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3.38 KB
- 文档页数:2
纳兰性德《长相思》译文及鉴赏答案《长相思》是由纳兰性德所创作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相思》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长相思》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长相思》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译文及注释二《长相思》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注释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赏析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赏析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
榆关,即今山海关【试题】(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分)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阅读练习二:(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答案:(1)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2)C阅读练习三:(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
上片一程的反复,写诗人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远行,表现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赏析: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作品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及注释一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在那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注释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
榆关,即今山海关[试题](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分)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问题】(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1)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2)C【问题】(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
榆关,即今山海关【试题】(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分)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二:(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答案:(1)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2)C三:(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
上片“一程”的反复,写诗人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远行,表现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长相思背后的故事《长相思·山一程》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牌为“长相思”,内容描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下面我将详细叙述这首词背后的故事。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朝初年的著名诗人、词人和官员。
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满族家庭,父亲是康熙皇帝的侍卫,母亲出身于蒙古族贵族家庭。
纳兰性德的才华横溢,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擅长诗词歌赋。
他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脱俗、婉约柔美见长,被誉为“清初第一词人”。
《长相思·山一程》这首词是纳兰性德在前往山海关途中创作的。
当时,清朝的统治已经相对稳定,社会经济逐渐繁荣。
纳兰性德身为康熙皇帝的侍卫,常常需要陪伴皇帝出巡。
这次前往山海关,是为了完成康熙皇帝的使命,视察边疆防线。
在旅途中,纳兰性德身处群山之间,举目四望,只有崇山峻岭和蜿蜒曲折的山路。
他感受到了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孤独和寂寥。
这时,他开始思念远在京城的家人和朋友,心中涌起了浓厚的情感。
在这种背景下,纳兰性德创作了《长相思·山一程》。
词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表达了他与家乡的离别和旅途中的艰辛。
而“夜深千帐灯”则描绘了夜晚宿营时,遥望远处闪烁的灯光,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词中还有一句“风一更,雪一更”,表达了旅途中的风雪交加和严寒天气。
这种恶劣的天气条件不仅让纳兰性德感到身体上的疲惫,更让他在心理上产生了无尽的忧伤。
他开始想起京城的温馨和亲人的关怀,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愁。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纳兰性德还感受到了边疆的荒凉和寂寥。
站在边疆的土地上,他不仅想起了远方的家人和朋友,更思考起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命运,为何要承受这种离别和孤独。
纳兰性德的这首词不仅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感和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矛盾。
清朝初年,虽然社会经济逐渐繁荣,但人们仍然要承受着离别和孤独的痛苦。
尤其是对于那些像纳兰性德一样身处官场的人们来说,他们常常需要离家远行,去完成各种任务和使命。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导读:《长相思·山一程》原文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注释⑴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长相思·山一程》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
权臣明珠之子。
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1]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
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
长相思的诗意及解析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本诗背景: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原文:长相思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诗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赏析: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长相思·山一程体裁:词题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作者:名字:纳兰性德年代:清代描述: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翻译: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译文: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入夜后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原文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夜深后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我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出关时冰雪未销,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尤见词人对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
赏析二:思想内容《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长相思纳兰信德解读一、【原文】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1],身向榆关那畔行[2]。
夜深千帐灯[3]。
风一更,雪一更[4],聒碎乡心梦不成[5]。
故园无此声[6]。
二、【作者简介】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三、【简要注释】[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2]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3]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4]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5]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6]故园:指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四、【文选简析】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又抒发着情思悲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反复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深情之写照。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时间慢慢推移,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晚太漫长。
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思乡而梦难成,彻夜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
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
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情思更加深沉。
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
长相思·山一程【作者】纳兰性德【朝代】清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赏析:上片“山一程,水一程。
”描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读者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词人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
”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
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词人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
“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长相思一、课文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他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其词风清新婉丽,哀婉动人,多写相思离别之情以及个人的闲愁哀怨,也有部分作品反映边塞风光与塞外生活。
纳兰性德出身显赫,他的父亲是康熙朝的重臣纳兰明珠,但他本人却淡泊名利,醉心于诗词文学创作,在当时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三、字词解释。
2.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3.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4.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5.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6.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7.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8.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9.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四、诗句赏析。
1. 上阕赏析。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这几句词描绘了一幅长途跋涉的行军图。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了行军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山水重重叠叠,词人离故乡越来越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是山海关外,一个“身”字,突出了词人的孤独感。
“夜深千帐灯”则是一幅壮观的画面,在深夜之中,众多的帐篷里都点着灯,这不仅写出了军队的规模之大,也暗示了行军的紧张气氛,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词人内心的惆怅,在这漫漫长夜,他难以入眠。
2. 下阕赏析。
-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这几句词通过描写塞外的风雪声来表达思乡之情。
“风一更,雪一更”,写出了塞外环境的恶劣,风雪交加,整夜不停。
“聒碎乡心梦不成”,“聒碎”二字,生动地写出了风雪声对词人思乡之心的搅扰,使他无法入睡,在梦中回到故乡。
“故园无此声”则直接点明了故乡的宁静与温暖,与塞外的风雪交加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
榆关,即今山海关【试题】(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分)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二:(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诗歌鉴赏:长相思--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洲正黄旗人,清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
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
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诗歌鉴赏: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题解】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
指关外。
即山海关的另一边。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
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聒碎:搅碎。
故园:故乡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参考】走一段山路,走一段水路,(我随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那边行进。
夜深了,成千上万的营帐还亮着灯。
一会儿狂风怒号,一会儿大雪纷飞,风雪声搅碎了我的思乡心绪,使我无法入梦,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啊!【赏析】“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
“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
“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一首佳作。
其写作背景主要源自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的经历。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的贴身侍卫,一同随行。
在出山海关的旅途中,纳兰性德深感故土之思,家国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创作了这首《长相思·山一程》。
此时正值严寒的冬天,风雪凄迷,纳兰性德在这种苦寒的天气中更添思乡之情。
词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便是对此次行程的生动描绘。
其中,“山一程,水一程”表达了行程的艰难和遥远,“身向榆关那畔行”则点明了行进的方向。
而“夜深千帐灯”更是以壮观的景象衬托出纳兰性德深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纳兰性德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和个人才情,使他的诗词创作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词中,他并未直接描绘思乡之情,却通过描绘旅途的艰难和壮观景象,将自己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表达出来,使得整首词读来既婉约又雄壮,情感真挚动人。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长相思·山一程》原文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注释⑴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长相思·山一程》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
权臣明珠之子。
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1]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
者简介
《长相思·山一程》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注释
⑴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长相思·山一程》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
权臣明珠之子。
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1]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
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
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文人词选中著名之本。
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
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
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