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2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平遥县净化中学马发文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平遥县净化中学马发文学习目标:1、简述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的内容。
2、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原因、重大意义。
3、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学习重点:(1)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学习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一)填空:1、早在20世纪_______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就确立了争取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_________以后,党和政府又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改革开放后不久,在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3、_______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____________。
4、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当前,海峡两岸经济上初步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
5、___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_________措施。
6、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0年台湾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
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7、______年,上述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第二年(______年),两会在新加坡举行____(道涵)____(振甫)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能力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过程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学习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教具(课件)准备多媒体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一、温故而知新开动脑筋想一想1.你曾学过哪些与台湾有关的历史知识?三国:元朝:明朝:清朝:抗战胜利后:2.联系解放战争的内容想一想,海峡两岸为什么会骨肉分离?二、自主学习1. 完成表格: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对台政策的变化时间领导人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5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2.你发现本课介绍了海峡两岸交往的哪些重要事件?请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1.台湾调整政策时间内容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2.海基会和海协会九二共识时间内容影响汪辜会谈时间时间内容影响3、日益密切的交往日益密切的交往原因表现意义自我评价:我得了()颗★小组长评价:你得了()颗★合作探究一、材料一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材料二 1979年1月30日,正在美国访问的邓小平发表讲话指出,“我们一方面尊重台湾的现实,另一方面一定要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尊重现实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快台湾回归的速度”,并表示“我们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台湾的历史沿革,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新颖,多角度教学过程将本课主要分三个板块去学习:回顾历史——寻根探究现实——求解总结过往——成效以诗词贯通各环节:寻根篇: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求解篇: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奈何也,寒流来袭/却见,融冰契机成效篇:二十年余来往,密切结束语: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导入新课:倾听诗朗诵《乡愁》(从诗人“愁绪”着手设问: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首先简介台湾。
然后设疑:为什么说“台湾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引入寻根篇)。
(一)回顾历史——寻根我们血脉相连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卫温赴夷洲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成功收台湾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为何骨肉分离引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历史交往和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台湾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对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往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特别熟悉。
学生可能对台湾的地理和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对政治和历史背景的知识可能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提供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海峡两岸交往的全面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掌握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情况,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获取信息,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培养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掌握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情况,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教学难点:学生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供相关信息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叙述,提供台湾与大陆交往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相关任务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材。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资源:收集与台湾与大陆交往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章等。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等;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包括“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正确理解教学思路及方法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前景:1、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2、台湾对大陆的态度;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5、台湾问题的前景及我们的责任。
由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学,互相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第25集中康熙曾让明珠说一下台湾问题的本末,明珠是这样说的:“台湾虽是弹丸之岛,却与大陆千古一脉,非但不可弃,就是想弃也弃不掉。
为什么呢?因为台湾岛居民大都是闽、粤、浙三省的移民,不少人家儿子在台湾,爹却在大陆,哥哥在台湾,弟弟在大陆,两岸世代婚嫁不绝,来往不断,同文同种,衣食无二,台湾和大陆可以说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呀。
”下面老师也想让大家说一下台湾问题的本末。
学生可能会从两个方面去答:一个是回答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是回答到台湾问题的由来(两次回归,三次分离)。
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肯定。
由此,学生可体会到台湾与大陆千古一脉、血浓于水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主要讲述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历史联系,以及1949年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分治后,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变迁。
本课内容涉及台湾光复、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改善、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认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理解两岸人民亲情与合作的必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两岸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台湾光复、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改善的具体过程,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理解两岸关系的演变,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情与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掌握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认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之间的亲情与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台湾和大陆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两岸地理位置的相近,提问学生对两岸关系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到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香港和澳门是我国主权问题,分别于哪一年回到祖国怀抱?(1997、7、1、/1999、12、20)采取的是什么政策?(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地方是中国的政权问题,这个地区就是台湾。
打开课本,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
2、组织学生交流古代的两岸关系、近代的台湾历史变迁。
学生回忆七年级所学知识,试着说明台湾地区的称谓、人员往来、行政管辖等情况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通过台湾在历史上所遭受的侵略及收复台湾的史实,证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由此引出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
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分裂势力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教师就此点拨台湾问题是蒋介石发动内战与大陆政治上长期对立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
人教版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人教版八下历史第13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
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⑤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准备
1.指导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作简介。
2.教师课前准备:收集诗朗诵《乡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乡愁》播放朗读诗歌,师问: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对,表达了诗人渴盼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
教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一是说这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这是一方宝地。
) 可是,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隔绝状态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
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二)展示课件,温故知新:
师问:1.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台湾问题的由来?说起台湾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么大家能不能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验证这句话?(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同时展示课件“同根源”)并请同学们齐读同根源。
让学生用史实论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增加学生的爱国感情。
这时可以和学生做一下互动:大家都学过中国的英文:CHINA.在打开课件时,故意不打出英文中的I上的一点,问一下学生们缺少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对,正因为缺少了这一点,代表着台湾的这一点,祖国的领土才不完整。
那么几代领导人对于台湾的政策调整和对台方针是什么呢?然后点出下一幕的内容。
(三)、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课件展示)
1.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请同学们议一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呢?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 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请同学们议一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对台湾和港、澳有什么不同?通过和上节课的联系,使学生们能够温故而知新。
3 中共第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议一议:中共三代领导人的这些构想中一脉相承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师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展示课件:
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使两岸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哪呢?导入下一子目内容。
(四)两岸关系的变化:(课件展示问题,学生们自学课本)
1.两岸关系历史性的变化有哪些?
2.两岸关系的发展是怎样的?
3.“汪辜会谈”举行的历程及意义?
4.针对两岸关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的立场?
师说: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
中国共产党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
的图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
最后点出:两岸关系再次迈出重要一步。
引出下一子目的内容:(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五)、日益密切的交往。
(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从四个方面展示:⑴人员交往。
⑵政治会谈。
⑶经济合作。
⑷文化交流。
2.组织学生根据“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这时可以出示几个课件图片,让学生用事实证明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并加深印象。
(六)激情创作:
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
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一课,把对祖国的统一热情都表达出来。
争先恐后,你说我说。
(七)自我检测:
1.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2.为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哪些努力?
五:小结: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
让我们期望我们的祖国更强大,更富强。
让我们渴盼台湾能够早日回归祖国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