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救亡图存的探索 教案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76 KB
- 文档页数:3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三)]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单元备课本单元的总目标:1、通过“圆明园的诉说”,让学生了解从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对晚清中国的侵略罪行,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三)。
初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了解侵华战争的有关历史,了解战争的罪恶,了解面对民族灾难史自己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3、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尤其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
4、总结历史教训,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他们振兴中华的遗志。
本单元所体现的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本单元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等内容要求。
本单元各课内在联系:本单元包含《圆明园的诉说》、《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振兴中华,“圆明园的诉说”通过了解圆明园曾有过的辉煌和被毁灭的悲剧,我们的责任》四个活动主题。
在令人痛惜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追溯自1840年以来,外国侵略者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痛斥了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发现铁证如山的史事。
然而,在这一段黑暗的历史中,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战斗,所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前仆后继、团结一心,终于迎来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帮助学生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为的就是让他们牢记历史教训,体会到“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这样一个时代使命。
可以说,本单元的四个主题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安排,既避免了严格按照时间线索细说历史而引起学生乏味的情况,又相互关联、主题鲜明,给学生更大的警惕和震撼。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圆明园的诉说》一课时《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课时《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时《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一课时第一课圆明园的诉说总第163.25.活动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渐丧失了主权,遭受了巨大的民族空难。
《3救亡图存的探索》教案《3 救亡图存的探索》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一些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知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胜利,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了解,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人民的幸福,革命先辈探索救国道路的不屈不挠精神,体会爱国志士不畏强暴,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拯救国家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民族责任感。
3、使学生通过收集,阅读资料,学会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初步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原因和过程,并能举例说明百日维新的主要参与者。
2、了解辛亥革命的背影和主要经过,并了解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
3、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原因和过程,并了解情况其意义。
4、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奋斗历程,知道是中国共产党的诞和才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5、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收集围绕有关事件、人物,准备相关的故事,图片,音像和地图等资料。
(2)制作有关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2、学生准备:结合语文课学习过的内容或搜集其他资料作为学习资源的补充。
教学过程活动一:“变法维新”求国强。
意图:通过直观视频和理性的文字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下,任何改革都难以成功。
1、出示课件:“变法维新”。
追问:这时所说的变法是怎么回事?2、学生阅读康有为的“瓜分大祸,迫在眉睫……”追问:这段话是什么意思?3、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变法维新的资料和参与变法主要人物的事迹。
4、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板书:变法维新求国强失败活动二:“辛亥革命”的理想。
意图:通过了解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使学生了解百日维新没有达到挽救国家的目的,它虽然失败了,但它推动了社会的改革,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新的救国之路。
第三单元不屈不挠的中国人7 艰辛的求索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向那些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辈致敬,并学习、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能力:学会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典型材料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初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全面认识事物及辩证地看待问题等方法。
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识:学会从图片、文字、影片等历史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我们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
知道林则徐禁烟,孙中山组织民主革命等抗争事例,感受伟人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学会从图片、文字、影片等历史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我们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
知道林则徐禁烟,孙中山组织民主革命等抗争事例,感受伟人的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分析清末的对外阻挡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在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罂粟花的图片,解说鸦片战争的音频,清末中国签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圆明园被掠夺、焚烧前后的照片、视频、文字资料,被掠夺的中国国宝的图片及它们的拍卖价格,背景音乐。
收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自强维新的相关史实。
准备武汉旅游地图,重在武昌起义纪念馆和遗迹的图片。
学生准备:收集毒品的相关资料,了解现实生活中毒品给人们、家庭、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的事例。
学生分组查阅“虎门销烟”、“三元里民众抗英”等文字资料或影视片断。
收集孙中山的少年故事和革命故事。
调查了解当地民主革命活动的遗址或有关辛亥革命的纪念馆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七嘴八舌话鸦片1.师:(师生问好)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配乐欣赏图片)2. 师:大家觉得这花怎么样?生1:这花真漂亮!生2:它们的色泽真艳丽,太美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传说中的罂粟花。
3.师:这确实是被人们誉为天底下最美丽的花,也是引人走入地狱的死亡之花——罂粟花。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首师大版)主题二世界奇迹探秘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古代建筑的特点,了解它们的故事,感受世界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初步体会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分享古代人们的聪明、智慧。
2.技能:培养学生自己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呈现信息、阐述信息的能力学生自己搜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运用自己的方式和同学交流)。
3.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知道埃及金字塔、秦兵马俑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简单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古代建筑“空中花园”、古罗马斗兽场等。
教学重点:认识埃及金字塔、秦兵马俑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呈现信息的方式指导。
教学准备:师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 课时板书设计:第一课时2 世界奇迹探秘金字塔——震惊世界的奇迹空中花园、古罗马斗兽场,, )第二课时2 世界奇迹探秘秦陵兵马俑——气势磅礴长城、故宫,, )第一课时、导入(5 分)1.出示图片:世界奇迹图片(两组,一组为自然奇迹,另一组为建筑奇迹)教师谈话:自然奇迹,展示出了自然的魅力、自然的力量和自然的伟大。
人工的建筑奇迹呢?建筑奇迹向我们展示的是什么呢?2.揭示课题。
板书:2 世界奇迹探秘)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35 分)1.出示金字塔照片,教师介绍:金字塔一般指的是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
其他著名的还有玛雅金字塔、阿兹特克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埃及的金字塔。
板书:金字塔——震惊世界的奇迹学生提问:关于金字塔你想了解什么?教师整理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分析:哪些问题是通过查阅现有资料能够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是需要经过思考、分析、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预设:金字塔的位置。
金字塔的数量。
金字塔的用途。
金字塔名称的由来。
金字塔的建筑特点。
金字塔的故事。
为什么说金字塔是震惊世界的建筑奇迹?教师帮助学生给上述问题分类:关于金字塔的位置、数量、用途、名称由来、建筑特点、故事等是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一下子就能了解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称它为“基本问题”。
救亡图存的探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和不屈不挠的斗争。
(2)感受五四运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能够结合生活体验,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感悟革命的必要性。
(3)能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进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2)激起爱党、爱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1.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本课所带给自己的思考。
2.知道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1.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结合,拓展和延伸。
2.了解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活动一:中国共产党。
1.播放课件:中国共产党。
2.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交流研讨:(1)结合我们的生活体验,想想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把自己讨论出的重点,记在自己的本子上。
(3)教师请班上几位同学,进行发言。
走入主题。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解释重要的词汇。
活动二:维新变法。
1.播放动画:维新变法。
(1)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讨论:为什么危维新变法又称百日维新?(2)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给出相应的时间,针对书本的内容进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发言。
每组派代表,对书本内容的讨论结果进行分享。
(4)教师把学生的发言,记录在黑板上。
2.设计各行各业的关系图。
(1)引导学生根据书本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场景进行延伸。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场景,进行设计。
3.自我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2)教师请班上的几位同学,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今天自己所学的内容。
1.圆明园在控诉活动目标:1. 了解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来的屈辱和危害。
2. 知道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的英勇抗争的事例。
3. 分析近代中国遭受苦难的主要原因。
4. 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活动重难点:近代中国遭受苦难的原因,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活动准备:1. 收集有关图片、文字资料2. 收集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英勇抗争的图片文字故事等。
活动时间:三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同学们一起去北京的圆明园去看一看,去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破败的现状。
二、引发思考1. 提出问题讨论(1)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2)圆明园是怎样从“万园之园”变成一片废墟的?(3)你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什么感受?2.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3. 教师小结;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空前的灾难,是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三、合作探究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同学们收集的有关图文资料,在小组内讨论交流1. 列举罪行2. 展示图片资料3. 有何感受?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西方列强在中国所犯的滔天罪行,我们怎能甘心受辱受外国的侵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西方列强大规模的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了深重的灾难,我们就这样甘心受他们欺压吗?不,英勇不屈的中国人与他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们的英雄事迹!二、合作探究同学们你们谁去过北京吗?参观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吗?四周的浮雕反映了什么内容?三、加深印象1. 每组选择一个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 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四、活动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勇于抗争,前赴后继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要想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让我们继续探究学习吧。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根据小学生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国策、历史与文化教育、地理与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与参与现代社会生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本册书共分为四个主题单元。
第一个主题单元:我们的祖国。
第二个主题单元:锦绣中华大地。
第三个主题单元:古老的民族。
第四个主题单元:民族团结一家亲。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疆域、行政区划等概况,感受祖国的辽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的地形地势,理解地形的差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尤其是港澳的回归、两岸同胞的期盼等内容,懂得我国领土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知道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4、引导学生知道我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了解我们的革命斗志和奉献精神,体会人民与军队的鱼水情,热爱解放军。
教学重点:1、通过读图,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等,知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人们是的生活方式。
3、知道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56个民族应该平等相处,和睦与共。
救亡图存的探索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从而激起爱党、爱国的热情,树立树立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民族责任感。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胜利。
通过学生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探究法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分析-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目标打破了传统的社会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合作探究中参与整个的教学过程,了解知识,形成能力,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课题理念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教学之中。
教学重点:探究为什么说本课的三个主题内容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教学难点:探究怎样做才能“奋发有为、立志为国,增强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导入主题:(师)课前就开始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视频。
上课开始,老师激情导入:是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残酷掠夺,中国人民和许多仁人志士,英勇奋斗,但都失败了。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播放视频中国的史册掀开了新的一页,开天辟地之事相继出现,下面让我们通过视频看一看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新篇章。
进入主题: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抽象思维分析猜想)(一)直观感受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二)抽象思维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你们的疑惑又是什么呢?1、在处境非常危险,生活又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为什么还要去救国救民?靠的是一种什么强大的力量?2、在这几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中,难道真的有神存在吗?3、他们是不也在利用百姓给他们自己打天下呢?(三)分析猜想师:是啊!这一切一切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猜想。
1、有可能真是为了解放全中国吧。
小学五年级下册《品社》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品社》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主题是“我们爱和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和平的含义,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以及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平的含义,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平的含义,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和平的图片,如世界和平标志、和平鸽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含义。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讲解和平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维护和平。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有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尊重和理解他们。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场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我们爱和平板书内容:1. 和平的含义2. 和平的重要性3. 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写一篇关于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短文,不少于200字。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和平的图片、讲解和平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和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救亡图存的探索
教学重点:
①“百日维新”的过程
②“武昌起义”过程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
①“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②“辛亥革命”的意义
一、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提问:看到这幅地图,清政府签订的这不平等条约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和贪婪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时局地图和条约知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和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过度: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是不甘做亡国奴的,一次又一次的奋起抗争,中国人民始终在探索救国之路。
(板书:救亡图存的探索)
一些知识分子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1898年发动了一场“变法维新”运动。
以求国家富强。
(板书:“变法维新”求国强)
(二)、“变法维新”求国强
[设计意图]:在学生课下搜集谭嗣同资料的基础上播放此视频,目的是引出问题,从而导入本部分知识的学习。
提问:谭嗣同为什么被杀害?他所说的变法是怎么回事?
[预设]:因为他坚持变法,反对清政府统治。
世界上有些国家就是通过变法使国家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设计意图]::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列强的欺辱,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感受变法的必要性
过度: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通过“公车上书”向皇帝进谏,也想通过变法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振兴中华。
经过康有为等多次上书光绪帝,光绪帝决定变法。
[小组探究学习]:读资料找信息看93页链接,请你找一找维新派都提出了哪几项改革措施?如果你是顽固派官员你希望变法推行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帮助学生归纳维新派提出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同时知道变法遇到了顽固派的坚决抵制。
探究出“变法维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汇报预设】:建设新式海军、设立大学堂、创办报刊、禁止妇女缠足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传播西方科学技术。
变法严重的侵害了顽固派的利益,遇到了以慈禧为首的坚决抵制。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动了以慈喜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利益,慈喜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总结】: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所以很快就失败了,从光绪帝下诏决定变法到结束,只经历了短短103天,因此这次变法维新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
的失败告诉我们,依靠清政府实现救亡图存是行不通的。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实现振兴中华的目的呢?我们的先人仍然前赴后继开展运动去推翻请政府的腐朽统治,这其中有一位人士至今人们都在怀念他,怀念他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是谁呢?大家请先看图片,猜一猜?
(三)“辛亥革命”的理想
【出示图片】;1、中山公园
思考:这个人物是谁呢?为什么现在人们还在怀念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孙中山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现在还得到人们的崇敬呢?从而,进入本部分课文的学习。
【预设】孙中山。
他是革命的先行者
[问题]:快速阅读93页介绍孙中山先生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感受孙中山少年立志、关心国家大事、树立报效祖国的信念,弃医投身革命,积极探索救国的方法、道路。
[出师表格]: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
谈话:孙先生从1895—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都遭到了失败,但是这并没有动摇他拯救国家的信念,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武昌起义,得到了广泛响应,导致了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武昌起义”的视频,了解一下武昌起义当时的情况。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起义的时间
2、起义的地点
3、起义的领导人
4、起义的主力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使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武昌起义的概况,感受武昌起义中革命士兵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想一想: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的全国省份有多少个?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阅读地图上所示独立的省份,经过分析、思考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清政府的腐朽,使其丧失民心,是清王朝土崩瓦解的必然趋势。
谈话:“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宣布了清王朝的结束,开始了民国的建立。
让我们观看一段视频,思考一下“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小组探究学习:看视频,结合学习内容想一想
1、“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2、“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的面貌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看当时的历史片段,帮助学生回顾历史,感受历史,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深刻认识。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预设】: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但由于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和没有依靠人民群众,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面貌,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教师总结: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清朝政府有识之士发起的“变法维新”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因此,这两种救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那到底有没有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之路呢?谁来领导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新的救国之路。
【板书设计】
救亡图存的探索
1、公车上书
一、“变法维新”图国强
2、1898年“百日维新“运动——戊戌变法
1、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二、“辛亥革命”的理想 2、武昌起义
3、中华民国的成立和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