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5.4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新版)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3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4.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分析和归纳、交流表达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法、观察法、分析讨论法来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问题.2.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思想.【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教学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视频《小猫种鱼》提出问题:1.到了秋天,小猫能收获很多鱼吗?为什么?2.小猫种在地里的小鱼哪去了?是谁让它消失的?3.这个故事说明_________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观看视频,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思考回答问题中,认识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重要意义.观察与思考Ⅰ请学生观察长霉的桔和腐烂的梨.提问:1.桔子长霉后很快腐烂的原因是什么?2.长霉的桔子和腐烂的梨,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了什么物质?3.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观察腐烂的水果,小组讨论问题并派代表回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与思考Ⅱ引导学生观察“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示意图”提问:①动植物的遗体被谁分解了?②它们分解后产生了什么物质?③这些物质又被谁吸收和利用了?观察课本P79“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示意图”,讨论解决老师的问题.通过观察课本图示及思考解决老师的提问,理解细菌和真菌是如何参与物质循环的,认识在生态系统中它的重要地位.小组讨论提出问题:1.以上我们谈到的细菌和真菌是利用什么来生活的?2.它们所利用的有机物有何特点?3.这些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_.4.什么是腐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通过讨论活动,获得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承上启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入本课第二部分内容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都是以动植物遗体为营养的吗?如果它们以活的动植物体为营养的话,将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思考并回答,让学生自然过度到下部分内容的学习.阅读与思考一提问:1.扁桃体炎是由什么病菌引起的?2.它还会引起其它什么病?展示相关图片.阅读课本,观看图片,认识链球菌和它引起的各种病症.通过图片观察,让学生对链球菌和它引起的各种病症有更感性的认识.阅读与思考二提问:1.同学们有过脚痒脱皮的现象吗?你可能得脚癣了!脚癣是由什么病菌引起的?2.它还会感染其它部位吗?3.我们如何预防癣病?阅读课本,回答提问,观看图片,认识真菌引起的各种癣病.了解癣病传染的途径.通过图片观察,让学生对真菌引起的各种癣病有更感性的认识.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思想.阅读与思考三提问:细菌和真菌会引起哪些植物患病?展示常见的植物病株图片.阅读课本,观看图片,认识真菌引起的各种植物病例.通过图片观察,让学生对真菌引起的各种植物病例有更感性的认识.小结与归纳提问:1.使动植物和人患病的细菌和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是什么?2.什么是寄生?引导学生分析获得结论.回答问题,分析现象,获得结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引入提问:细菌和真菌从活的动植物和人身上获得营养就一定会引起患病吗?有没有和睦相处的呢?引入三.与动植物和人类共生认识思考,提出疑问,尝试作出分析.引入对课文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植物共生提问:1.地衣是单一的植物吗?真菌和藻类是如何共同生活的?2.人们谈“瘤”色变,瘤对阅读课本,观看图片,认识思考,尝试对问题分析后作出解答.通过对比,分析和解答,了解地衣的真实生活;知道根瘤菌对豆科植物的重要意义.植物也有危害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共生”的含义与动物共生提问:1.食草动物吃下大量高纤维的草料,肠胃会有负担吗?为什么?2.人体与细菌或真菌有共生现象吗?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分析阅读课本、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认识动物和人的肠道中有很多有益菌.让学生认同细菌和真菌也是我们身体重要的存在.【课堂小结】【课堂练习】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三.与动植物共生(共生)。
第四章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性目标
①概述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②举例说出微生物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2. 技能性目标
运用图解方法归纳总结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过程。
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性目标
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确立生态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②通过对微生物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共生。
四、教学策略
以“自主先学,合作辨析,分层反馈,建构延伸”为原则,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五、教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四章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寄生:使动植物患病
共生:共与动植物互惠互利
二、腐生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
重要作用。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2.概述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对比细菌、真菌、病毒结构的区别,培养对比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纠正对微生物的片面认识,建立辩证的观点。
【教学重点】1.细菌、真菌及病毒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判断哪些属于微生物。
微生物这么小,结构又如此简单,它们如何维持生存?在生物圈中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二、挖掘元素,建立模型。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殖方式。
出示细菌形态示意图,结合实例归纳细菌的三种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出示细菌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细菌有哪些结构组成,细菌细胞与动物、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哪些结构不是所有细菌都具备的?归纳细菌的结构特点。
给出细菌繁殖数据,引导学生思考细菌怎样产生后代?回忆细胞的增值方式,归纳细菌通过分裂方式产生后代,速度快。
2.真菌形态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我们上节课还观察了酵母菌和霉菌,它们的特点和细菌一样吗?出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图片,对比细菌进行讲解、归纳。
酵母菌和霉菌是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动植物类似。
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霉菌是多细胞的真菌,还有一类大型真菌——蘑菇类。
视频——真菌的繁殖,与细菌对比,酵母菌用出芽生殖产生后代,霉菌、蘑菇等真菌通过孢子生殖产生后代,同样具有繁殖速度快的特点。
3.病毒形态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展示病毒不同形态的图片,展示病毒、细菌、细胞大小关系的图片,展示病毒结构图片,归纳病毒形态结构特点。
病毒式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结构非常简单,通常只有蛋白质和核酸两部分。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收集资料、交流表达、观察实验等方法,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教学过程】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那么从形态上讲,细菌和真菌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具有细胞完整结构).我们学习过的细菌按形态分,可分为哪几种?(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学过的真菌有哪些种?(酵母菌、青霉、曲霉,还有蘑菇等食用菌).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小,不像动植物那样惹人注目,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展开,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新课教学:(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提问:谁能展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证据?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烂”的结果,其他同学或提问或思考或补充.首先弄清以下两问题: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2.你会想到什么问题(面包和水果为什么会腐烂?)从而探究出细菌、真菌与水果生霉、腐烂的关系.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技能训练:为了能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请你来评价一下哪个方案更好,这样很自然地开始技能训练.在这里,我把技能训练提前到此进行,是我认为这个时候进行技能训练,与前面知识有联系,比上完全部内容后单独进行要显得自然,有意义.既有知识的连贯,又能训练技能.设计本训练关键在于通过对3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让学生领悟到设置对照组时,要根据实验目的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讲座让他们难免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可不完善的道理,这学生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打下基础.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分解者)?想一想,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观看大屏幕,分组讨论并回答.(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过渡:既然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那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不同的疾病.下面,就由学生把各自从不同途径(网络、报纸、实际生活,)获取的有关资料(实物、标本、实例、报道等)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物展示、讲小故事、谈体会感受、经验介绍、角色扮演、新闻播报等)呈示出来.通过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课前探究能力,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教师或主持人利用课件呈示相应的图片标本以补充并把各类疾病分类归纳:人(扁桃体炎、猩红热、痢疾、丹毒、足癣、臂癣)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引导思考: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列举“抗生素”如安比仙(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展示收集的药盒,介绍该种抗生素的治疗范围.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示: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如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应遵照医嘱,根据病因、病情、合理使用).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粉病都是真菌引起的)提问: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危害,使农作物患病,那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帮助农业生产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列举微生物农药如防治稻瘟病的春雷霉素、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庆丰霉素等,另外不可利用细菌和真菌制造除草剂,它们都具有环保作用,值得我们大力推广.指导学生阅读P83“以菌治虫”各向学生渗透STS教育,理解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三)与动植物共生师: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还能与动物或植物共生在一起,那什么是共生呢?仔细默读81页内容,找出关键词.指导学生看书.呈示地衣和根瘤,播放学生观察采集地衣的录像,请一位兴趣小组的同学结合录像介绍地衣的生活环境和特征,并请其他同学观察桌上的地衣标本,欢迎其他同学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再次强调共生的概念.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说说豆科植物的根瘤的共生现象与地衣有何不同.现在化肥生产很发达了,为什么还要用这种“生物固氮”的方法来提高土壤肥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呢?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环保、高效、节能、收益大等.还知道哪些植物有共生现象?天麻是密环菌与植物的共生体,没有密环菌,就不能形成天麻.开麻可治头痛、眩晕、抽搐痉挛、小儿惊风等病.细菌和真菌不仅与植物共生,有的还能与动物共生,阅读P81课文,提出疑问.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恶习性贫血,维生素K有凝血功能.【课堂小结】【课堂练习】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三.与动植物共生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冀教版初中生物重点知识精选生物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了解万物的起源!冀教版初中生物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第四章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微生物类型;(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图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人合作,树立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2)通过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2、难点: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灌输式,而是结合直观教具,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导活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激同学们,俗话说:“病从口入”医生都建议我们常洗手,你们知道这样做的道理吗?手上有细菌要洗干净趣引题你们有用过洗手液洗过手吗?有用过的同学,你们知道你们为什么会用洗手液洗手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换句话说洗手液有什么作用啊?(洗手液主要的功能是起到清洁护肤的作用,有些特定的成分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比如大肠杆菌等)在家里,通常我们都会将吃不完的饭菜放入冰箱,同学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做吗?食物为什么会变坏啊?(出示香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啊?那香菇是不是植物呢?是为什么呢?不是又是为什么呢?香菇不是植物,至于为什么,等我们上完这节课后就知道了。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生物圈中的植物和动物,而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生物圈中的另一种生物---微生物,刚才我们提到的细菌、病毒、香菇都是属于微生物范畴的,那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种类?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书本,等会让同学们来回有或没有让手变干净消毒杀菌(消除一些病毒细菌啊)防止食物变坏有细菌,病毒啊香菇是或不是答什么是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低等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种类?你能列举出各种类的代表微生物吗?(艾滋病为什么不好医治?疯牛病是由什么微生物引起的?)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疯牛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冀少儿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了解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特点及其功能;3.掌握微生物的分类方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包括以下三部分:1.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2.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3.微生物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特点;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分类方法。
四、课前准备1.讲师准备PPT,用于讲解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以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讲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用于介绍微生物的分类方法。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微生物,如发酵食品、霉菌、细菌等,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
步骤二:讲解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1.分类方法:按形态、生长条件、代谢方式等进行分类;2.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特点;–细菌:形态小巧,界面简单,主要通过分裂进行繁殖,生长繁殖速度快;–真菌:形态多样,细胞壁含有纤维素和壳聚糖,主要通过孢子繁殖;–病毒:形态简单,不能自行繁殖,需要寄生于细胞内进行复制。
3.聚焦一个典型的微生物,例如乳酸菌,详细讲解其特征和作用。
步骤三: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居住环境;2.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分解动植物尸体、腐烂果实等有机物;–维持生态平衡:维持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的稳定;–生产实用物质:例如食品、饮料、制药等;–保健养生:例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3.聚焦一个典型的微生物,例如乳酸菌,详细讲解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步骤四:微生物的分类方法1.形态分类法:按微生物的形态进行分类;2.代谢分类法:按微生物的代谢方式进行分类;3.生长条件分类法:按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进行分类;4.遗传分类法:按微生物的遗传特征进行分类。
步骤五:作业布置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完成相应作业。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微生物部分完结课,系统分析了微生物在生物圈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从一个小故事入手,通过故事引入课题,以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分析而学到知识。
对资料分析环节,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思路。
注重前面所学知识和本章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理解。
在学以致用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找更多的微生物控制和利用的实例。
教材是从微生物的腐生、寄生、共生三个方面介绍微生物的作用和危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概述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举例说出微生物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技能性目标运用图解方法归纳总结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过程。
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生物现象和问题进行解释和应用。
情感性目标确立生态意识,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有些微生物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与动物共生。
难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四、难点突破:通过各小组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活的讨论分析,首先明确各类生物与其他生物以及无机环境的联系,最后将各小组的结果综合分析。
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图解归纳。
然后请几位同学解说图解的涵义,以理解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性。
通过假设想象,加深理解。
五、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总结、比较、列举、资料分析等。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图片和动画,课外资料。
七、课时数目:1课时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第四章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十、教学反思本节从一个小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5.4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2、举例说出微生物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运用图解方法归纳总结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
情感目标
树立生态意识,提高爱护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关系。
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断或相关挂图。
五、教学过程
教师多媒体播放《小猫种鱼》
归纳细菌、真菌在
、
色?
玉米黑粉瘤病等图片,
六、板书设计
第四章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腐生
二、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寄生:
共生:
三、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沼气发酵、秸秆还田、净化污水、豆粮间作等。
七、课下作业
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活动。
八、教学反思
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学生能够理解腐生、寄生与共生三种生活方式,明确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了解了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