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特劳斯
- 格式:ppt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圆舞曲赏析一、引言在众多华尔兹音乐中,第二圆舞曲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的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带您深入赏析这支华尔兹中的瑰宝,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第二圆舞曲的作者是约翰·施特劳斯,这位奥地利作曲家凭借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创作了大量的华尔兹作品,被誉为“华尔兹之王”。
第二圆舞曲创作于1877年,是施特劳斯为一场慈善活动而作。
自问世以来,该作品便广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舞会、庆典等场合的热门曲目。
三、音乐风格与特点第二圆舞曲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节奏韵律而著称。
在旋律上,施特劳斯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如变奏、对位等,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活力和变化。
在情感上,第二圆舞曲表现出了欢快、热烈的气氛,让人们沉浸在快乐的舞蹈中。
而在节奏韵律上,该曲目保持着华尔兹特有的三拍子节奏,使人们能够轻松地跟随音乐舞动。
四、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第二圆舞曲不仅是一支华尔兹音乐,更代表了奥地利乃至欧洲的文化传统。
该曲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众多音乐家视为经典之作。
此外,第二圆舞曲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支华尔兹仍旧在各种场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人们沟通交流、表达情感的桥梁。
五、结论第二圆舞曲作为华尔兹音乐中的瑰宝,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文化传统角度来看都极具代表性。
施特劳斯巧妙地将丰富的音乐元素融入作品中,使其旋律优美、情感热烈。
这首曲目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美妙的听觉享受,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在未来的日子里,第二圆舞曲将继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世人,让人们在舞动中找到快乐与激情。
老约翰施特劳斯是谁老约翰施特劳斯是19世纪奥地利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其家族一生都是音乐世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老约翰施特劳斯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约翰施特劳斯的简介老施特劳斯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名声享誉欧洲,作出了轻快的圆舞曲,将百姓的娱乐项目带到宫廷,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一生功绩创作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被称为圆舞曲之父。
之所叫老施特劳斯是因为要和他的儿子有所区别,他的儿子就是被人们称作圆舞曲之王的小施特劳斯。
老施特劳斯的一生戏剧性,通过老施特劳斯简介对他的一生做详细的了解。
老施特劳斯出生于一八零四年,受到父亲的影响,在小提琴上天赋异禀,虽然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但是继母和继父对他比较好,再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老施特劳斯受到音乐家赫尔的点拨,从此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后来组建乐队,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取得巨大的成功。
与妻子安娜结婚后,生下了小施特劳斯,但是由于应酬和花心老施特劳斯抛弃了安娜和孩子。
老施特劳斯虽然后来名声越来越响,但是在安娜的报复下,她省钱请老师,充分施展小施特劳斯在音乐上天赋,最后小施特劳斯在音乐界的光芒和成就逐渐盖过了老施特劳斯,最后老施特劳斯郁郁不得志,被迫离开维也纳。
但是在其他国家,人们同样更欢迎他的儿子小施特劳斯,并辱骂恐吓他,最后老施特劳斯在一八四九年感染猩红热去世,享年四十五岁。
老施特劳斯的一生是戏剧性的,但是他在圆舞曲上的成就依旧值得肯定。
老施特劳斯简介里有他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一面,也有他在音乐上执着追求的一面。
约翰施特劳斯小时候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的故事在音乐界是一段传奇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其中的某一个人,而是施特劳斯整个家族。
这段故事里有父子之战,也有新仇旧爱的爱情故事。
约翰施特劳斯的故事中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为这个享誉当时的音乐世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老约翰施特劳斯改编了圆舞曲的节奏,对后世的圆舞曲影响深远,被称为圆舞曲之父。
在他成功后抛弃了妻子安娜,作为报复,安娜省吃俭用,将积攒下的钱用于三个儿子的音乐教育,最后三个儿子都成了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其中小约翰施特劳斯天赋异禀,最后人们欢迎,其风头和光芒逐渐盖过了父亲,被人们称作圆舞曲之王。
世界十大圆舞曲1、春之声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83年,当时他已经接近60岁,但该曲的音乐依然充满活力。
据说它最早是一首钢琴曲,后开经轻歌剧《蝙蝠》作为声乐圆舞曲于1883年2月底举行首次演出。
同年3月1日又在维也纳剧院公演。
2、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作曲。
该曲原是声乐曲。
被称为奥地利“非正式的第二国歌”。
3、艺术家的生涯原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几首圆舞曲之一。
作于1867年。
4、南国玫瑰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于1880年10月1日在维也纳的剧院首次上演。
《南国玫瑰圆舞曲》就取材该剧。
5、溜冰圆舞曲被称为“法国圆舞曲之王”的爱米尔瓦尔托伊费尔,作有250首以上的管线圆舞曲。
6、杜鹃圆舞曲瑞典作曲家约翰·埃马努埃·佐纳逊。
以前把有些杜鹃成为郭公,而现在郭公示专指大杜鹃,即布谷鸟。
该曲音乐形象生动活泼,把杜鹃的啼鸣声织进旋律中,娓娓动听,明朗而充满和平气氛。
7、快乐的寡妇圆舞曲匈牙利作曲家莱哈尔作曲。
该曲原是轻歌剧《快乐的寡妇》第一幕的声乐圆舞曲。
8、多瑙河之波圆舞曲罗马尼亚作曲家伊凡诺维奇。
40年代后期的著名影片《乔松的故事》以此作为主题,并取名为《结婚纪念日之歌》。
9、天鹅湖圆舞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选自舞剧《天鹅湖》。
10、斯娃巴尔达圆舞曲是舞剧名作《葛蓓莉娅》中的选曲。
作者德利勃,被称为“法国芭蕾音乐之父”。
外国音乐家简介:施特劳斯、柴科夫斯基施特劳斯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
其父与其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
老约翰·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
他跟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
直至二十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
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小约翰。
施特劳斯的成就比他父亲大,他是一个多产作家。
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和轻歌剧16部。
1844年他十九岁时,正式登台首演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作品1号)及其他三首舞曲(2-4号),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喝采声中,竟连续重奏了十九遍,获得巨大成功,打响了第一炮。
由于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l899年6月3日,他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维也纳入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
他的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柴科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
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
约翰.施特劳斯-冀少版七年级下册教案一、教材及要求1. 教材本教案基于冀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材编写,并以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为主题进行展开。
2. 学习要求在完成本节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约翰.施特劳斯的部分作品;•理解约翰.施特劳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对现代音乐的影响;•提高听力、口语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 约翰.施特劳斯介绍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作品和对音乐史的影响。
(2) 作品欣赏通过对约翰.施特劳斯的部分作品欣赏,让学生对其音乐风格和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听力训练通过听取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提高对英语的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1) 演讲和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讲,让学生了解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和作品,以及对音乐史的影响。
(2) 听力训练将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播放出来,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并进行相关的口语表达练习。
(3)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约翰.施特劳斯的看法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音响设备;•PowerPoint幻灯片或黑板;•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CD。
2.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播放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介绍约翰.施特劳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讲解详细讲解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影响,介绍他在音乐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3) 欣赏通过播放约翰.施特劳斯的部分作品和视频,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了解其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
(4) 听力训练播放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并进行相关的口语表达练习。
(5) 讨论与总结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约翰.施特劳斯的看法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最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四、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本节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约翰.施特劳斯和其作品的理解;•听力测试,测试学生对约翰.施特劳斯音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估,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互相评估。
约翰施特劳斯传观后感《约翰施特劳斯传》观后感约翰施特劳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杰出的维也纳传统舞曲作曲家之一,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关于约翰施特劳斯生平的纪录片《约翰施特劳斯传》,这次观影让我对这位音乐大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产生了很深的共鸣和感慨。
整个纪录片通过生动的场景重现、珍贵的历史影像以及对约翰施特劳斯亲属、学者们的访谈揭示了一个艺术家才华与坎坷之间的故事。
纪录片开篇以约翰施特劳斯的童年为切入点,通过描述他与家人的生活环境,展示了他成长背后的环境因素对他音乐才华的影响。
约翰施特劳斯在家庭中崭露头角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家族音乐事业的压力与期望。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小号演奏家兼作曲家,在音乐界有着显赫的地位。
尽管约翰施特劳斯的才华不容置疑,但他却被迫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之下。
这一点在纪录片的叙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让观众对他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约翰施特劳斯在追求音乐梦想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的音乐在维也纳乡村的酒馆才能得到一些认可,而在维也纳市区的乐坛却遭到了冷落。
尽管如此,他没有放弃,勇敢地去争取自己的机会,最终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终于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开创了他自己的音乐风格。
纪录片也详细地描述了约翰施特劳斯与维也纳社交圈的关系。
在那个时代,音乐圈与政治、社交密切相关,维也纳乐坛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是政治和社会的精英。
约翰施特劳斯通过与这些人的接触和合作,不仅为自己的音乐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深入了解和参与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他的音乐成为了社交场合的必备配乐,传承着维也纳的文化传统。
纪录片对约翰施特劳斯音乐才华的描绘也是精彩绝伦。
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独具一格,融合了哥特式、巴洛克式、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不同的风格元素。
他的曲调婉转悠扬,充满了浪漫情调,能够让人们陶醉其中。
他是圆舞曲的创始人,作品中充满了欢快的节奏和活泼的舞曲,令人难以抵挡地想要起舞。
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简介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ss,1825-1899),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人物经历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
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
施特劳斯自幼爱好音乐,梦想成为职业音乐家。
他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
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
1872年,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
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
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于维也纳去世。
斯特劳斯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斯特劳斯虽然又写出了著名的《南国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等,1844年10月,年仅十九岁的约翰·施特劳斯率领自己的乐队在维也纳一流的饭店进行首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一场圆舞曲的“父子之战”就此展开。
老约翰动用自己的关系阻止各娱乐场所聘请儿子的乐队演出,但聪明的约翰开始逐步培养有别于父亲的观众,他把目光转向年轻人和民族主义者,创作了《维也纳的年轻人》、《塞尔维亚进行曲》、《拨弦波尔卡》等早期音乐作品。
《爱之歌圆舞曲》是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华尔兹舞曲,也是他献给音乐之友协会的作品。
这首曲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充满爱的情感而闻名,成为了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圆舞曲创作于1840年,当时约翰·施特劳斯才17岁。
乐曲以优美的旋律和轻盈的节奏为特点,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在乐曲中,优美的旋律线与和弦转位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非常和谐的音乐效果。
《爱之歌圆舞曲》的主题旋律被反复演奏,每一次出现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和修饰,使得整个乐曲更加丰富多彩。
在华尔兹的节奏中,这首曲子的旋律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轻盈而优美。
这首曲子常常被用于婚礼、求婚等场合,因为它所表达的是对爱的赞美和向往。
施特劳斯家族的演奏团是专门为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而成立的,他们演奏的《爱之歌圆舞曲》等作品深受听众喜爱。
《爱之歌圆舞曲》是一首充满着对人生美好乐观的乐曲,表达了施特劳斯对爱的赞美和向往。
这首曲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充满爱的情感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施特劳斯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无论是作为舞曲还是作为音乐会的表演节目,它都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愉悦和感动的体验。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答辩问题及解析一、约翰施特劳斯在音乐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代表作品有哪些?【参考答案】约翰施特劳斯在音乐领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作曲、指挥、小提琴和钢琴演奏方面。
在作曲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有圆舞曲、进行曲和轻歌剧等方面。
圆舞曲方面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南国玫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轻歌剧方面代表作品有《蝙蝠》《威尼斯之夜》;波尔卡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安娜波尔卡》《香槟波尔卡》;进行曲方面代表作有《爱国者进行曲》《埃及进行曲》。
二、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具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感染性和情感性,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除了约翰施特劳斯,近代还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家?请以一个为例,说说其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音乐家:贝多芬、舒伯特、柏辽兹、柴可夫斯基等。
贝多芬代表作:《悲怆》《月光》《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列举其他代表人物及作品亦可)四、在历史教学中,应从哪几个方面对学情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擅长感性学习还是理性学习、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的特点。
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
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
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小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赏析《春之声圆舞曲》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
创作该曲时约翰·施特劳斯已接近花甲之年,但他的音乐依然充满青春的气息。
据说, 最早这是一首钢琴。
1883年2月约翰·施待劳斯为了指挥新创作的轻歌剧《偷快的战争》的首次演出来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有一天的晚餐会上 , 他与七十一岁的李斯特相见。
作为余兴节目,李斯特和这家的女主人表演了双手联弹。
施特劳斯则根据他们弹过的曲子即兴编成圆舞曲来表演。
就是这一天晚上,完成了这一首《春之声圆舞曲》。
现在常以管弦乐曲的形式演出。
该曲表现了“春天”这个意象。
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竖琴、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管、长笛、短笛、小号、长号、圆号、定音鼓、三角铃等。
此管弦乐是以娱乐性为目的创造的,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这首圆舞曲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此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
该曲子的曲式结构是A、B、A、C、D、A,有一个多次再现、贯穿全曲的回旋曲主题A。
作为一首圆舞曲,此曲与作者其它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也不是作为舞蹈伴奏音乐而创作,它本身就是舞台上表演的音乐节目,具有纯粹的音乐表演性质。
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此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
它有一个多次再现、贯穿全曲的回旋曲主题a。
主题在简短热情的引子之后呈现出来,华丽敏捷的旋律如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洋溢着青春活力。
其它几个圆舞曲娓娓动听、充满生机。
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
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春之声——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赏析约翰施特劳斯,19世纪的伟大作曲家、指挥家,欧洲音乐界的拔尖精英,其音乐思想已影响了几代音乐家。
其中一部比较著名的作品,就是1882年的《春之声圆舞曲》,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在我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影响西方音乐发展历史的珍贵财富。
从这部作品的英文名字来看,它叫做《The Voice of Spring Waltz》,也就是《春之声圆舞曲》。
圆舞曲是四乐章形式,四个乐章分别叫做:Invitation Dance of the Maidens Round of the Lovers 和 Farewell of the Couple。
从乐章标题来看,这是一部描述春天恋爱故事,也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着的“春游踏青”的故事。
Invitation乐章是这部作品的起章,它描绘了春日里人们友善的聚会的景象,以轻快的节拍,用弦乐和铜管乐的交织表现出一种活泼欢快的情景。
紧接着的Dance of the Maidens乐章,则充满了婉转的爱的气息,它以歌唱的节奏,以柔和的旋律,以质朴的音乐表现出一种宁静欢喜的情绪。
这两个乐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春游故事,从“邀请”到“舞蹈”,道出了人们在春天里最原始也最真挚的爱意。
而下一个乐章Round of the Lovers更是充满了激情,用紧凑的旋律、重复的乐句来表示恋人的爱的深刻,令人折服。
最后的Farewell of the Couple乐章,则以双重奏的形式来表现恋人在再别时的悲痛,有些悲伤,有些思念,仿佛能够感受到一种离别时的惋惜和回忆。
从音乐形式上来看,《春之声圆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完美地结合了浪漫主义与德国古典主义的典型作品。
柔和温柔的旋律,用轻松、活泼、浪漫、激昂等不同的情绪描绘出宏大的故事盛况,尽显出约翰施特劳斯对春天的热爱与美妙的思想感情。
总的来说,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是一部充满浪漫美感的音乐作品,也是19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精品,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盛宴的辉煌绝唱。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他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
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
1866年由于在奥普战争中奥地利人惨败给普鲁士人的原因,使整个维也纳处于悲愤、沉寂的氛围之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鼓舞市民的勇气,使人们重振起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伯特向约翰·施特劳斯请求写一部充满生机和爱国之情的合唱圆舞曲。
于是,他想起了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的末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多瑙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仅次于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二大河。
它从德国阿尔卑斯山谷中奔流而出, 穿越那苍翠而幽静的维也纳森林, 流淌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身旁。
因为它的河水在一年中要变换多种颜色: 棕色、浊黄色、緑色、铁青色、宝石緑……是一条多彩的河,是一条奇特的变色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
因此,人們把多瑙河称作为“蓝色的多瑙河”。
“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纯,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情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这是诗人卡尔·贝克的诗句, 一首颂赞多瑙河青春、美丽的诗篇.音乐,是维也纳的骄傲;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
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是于1867年所创作的。
它的全称是《在美丽兰色的多瑙河》它原是一首男女声合唱曲,在维也纳首演,半年后由作曲家改编成管弦乐,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的演奏会上公演,获得成功。
从此流传全世界,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是闻名全球的圆舞曲的经典直之作。
约翰•施特劳斯简介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
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音乐世家里。
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作曲家之一,他自己组织乐队,在国内外宫廷舞会、公园演奏,颇具盛名。
老约翰一直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当一名银行职员,但小约翰自小就非常喜欢音乐,所以他就跟他父亲乐队的队长学习小提琴,又跟一位捷克的作曲家学习作曲。
十九岁的他首次举行了音乐会,在音乐界上崭露头角。
他父亲去世后,他便负责领导父亲的乐队。
从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的定期邀请,到处巡回演出。
他演出活动的最高潮,是在1872年去美国的访问,据说他在波士顿指挥十四场音乐会演出,音乐会在特地建造的大厦举行,可以容纳十万观众,而演奏者就有二万人之多。
为此,安排了一百名指挥给他当助手,可谓盛况空前。
约翰.施特劳斯于 1899年6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在他的一生中,共创作作品五百余首,其中圆舞曲就有一百七十首,可以说圆舞曲是他创作的核心,因此后人尊称他为“圆舞曲之王”。
今天我们要来欣赏的这部作品就是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圆舞曲作品《蓝色多瑙河》。
约翰.施特劳斯-冀少版七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 - 了解并理解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和音乐成就; - 掌握活泼轻快的《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和节奏; - 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奏技能。
二、教学重点•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成就;•《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把握《蓝色多瑙河》的音乐特点;•掌握演奏技巧。
四、教学方法•演唱法;•听辨法;•练习演奏。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卡拉OK或播放音乐视频,让学生体验《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和节奏。
(二)讲解(15分钟)1.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和音乐成就–简要介绍施特劳斯的生平;–谈谈施特劳斯的音乐成就。
2.《蓝色多瑙河》的音乐特点–简要介绍《蓝色多瑙河》的背景;–分析《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三)演唱(15分钟)通过演唱《蓝色多瑙河》让学生感受曲调和节奏,同时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四)听辨(20分钟)播放不同版本的《蓝色多瑙河》,让学生分辨不同版本的差异,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五)练习(20分钟)1.合奏练习–以各类乐器为主,进行整体练习。
2.个人实操–让学生根据节拍练习演奏。
(六)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估1.对于难点的掌握情况,可以采取一对一的答疑方式;2.通过听评、观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更多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2.安排学生进行创意编曲,在学校或社区进行演出。
八、教学反思•比较成功的地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安排观看音乐剧或录像片,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