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劳斯_蓝色的多瑙河
- 格式:pps
- 大小:4.52 MB
- 文档页数:109
《蓝色的多瑙河》作者约翰施特劳斯,于1867年。
这首乐曲按照维也纳圆舞曲的形式,由引子、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
引子分成两大段落。
一开始由小提琴用碎弓奏出轻弱的震音,在震音的背影上,圆号奏出引人遐想的主题旋律,使人联想起晨曦映照的河岸,碧波中森林的倒影和静静流淌的多瑙河。
这时出现了引子的第二段落,乐曲速度变快,出现了圆舞曲节奏,为圆舞曲的正真开始做好了准备。
(共1分26秒)第一圆舞曲为单二部曲式,由对比的两种素材构成。
先是用引子的旋律构成主题,然后是上行旋律轻松活泼以及和主旋律相呼应的欢乐顿音,使乐曲充满了生机勃勃,仿佛多瑙河上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第一圆舞曲的主题B由八分音符的顿音和八分休止符组成。
音乐轻松、明快、清脆悦耳。
(2分27秒处结束,A主题至2分12秒处,)第二圆舞曲采用单三曲式有两种音乐素材构成(AABA)主题A的旋律进行先抑后扬,使乐曲具有明显的回旋感,犹如起伏的波浪层层推进。
接着乐曲突然从D大调转为降B大调,在舒缓而轻快的节奏上呈示出对比性的主题B。
这一转调使乐曲随之显得柔和娴雅,委婉动听。
(A主题至2分42秒处,本段至3分13秒处结束)第三圆舞曲采用单二部曲式(AABB)。
主题A段是连续不断的三度音程和华丽的波音,使乐曲具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
主题B段速度加快,每个乐句开头用八分音符的连奏,是音乐更富于流动性,把旋转不停的舞蹈场面,表现得更加鲜明。
(A主题至3分44秒处,本段总时间至4分16秒处)第四圆舞曲采用单二部曲式(AB),用两种音乐素材组成。
主题A出现节奏比较自由音量减弱,以分解和弦上行旋律线开始,呈现出妩媚清丽、优美动人的特点。
主题B则强调舞蹈节奏,兴奋活泼,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鲜明对比。
(A主题至5分01秒,本段至5分41秒处结束)第五圆舞曲也采用单二部曲式(AABB’),在第一小段带有形象意义的间奏之后,出现的轻弱主题A,采用大跳进行,旋律起伏回荡,美丽而又温情。
The Blue Danube在那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上——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品赏(下)图、文/赵建人唯美小镇:看一桥巍巍通两国"洁白的云朵像张网,散开在蓝天里。
遍地鲜花在它俯瞰下,万紫千红,都在幸福开放……”《蓝色的多瑙河》里,第三首小圆舞曲由两个具有对比性的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连续不断的三度音程进行,音乐别有新意,格外典雅优美;而第二部分则速度加快,富有流动感,音乐充满着旋转的感觉,描绘出一幅欢快热烈的舞蹈场面。
多瑙河诗意浪漫世界有名,全长2850公里,为欧洲第二长河,仅次于伏尔加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最后注入黑海。
小约翰•施特劳斯传记的作者普拉维,在《圆舞曲之王》一书中引用过这样一段调查统计资料:1935年,“维也纳附近的多瑙河,一年里有6天呈棕色,55天为土黄色,38天为浑绿色,49天为浅绿色,47天为草绿色,24天为铜绿色,109天为宝石绿色,37天为深绿色……”最终,他总结道:"多瑙河从未呈现过蓝色。
”感谢老天!我不是色盲,亦非对颜色变化非常敏感的103E壬AY I绘声绘色专业人士,此次游历欧洲,有机会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小镇圣安德烈等地徜徉于美丽的多瑙河畔,有幸亲身体验了它的浓浓诗韵和无穷魅力,同时也觉得:虽然时间已过去八十多年,上文所引对多瑙河河水色泽的记录描述,基本上是真实的,并没有因为时序变迁而发生太大的变化。
今天,导游要带我们去一个地方,大家可以从更佳的角度、更清晰宽阔的视野,再一次看看多瑙河。
这就是匈牙利的唯美小镇埃斯泰尔戈姆(Esztergom)。
驱车来到这里,登上低低的城堡山,山顶最高处耸立着一座宏伟肃穆的大教堂,名曰:圣母升天圣阿达尔贝特圣殿都主教座堂,简称"埃斯泰尔戈姆大教堂”,系匈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牙利全国最大、级别最咼的教堂,亦是整个欧洲第二大教堂。
[键入文字]
《蓝色多瑙河》的故事
《蓝色多瑙河》是一首世界着名的圆舞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奥地利被称为“第二帝国”。
它原是一首有歌词的合唱曲。
施特劳斯创作这首歌曲,是受了匈牙利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启发,这首诗的结尾写道:“多瑙河,美丽的多瑙河!”施特劳斯请人写了歌词,这首歌曲就创作出来了。
提起《蓝色多瑙河》,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施特劳斯的演出活动繁忙,而他的乐思随时涌流出来,就采用各种方法将闪现在脑子里的旋律记录下来。
有一次,施特劳斯一夜未归。
第二天回家时,换了一件衬衣,他的妻子吉蒂发现了衣袖上写满了音符。
吉蒂曾经是着名的歌唱家,她哼了哼,旋律非常优美动听,知道这是丈夫记下的乐思,就将它放在一边。
但是脏衬衣很快就被洗衣妇拿走了,吉蒂又不知道这洗衣妇住在哪里,于是几乎跑遍了全城,才打听到了下落。
这时,洗衣妇正要将那件脏衬衣扔到盆里,吉蒂赶紧夺了过来,这就是着名的《蓝色多瑙河》。
这首合唱曲初次上演时并不成功,施特劳斯也没在意。
就搁在一旁。
后来他带乐团到巴黎演出,需要一首新的圆舞曲,施特劳斯想到了《蓝色多瑙河》。
于是,临时改编为管弦乐曲。
一经演出,即轰动巴黎,成为世界名曲。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除序奏和结束部之外,由五首圆舞曲组成。
乐曲一开始,弦乐奏出轻柔的音乐,就像水波的浮动,接着圆号吹出最富感染力的旋律,就像河水环绕维也纳徐缓流过,使熟悉多瑙河的听众产生种种联想,没到过多瑙河的人也能在脑中激起河水荡漾的情景。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浅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摘要: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不同风格的音乐让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人们有时把严肃音乐或艺术性音乐统统称为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
圆舞曲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圆舞曲起源于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北部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
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城市,继而流行全世界。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于1867年,按照维也纳圆舞曲形式写成,有序奏、5首小圆舞曲和结尾部分。
学习欧洲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下面我们将从《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乐曲概述、创作背景、乐曲赏析等几方面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古典音乐虽然被称为高雅音乐,离我们这个时代较为遥远,但是它能流传下来,就说明它是经典的,有意义的。
其实古典音乐并不晦涩难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每个人都可以在古典音乐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做为西方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它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感觉,让人陶醉其中。
一乐曲概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
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钢琴演奏与作品赏析《蓝色多瑙河》音乐赏析作曲家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是斯特劳斯家族里前后五位圆舞曲作曲家中的佼佼者。
其父与其同名,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而他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
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
遂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二十多首圆舞曲,其中最受世人喜爱的就是这首被誉为维也纳第二国歌的《蓝色多瑙河》。
1866年由于在奥普战争中奥地利人惨败给普鲁士人的原因,使整个维也纳处于悲愤、沉寂的氛围之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鼓舞市民的勇气,使人们重振起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伯特向约翰·施特劳斯请求写一部充满生机和爱国之情的合唱圆舞曲。
于是,他想起了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的末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诗人丰富的幻想,给了约翰·施特劳斯极大的启发,于是这部不朽的《蓝色多瑙河》起初,这首合唱圆舞曲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在法国的世界博览会上演奏,顷刻间轰动了整个巴黎。
“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纯,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情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这是诗人卡尔·贝克的诗句, 一首颂赞多瑙河青春、美丽的诗篇.大自然中秀丽多姿的多瑙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仅次于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二大河。
它从德国阿尔卑斯山谷中奔流而出, 穿越那苍翠而幽静的维也纳森林, 流淌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身旁。
因为它的河水在一年中要变换多种颜色: 棕色、浊黄色、緑色、铁青色、宝石緑……是一条多彩的河,是一条奇特的变色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
《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代表作《蓝色的多瑙河》。
2. 培养学生对管弦乐的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蓝色的多瑙河》,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介绍2. 《蓝色的多瑙河》的创作背景及意义3. 管弦乐的基本知识4. 《蓝色的多瑙河》乐曲结构分析5. 乐曲演奏形式及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蓝色的多瑙河》乐曲的分析、演奏和欣赏。
2. 教学难点: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创作背景及乐曲结构。
2. 示范法:播放《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演奏片段,让学生感受乐曲的魅力。
3. 实践法:分组进行乐曲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和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代表作《蓝色的多瑙河》。
2. 新课内容:讲解乐曲的创作背景、结构分析、演奏形式及技巧。
3. 乐曲欣赏:播放《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演奏片段,让学生感受乐曲的美妙。
4.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乐曲演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欣赏其他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加深对管弦乐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实践活动。
2. 演奏技巧:评估学生在分组演奏时的技术掌握情况,如节奏、音准和表达。
3. 音乐欣赏: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讨论,了解他们对《蓝色的多瑙河》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欣赏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约翰·施特劳斯其他作品的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反思讲授、示范、实践和讨论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是否需要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关键词:作家简介;创作背景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
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
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
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好的音乐能洗涤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得到享受,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正是这种能使人心旷神怡的好的作品。
一、作曲家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其父与其同名,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而他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
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
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斯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斯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
1872年,施特劳斯做了轰动一时的美国之行。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婉转,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水流潺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鸟语花香,多么美妙的地方。
就在这儿,阿尔卑斯山下,多瑙河旁,一颗音乐的明珠璀璨夺目,这就是维也纳,多瑙河的女神。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动人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蓝色多瑙河》。
这首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或“真正的国歌”。
《蓝色多瑙河》是一部纯写景的乐曲,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抒发了小约翰﹒施特劳斯对多瑙河的热爱。
《蓝色多瑙河》是一首又明确写实倾向的圆舞曲,由五个部分构成,前面一个很长的序奏,然后是四个小圆舞曲。
在演奏开始时,先是一段序曲:小提琴的颤音响起,多瑙河的水流潺潺,闪烁荡漾。
雾气消散的河面上,辉映出朝阳的绚丽光斑。
圆号像一道霞光穿透冬雾,呼唤着春天。
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
很快,呼唤音调响彻整个管弦乐队;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扬起欢乐的波涛。
“啊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儿啊吹动树梢多美妙。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鸟语花香充斥多瑙河畔,春天的女神,来到多瑙河,播下希望的种子。
紧接着,轻盈的曲调表达着明朗活泼的心情,“春天美女郎袅娜多姿,花冠带头上,美丽的紫罗兰,是她的蓝眼睛,双唇像玫瑰,向我们微笑,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那露珠是她的眼泪是她的眼泪。
”旋律轻缓,悠扬动人。
“白云像面网,在头上飘扬,遍地鲜艳的花朵,在她脚下开放,春天来了,多么美好。
”节奏欢快跳跃,振奋人心,曲调铿锵有力,充满生机。
展现了人们欢歌跳舞的热闹场面。
“每到晚上,到处射出光芒,射出光芒使人欢畅”。
《蓝色多瑙河》鑒賞【作者简介】:《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庭。
与父同名。
小施特劳斯从小非常热爱音乐。
耳濡目染受到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熏陶。
老施特劳斯是宫廷圆舞厅乐长,又会创作,名震欧洲。
小约翰·施特劳斯7岁已创作一首圆舞曲,并在父亲的反对下学习小提琴。
他中学毕业后,父亲让他考入工业学校,然而,他决心要跻身于音乐界。
幸而母亲悄悄给他买了乐器,并拿钱供他学习。
父亲发现便大发雷霆,严斥母亲,并闹到夫妻分居的地步。
工业学校毕业后,在一家银行干着使他厌烦而又不得不干的工作。
19岁时,在维也纳指挥演出他父亲的乐曲和自己的作品,在演出中,他父亲的乐曲仍很成功,而他自己的作品6次返场,受到热烈欢迎。
这次成功的演出,决定了小斯特劳斯的命运。
此后,父亲便不再反对他当音乐家的决心了。
父亲死后,他自己任指挥并作曲,带领乐队巡回演出,走遍欧洲,直达俄罗斯。
1863年,他任宫廷圆舞曲厅指挥。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酒与女人之歌》、《维也纳性情》、《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维也纳糖果》和《春之声》等120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其父老斯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父”。
还作有《雷鸣与闪电》等120多首其他舞曲。
1870年,他45岁后写作了16部轻歌剧,如:《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为维也纳轻歌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作品简介】:关于《蓝色多瑙河》的创作,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次,约翰·施特劳斯回家时换下一件脏衬衣。
他的妻子发现这件衬衣的衣袖上写满了五线谱。
她知道这是丈夫灵感突现时记录下来的,便将这件衬衣放在一边。
几分钟以后回来,她正想把它交给丈夫,却发现这件衬衣不翼而飞。
原来,在她离开的瞬间,洗衣妇把它连同其他脏衣服一起拿走了。
The Blue Danube在那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上——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品赏(上)图、文/赵建人"一条大河波浪宽……”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伟大摇篮。
到欧洲旅游,有机会和同样伟大同样辉煌的多瑙河来一番“亲密接触”,耳边自然而然会响起一首非常熟悉的美妙乐曲——《蓝色多瑙河〉(An der scho nen blauen Donau,Walzer)0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作品314号)是一首大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其结构由引子和五首小圆舞曲,再加上尾声组成。
乐曲一开始,小提琴轻轻地奏出了颤音。
早春微寒的多瑙河上,袅袅晨雾宛如洁白的轻纱,飘浮在静静的翠绿的河面上;映衬着如此轻柔美丽的背景,圆号吹出了一个朦胧悠长的乐句:哦,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是的,春天真的来了!于是,晨光开始辉耀,漫天红霞,千朵万朵;东方地平线上,射出了万道金光,太阳,火红的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浩浩苍茫,广阔寰宇,万物正在苏醒,大自然在慢慢睁开它惺松的双眼……以上就是这首著名的圆舞曲的引子。
市立公园:“圆舞曲之王”的金色塑像这是我们来“音乐之都”游览的第一个景点。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金色雕像坐落于维也纳市立公园(Stadtpark Vienna)内,系维也纳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提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StrauB)是全体奥地利人民的国宝和骄傲。
为表达对他的景仰和纪念,维也纳市政府在市立公园中竖立起这座施特劳斯青铜镀金全身雕像。
中欧的四月中旬,还有点春寒料峭,早春清冷的风里,导游带着我们来到塑像前。
只见小约翰•施特劳斯站立在一道洁白的弧形拱门之前,汉白玉大理石砌成的拱门上,用浮雕雕刻着一个个纯美的翩翩起舞的天使,拱门前瓦正中,浑身上下金光灿灿的施特劳斯正优雅地拉着他心爱的小提琴,沉浸在美妙的音乐里,周围盛开的鲜花簇拥着他。
高中音乐音乐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教案教学内容:音乐欣赏:管弦乐曲《蓝色的多瑙河》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本曲,使学生初步乐曲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什么是圆舞曲等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本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展开一定的联想。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 介绍圆舞曲教师先播放一首圆舞曲类型的小乐曲,结束后提问:a刚才老师弹奏的歌曲每小节有几拍?b如果将这样的乐曲拿来伴舞也就是说将他看作一首舞曲的话,那它应该是一首四拍子的舞曲呢?还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总结:其实三拍子的舞曲有它自己专用的名词:圆舞曲也叫华乐兹(waltz)板书:圆舞曲是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曲。
17、18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她的特点一般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速度为小快板。
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也是欣赏一首世界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我将同大家一起领略多瑙河上美妙的异域风情。
板书:标题,作者2. 作者生平在以前的音乐欣赏课上,我和同学们讲过,如果要较好的欣赏了解一部音乐作品,如果条件的话,最好能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同样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欣赏这部作品,我也找了一些关于这首圆舞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他们。
首先是这首圆舞曲的作者生平。
板书:作者生平。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
于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
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作曲家之一,他自己组织乐队,在国内外宫廷舞会、公园演奏,颇负盛名。
老约翰原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当银行职员,但小约翰却觉得自己非常喜欢音乐,所以他就跟他父亲乐队的队长学小提琴,又跟一位捷克的作曲家学习作曲。
在他十九岁的时候他就有了自己的一个十五人的乐队当众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亲的乐队分庭抗礼了。
当我听《蓝色的多瑙河》时每当我听到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蓝色的多瑙河》时,那优美、抒情、流畅的旋律,就会引我到那流经中欧八国,贯穿奥地利的多瑙河边去神游一番。
尽管它离我相当遥远,那两岸秀丽、迷人的景色也从未进入过我的眼帘,但通过“圆舞曲之王”充满诗情画意的乐曲的倾诉,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那条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那缥缈的绿野山间的白屋,听到了岸边那白桦林中的鸟语,嗅到了那蝶恋蜂吻的花香……乐曲一开始,随着小提琴那徐徐缓缓,犹如潺潺流水的颤音,猛然间,一条宽阔的大河出现在我的眼前。
在小提琴的衬托下,圆号奏出了圆舞曲的核心主题,这乐曲仿佛是穿过晨雾的曙光。
小提琴的颤音显得明亮且有闪烁之感,似碧波粼粼。
我仿佛看到了河边那飘摆的垂柳,岸上人家升起的炊烟,河面上蒙蒙的水色,黛纱笼罩的远山,甚至感到了那清凉的气息……这一幅多瑙河的晨景多么令人神往!这时,乐曲的速度变快了,圆舞曲的节奏出现了。
它带来勃勃生机,一切都苏醒了,大自然那多姿的容颜,尽在水面映现……第一圆舞曲开始了。
它的两个旋律对比鲜明。
前者是由衷的歌唱,深情的赞美。
与圆号相呼应的衬音,使乐曲在柔美中增添了明朗,舒展里蕴含着欢跃。
后者则欢快地奏出那一步两顿的舞蹈节奏。
我仿佛看到春风吹过多瑙河畔,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到处莺歌燕舞,人们在辛勤劳动,人们在纵情歌舞。
他们在盛赞美好的春天。
第二圆舞曲的两个旋律,一个健美舒朗,一个柔和优美,仿佛“春姑娘”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第三圆舞曲的两个旋律:一个飘逸典雅,像轻盈的云彩那般悠然;一个则流畅欢悦,似淙淙山泉流淌。
而第四圆舞曲则以其热情洋溢的舞蹈节奏,给人一种欢快明朗的感觉。
最后一个圆舞曲是由悠扬动听充满柔情的第一旋律转入辉煌华丽的第二旋律,那喷涌的热情使山跃水欢,像是在高唱着春天的赞歌。
此时,全曲达到了高潮。
接着是结束部分。
它相继汇集了第二、第三、第四圆舞曲的第一旋律,最后回到开始时的主题旋律,乐曲在热烈欢腾之中结束。
蓝色多瑙河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蓝色多瑙河,感谢您的阅读!
说到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莫过于《蓝色多瑙河》了,我喜欢它的柔美、温情,我喜欢它的炽热而欢腾,它就像一条水晶的蓝丝带,拂过你的心胸,丝滑、细腻。
这首圆舞曲的作者叫约翰。
斯特劳斯,这首曲子创作在1866年,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高音活泼轻盈,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多瑙河上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在空气中流动,使人朝气蓬勃,突然洒向一道余辉映在多瑙河那蓝色的玻璃带子上,音乐显得十分优美委婉,我看到穿着鹅绒舞裙的小姑娘们在欢快地跳舞,鲜艳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音乐情绪热烈奔放,看到了自由狂欢的场面,成了全曲的最高潮,旋律起伏回荡,清幽的月光下,有许多人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浸入在模糊的黑夜当中。
这首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真是沁人心脾,她优美的旋律在我的心中流动。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多瑙河犹如母亲的臂弯,让我感到温暖——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是所有圆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它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旁圆舞曲》,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灵感来意一篇描写爱情的诗,其中有一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柔好心肠,犹如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这里猛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多瑙河旁”。
是这首诗流畅的节奏,使得他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当时,正值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入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
担任宫廷舞会指挥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了帮助人们摆脱这种情绪,在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开始为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并将“蓝色多瑙河”作为这首男声合唱的标题,要把这个主题融入乐曲的序奏部分,使人们在乐曲一开始就能联想到这条涛涛奔流的大河。
关于《蓝色多瑙河》的创作,还有另一个有趣的逸事。
当日小约翰·施特劳斯突然灵感突发却发现自己手边没带谱纸,就匆匆在自己衬衣的袖子上草草记下乐思。
当天他忙碌地彻夜未归,次日才拖着倦容,到家便脱了衬衣倒头就睡。
妻子杰蒂·德雷弗丝是一位歌唱家,在看到衬衣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音符,知道这是丈夫灵感突发时的记录,便将这件衣服放在一边。
当自己离开一会儿回来准备将衬衣拿给丈夫时,衣服却不翼而飞啦!原来是仆人将这件衬衣跟其他脏衣服一同拿走了。
这下急坏了德雷弗丝,她并不知道仆人的住所,就坐着车子四处寻找,奔波了半天丝毫没有结果。
就当她绝望的一刻。
幸好一位酒店的老妇人给她指路。
当她冲进仆人的住所时,看到仆人正要将那件衣服丢进满是肥皂泡泡的洗衣桶里,她急忙上前抢过那件脏衣服,这才把珍贵的乐谱挽救了下来。
这就是如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蓝色多瑙河》!试想一下:如果施特劳斯也娶了一位海顿那样的妻子,我们还会有这样的耳福吗?1867年2月9日,《蓝色多瑙河》在维也纳首演。
论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创作历程1、梦幻之源每当约翰·斯特劳斯那首风靡全球的《蓝色多瑙河》在我的耳边响起的时候,我就在想: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条河流的幸福能与多瑙河相比,因为它是一条音乐之河。
流经9个国家、全长2850公里的多瑙河发源于德国的黑林山东麓,虽然它在奥地利境内只有350公里,但这一段的多瑙河则由于孕育了一大批伟大的音乐家而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魅力。
奥地利全境96%的面积都属于多瑙河流域,因河、德拉瓦阿是它主要的支流。
在奥地利人的眼睛里,我们只能找到两样东西:多瑙河和音乐。
这两样东西也可以说成是一样东西,因为有时候我们确实无法分清究竟是多瑙河激起了奥地利人的音乐灵感,还是奥地利人惊人的音乐天赋为多瑙河带来了无穷的浪漫。
在一篇发表于一家中学生杂志的有关多瑙河的文章里,我把多瑙河喻为奥地利人的梦幻之源。
1999年冬天参加一个短期培训团在德国慕尼黑学习,正好有一天空闲,接待单位便要为我们安排一次观光。
他们提供了两处地点让我们自己选择:几个世纪之前的一个国王宫殿天鹅堡和奥地利的萨尔茨堡。
除了我之外,大家都选择了前者。
这样,我只能少数服从多数,与我心向往之的音乐之城失之交臂了。
也许我们一直把音乐艺术想象得太神圣了。
当我向一位在沈阳工作的奥地利人问起他们的国家和音乐的时候,他说,音乐在奥地利只不过是一件每天都不能够缺少的却又是十分平常的东西。
就差一步没能到萨尔茨堡,所以我想象不出一种艺术的神圣伟大与平常会是怎样地融在一起。
直到有一天,当我踏上了地球上离天空和太阳最近的高原之上,看到那些在藏民手中永远旋转不停的法轮,听到遍布高原那大大小小的寺院中传出的诵经的声音,看到那些在拉萨河边或是布达拉宫山脚下长跪不起的人,看到在酥油灯火辉映之下的人们的紫红脸庞的时候,当我终于认识到宗教的神圣与平常是怎样地在蓝天之下的青藏高原融为一体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音乐在奥地利正如宗教在西藏,音乐就是奥地利人的日常宗教。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自动播放您将听到完整的高音质的《兰色多脑河》
André Rieu En concert au château de Schönbrunn à Vienne les 14 et 15 juillet 2006
Andre Rieu(安德列·里欧),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近郊,是近年来在世界乐坛上十分走红的一位小提琴家,他和自己的约翰斯特劳斯管弦乐团默契配合,开始效法自己崇拜的老前辈,一边亲自担任第一小提琴演奏、一边指挥将古典音乐与大众音乐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从而给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了轻松愉悦的艺术享受,因此被誉为“新生代欧洲圆舞曲之王”。
Le château de Schönbrunn à Vienne est une réplique du château de Versailles, le palais baroque ( 1700 ) fut construit sur les ruines de l’ancien palais, rasé par les Turcs en 1683. l’intérieur est majestueux :des plafonds recouverts de fresques, des chandeliers de cristal, des ornements dorés, des immenses miroirs … Le summum se trouve dans la Grande Galerie, où se tinrent de très nombreux bals. C’est dans la chambre aux miroirs que Mozart,alors âgé de six ans,donna son premier concert royal en 1762, en présence de Marie -Thérèse et de la famille royale.
Andre Rieu (安德列·里欧)首席小提琴
YSCHMITZ@VIDEOTRON.CA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