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诗文理解
- 格式:ppt
- 大小:181.50 KB
- 文档页数:16
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思想主题及文章分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思想主题及文章分析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思想主题及文章分析一、写作背景:《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
送东阳马生序讲解一、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与作者简介东阳马生,北魏官员,他的《送东阳马生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
东阳马生在北魏时期是一位有才华的官员,他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送东阳马生序》是东阳马生用古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与道德的感悟,以及对时局的深刻反思,其思想精深、含蓄而深刻,语言优美、壮丽。
二、《送东阳马生序》的主题和思想内涵1.《送东阳马生序》反映了我国古代士人的风骨与气节,以及他对人生和国家兴亡的深刻体会。
2. 作者在序言中倾吐抒怀,写出了自己对乱世的忧虑之情,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关切与忧心之情。
3. 通过对东阳马生的赞美,文中抒发了作者对真诚、正直、忠诚的向往,以及对风范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送东阳马生序》的艺术特点1. 《送东阳马生序》力图用雄浑的词藻、娓娓动人的叙述手法来揭示出作者的高度情感和内在意蕴。
2. 作品通过对东阳马生的赞颂和抒发了作者对忠臣正直的向往,以及对真诚友谊的珍视,体现了魏晋风度的特点。
3. 作品的表达方式广泛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富有情怀。
四、《送东阳马生序》的意义与启示1.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对东阳马生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进取之心的渴望,对清廉之道的向往,对逍遥之境的追求。
2. 作品表达了对个人品德修养和政治伦理的追求和向往,对士人风范和美好品质的崇敬。
3. 作品传达了一种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有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螺丝古诗文一、螺丝古诗文的介绍螺丝古诗文,是一种“重托”句式,亦是一种结构相对固定的古诗文形式。
它的构思主要是把表达的意象圆融地包裹在一个“托”字旁逐步展开,使作品既注重内容的编排,又强调形式的规整,纵横修辞技巧,刀锋般的文字,在无比的细节中春采浪迹般的灯龙霄鹤,会徐娥月,清韵无余地淹没着海燕亭素的花雨、采风和石屿之滩。
二、螺丝古诗文的特点1. 螺丝古诗文的写作思路是由主题出发,一环扣一环,渐次展开,如同螺丝一般。
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方法一:古诗阅读鉴赏“三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理解的基础,是领悟欣赏的前提。
因此,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诗歌应把“读”作为突破口。
不过,读的时候要带着任务去读,要边读边思考,反复推敲,融会贯通。
其方法步骤归纳起来有:(一)读懂。
就是读懂诗意。
其过程是:1.读标题。
从体裁或题材、题眼或关键词等方面推知全诗内容。
如《秋思》《越中览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读注释。
或题意解说,或背景介绍,或作者简介,或诗文生词、典故解释,等等,都可成为我们对诗歌全面、深入解读的“钥匙”。
如2006年辽宁卷考苏轼《东坡》就有两条注释――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①荦确:山多大石。
仔细阅读,我们就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题意和诗意,进而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读诗文。
一是抓关键词(情词/诗眼),二是抓关键句(情句/诗骨)。
据此认真推敲,“以意逆志”,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读透。
就是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挖掘隐藏在诗句字里行间深沉的意蕴,深入透彻地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了解作者。
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以及作者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等方面,“知人论世”,推知本诗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特点等。
2.知晓典故。
诗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此为直接寄托。
如果作者正面直接引用故事。
李商隐“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诗中就是借庄周、望帝来写自己。
杜甫“出师未捷身长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里写的不仅是孔明的丰功伟绩,更是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感慨。
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些典故的内涵以及诗人运用的意图。
3.体味意境。
古诗的意境是诗人用极为凝炼的文字创造的,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
在指导古诗阅读鉴赏中,既要引导学生入“境”,又要启发学生会“意”。
部编版-初中语文-打印版
与朱元思书
一、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人(现在浙江安吉人)。
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二、写作背景链接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中心思想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也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的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和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前言】《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注释】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赏析】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
《浣溪沙》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世事常变迁、人生没有永恒。
一年又过一年,物还是人却非。
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晏殊的《浣溪沙》,感受词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思,体会美的艺术享受。
二、目标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词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读诗词,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3、赏析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重点: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三、原文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四、注释《浣溪沙》选自《二晏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浣溪沙:原是唐代教坊曲名词牌名。
浣,洗的意思。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
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来回走。
五、词意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六、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与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与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一作“蜀州”。
据《旧唐书地理志》:“剑南道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县置。
”垂拱二年为公元686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⑵城阙(què):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⑷君:对人的尊称。
⑸宦(huàn)游:出外做官。
同:一作“俱”。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这句意思是像小儿女那般挥泪告别。
【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畴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登幽州台歌诗歌创作背景一、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介绍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出自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笔下。
这首诗以豪放的辞章、深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北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将从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方面进行探讨。
1. 陈子昂的背景介绍陈子昂(661年-702年),字元龙,唐代文学家,与王之涣、杜甫、李白并称为“初唐四杰”。
他留下的诗文作品不多,但其中的《登幽州台歌》成为了传世之作。
2. 唐代时代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
开元盛世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
这一时期,人们对疆域的扩展和民族统一充满期待,这种期待也体现在了文学作品中。
3. 《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动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于开元二年(714年),当时他被贬至边陲的幽州。
这首诗是在他流放期间,对北国山河的景色和自然环境的感慨与赞美。
作品中深沉的情感与对边疆艰苦环境的独特理解,使其成为唐代文学中的一颗闪亮之星。
二、《登幽州台歌》诗歌的创作背景1. 幽州的地理环境幽州是唐代的一个重要边塞要地,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这个地区地处北方,自然环境严酷,山势险峻,充满着原始的荒凉之美。
陈子昂的流放地就是幽州,这也成为了他创作《登幽州台歌》的开端。
2. 创作动机:对北方山川的热爱《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对边塞景色的赞美之作,他描绘了北国山河的壮丽和壮烈。
尽管他身处流放之地,但他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山川,将自己融入北方的壮丽景色中,表达了自己对北方的热爱之情。
3. 创作手法的独特性《登幽州台歌》的诗歌体裁属于乐府,采用了律诗的形式,用较为豪放的辞章、深沉的意境描绘了其所热爱的北国山川。
通过对北方地势的描绘,使得整篇诗歌充满了雄浑和豪放之气。
三、《登幽州台歌》的创作意义1. 壮丽北国的美景《登幽州台歌》描绘了北方山河的壮丽景色,使读者对北国的山川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诗中的壮美景色令人赞叹,也展示了中国北方的独特风光。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岳阳楼记的恩维导字词理解加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通假字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2)词语①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了。
②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③霪雨霏霏:连绵繁密的雨。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4)创作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
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
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范仲淹是北宋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
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
《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
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小石潭记的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小石潭记的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写作背景: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
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诗词背景介绍《题临安邸》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作者简介】林升,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孝宗朝(1163—1189),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
古诗今译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名句赏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写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清平乐·村居》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陋室铭》说课稿引言概述:《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个简陋的房子,展现了诗人的豁达胸怀和超凡境界。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意境表达和现实意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背景:刘禹锡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宰相,被誉为“诗史三绝”之一。
1.2 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刘禹锡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之一。
1.3 创作背景:《陋室铭》写于刘禹锡流放岭南时期,表达了他在逆境中的无畏与坚韧。
二、主题思想2.1 豁达胸怀:诗人以简陋的房子为写照,表达了对物质贫乏的淡然态度,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心态。
2.2 清贫志向:诗中反复强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表达了诗人对清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崇尚清贫志向。
2.3 哲理思考:通过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人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倡导追求内心的丰盛和精神的高尚。
三、艺术手法3.1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斯是陋室”与“妻子好白”等,突出了简陋与美好的对立,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2 比喻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如“饮磨钝齿”、“食蔬餐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陋室生活的情景。
3.3 对偶手法:诗中多处采用对偶句式,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欲求媚于奸邪,恶来欺我心”,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四、意境表达4.1 朴素意境:诗中营造了一种朴素、清净的意境,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氛围。
4.2 清新意境: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营造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4.3 超凡意境:诗中透露出诗人超凡脱俗的胸怀和境界,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高尚情怀,给人以超然的感受。
五、现实意义5.1 反思人生:《陋室铭》通过对简陋生活的描绘,引发人们对生活的反思,提倡追求内心的丰盛和精神的高尚。
5.2 崇尚清贫:诗中表达了对清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倡导人们崇尚清贫志向,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赤壁赋》简介《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二、写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