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从列维一斯特劳斯到萨林斯.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名词解释:❖1、结构主义人类学:20th40’s~50’s,在反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口号下,兴起的人类学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
该派主张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从隐藏行为的背后的层次去寻找根源,这个所要寻找的层次就是结构。
它是一种基本的关系,反映的是文化意识形态在内涵上的对立统一。
结构主义主张象征系统决定论,通过对人类象征符号的分析和概括,可以认识决定人类行为的东西,即人类行为由文化的深层结构决定。
❖2、列维-斯特劳斯: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代表作《忧郁的热带》、《野性的思维》、《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结构人类学》❖3、新进化论学派:二战结束后,以怀特、斯图尔德为代表的一些人类学家重提、修正和改进文化进化论学说,创立了新进化论学派。
该学派在原有进化论基础上,把更多的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其中,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动力和路线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整体性的民族志研究作为研究基础,对不同生态和社会体系下的文化变迁的路线作出了新的探索,在这些探索中隐含了对不同文化的人性一致性的怀疑。
❖4、怀特:美国知名人类学家,文化进化理论、社会—文化进化论以及新进化论的代表人。
他对创建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于1964年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
对人类学的贡献,第一是复兴进化论;第二是澄清文化的概念。
代表作《文化的科学》、《文化的进化》.❖5、斯图尔德:新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多线进化论的提倡者.1921年入加州伯克利分校,选修过克娄伯、罗维的课程,一年后转入康奈尔大学,那时该校还没有人类学系,于是1925年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伯克利分校,并进入人类学研究所,1929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密歇根大学任教,1930年转任犹他大学,1933年又到伯克利分校任讲师。
1935年进入史密森研究院,后来于1943年在该院建立了文化人类学研究所;1946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接替林顿退休后留下的位置;1952年他受聘为伊利诺伊大学研究教授。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模式分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模式分类引言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重要理论流派,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现象。
叙事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并接策略摘要:对于“他者”的研究与关注,体现了人类学自身综合性与开放性的学科特征。
人类学总是在对他学科的差异性整合中,不断地认识和完善自我。
从叙事的角度,探讨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粘合过程,不仅符合人类学进行自我整合的学科特征,而且也有益于研究具体族群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叙事作为二者并接策略具有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可以通过移植策略、再生产策略、建构时间秩序策略、视点转移策略、交流策略实现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并接。
关键词:叙事;人类学;历史学;并接策略一、人类学与历史学的整合他者(othemess),作为人类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终点,一直是人类学的研究特征和传统。
强调“他者”是为了更好地界定、认识、完善“我者”。
人类学总是能在清晰地判别了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之后,又娴熟地将这种差异性整合进自己的学科体系中,所以出现了诸如“社会人类学”、“生态人类学”、“饮食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等。
不过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分歧在人类学家这里并非难以弥合,他们总会援引不同的概念,来缝合二者之间的沟壑。
萨林斯(Sahlins)引入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structure)概念和格尔兹的象征(symb01)概念来诠释历史。
萨林斯将历史与文化并置于同一群体范围之内,二者既共享这一群体的文化秩序与象征意义,也在这一意义的变化中相互作为各自再生产的基础与方式,所以,萨林斯强调“文化在行动中以历史的方式被再生产出来……历史也因为不同的文化秩序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
…在概念的援引之下,萨林斯完成了历史与文化的并接,也展现了他如何将人类学与历史学缝合在一起的精巧策略。
王明珂综合了心理学家巴特雷特的心理构图概念(scheme)和社会学有关集体(collectivity)与社会(social)的概念,分析某一人群的凝聚或分离状况,在回溯历史朝代的兴衰更迭中,研究族群的认同、勾勒华夏的边缘。
然而,人类学与历史学的链接并非“仅此而已”,文中笔者将强调二者并接的另一概念——叙事。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一、新进化论(一)柴尔德的文化进化史观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二)怀特的文化进化标准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
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
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E ·T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三)文化史解释三观点(斯图尔德)(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段。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四)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
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斯图尔德提出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劳力。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一、新进化论(一)柴尔德的文化进化史观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二)怀特的文化进化标准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
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
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E ·T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三)文化史解释三观点(斯图尔德)(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段。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四)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
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斯图尔德提出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劳力。
摘要:基于多次对北京房山区河套沟地区的的黑龙关庙会及其村落的田野调查所得,文章着重关注社会变迁对多村落间交往模式的影响。
作为地区中心型庙会,黑龙关庙会由多村落联合举办,其在“河套沟”文化空间及景观的仪式建构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文章从横向/纵向情境、竞争性/非竞争性、表达性/工具性三个维度对“走会”与“献会”进行区隔,希冀借此对“河套沟”内部间及外部村落的交往模式和结构进行透析。
在此基础上,对“仪式性馈赠”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探讨作为一种“仪式性馈赠”机制,它们对传统村落生活中社会关系网的凝结以及区域社会中地方认同感的缔结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伴随着社会变迁及现代化的进程,在这样一种结构化的交往模式及交换体系中,是什么使得它在其发生的场域中依然呈现出结构化的功能特征。
关键词:“走会”、“献会”、仪式性馈赠、交往一、前言本文是基于京西“河套沟”地区多村落间“仪式性(ceremonialized )馈赠”及交往模式的民族志(ethnography )报告。
众所周之,礼物馈赠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交换方式之一。
仪式性的礼物馈赠及交往通常用来支持、强化并创造了各种———合作性抑或是竞争性的———社会联结。
作为非日常的、群体的仪式性交往行为,黑龙关庙会在维系、再生产及改造村落人际关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类学关于礼物交换的理论主要源自马歇尔·莫斯(Marcel Mauss )的名著《礼物》(The Gift ),在此书中,莫斯将礼物(不可让渡的[inalienable]物品)所创造的联结看做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他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是人是如何与物以及如何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以京西黑龙关庙会为例徐天基罗丹175民俗研究2010.1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相关联的。
书中提及“整体性的呈赠”(total prestations)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人类最初的交换,区别于现代社会中独立个体之间的商品交换。
⽂化⼈类学⼀、什么是⼈类学Malinowski:研究⼈类及其在各种发展程度中的⽂化的科学,包括⼈类的躯体,种族的差异、⽂明、社会构造以及对于环境的⼼灵的反应等问题的研究。
⼈类学是⼀门⼴泛地、综合地研究⼈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实证科学。
从⽣物和⽂化的⾓度对⼈类进⾏全⾯研究的学科群,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对具有⾼尚道德品质及⾏为的⼈的描述中。
⼈类学的研究视⾓:整体观和⽂化相对独⽴性。
①整体观:从社会⽂化和⼈类⾏为的各个⽅⾯和层次研究社会的⽂化元素和⾏为,把社会或⽂化当作⼀个整体来研究。
②⽂化的相对性:这是对⽂化⼈类学的研究态度和⽂化评价。
要求研究者客观地看待被研究的对象。
⼀般采⽤⽂化主位研究法,从被研究者的⾓度来看待被研究者的⽂化。
⼈类学的研究⽅法:⽥野调查和跨⽂化研究①⽥野调查:通过观察、谈话、访问等⼿段取得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就是⼈们常说的⽥野调查⼯作。
主要有观察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谱系法、个⼈⽣活史。
新近的趋势以规范的⽥野调查获取研究资料是当代⽂化⼈类学区别于其他社会学科的重要特征。
②跨⽂化研究:对不同的⽂化进⾏⼴泛的⽐较研究。
⼆、理论流派⼈类学的理论是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是在批评与借鉴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依次主要有:进化论-传播论-历史特殊主义-功能论-⽂化与⼈格-新进化论-结构主义-⽂化⽣态论-认知研究-阐释主义-后现代主义-1、古典进化论:Edward Tylor Morgan第⼀、他们所关⼼的,是全⼈类⽂化的总体发展,不关⼼某⼀社会-⽂化的内部运作。
第⼆、他们的进化论是单线的进化论。
第三、他们都强调⼈类⼼理能⼒的⼀致性及其对⽂化进化的决定性作⽤。
第四、在研究⽅法上,当时他们采⽤“⽂化残余”和“⽂化类⽐”的⽅法,把不同⽂化现象加以逻辑的排⽐,然后,通过分析,将不同的⽂化排列为⾼低不同的序列,⽤以代表全⼈类⽂化的进化过程。
0、传播论Diffusionism Ratzel(是第⼀位伟⼤的传播论者,提出“⼈类地⾥学”理论。
思想战线2013年第3期第39卷ɴ.3,2013Vol.39人类学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人类学黄剑波摘要:人类学的思想虽古已有之,但现代人类学之形成则是比较晚近的事情。
现代人类学从其19世纪中后期形成以来,就已经处于一个历史上来说很新近的民族国家语境下,主权国家的传统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20世纪80年以来的人类学被各种各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对各种传统的、权威的、宏大的叙事提出批判,解构、质疑。
这个时代的人们越来越怀疑理性主义的效度和限度,而日渐强调身体、感官、主体等关键词。
人类学的独特贡献就在于对“他者”(others)的关注和探求,而人类学的元问题就是要探索文化的多样与人性的普同。
人类学是通过探讨和解释人类文化的不同,最终旨在寻求人之为人的本质。
关键词:人类学;民族国家;后现代;历史1995年,萨林斯应邀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西敏司讲座”,在讲座一开头他就指出,如今的(至少是汉语)人类学界常常忽略的一个事实,即在欧美传统的人类学这个词的使用上,本身至少就有两个层面上的涵义:即作为一门文化学科的学术人类学(academic anthropology as a cultural discipline),以及作为西方社会的本土人论(native anthropology of Western society)。
①如果考虑到西方基督教神学意义上的人论与哲学意义上的人论上的差异,或许可以将后者称为“人观”。
如此,我们所通常使用的“人类学”一词就具有了三个相关、重叠,但又有所不同的层面或涵义:即(基督教)神学意义上的人论,哲学意义上的人观(如康德的《实用人类学》)以及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人类学。
这还只是在西方学术传统中能够观察到的三层意义上的“人类学”,如果把中国以及世界各地或文明自身关于人、关于自己与他人、关于宇宙观等看法也看作广义的“人类学”的话,例如将民族志写作追溯到司马迁或徐霞客等这类的努力,那么所谓“人类学”就可以说更为丰富多样,甚至可以说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人类学相去甚远。
论《礼物的流动》中“礼尚往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作者:景辉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9期摘要:《礼物的流动》是一部内容翔实、文笔生动、观点犀利的民族志。
此书是第一次站在中国农村社会这一独特的视角上去探求礼物世界的奥秘,是礼物世界的“中国式”解读。
这本书的作者以一个中国北方普通的小山村里纷繁芜杂的礼物交换方式为研究起点,深刻地揭示出这些礼尚往来背后反映的中国的礼俗文化、社会结构以及这些现象承载的文化人格。
关键词:《礼物的流动》礼尚往来互惠原则礼俗文化文化人格引言人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里强调的就是一个人从生至死一直受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
而一个人要想更好地使自己以顺应社会的要求,就需要通过礼尚往来不断扩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正如“众所周知,礼物馈赠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交换方式之一。
因此,研究礼物交换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和诠释既定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与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
人类学家却能用“特异功能”的双眼透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礼物这支“隐形的手”,正是这支象征着社会规则和文化符号的“隐形的手”牵引着人际关系的走向。
一、西方人类学对礼物问题研究的起源与发展马歇尔·莫斯的《礼物》一书开启了礼物世界的揭秘之旅。
莫斯通过探究毛利人的礼物馈赠,提出了自己的礼物交换学说:“一个人馈赠出的礼物实际上是他天性和力量的一部分,而接受某个礼物也就是接受了送礼者的一部分精神真髓。
保留这种东西是危险的,不仅是因为这样做犯忌,而且因为它在道义上、身体上以及心灵上来自于某个人。
”莫斯断言,就是礼物中的“豪”迫使收礼者要做出回报,他把这称为“礼物之灵”。
礼物馈赠具有个人化的特点。
继莫斯之后,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互惠原则”——社会大厦得以稳固的地基。
“一个人给予是因为他期待报偿,而一个人回报是由于其伙伴可能中止给予的危险。
”弗斯对莫斯的“礼物之灵”学说进行了更详细、更尖锐的批判。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简单说就是他研究人类文化的规律,就像看待一盘色拉,里面的每种菜都各有滋味,但放在一起就能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景。
他通过对神话、传说、习俗这些“食材”的分析,找到人类思维背后的一些基本结构,真是让人佩服。
想想看,像是给我们的脑袋上加了一层放大镜,看到那些平时不注意的细节,嘿嘿,这就很有趣了。
他最喜欢的就是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发现每层下都有新鲜的惊喜。
比如说,一些古老的神话里,总是有英雄、反派和美丽的公主,这个组合简直是“标配”嘛。
我们会发现,不管在什么文化中,英雄都是面对挑战而勇敢前行的。
就像咱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追求梦想还是解决烦心事,总是需要一点勇气,没错,英雄情结就是如此根深蒂固。
嘿,你有没有注意到,不同文化中总有一些共同的主题,像亲情、爱情、背叛,这些都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没得跑。
在结构主义的视野里,语言也变得非常有趣。
语言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文化的大门。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想象一下,某个地方的人总是爱用比喻,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种,哎呀,简直太形象了。
就像人们用“心”来形容情感,说明我们把情感和内心紧紧捆绑在一起。
这些细节,听上去轻松,却深刻到让人忍不住思考。
说到文化的对立,列维斯特劳斯也挺有意思的。
你想啊,白天和黑夜,文明和野蛮,这些对立面其实让我们更能理解生活的复杂性。
就像吃东西一样,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
人类就是这么奇妙,既能在对立中寻求和谐,又能在差异中发现共鸣。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想到了咱们平常说的“和而不同”,多么贴切!不过,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也有点让人抓狂,有时候感觉像是迷宫一样,绕来绕去,还是不知道出口在哪儿。
但这也是他魅力的一部分,毕竟,探索的过程比结果更有趣,不是吗?正如一句老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结构主义与列维-斯特劳斯一、列维-斯特劳斯的个人生平结构人类学的缔造者--列维-斯特劳斯,1908年生于法国,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神话学家和人类学家,也是法国结构主义的领袖人物。
他早年就读于巴黎大学,1935年到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社会学,并用了4时间对巴西的原始部落进行民俗学、人种学的调查考察。
二战开始,他曾回法国服兵役,巴黎陷落后,他旅居美国,结识了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的领袖人物、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他的影响下,列维·斯特劳斯把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运用于人类学和神话学研究,用语言学的模式来解释亲属关系和神话结构,从而对结构主义运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的大量著作;《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热带的忧郁》(1955)、《结构人类学》(1955)、《野性的思维》(1962)和《神话学》(四卷本)(1964-1971)奠定了把结构主义方法引入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石。
二、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1、结构主义的思想来源(1)现代语言学中的结构思想结构主义之父——索绪尔,将语言学理论引伸出来的一些普遍性的结构原则,在日后成为结构主义思潮的一些重要方法论的基础,也就是说这些普遍性的语言学原则包含有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这就是索绪尔对结构主义的最主要贡献。
他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语言的本质及其一般性结构,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系统,而构成着一系统的元素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制约的实体。
换言之,就是语言基本上是一个由对比和相互关联的元素构成的结构。
概括起来,结构主义从结构语言学那里主要继承了两个基本思想。
首先,索绪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
前者是指语言的系统、组织语言的规则和用法,后者是指个体的话语。
第二,意义总是对立和结合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也是深层结构的作用。
这来自于索绪尔认为语言中包含着“符号”的思想,这种符号可被分为两部分:“能指”与“所指”。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浅析【摘要】现代人类学发展的100多年以来,出现过多种人类学流派。
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流派,在人类学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观点进行阐述,以期梳理人类学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
【关键词】人类学流派;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是发端于十九世纪的一种方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成为社会的重要思潮之一。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是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百岁法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于2009年11月4日与世长辞。
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萨林斯(Sahlins)①说:“我们失去了最后一位世界级的人物,最后一位有世界眼光的人物。
”②2019年是列维斯特劳斯逝世10周年,重温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对现实仍有重要意义。
一、结构主义的思想渊源结构主义这一概念并非列维-斯特劳斯所创,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结构主义已在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中流行。
瑞士作家、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同时也是后世学者公认的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结构主义思潮肇始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
③二、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大批新民族国家的建立,西方人类学难以在原殖民地进行田野工作,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困境及对理论的重新思考。
而这种思考促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派的诞生,即结构人类学或结构主义人类学(structuralism anthropology)。
列维斯特劳斯对人类学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通过在巴西印第安部落调查研究搜集到了大量的资料,并以这些资料为例,开始了对人类学新的探索。
和其他人类学家有所不同,列维·斯特劳斯将索绪尔提出的结构主义的思想引入了人类学研究领域。
结构:从列维一斯特劳斯到萨林斯
摘要:结构研究在人类学理论脉络中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学者围绕它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本文概述了结构主叉人类学代表人物列维一斯特劳斯对神话与结构的研究和美国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中关于结构的论述,并对二者进行分析和比较,试图探讨其中结构与主体、历史的关系,以此来讨论结构研究的张力与可能性。
关键词:结构;结构主义;神话;主体;历史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结构主义影响了近半个世纪的人类社会及文化,亦引起了人类学界的震动。
列维一斯特劳斯作为西方公认的结构主义领袖,对大量神话进行深入研究,从人类心理一致性出发,认为“文化的本质是结构”,以他为代表的结构人类学成为人类学理论进程中重要的部分。
美国人类学者马歇尔·萨林斯把结构主义方法运用到社会转型的研究中,加入历史的内容并强调实践的主体性,丰富并拓展了“结构”的概念。
一、列维一斯特劳斯——神话与结构
对神话的结构研究是列维一斯特劳斯最为卓著的学术成果,《神话学》更是奠定了他在社会科学界的崇高地位。
受索绪尔、雅克布逊等人影响,他将结构语言学方法运用于人类学和神话研究中,用语言学模式来解释神话结构,试图通过神话分析和理解人类解释世界的方式。
如对俄狄浦斯神话的分析,他将神话分割成事件或片断排列成表,用简单的图表解释复杂的情节,把相似的情节抽离出来从左到右的横列表示情节,从上到下的纵列表示神话中共有的关系,通过研究来解释表格中体现的结构关系及意义,指出神话由“神话素”构成,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新的意思。
神话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符号系统,它在自己的结构中生成各个具体的神话。
这个系统也是一个二维参照系,兼备历时和共时性。
列维一斯特劳斯从神话中找到对全人类心灵普遍有效的逻辑,即人类心灵都具有的“野性的思维”,他认为原始社会的神话是人类心灵外在化的最初形态,因科技的发达和普遍的教育驯化,现代人的心灵充满了各种特殊的逻辑,野性的思维己被掩盖起来了。
其次,通过神话论证了二元对立是人类心灵的基本结构,认为一切关系最终都可还原为二元对立,各关系的每个元素都可根据对立关系中的位置被赋予社会价值。
并且,二元对立的事项间具有着特殊的转换关系,神话提供了解决这一转换关系的逻辑手段和两种关系间的联系问题。
再次,神话分析为研究文化的其他方面提供了线索。
我们可以像研究神话那样对文化进行切分,并探索它们的结构关系和象征意义等,从而获得对文化的深层理解。
二、萨林斯——历史之岛与结构
尽管萨林斯本人不置可否,但仍可以看出他后期的理论显然受到列维一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影响。
其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历史之岛》,详尽考察了南太
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和欧洲入侵者进入夏威夷诸岛后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了历史与结构的理论。
如他从人类学角度对库克船长案例进行的经典分析中,围绕库克为何被杀,对夏威夷土著的玛卡希基仪式进行考察,在现实与仪式的背离和巧合中发现了土著社会的神话所起的关键作用。
在土著的宇宙模式中,神和人二元对立的结构关系衍生出了神话一政治的谱系,由此结构所规范的范畴关系形成了自身的社会与文化秩序。
他认为历史事件中具体的人与物符号意义的转化,体现的是神话中二元对立的结构间的范畴关系,所以历史事件是--一种神话现实的隐喻。
他将事物的二元身份置于历史联结的纽带上,从而来解释两种文化遭遇时社会内部关系的变化及社会关系的转型问题。
他认为人对神圣事物的传统反应构成了人与神圣事物的关系——一种传统的关系范式,它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得以持续建构的结构。
然而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是按照固有的传统逻辑去构想的,特殊情况的发生会带来传统关系之间的对立。
传统范畴接纳了新的功能性价值,文化意义因此发生变化,随着范畴之间的关系的变化,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
萨林斯对土著神话结构分析的独创性,在于他从不同的文化秩序中理解独特的历史实践。
通过对历史一结构的辨证思考,阐释了地方社会的宇宙观、本体论对历史实践过程中不同关系的建构,人们运用既有的传统来感知、建构历史发展中遭遇的不同事件,而在文化系统中,这些事件又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从而强化或改变不同关系的范式,使结构得以稳定或转型。
三、结构与主体、历史之关系
以列维一斯特劳斯为中心的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哲学背景主要源于对萨特等人存在主义的否定。
以佛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为根基、索绪尔等人的结构语言学为基础的结构主义者们否定主体作为中心的存在性,认为人类历史应被视为一种稳定不变的结构,起变化的只是结构所承载的内容,主体的行为、感觉、姿态都被纳入这一永恒的结构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的本质。
而萨林斯则反思了历史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历史依据事物的意义图式并以文化的方式来安排,人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重要作用X依据对文化秩序的既有理解来组织行动计划,并赋予其行动目标以意义;而文化图式也是以历史的方式安排,因它们在实践展演中,意义或多或少受到主体的重新估价,由于行动l的偶然情境并不必定与某些群体可能赋予它们的意义相吻合,主体能动性充分得以发挥,创造性地重新思考人们的惯用图式。
一方面,文化在主体的行动中以历史的方式被再生产出来,另一方面,文化在主体的行动中被以历史的方式改变了。
他将其概括为;“人类学家所称的‘结构’——文化秩序的象征性关系——乃是一种历史事物”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历史的内容具有幻觉性和神话性,历史学家选择一个既定的地域或时期只能建构局部的历史,无法获取意义重大的全面历史,所以他的结构研究更关注共时性,强调无意识下的深层系统所内化的非理性创造而不是主体的实践性。
而萨林斯提出“结构具有一种内在的历时性,它存在于一个‘种种基本形式的文化生活中’变动不居的关系里”,将这种内在历时性结合进“结构”概念里,力求打破之前的结构主义者强烈的二元对立思考模式,侧重探索结构和历史间密切互动关系,并在其交互过程中揭示人主体性的实践
与行动作用。
四、结构研究的张力及可能性
结构作为一种关于世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建构,本身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结构研究亦是一把利刃,能为人类学研究提供各种相应的参照系。
列维一斯特劳斯在理想的模式下,力求探索各种可能存在的结构和逻辑的可能性,透过表层结构延伸至深层的内在结构,通过对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性的本质结构的研究来解决人类社会和文化中共时性的问题。
而萨林斯的结构研究把握了结构人类学范式下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互动关系,认为存在一种更为普遍的时间性的结构观念,从历史结构的立场看,这样的结构是规则和逻辑上的衍生效果造成的。
这样一种长时段的结构可以克服前人的结构观点普遍应用于人类学研究的某些逻辑困难。
如他的结构转型理论,提出“并接结构”的概念,揭示文化的转型乃是其再生产的模式,因某些意义的转换,改变了文化范畴之间的情景关系,造成了系统的变迁。
从列维一斯特劳斯到萨林斯,从结构再到结构,在前者宏大叙事模式的深层结构中亦能发掘出结构主义微观分析策略的源动力,萨林斯将结构主义方法运用到对社会转型的研究,从人类学的视野洞察了历史事实的意义,从而释放出结构人类学理论的巨大阐释力量。
参考文献
[1]艾伦·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36.
[2]列维一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50-56.
[3]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4
[4]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
[5]一系列的历史关系,这些关系再生产出传统文化范畴,同时又根据现实情境给它们赋予新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