且以一个兼具着这些概念的黑瓦洛人神话为载体展开探索。
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生活着黑瓦洛人,他们人口不多,但正是这些人的神话构成了列维一斯特劳斯《嫉妒的制陶女》全部神话分析的核心。
他们的一个神话说:太阳与月亮过去都是人,常常住在地上。
他们住在一起,共同拥有一个妻子。
她的名字叫奥荷,意思是“夜鹰”。
她喜欢被温暖的太阳拥抱,但躲避月亮,因为月亮太冷。
太阳还不明帮地对此大发议沦,月亮很生气,就顺着一根藤蔓爬上天空,并且把太阳从天上吹下去。
奥荷见不到这两位丈夫,知道被抛弃了。
她就带了一篮子陶土上天,追赶月亮。
但是,月亮不想再见到她,一刀砍断了那条连接天地的藤蔓,奥荷连同篮子一起跌下去。
陶土撒满大地,而奥荷变成了一只夜鹰。
后来,太阳从另外一条藤蔓爬上天,但是月亮也不理他。
他们从来不一起走。
所以我们.人类现在只能在白天见到太阳,在夜晚见到月亮。
黑瓦洛人借用这个神话来说明嫉妒的起源,他们说:“如果太阳和月亮不是为了女人而争吵,而是能够共同拥有她的话,那么黑瓦洛人也可以两个男人共有一个女人。
列维斯特劳斯熵类学一、熵与列维斯特劳斯理论概述在物理学和信息论中,熵是一个用于描述系统混乱度或不确定性的重要概念。
然而,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领域中,这一概念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将熵的概念引入到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了所谓的“熵类学”(entropy in anthropology)的概念。
这一理论旨在揭示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为人类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二、熵的数学定义与计算在数学和物理学中,熵(entropy)是一个用来描述系统内部无序程度或混乱度的量。
在封闭系统中,熵总是趋向于增加,即系统会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化。
这种演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符合热力学的第二定律。
在信息论中熵被用来衡量信息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即信息的混乱度。
三、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体系及其起源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作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之一,提出了结构主义人类学理论。
他主张通过分析文化和社会现象中的符号和结构来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列维-斯特劳斯引入了熵的概念,以描述社会和文化现象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可以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其演化和发展过程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熵增加过程。
四、熵与人类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的研究中,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社会结构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号系统,其复杂性和动态性可以用熵的概念来描述。
在社会结构的演化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系统的无序程度增加,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熵增加过程。
这种无序程度的增加也意味着系统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增加,从而使得社会结构的演化变得复杂和难以预测。
五、熵与文化演化在文化的研究中,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号系统,其复杂性和动态性同样可以用熵的概念来描述。
文化的演化和发展过程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熵增加过程,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文化的无序程度增加,同时产生了新的文化现象和元素。
列维-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1990)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人类学家。
列维-斯特劳斯他出生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幼年随父母定居法国巴黎。
早年在巴黎大学学习,主攻哲学、法律和心理学,毕业后执教于巴黎的一所中学。
1935年至1939年间,他任巴西圣保罗大学社会学教授,此时,他开始进入人类学研究领域。
1940年后他定居美国,与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1年至1945年间任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教授,并发表了著名的《语言学与人类学的结构分析》一文。
1950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实验学校导师。
1958年他出版了《结构人类学》一书,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
1959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社会人类学讲座。
1962年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野性的思维》一书,促进了结构主义研究的深化,也奠定了他作为结构主义思潮的领袖地位。
1983年退休。
他的主要著作有:《结构人类学》、《感伤的热带》、《神话学》、《今日图腾》等。
列维-斯特劳斯对于神话模式结构的研究,和传统的人类学家诸如弗雷泽和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不同:传统的人类学侧重于对社会的组织制度、方法等实证模式的考察,是从宏观方面进行的;而列维-斯特劳斯则不同,他更侧重于考察人类心理。
他采用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的最新理论成果,试图从语言这个原型出发,去探讨神话结构的原型及文化现象乃至全部人类生活形式的原型。
他对于神话模式结构的研究,侧重于对一组神话的逻辑形式及隐含的深层思想和意义的研究。
他揭示出神话的语言结构模式,但揭示这种结构模式并不是研究的目的。
列维-斯特劳斯曾说:“模式不是理解的目的物,而是它的方法”。
因此,作为结构主义领军人物的列维-斯特劳斯更是从一般的结构模式中所演绎的方法出发,进一步阐释文本及人类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生活现象的原型。
列维-斯特劳斯运用了索绪尔语言学中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的理论,以及语言学中被称为“音位学革命”的诸原理,如二项对立关系等,去研究诸如亲族关系,饮食方法,图腾象征,庆典仪式等社会文化行为。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简单说就是他研究人类文化的规律,就像看待一盘色拉,里面的每种菜都各有滋味,但放在一起就能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景。
他通过对神话、传说、习俗这些“食材”的分析,找到人类思维背后的一些基本结构,真是让人佩服。
想想看,像是给我们的脑袋上加了一层放大镜,看到那些平时不注意的细节,嘿嘿,这就很有趣了。
他最喜欢的就是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发现每层下都有新鲜的惊喜。
比如说,一些古老的神话里,总是有英雄、反派和美丽的公主,这个组合简直是“标配”嘛。
我们会发现,不管在什么文化中,英雄都是面对挑战而勇敢前行的。
就像咱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追求梦想还是解决烦心事,总是需要一点勇气,没错,英雄情结就是如此根深蒂固。
嘿,你有没有注意到,不同文化中总有一些共同的主题,像亲情、爱情、背叛,这些都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没得跑。
在结构主义的视野里,语言也变得非常有趣。
语言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文化的大门。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想象一下,某个地方的人总是爱用比喻,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种,哎呀,简直太形象了。
就像人们用“心”来形容情感,说明我们把情感和内心紧紧捆绑在一起。
这些细节,听上去轻松,却深刻到让人忍不住思考。
说到文化的对立,列维斯特劳斯也挺有意思的。
你想啊,白天和黑夜,文明和野蛮,这些对立面其实让我们更能理解生活的复杂性。
就像吃东西一样,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
人类就是这么奇妙,既能在对立中寻求和谐,又能在差异中发现共鸣。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想到了咱们平常说的“和而不同”,多么贴切!不过,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也有点让人抓狂,有时候感觉像是迷宫一样,绕来绕去,还是不知道出口在哪儿。
但这也是他魅力的一部分,毕竟,探索的过程比结果更有趣,不是吗?正如一句老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主题:列维斯特劳斯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内容:1. 概述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是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他以其著作《野性心灵》和结构主义理论成为世界级学者。
在他的研究中,亲属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列维斯特劳斯在亲属关系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翻译和解析,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列维斯特劳斯对亲属关系的观点和理论。
2. 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亲属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
在他看来,亲属关系并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社会结构,它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列维斯特劳斯将亲属关系分为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两种类型。
直系亲属是指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而旁系亲属则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3. 亲属关系的规则和制度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亲属关系是由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来调节和规范的。
这些规则和制度包括亲属关系的结构和组织、继承权的分配、婚姻制度等。
这些规则和制度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而存在的。
4. 亲属关系的功能亲属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结构,它还具有一定的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亲属关系可以用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同时也可以用来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亲属关系还可以用来实现资源和权力的传承,进而维系社会的阶层和地位。
5. 结论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理论为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拓展了人们对亲属关系的认识,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能够在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提供更多有益的学术启示。
6. 亲属关系的文化差异列维斯特劳斯强调了不同文化和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差异。
他指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于亲属关系的理解和组织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一些社会中,亲属关系可能是由血缘关系来决定的,而在另一些社会中,亲属关系可能更多地依赖于结婚和婚姻关系。
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成果
列维-斯特劳斯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
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
思维》的问世。
就他个人的生涯而言,《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结构
主义兴起过程的开端。
他集神话研究之大成,创作出许多著作,其中
《神话学》四卷本——卷一《生食与熟食》,卷二《从密到灰》,卷三
《饮食方式的起源》和卷四《裸人》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
正确立,为神话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洛普打破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
他的观点被列
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
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
也就是说,列维?斯特劳斯把结构主义方法
应用于神话学研究领域。
他看到了神话中出现的一个现象:不同地区
的神话总是带有同样一些人物,而且细节往往相同。
列维斯特劳斯相
信,神话思维是跟实证思维同样严谨的逻辑思维,而他的“结构”研
究的前提就是在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社会生活表象下人类心智的一
致性,人脑活动时受到深层结构的支配,不同的观念、行为、现象下
起作用的思维机制是相同的。
列维斯特劳斯总结出神话性质中的一个
特点,如果说神话有某种意义的话,那么这种意义不会是那些进入组
合的孤立成分,它只能存在于这些成分的组合方式当中。
同时,他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看到神话时间的特殊的双重性质——既可逆又不可逆,既历时又
共时。
这种特殊的解释被比拟为管弦乐总谱的读法。
在《生食与熟食》
中,列维斯特劳斯进一步强调了它与音乐的近似性。
“音乐似乎最适
宜于揭示神话的本质”,“神话介于截然相反的两个符号体系----
音乐语言和说话语言之间。
为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从双重角度进行
研究”。
而且,本书中许多章节都用音乐术语作为标题。
就像语言的
表意功能并不是对应语音一样,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也具有类似的
性质,神话的本质不在于文体风格,不在于叙事手法,也不在于句法,
而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
神话就是语言行为,然而是一种在极高层面
上发挥作用的语言行为。
因此,列维-斯特劳斯总结出神话中的又一
个特点是神话属于语言的范畴,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神话所
运用的语言显示出特殊的性质。
列维?斯特劳斯在神话学研究中所提供的语言学方法,实际开了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河,他的神话分析也就成为一切叙事作品结
构分析的一个摹本。
他所提出的著名论点--每一个具体神话的各自
单独的叙述,即神话言语,都是从神话的语言的基本结构中脱胎而出
并从属于这个基本结构的,这为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
础。
神话作为语言,其意指的终极东西是人类心智。
神话的逻辑结构
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心智结构。
他指出,这研究对于认识人类思维的本
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列维斯特劳斯还提出了神话的变体问题,他认为从前的神话研究中存在一个妨碍研究进展的障碍,即寻找真正的或原始的版本。
在列
维斯特劳斯看来,一个神话只要被视为神话就仍然是神话,“所谓仅
一个版本才是唯一真实的,其他不过是翻版或变了形的回声,其实没
有这么一回事。
每个版本都是神话的一部分。
”因此,他建议:“对
每一个神话定义须根据全部版本”,“一个神话由它的所有不同变体
组成,结构分析应当对这些变体一视同仁。
”他批判了以往的神话研
究只选择他们偏爱的版本的做法,“普通神话学之所以往往导致混乱
和陈词滥调,正是不了解多维参照系的实际需要使然。
人们天真的以
为用二维或三维的参照系代替便可万事大吉。
”这为神话学的多样性
发展提供了帮助。
列维-斯特劳斯说,神话就世界的秩序、实在的本性、人的起源
和人的命运等给我们教益。
神话还让我们了解它们渊源所自的社会,
展示这些社会遵循的内在动力,表明社会的信念、习俗和制度存在的
理由。
最为重要的是,神话使我们发现人类心灵的某些运作模式,它
们亘古不变,又在无限空间里广泛流播。
我们可以重又发现这些带根
本性的模式在其他社会里、心理生活的其他领域里也存在着。
这是对
千百年来尤其由哲学家进行的神话反思的突破,是创立哲学结构主义
的主要依据。
列维-斯特劳斯对于神话学的深入研究,为后世的神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神话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