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考研资料生物化学考试大纲(1).doc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章核酸化学一、习题(一)选择题1.DNA碱基配对主要靠:a.范德华力b.氢键c.疏水作用d.盐键e.共价键2.稀有核苷酸主要存在于:a.rRNA b.mRNA c.tRNAd.核DNA e.线粒体DNA3.mRNA中存在,而DNA中没有的是:a.A b.C c.G d.U e.T4.双链DNA之所以有较高的熔解温度是由于它含有较多的:a.嘌呤b.嘧啶c.A和T d.C和G e.A和C5.对Watson-CrickDNA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为二股螺旋结构b.DNA两条链的走向相反c.在A与G之间形成氢键d.碱基间形成共价键e.磷酸戊糖骨架位于DNA螺旋内部6.与片断TAGAp中互补的片断为:a.TAGAp b.AGATp c.ATCTpd.TCTAp e.UGUAp7.热变性的DNA有哪一种特性:a.磷酸二酯键发生断裂b.形成三股螺旋c.同源DNA有较宽的变性范围d.在波长260nm处光吸收减少e.熔解温度直接随A—T对的含量改变而变化8. 在以下修饰碱基中,哪些碱基在氢键结合的性质方面不同于和它相关的普通碱基:a.m1A b.m8A c.5-羟甲基胞嘧啶d.m2A e.m8G9. 用苔黑酚法可以鉴定:a.RNA b.DNA c.所有核酸d. 蛋白质e.还原糖10. 真核生物mRNA的帽子结构中,m7G与多核苷酸链通过三个磷酸基连接,连接方式是:a. 2'-5' b.3'-5' c.3'-3' d. 5'-5' e.3'-3'11. hnRNA是下列哪种RNA的前体:a.tRNAb.真核rRNAc.真核mRNAd.原核rRNAe.原核mRNA12. DNA与RNA两类核酸分类的主要依据是:a.空间结构不同b.所含碱基不同c.核苷酸之间连接方式不同d.所含戊糖不同e.在细胞中存在的部位不同13. 下列关于假尿苷的结构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假尿苷所含的碱基不是尿嘧啶b.碱基戊糖间以C5-C1'相联c.碱基戊糖间以N l-C1'相联d.碱基戊糖间以N l-C5',相联e.假尿苷中戊糖是D-2-脱氧核糖m G的中文名称是:14.22a.N2,N2—二甲基鸟嘌呤b.N2,N2—甲基鸟苷c.C2,C2—二甲基鸟苷d.2'-甲基鸟苷e.C2',C2'-二甲基鸟苷15.在一个DNA分子中,若A所占摩尔比为32.8%,则G的摩尔比为:a. 67.2%b. 32.8%c.17.2%d.65.6%e.16.4%16.根据Watson—Crick模型,求得每一微米DNA双螺旋含核苷酸对的平均数为:a.25400 b.2540 c.29411 d.2941 e.350517.稳定DNA双螺旋的主要因素是:a.氢键b.与Na+结合c.碱基堆积力d.与Mn2+、Mg2+的结合e.与精胺、亚精胺的结合18.A型DNA和B型DNA产生差别的原因是:a.A型DNA是双链,B型DNA是单链b.A型DNA是右旋,B型DNA是左旋c.A型DNA与B型DNA碱基组成不同d.两者的结晶状态不同e.二者碱基平面倾斜角度不同19.在TψCGImUUA的RNA链中,含有的稀有核苷酸数目为:a. 3 b. 4 c. 5 d. 2 e。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是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同时蛋白质化学在生物化学中也是第一重要的部分。
要学好生物化学就一定要首先学好蛋白质化学。
蛋白质化学这一章内容很多,重点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其难点是掌握蛋白质或氨基酸的两性解离。
为使读者更好地掌握两性解离,本章以氨基酸的两性解离为例进行较详细的解释。
当可解离基团HA 或A-发生解离时:其中Ka 与Kb 分别为酸式解离常与碱式解离常数:Ka=[H +]×[A -]/[HA]Kb=[HA]×[OH -]/([A -]×[H 2O])由于[H 2O]可近似看作为1,而[OH -)×[H +]=10-14;[OH -]=10-14/[H +]Kb=[HA]×[OH-]/[A -]=([HA]/[A -]×(10-14/[H +])=[[HA]/([A -]×[H +])]10-14=10-14 × 1/KaKa ×Kb=10-14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们把X 的负对数用pX 表示,把上式两边取负对数:pKa+pKb=14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同一对解离基团的pKa 与pKb 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使用pKa ,而pKb 使用则较少。
在处理pH 值与某一可解离基团解离程度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就要使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此方程是怎样来的呢,请看:各成分的摩尔浓度为[HA] [H +][A -]Ka=([H +]×[A -]/[HA]=[H +]×([A -]/[HA])两边取负对数:pKa=pH-Ig ([A -]/[HA])Ph=pKa+1g ([A -]/[HA])=pKa+1g ([碱]/[碱])上式即为Hendreson-Hasselbalch 方程。
在这里,可以接受H +的A -被看作是广义碱,而能释放H +的HA 被看作是广义的酸。
第五章生物氧化一、习题(一)选择题1.按公式AG'=-2.3RT lgK,确定下列反应的自由能:A +B ←→C10mol/L 10mol/L 10mol/La.-9.2RTb.-4.6RTc.-2.3RTd.+2.3RTe.+4.6RT2.在生物化学反应中,总能量变化符合下列哪一项?a.受反应的能障影响b.因辅助因子而改变c.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d.在反应平衡时最明显e.与反应机制无关3.在下列的氧化还原系统中,哪个氧化还原电位最高?a.延胡羧酸/琥珀酸b.氧化型泛醌/还原型泛醌c.Fe3+—细胞色素a/Fe2+-细胞色素ad.Fe3+—细胞色素b/Fe2+-细胞色素be.NAD+/NADH4.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a.从理论上说,在0°K时可以达到永恒的运动b.能量和质量是可以保守和交换的c.在能量封闭系统内,任何过程都能自发地从最低能级到最高能级d.在能量封闭系统内,任何过程都具有自发地使熵增加的趋向e.任何系统都自发地使自由能降低5. 植物毒苍术苷(atractyloside)对下列哪项具有特异的抑制作用?a.抑制细胞色素a3和分子氧之间的相互作用b.抑制A TP和AIF通过线粒体内膜的易化扩散c.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d.阻断NADH脱氢酶和辅酶Q之间的相互作用e.阻断细胞色素c和细胞色素aa3复合体之间的相互作用6. 二硝基苯酚能抑制下列哪种细胞功能?a.糖酵解b.肝糖异生c.氧化磷酸化d.柠檬酸循环e.以上都不是7. 氰化物引起的缺氧是由于:a.中枢性肺换气不良b.干扰氧的运输c.微循环障碍d.细胞呼吸受抑制e.上述的机制都不是8. 活细胞不能利用下列哪些能源来维持它们的代谢?a.ATP b.脂肪c.糖d.周围的热能e.阳光9. 肌肉中能量的主要贮存形式是下列哪一种?a.ADP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cAMP d.ATP e.磷酸肌酸10.正常状态下,下列哪种物质是肌肉最理想的燃料?a.酮体b.葡萄糖c.氨基酸d.游离脂肪酸e.低密度脂蛋白11.如果将琥珀酸(延胡羧酸/琥珀酸氧化还原电位+0.03V)加到硫酸铁和硫酸亚铁(高铁/亚铁氧化还原电位+0.077V)的平衡混合液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硫酸铁的浓度将增加b.硫酸铁的浓度和延胡羧酸的浓度将增加c.高铁和亚铁的比例无变化d.硫酸亚铁和延胡羧酸的浓度将增加e.硫酸亚铁的浓度将降低,延胡羧酸的浓度将增加12.近年来关于氧化磷酸化的机制是通过下列哪个学说被阐明的?a.巴士德效应b.化学渗透学说c.华伯氏(warburg's)学说d.共价催化理论e.协同效应13.下列对线粒体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b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比细胞色素c和细胞色素a高b.容易从线粒体内膜上分开c.低浓度的氰化物或一氧化碳对其活性无影响d.容易和细胞色素a反应e.不是蛋白质14.关于氧化还原电位的论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规定氢电极的标准电位是零伏特b.pH与氧化还原电位无关c.不能由氧化还原电位计算电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d.测定氧化还原电位需要金属电极e.所有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都应有一个为氢电极。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考试化学考试大纲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考试化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无机考试内容:1.分散体系的类型,胶体分散体系的特点和重要性质。
2.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的基础内容,热化学及计算,化学反应的△rH mθ、△rS mθ和△rG mθ的计算,G:bbs-Helmhottg公式及其应用。
3.描述电子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相互关系及合理组合,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
,元素周期系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和元素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特征,杂化轨道理论的简单运用。
分子间力和氢键的特征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速率方程式,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标准平衡常数Kθ的意义及表达式,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浓度、压力、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误差的分类、来源和减免方法,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指示剂,滴定溶点,滴定误差等,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浓度表示法计算。
7.酸、碱质子理论,弱酸(碱)的电离平衡及计算,同离子效应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缓冲溶液。
8.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及其溶解度,溶度积规则,有关沉淀生成和溶解的计算,同离子效应和酸碱平衡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9.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及命名,有关配位平衡的计算及沉淀溶解平衡、酸碱平衡对配位平衡的影响。
螯合物的结构特点。
10.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的基本概念,电极电势及影响因素,Nernst公式及计算。
电池电动势Eθ与反应的△rG mθ及Kθ的关系,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考试要求:1.掌握胶体溶液特点和主要性质,掌握胶团结构的表示方法;了解影响胶体溶液稳定性的因素。
2.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热效应的计算方法;掌握化学反应的△rH mθ、△rS mθ和△rG mθ的计算;掌握G:bbs-Helmhottg公式及其应用。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相互关系及合理组合;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了解元素周期系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掌握离子键核共价键的特征;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简单运用;了解分子间力和氢键的特征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15章 RNA生物合成一、教学大纲基本要求转录过程中的RNA聚合酶,启动子和转录因子,终止子和终止因子,转录过程的调节控制。
转录后的加工,原核生物RNA加工,真核生物RNA的加工,RNA的拼接和催化机理。
RNA的复制,噬菌体Qβ RNA 的复制,病毒RNA复制的主要方法。
RNA指导DNA的合成,反转录酶,病毒RNA的反转录,反转录的生物学意义。
RNA生物合成的抑制,嘌呤和嘧啶类似物,DNA模板功能的抑制剂。
二、本章知识要点(一)DNA指导下RNA的合成:1.转录的基本概念在DNA指导下RNA的合成称为转录。
转录中充当模板的DNA单链称为模板链、反意义链或(-)链,另一条与之互补的DNA链称为编码链、有意义链或(+)链。
转录一个mRNA分子的DNA 片段称为一个转录单位。
携带一条多肽链(或一条rRNA和tRNA链)所需信息的DNA片段称为一个基因(或顺反子)。
原核细胞中大多数转录单位为多顺反子,真核细胞的大多数mRNA为单顺反子的产物。
转录仅以DNA一条链的某一区段为模板,因而称为不对称转录。
转录在DNA上特定的部位开始,至另一端的特定部位终止,是在DNA模板指导下,按碱基互补的原则,由RNA聚合酶催化完成的。
2.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要求以4种核苷三磷酸作为底物,并需要DNA作为模板,Mg2+能促进反应,RNA链的合成方向也是5ˊ→3ˊ。
反应是可逆的,焦磷酸的分解可推动反应趋向聚合。
RNA聚合酶催化的反应无需引物,也无校对功能。
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只有一种,催化3类RNA的合成。
RNA聚合酶全酶有5个亚基(α2ββˊσ )组成,σ亚基可识别并使全酶稳定结合于启动子部位(转录起始点上游-35序列和-10序列),开始转录;没有σ亚基的酶为核心酶(α2ββ’),负责RNA链的延伸。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有3种:I、II和III。
它们分别转录rRNA、mRNA和小分子量RNA。
利用α-鹅膏蕈碱的抑制作用可以区分这三类RNA聚合酶。
研究生《生物化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总体要求考查目标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在现代生物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化学》考试在重点考查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能力。
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假说、规律和论断;运用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分析和解决生物学的基本问题。
要求考生:①系统准确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②比较全面了解生物化学的常用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范围;③能运用生化技术和知识分析生物学基本问题。
同时考生应了解生物化学及相关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
考查内容(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2、氨基酸的分类及简写符号;3、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反应;4、氨基酸的分析分离方法;5、肽的结构、性质与生物活性肽;6、蛋白质分子结构:一级、二级、高级结构的概念、主要化学键及形式,包括超二级结构、结构域等;7、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多肽链N端和C端氨基酸残基测定的各种方法;蛋白酶、肽段的氨基酸序列测定方法;二硫键的断裂和多肽的分离,二硫键位置的确定,多肽的人工合成等;8、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包括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蛋白质分子的大小、紫外吸收和胶体性质、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的颜色反应等;9、蛋白质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方法与技术:包括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的方法、蛋白质的分析测定等;10、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包括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血红蛋白分子病的机理。
(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种类、分布和生物学功能;2、核苷酸的结构——组成、碱基分子式、稀有碱基等;3、DNA的分子结构:DNA的一、二、三级结构的概念和结构特点;核酸的早期研究和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理论依据等;4、RNA的分子结构:包括RNA一级结构、高级结构,如tRNA的二、三级结构,真核生物mRNA 结构特点,tRNA及rRNA的结构、RNA的降解等;5、RNA 的分类及各类RNA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各种新发现的小RNA的功能;6、DNA测序方法及其过程;7、核酸及核苷酸的性质:包括溶解性、紫外吸收、核酸及其组分的两性性质;8、核酸的变性、复性与杂交;9、核酸及其组分的分离纯化:包括分离核酸的一般原则、DNA的分离纯化、RNA的分离纯化、核酸组分的分离纯化、核酸及其组分含量的测定、核酸纯度的测定、核苷酸的分离分析鉴定等;10、核酸研究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包括核酸凝胶电泳技术、核酸分子印迹与杂交技术、PCR技术等。
604 《专业基础综合(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考试大纲《生物化学》部分生物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招收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有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生化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其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和调控方法;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考试内容1.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氨基酸、肽的分类掌握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理解氨基酸的通式与结构理解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的类型及特点,四级结构的概念掌握肽键的特点掌握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核酸的组成、结构、结构单位以及掌握核酸的性质了解核苷酸组成、结构、结构单位以及掌握核苷酸的性质掌握DNA的二级结构模型和核酸杂交技术3. 糖类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糖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糖类的元素组成、化学本质及生物学功用理解旋光异构掌握单糖、二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糖的鉴定原理4. 脂质与生物膜了解脂质的类别、功能熟悉重要脂肪酸、重要磷脂的结构掌握甘油脂、磷脂的通式以及脂肪酸的特性掌握油脂和甘油磷脂的结构与性质掌握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流体镶嵌模型”的要点5. 酶学了解酶的概念掌握酶活性调节的因素、酶的作用机制了解酶的分离提纯基本方法熟悉酶的国际分类(第一、二级分类)了解特殊酶,如溶菌酶、丝氨酸蛋白酶催化反应机制掌握酶活力概念、米氏方程以及酶活力的测定方法了解抗体酶、核酶的基本概念掌握固定化酶的方法和应用6. 维生素和辅酶了解维生素的分类及性质了解各种维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7. 激素了解激素的类型、特点理解激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机制了解常见激素的结构和功能(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理解第二信使学说8.生物氧化了解生物氧化的意义与特点了解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和种类理解ATP的生物学功能掌握呼吸链的组分、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掌握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9.糖代谢了解糖的各种代谢途径,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酶的作用理解糖的无氧分解、有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和过程了解糖原合成作用的概念、反应步骤及限速酶掌握糖酵解、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和三羧酸循环的途径及其限速酶调控位点掌握磷酸戊糖途径及其限速酶调控位点10. 脂类代谢了解脂类物质的生理功能及特点了解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理解脂肪动员的概念、各级脂肪酶的作用、限速酶掌握脂肪酸β-氧化过程及能量生成的计算掌握脂肪的合成代谢理解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了解磷脂和胆固醇的代谢11. 核酸的代谢了解外源核酸的消化和吸收理解碱基的分解代谢理解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分解和合成途径掌握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了解常见辅酶核苷酸的结构和作用了解糖、脂肪、氨基酸、核苷酸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12. DNA的复制与修复理解DNA复制的一般规律掌握参与DNA复制的酶与蛋白质因子的性质和种类(重点是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掌握DNA复制的特点掌握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异同点掌握DNA的损伤与修复基本过程13.RNA的生物合成了解转录的基本概念、参与转录的酶及有关因子掌握转录的一般规律掌握RNA聚合酶的作用机理理解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了解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理解RNA转录后加工过程及其意义掌握逆转录的过程理解RNA的复制掌握RNA传递加工遗传信息14. 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了解m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原理和密码子的概念、特点理解tRNA、核糖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和原理了解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主要分子的种类和功能掌握翻译的步骤掌握翻译后加工过程理解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区别理解蛋白质合成抑制因子的作用机理15. 基因表达调控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区别掌握操纵子学说的核心理解真核生物基因表达在转录前水平、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的调节16.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了解DNA重组的相关概念理解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了解基因工程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前景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硕士研究生入学生物化学考试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华中农业大学802生化考研大纲一、要求掌握的基本内容掌握生物大分子(糖、脂、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激素)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掌握生物体内主要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生物氧化)。
掌握遗传信息传递的化学基础,主要包括DNA的复制、RNA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及细胞代谢调控等。
二、试题模式及所占比例生物化学考试总分150分,分概念题和叙述题两个方面,其中概念题占60-70%,叙述题占30-40%,概念题包括:选择题(单选,约占20%)、填空题(约占7%)、正误判断题(约占10%)、解释符号(约占7%)、名词概念(约占20%);叙述题包括:叙述题、计算题和问答题(以叙述题和问答题为主,少量计算题)。
三、复习重点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性质、功能及代谢;遗传信息传递的化学基础。
四、课程复习大纲第1章糖和结合糖本章重点和难点:多糖、结合糖的结构和功能1.1 单糖1.1. 1单糖的结构1.1. 2单糖的性质1. 1. 3单糖的重要衍生物1.2 结合糖1.2. 1肽聚糖1.2. 2糖蛋白1.2. 3蛋白聚糖第2章脂本章重点和难点:磷脂、糖脂的结构和功能2.1三脂酰甘油2.1.1脂肪酸2.1.2三脂酰甘油的理化性质第3章蛋白质本章重点和难点:氨基酸的性质,肽键的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和测定,二级结构和高级结构及与功能的关系3.1 蛋白质概论3.1.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及分类3.1.2蛋白质分子的构象3.2 氨基酸3.2.1氨基酸的结构3.2.2氨基酸的构型、旋光性、光吸收性和侧链极性3.2.3氨基酸的酸碱性质3.2.4氨基酸的化学性质3.2.5氨基酸的分离和分析3.3 肽3.3.1肽和肽键的结构3.3.2肽的重要性质3.4 蛋白质一级结构3.4.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3.4.2蛋白质一级结构3.4.3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3.4.4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生物功能3.5 蛋白质二级结构和纤维状蛋白质3.5.1肽链的构象3.5.2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3.5.3超二级结构3.5.4纤维状蛋白质3.6 蛋白质三级结构、四级结构与功能3.6.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3.6.2维持三级结构的作用力3.6.3球状蛋白质的结构域和三级结构的功能3.6.4蛋白质四级结构与功能3.6.5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3.7 蛋白质的性质及应用3.7.1蛋白质两性性质及应用3.7.2胶体性质与蛋白质沉淀3.7.3蛋白质的变性3.7.4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主要方法第4章酶本章重点和难点:酶的催化机理和酶促反应动力学 4.1 酶的概念及作用特点4.1.1酶的概念4.1.2酶催化反应的特点4.1.3酶的化学本质4.1.4酶的活性中心4.1.5酶在细胞内的分布4.2酶的分类和命名4.2.1酶的习惯命名4.2.2酶的国际系统命名4.2.3酶的系统分类及编号4.2.4按酶蛋白分子的组成分类4.2.5同工酶、诱导酶4.3 酶的催化机理4.3.1酶催化反应高效性的机理4.3.2酶催化反应专一性的机理4.3.3酶作用机理举例4.4酶促反应动力学4.4.1酶的量度4.4.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3 pH值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4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5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6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7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8有机介质中的酶促反应4.5酶活性的调节4.5.1别构效应调节4.5.2共价调节酶4.5.3酶原的激活4.5.4多酶体系调节第5章核酸本章重点和难点:DNA、RNA的结构和性质 5.1 核酸的化学结构5.1.1碱基5.1.2核苷5.1.3核昔酸5.2 DNA的结构5.2.1 DNA的一级结构5.2.2 DNA的二级结构5.2.3 DNA结构的不均一性和多形性5.2.4环状DNA5.2.5染色体的结构5.3 RNA的结构5.3.1 RNA的类型和结构特点5.3.2 tRNA的结构和功能5.3.3 mRNA曲结构和功能5. 3. 4 rRNA的结构和功能 5.4 核酸的性质5.4.1解离性质5.4.2水解性质5.4.3光吸收性质5.4.4沉降特性5.4.5变性、复性及杂交 5.5核酸研究技术5.5.1核酸的分离纯化5.5.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5.5.3 DNA物理图谱5.5.4分子杂交5.5.5 DNA序列分析5.5.6 DNA的化学合成第6章维生素与辅酶本章重点和难点:脂溶性维生家的活性形式与功能;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6.1脂溶性维生家6.1.1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6.1.2维生素D6.1.3维生素E6.1.4维生素K6.2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6.2.1维生素B16.2.2维生素B26.2.3维生意B36.2.4维生素B56.2.5维生素B66.2.6维生素B76.2.7维生素B116.2.8维生素B126.2. 9硫辛酸6.2.10维生素C第7章激素本章重点和难点:激素的作用机理及重要的生理功能 7. 1 概论7.1.1激素的概念7.1.2激素的分类7.1.3激素的作用特点7.2激素的分泌与控制7.2.1下丘脑分泌的激素7.2.2垂体分泌的激素7.2.3腺体分泌的激素7.2.4激素的分泌与控制7.3激素的作用机理7.3.1受体及特点7.3.2 cAMP—Ca2+ -钙调蛋白激活蛋白激酶途径7.3.3 IP3、Ca2+-钙调节蛋白激酶途径7.3.4受体一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7.3.5细胞内受体途径第8章糖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糖的分解代谢,各种糖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 8.1 糖酵解8.1.1酵解与发酵8.1.2糖酵解途径8.1.3其它单糖进入糖酵解途径8.1.4乳酸的生成8.1.5乙醇的生成8.1.6糖酵解的调节8.2三羧酸循环8.2.1丙酮酸生成乙酰CoA8.2.2三羧酸循环8.2.3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8.2.4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8.2.5乙醛酸循环8.3 磷酸已糖支路8.3.1反应途径8.3.2磷酸已糖支路的生物学意义8.4糖的合成代谢8.4.1葡萄糖的生成8.4.2糖异生作用8.4.3糖原的合成第9章脂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脂肪酸的分解和合成 9.1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9.1.1脂类的消化和吸收9.1.2脂类的转运9.1.3贮脂的动用9.2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9.2. 1甘油三酯的水解9.2.2甘油代谢9.2.3脂肪酸的(氧化9.2.4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9.2.5奇数碳脂肪酸的(氧化9.2.6脂肪酸的其它氧化途径9.2.7酮体代谢途径9.3脂肪的合成代谢9.3.1脂肪酸的从头合成9.3.2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反应9.3.3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9.3.4各组织中脂肪代谢的关系9.3.5脂代谢与糖代谢的特点9.3.6脂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 9.4 磷脂代谢9.4.1甘油磷脂的水解9.4.2磷脂的合成第10章氨基酸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尿素循环、氨基酸分解与三羧酸循环的关系,氨基酸的合成10.1 蛋白质降解及氮平衡10.1.1蛋白质的消化吸收10.1.2氨基酸代谢库10.1.3氮平衡10.2氨基酸分解代谢10.2.1脱氨基作用10.2.2脱羧基作用10.2.3氨的去向10.2.4氨基酸碳架的去向10.2.5由氨基酸衍生的其它重要物质10.2.6氨基酸代谢缺陷症10.3氨基酸合成代谢10.3.1氨基酸合成中的氮源和碳源10.3.2脂肪族氨基酸合成途径10.3.3芳香族氨基酸合成途径10.3.4氨基酸合成的调节10.3.5几种重要的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第11章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嘌呤环的合成、嘧啶环的合成、脱氧核糖核苦酸的合成 11.1 核酸和核苦酸的分解代谢11.1.1核酸的降解11.1.2核苷酸的降解11.1.3嘌呤碱的分解11.1.4嘧啶碱的分解11.2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11.1.1从头合成11.1.2补救途径11.3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11.3.1从头合成11.3.2补救途径11.4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11.4.1核糖核苷酸的还原11.4.2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11.5 辅酶核苷酸的合成11.5.1烟酰胺核苷酸的合成11.5.2黄素核苷酸的合成11.5.3辅酶A的合成第12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本章重点和难点:电子传递、ATP的生物合成12.1 生物能学简介12.1.1化学反应的自由能12.1.2自由能变化与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12.1.3标准自由能变化的加和性12.1.4高能磷酸化合物12.1.5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12.2线粒体电子传递12.2.1电子传递过程12.2.2电子传递链12.2.3电子传递链有关的酶和载体12.2.4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12.3氧化磷酸化作12.3.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12.3.2 P/O比和由ADP形成ATP的部位12.3.3电子传递和ATP形成的偶联及调节机制12.3.4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12.3.5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第13章 DNA的复制和修复本章重点和难点:DNA复制的特点、参与因子、复制过程、DNA的损伤与修复13.1 DNA的复制13.1.1 DNA的半保留复制13.1.2复制起点和复制单位13.1.3 DNA聚合反应有关的酶13.1.4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13.1.5 DNA复制的拓扑性质13.1.6 DNA复制体的结构13.1.7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13.1.8 DNA复制的调控13.2 DNA的损伤及修复13.2.1 光复活13.2.2切除修复13.2.3重组修复13.2.4诱导修复和应急反应 13.3 RNA指导nNA的合成13.3.1 反转录酶13.3.2病毒RNA的反转录13.3.3反转录的生物学意义第14章 RNA的生物合成本章重点和难点:RNA的合成过程、参与因子,RNA转录后的加工与修饰 14.1 转录14.1.1 RNA聚合酶14.1.2 转录过程14.1.3 启动子和转录因子14.1.4 终止于和终止因子14.1.5转录过程的调节控制14.2 转录后的加工14.2.1 原核生物RNA加工14.2.2 真核生物RNA的加工14.2.3 RNA的拼接和催化机理14.3 RNA的复制14.3.1噬菌体QB RNA的复制14.3.2 病毒RNA复制的主要方式第15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本章重点和难点:蛋白质合成过程及各种参与因子的功能、合成后的输送与加工15.1 遗传密码15.1.1 遗传密码的确定15.1.2 遗传密码的特点15.2 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生物大分子15.2.1 mRNA15.2.2 rRNA15.2.3 核糖体15.2.4辅助因子15.3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15.3.1 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15.3.2 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15.3.3 mRNA的结构与翻译15.3.4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15.4 多肽合成后的定向输送与加工15.4.1 信号肽及信号肽的识别15.4.2 内质网上多肽的糖基化修饰15.4.3 高尔基体中多肽的糖基化修饰及多肽的分类15.4.4 线粒体、叶绿体蛋白质的来源第16章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的调控本章重点和难点:糖、脂、蛋白质代谢的关系,基因表达的调节 16.1 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16.1.1 代谢途径交叉形成网络16.1.2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单向性16.1.3 ATP是通用的能量载体16. 1.4 NADPH以还原力形式携带能量16.2 酶活性的调节16.2.1 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16.2.2 产能反应与需能反应的调节16.2.3 酶的连续激活和共价修饰16. 3 细胞结构对代谢途径的分隔控制16.3.1 细胞结构和酶的空间分布16.3.2 细胞结构对代谢的调节控制作用 16.3. 3 蛋白质的定位控制16.4 神经和激素对细胞代谢的调控16.4.1 门控离子通道和神经信号转录系统 16.4.2激素和递质受体的信号转录系统16.5 基因表达的调节16.5.1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16.5.2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
生物化学考试大纲(硕士)一、要求掌握的基本内容掌握生物大分子(糖、脂、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激素)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掌握生物体内主要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生物氧化)。
掌握遗传信息传递的化学基础,主要包括DNA的复制、RNA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及细胞代谢调控等。
二、试题模式及所占比例生物化学考试总分150分,分概念题和叙述题两个方面,其中概念题占60-70%,叙述题占30-40%,概念题包括:选择题(单选,约占20%)、填空题(约占7%)、正误判断题(约占10%)、解释符号(约占7%)、名词概念(约占20%);叙述题包括:叙述题、计算题和问答题(以叙述题和问答题为主,少量计算题)。
三、复习重点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性质、功能及代谢;遗传信息传递的化学基础。
四、课程复习大纲第1章糖和结合糖本章重点和难点:多糖、结合糖的结构和功能 1.1 单糖1.1. 1单糖的结构1.1. 2单糖的性质1. 1. 3单糖的重要衍生物1.2 结合糖1.2. 1肽聚糖1.2. 2糖蛋白1.2. 3蛋白聚糖第2章脂本章重点和难点:磷脂、糖脂的结构和功能 2.1三脂酰甘油2.1.1脂肪酸2.1.2三脂酰甘油的理化性质第3章蛋白质本章重点和难点:氨基酸的性质,肽键的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和测定,二级结构和高级结构及与功能的关系3.1 蛋白质概论3.1.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及分类3.1.2蛋白质分子的构象3.2 氨基酸3.2.1氨基酸的结构3.2.2氨基酸的构型、旋光性、光吸收性和侧链极性3.2.3氨基酸的酸碱性质3.2.4氨基酸的化学性质3.2.5氨基酸的分离和分析3.3 肽3.3.1肽和肽键的结构3.3.2肽的重要性质3.4 蛋白质一级结构3.4.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3.4.2蛋白质一级结构3.4.3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3.4.4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生物功能3.5 蛋白质二级结构和纤维状蛋白质3.5.1肽链的构象3.5.2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3.5.3超二级结构3.5.4纤维状蛋白质3.6 蛋白质三级结构、四级结构与功能3.6.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3.6.2维持三级结构的作用力3.6.3球状蛋白质的结构域和三级结构的功能3.6.4蛋白质四级结构与功能3.6.5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3.7 蛋白质的性质及应用3.7.1蛋白质两性性质及应用3.7.2胶体性质与蛋白质沉淀3.7.3蛋白质的变性3.7.4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主要方法第4章酶本章重点和难点:酶的催化机理和酶促反应动力学4.1 酶的概念及作用特点4.1.1酶的概念4.1.2酶催化反应的特点4.1.3酶的化学本质4.1.4酶的活性中心4.1.5酶在细胞内的分布4.2酶的分类和命名4.2.1酶的习惯命名4.2.2酶的国际系统命名4.2.3酶的系统分类及编号4.2.4按酶蛋白分子的组成分类4.2.5同工酶、诱导酶 4.3 酶的催化机理4.3.1酶催化反应高效性的机理4.3.2酶催化反应专一性的机理4.3.3酶作用机理举例4.4酶促反应动力学4.4.1酶的量度4.4.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3 pH值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4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5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6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7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8有机介质中的酶促反应4.5酶活性的调节4.5.1别构效应调节4.5.2共价调节酶4.5.3酶原的激活4.5.4多酶体系调节第5章核酸本章重点和难点:DNA、RNA的结构和性质 5.1 核酸的化学结构5.1.1碱基5.1.2核苷5.1.3核昔酸5.2 DNA的结构5.2.1 DNA的一级结构5.2.2 DNA的二级结构5.2.3 DNA结构的不均一性和多形性5.2.4环状DNA5.2.5染色体的结构5.3 RNA的结构5.3.1 RNA的类型和结构特点5.3.2 tRNA的结构和功能5.3.3 mRNA曲结构和功能5. 3. 4 rRNA的结构和功能5.4 核酸的性质5.4.1解离性质5.4.2水解性质5.4.3光吸收性质5.4.4沉降特性5.4.5变性、复性及杂交5.5核酸研究技术5.5.1核酸的分离纯化5.5.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5.5.3 DNA物理图谱5.5.4分子杂交5.5.5 DNA序列分析5.5.6 DNA的化学合成第6章维生素与辅酶本章重点和难点:脂溶性维生家的活性形式与功能;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6.1脂溶性维生家6.1.1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6.1.2维生素D6.1.3维生素E 6.1.4维生素K6.2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6.2.1维生素B16.2.2维生素B26.2.3维生意B36.2.4维生素B56.2.5维生素B66.2.6维生素B76.2.7维生素B116.2.8维生素B126.2. 9硫辛酸6.2.10维生素C第7章激素本章重点和难点:激素的作用机理及重要的生理功能7. 1 概论7.1.1激素的概念7.1.2激素的分类7.1.3激素的作用特点7.2激素的分泌与控制7.2.1下丘脑分泌的激素7.2.2垂体分泌的激素7.2.3腺体分泌的激素7.2.4激素的分泌与控制7.3激素的作用机理7.3.1受体及特点7.3.2 cAMP—Ca2+ -钙调蛋白激活蛋白激酶途径7.3.3 IP3、Ca2+-钙调节蛋白激酶途径7.3.4受体一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7.3.5细胞内受体途径第8章糖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糖的分解代谢,各种糖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8.1 糖酵解8.1.1酵解与发酵8.1.2糖酵解途径8.1.3其它单糖进入糖酵解途径8.1.4乳酸的生成8.1.5乙醇的生成8.1.6糖酵解的调节8.2三羧酸循环8.2.1丙酮酸生成乙酰CoA8.2.2三羧酸循环8.2.3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8.2.4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8.2.5乙醛酸循环8.3 磷酸已糖支路8.3.1反应途径8.3.2磷酸已糖支路的生物学意义8.4糖的合成代谢8.4.1葡萄糖的生成8.4.2糖异生作用8.4.3糖原的合成第9章脂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脂肪酸的分解和合成 9.1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9.1.1脂类的消化和吸收9.1.2脂类的转运9.1.3贮脂的动用9.2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9.2. 1甘油三酯的水解9.2.2甘油代谢9.2.3脂肪酸的(氧化9.2.4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9.2.5奇数碳脂肪酸的(氧化9.2.6脂肪酸的其它氧化途径9.2.7酮体代谢途径9.3脂肪的合成代谢9.3.1脂肪酸的从头合成9.3.2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反应9.3.3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9.3.4各组织中脂肪代谢的关系9.3.5脂代谢与糖代谢的特点9.3.6脂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9.4 磷脂代谢9.4.1甘油磷脂的水解9.4.2磷脂的合成第10章氨基酸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尿素循环、氨基酸分解与三羧酸循环的关系,氨基酸的合成10.1 蛋白质降解及氮平衡10.1.1蛋白质的消化吸收10.1.2氨基酸代谢库10.1.3氮平衡10.2氨基酸分解代谢10.2.1脱氨基作用10.2.2脱羧基作用10.2.3氨的去向10.2.4氨基酸碳架的去向10.2.5由氨基酸衍生的其它重要物质10.2.6氨基酸代谢缺陷症10.3氨基酸合成代谢10.3.1氨基酸合成中的氮源和碳源10.3.2脂肪族氨基酸合成途径10.3.3芳香族氨基酸合成途径10.3.4氨基酸合成的调节10.3.5几种重要的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第11章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嘌呤环的合成、嘧啶环的合成、脱氧核糖核苦酸的合成11.1 核酸和核苦酸的分解代谢11.1.1核酸的降解11.1.2核苷酸的降解11.1.3嘌呤碱的分解11.1.4嘧啶碱的分解11.2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11.1.1从头合成11.1.2补救途径11.3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11.3.1从头合成11.3.2补救途径 11.4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11.4.1核糖核苷酸的还原11.4.2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11.5 辅酶核苷酸的合成11.5.1烟酰胺核苷酸的合成11.5.2黄素核苷酸的合成11.5.3辅酶A的合成第12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本章重点和难点:电子传递、ATP的生物合成 12.1 生物能学简介12.1.1化学反应的自由能12.1.2自由能变化与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12.1.3标准自由能变化的加和性12.1.4高能磷酸化合物12.1.5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12.2线粒体电子传递12.2.1电子传递过程12.2.2电子传递链12.2.3电子传递链有关的酶和载体12.2.4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12.3氧化磷酸化作12.3.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12.3.2 P/O比和由ADP形成ATP的部位12.3.3电子传递和ATP形成的偶联及调节机制12.3.4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12.3.5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第13章 DNA的复制和修复本章重点和难点:DNA复制的特点、参与因子、复制过程、DNA的损伤与修复13.1 DNA的复制13.1.1 DNA的半保留复制13.1.2复制起点和复制单位13.1.3 DNA聚合反应有关的酶13.1.4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13.1.5 DNA复制的拓扑性质13.1.6 DNA复制体的结构13.1.7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13.1.8 DNA复制的调控13.2 DNA的损伤及修复13.2.1 光复活13.2.2切除修复13.2.3重组修复13.2.4诱导修复和应急反应13.3 RNA指导nNA的合成13.3.1 反转录酶13.3.2病毒RNA的反转录13.3.3反转录的生物学意义第14章 RNA的生物合成本章重点和难点:RNA的合成过程、参与因子,RNA转录后的加工与修饰14.1 转录14.1.1 RNA聚合酶14.1.2 转录过程14.1.3 启动子和转录因子14.1.4 终止于和终止因子14.1.5转录过程的调节控制 14.2 转录后的加工14.2.1 原核生物RNA加工14.2.2 真核生物RNA的加工14.2.3 RNA的拼接和催化机理14.3 RNA的复制14.3.1噬菌体QB RNA的复制14.3.2 病毒RNA复制的主要方式第15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本章重点和难点:蛋白质合成过程及各种参与因子的功能、合成后的输送与加工15.1 遗传密码15.1.1 遗传密码的确定15.1.2 遗传密码的特点15.2 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生物大分子15.2.1 mRNA15.2.2 rRNA15.2.3 核糖体15.2.4辅助因子15.3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15.3.1 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15.3.2 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15.3.3 mRNA的结构与翻译15.3.4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15.4 多肽合成后的定向输送与加工15.4.1 信号肽及信号肽的识别15.4.2 内质网上多肽的糖基化修饰15.4.3 高尔基体中多肽的糖基化修饰及多肽的分类15.4.4 线粒体、叶绿体蛋白质的来源第16章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的调控本章重点和难点:糖、脂、蛋白质代谢的关系,基因表达的调节16.1 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16.1.1 代谢途径交叉形成网络16.1.2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单向性16.1.3 ATP是通用的能量载体16. 1.4 NADPH以还原力形式携带能量16.2 酶活性的调节16.2.1 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16.2.2 产能反应与需能反应的调节16.2.3 酶的连续激活和共价修饰16. 3 细胞结构对代谢途径的分隔控制16.3.1 细胞结构和酶的空间分布16.3.2 细胞结构对代谢的调节控制作用16.3. 3 蛋白质的定位控制16.4 神经和激素对细胞代谢的调控16.4.1 门控离子通道和神经信号转录系统16.4.2激素和递质受体的信号转录系统16.5 基因表达的调节16.5.1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16.5.2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