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及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64.26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1、治疗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火郁发之名词解释前言在中医理论中,火郁发是一种常见病症,它通常指的是身体内部的热气通过情绪、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而积聚起来,最终引发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解释火郁发的含义、症状、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健康问题。
一、火郁发的定义火郁发是中医术语中的病症之一,属于内科疾病范畴。
它指的是体内火气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积聚在身体内部,最终引发相关症状的过程。
二、火郁发的症状火郁发的症状多种多样,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表现:1.情绪不稳定:患者常常出现脾气暴躁、易怒、易激动等情绪异常。
2.口干舌燥:嘴唇干燥、口腔粘膜干裂、口渴等症状。
3.失眠多梦:患者容易醒来、入睡困难,同时伴随睡眠的多梦现象。
4.面部发红:面部常常出现潮红、面色憔悴等现象。
5.发热口渴:体温升高,皮肤干燥,口渴难耐。
6.头痛头晕:头部常常出现疼痛、晕眩等不适感。
7.便秘:大便干燥、不易排便,甚至伴随便血等症状。
8.尿黄赤:尿色深黄、赤红,尿频尿急等现象。
三、火郁发的原因火郁发的原因复杂多样,以下是常见的几个方面:1.情绪不稳定:生活、工作压力过大,情绪波动频繁,长期积累导致火气郁结。
2.饮食不当:过食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长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3.不良生活习惯:熬夜、过度劳累、心理压力等不良生活习惯。
4.药物刺激:长期大量使用刺激性药物,如抗生素、阿司匹林等。
5.外界环境:干燥、寒冷的环境,紫外线辐射等因素。
四、火郁发的诊断中医对火郁发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
2.脉诊:中医重视脉搏的变化,通过脉搏的强弱、快慢、细粗等特点来判断火气郁结的情况。
3.观察舌苔:中医舌诊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舌苔的颜色、厚度、湿润程度等变化可以反映出火气的情况。
4.辅助检查: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辅助一些检查来作为诊断的依据,如验血、尿检等。
81第17卷 第5期 2015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May,201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对此续有阐发。
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
“火郁证”主要以升散、透达、疏导、宣通等法治疗,使气机畅达,火郁自散。
凡以升散透达之法治“火郁证”者,均属“火郁发之”的理论范畴。
1 “火郁发之”理论之源“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善。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郁”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4 处,除《素问·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之外,其余44处均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
《内经》关于“郁”的理论,首先是指五运六气之郁,认为郁是因为运气的太过或不及,导致气机升降失调。
总体来看,“郁”字主要反映的是闭阻、壅滞、不通、停止等状态,其含义可以归纳为气化运动的阻滞郁闭[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火郁”主要指心郁,心为火脏,同类相求。
“火郁”证的基本治疗大法是“发”,“发”主要是指“发汗”,王冰注:“发谓汗之,令其疏散”。
其义似狭。
后世医家予以充分发挥,以扩充其意。
2 “火郁发之”理论之流2.1 “火郁”的含义《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
”《医碥》指出:“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
的基础上减桂附而立方,成为后世补肾法中的一个基本方,被后世广泛应用,并在多种肾虚病证中化裁使用。
经近代研究本方有滋阴补肾,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强身体,扶正固本,降脂降压,抗衰老等功用。
被用于许多肾虚的老年疾病中,以上仅列常见的几种。
(收稿2002208201;修回2003203218)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许爱英 党炳林 陕西中医学院(712083)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
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火郁即为心郁,心为火脏,《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后世认为,“火郁发之”中的火郁不仅单指心郁,而对火热所致诸多病证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故就火郁发之理论及临床意义作一探讨。
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
火郁即为心郁,心为火脏,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心气不舒,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
其治“发之”多以汗解,如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也就是说火郁之证多是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阻隔,不能正常发散发越,以致陷伏于里,产生多种病证。
正如《赤水玄珠・郁证门》所说:“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
关于火郁证的治疗后世予以充分的发挥,以升散、透达、疏导、宣通等法治疗,使郁开气达,则火热多可自散。
可见,凡五脏之火郁,以升散透达之法治之者,均属“火郁发之”理论范畴,这是后世在《内经》基础上对该理论的发展。
2 火郁发之的临床运用 火郁证是火热郁结于内,气机升降受阻,出入不利所导致。
张珍玉“火郁发之”理论探究及应用分析任海燕【摘要】继承张珍玉教授思想,对“火郁发之”理论进行深入探究.认为“火郁”为“心郁”;“火郁发之”理论启示“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病机在“郁”,“心郁”乃为心“主通明”、“主降”之特性受到抑制,进而使心之功用失常产生疾病;治疗思想为“顺势而治”,治疗法则为“发之”,如疏通气血、活血祛瘀、通阳、调神、散热泻火等均属“发”法范畴.同时,结合张珍玉教授治疗口疮之病案,根据“火郁发之”理论对其临床治疗用药加以分析,进一步阐释“火郁发之”理论的临床应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005【总页数】2页(P612-613)【关键词】火郁发之;心郁;发之;顺势而治;口疮【作者】任海燕【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火郁发之”理论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即五郁之发乃因五运之气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
正如张介宾所说:“经言五郁者,言五行之化也。
气运有乖和,则五郁之病生矣(《景岳全书·郁证》)。
”后世医家将“火郁发之”理论加以发挥应用时,多将“火郁”之“火”释为病因,等同六淫之火而论。
如王冰注释《内经》“火郁”时言:“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此说局限了“火郁发之”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张珍玉教授以前人所论为依据,并结合临床提出“火郁”为“心郁”之说。
笔者根据其思想对“火郁发之”理论进行探究,并结合病案加以说明。
1.1 “火郁”的病位及病机“火郁发之”理论中“火郁”为“心郁”,而“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病机在“郁”。
1.1.1 “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根据天人相应观点,将五行与五脏相配属,在火为“心”,“火郁”即为“心郁”。
马莳言:“此言五郁,人体之郁也,或有天时之郁而成之者,或以五脏之郁而自成者。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1、治疗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浅论“火郁发之”杨琳;张丽萍【摘要】[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
[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
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
[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
《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
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 ssipation”and analyse ancient physicians' discussion about the fever, in order to exp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 Using the method of conceptual thinking to explain the etiology and pathology of“fire stagnation”,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collecting ancient physicians' exposition on“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and listing the relevant prescriptions in order to deepen the thinking.[Result] Fire stagnation produces nothing more than exogenous ,internal injuries,the mechanism isin the human body, the anger's ascending-descending and coming in-going out is out of balance by some factors ,the anger stagnates and can't get out. Neijing first recorded“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that is treating the fire stagnation disease needs making the gasopening,lifting,entry becomes coordinate,finally the body goes back to health. In the Shang Han Lun, Zhang Zhongjing expounded the meanings and mechanism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perfectly. Sinc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ncient physicians have come up with several prescriptions and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doctrine.[Conclusion] Since the Neijing proposed the theory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physic ians' understanding of fire stagnation syndrome has been gradually deepening,and provided a broader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In recent years,the theory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kinds of diseases,its academic value is worth summarizing,inheritance,extension.【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3页(P727-729)【关键词】火郁发之;火郁证;火热病;治则;辨证论治;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作者】杨琳;张丽萍【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1、治疗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火郁发之,不宜清热,用此方一升一降,透散郁火首先,火郁会有哪些表现?先看症状:容易烦躁,睡眠差,精神不振,但头汗出,或者无汗,手足不温,面色红或者暗,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再看舌头、脉象:舌质红,或者仅是舌尖红,舌体瘦薄,舌苔黄而干,脉象沉而燥。
什么叫“火郁发之”?“火郁发之”一词,首次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
”对于这条条文的内涵,著名医家王冰指出“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他认为,所谓的“发”是指通过发汗的方法,把郁于肌表的风寒之邪从汗而解,他的理论依据应该是源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
但是,“火郁发之”其实并不局限于发汗这一种方法。
著名医家张景岳说:“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於汗也”所以,所谓的“郁”其实是指无形之火热或者阳气被有形之邪所郁遏,不能正常发散泄越,使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出现一系列火热症状的一种病理表现。
而所谓的“发”则是指发越郁火、舒展气机的一类治疗原则。
所以,针对火郁的治疗,不仅不应该局限于发汗这一种治法,更不应该见火则用苦寒清热,因为苦寒药易致阳气冰伏,反而会使郁热越来越严重。
简而言之,“火郁发之”,是指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其核心是郁,病理产物是火,治则是发之。
火郁是怎么形成的?金代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指出: “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
”由此可知,郁的本质是气机不畅。
只要能引起气机不畅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火郁。
《素问玄机原病式· 病机十九条》指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则明确指出,风、寒、热、湿、燥、火等六气、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五志,过极皆可化火,尤其是与机体内的痰浊、瘀血、食积等病理产物相结合,更容易导致气机壅滞,升降出入失调,郁久而化火,形成火郁。
论“火郁发之”李士懋撰文“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者,抑遏之谓;火郁,乃火热被郁伏于内不得透发而形成的病理改变。
发之,是火郁证的治则,即疏瀹气机,使郁伏于内之火得以透达发越而解之意。
引子对于火郁证,我们是在赵绍琴老师的启发下,于毕业20多年后才逐渐认识的。
此前由于对该证不认识,误治者不知有多少,其中有几例教训颇深。
武某,女,32岁,家属。
1963年12月7日诊:产后恚怒,致头痛心悸,肢冷畏寒,厚被热炕犹觉周身寒彻,面色青白,舌质略红,脉沉弦躁数。
余以为产后多虚,肢冷畏寒,当属阳虚,迭进四逆、参附之剂。
附子由三钱渐增至三两,经旬肢冷畏寒不解,反增神识昏昧。
百思不解,束手无策,病人遂住院治疗四月方愈。
20年后,学了赵绍琴老师“论火郁”一文后,恍悟此证为郁热,乃吾误治。
1976年吾患胃病,胃脘冷如冰,胃中嘈杂呕吐。
慈母为吾缝一棉背心,捂在脘腹,仍冷;后又在背心里边缝一块老羊皮,亦不觉暖,尤于骑自行车时,胃冷仿佛未穿衣,寒风直透于里。
曾服理中、大建中、吴茱萸汤等,均未效。
后经内兄田荫杰宗泻心汤意,因当时无黄连,改用胡黄连代之,连服7剂而愈。
何以明是寒甚,服热药无效,加寒药后愈?可见寒者未必皆阳虚。
1982年治学生姚某,下利半月,日五六度,小腹冷如冰,他医曾以寒利而予理中、四神等无效。
余以其脉沉躁数,诊为火郁迫津下泄而为利,予四逆散合葛根芩连汤,2剂而愈。
此例是笔者明确地以火郁理论指导治疗的首例火郁证。
杨某,女,23岁,社员。
1987年7月23日诊:时值暑伏,酷热难耐,余正坦胸读书,汗流浃背,突来一农妇,身着花布棉衣裤,头裹头巾,裤腿怕透风以绳系之,俨然一身冬装。
诉产后患痢,周身寒彻肢冷,厚衣不解,虽汗出亦不敢减衣。
腹满不食,恶心呕吐,溲涩少,便垢不爽。
曾服多种抗生素,输液打针,中药曾予补益气血、健脾止泻、温补脾肾、温阳固涩等剂,终未见效,恙已一月半矣。
脉沉滑数,舌红苔黄厚腻,面垢。
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5月/5日/第004版学术与临床小议“火郁发之”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李宝华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
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因此,“发”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大法。
所谓“发之”,就是顺应火的炎上升发之性,运用宣散、升举、轻扬、疏通等治法,使郁火发越于外。
笔者曾见一女患者早已过青春期,却“生机勃发”,不时在口唇周围、背部长出一些黄豆大的火包,此起彼伏,久难消退。
她曾服用过一些清热下火的中药,但效果不显,下肢也越来越凉。
遂到襄阳市中医医院养生堂进行治疗。
医生根据她的体质,制定了中药熏蒸加上背部刮痧、拔罐的治疗方案。
坚持每周熏蒸1次,到了第4次,腿部终于感觉暖和了。
而后背部和面部的火包也渐渐消失。
现在,她不但火包很少发,而且全身调理得也很好。
治火郁之症,忌用寒凉的药物去“浇火”,而是要让火发出来。
就像室内温度很高,洒点水虽可暂时缓解,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如果把门窗打开,让风进来,温度则会很快下降。
上文患者的火就是下半身有寒气,导致气血不流通,导致上半身郁火。
通过中药熏蒸,让寒气去掉,气血流通,身上的火气自然消退。
笔者还想到临床中,当温病邪热已到气分,出现身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舌苔黄等症,但卫分又闭而无汗时,则必须用辛凉透达药,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的热邪可以向外透散。
又如心火上炎,口糜舌烂,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色赤而淋沥疼痛,则须泻心和小肠的火,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导火下泄……凡此种种,不一而举,皆有“发”而治之之妙。
第1页共1页。
瘀;桔梗、杏仁宣降肺气,恢复肺主治节的功能;更加泽漆利水止咳,《长沙药解》云:“泽漆,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专行水饮,善止咳嗽”,更是治疗胸水的专药;又鸡内金、麦芽、谷芽、神曲健胃消食,改善患者食欲。
诸药并用,共奏化痰祛瘀蠲饮之功。
二诊加仙鹤草,盖因仙鹤草又名脱力草,专治劳伤,现代药理研究仙鹤草可抗癌,肿瘤为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气血两伤,故加仙鹤草以补气化瘀,抗肿瘤。
4 结语香附旋覆花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四十一条:“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竞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为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
”从原文可知,香附旋覆花汤所治之病为伏暑,湿温,积留支饮,悬于胁下,而成胁痛之证甚多。
总结香附旋覆花汤治疗癌性胸水的指征:(1)“咳唾引痛”,癌性胸水患者表现为咳唾引痛,或者咳嗽气喘牵引腹痛,或者牵引胸痛者;(2)舌质暗或者淡,苔水滑者;(3)脉沉弦或者弦滑者。
参考文献[1] 牟克祥.香附旋覆花汤的临床应用[J].江苏中医杂志,1986(12):27.[2] 樊镒.香附旋覆花汤临床运用举隅[J].北京中医,1999(5):46.第一作者:许瑶(1990—),女,医学硕士,住院医师,肿瘤内科学专业。
通讯作者:许尤琪,硕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722677501@修回日期:2018-12-28编辑:吴 宁“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五郁”治法之一,临床应用甚广。
但凡邪气阻滞于里,内郁不宣,郁久化热,均可成“火郁”之证。
《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云:“小儿脏腑之气软弱。
” 《育婴家秘》亦云:“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易受外邪侵袭,且热邪致病,传变迅速,易致肝风内动、热极生风甚至邪热内陷心包之危象。
因此临床上及时准确地辨证施治尤为重要。
“火郁发之”旨在因势利导,宣发郁热,透邪外出。
但凡临床上表现为“火郁”征象的,皆可通过“火郁发之”之法治疗,且疗效甚佳,兹举验案4则如下。
浅谈“火郁发之”浅谈“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本论原是阐述五运之郁的治疗,张景岳说:“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大抵诸病多有兼郁,此所以治有不同也。
”从临床看,外感者六气皆可火化,内伤者阳盛、阴亏皆可表现为火热。
可以说,火热为病特多,且如景岳言“多有兼郁”。
火性炎上,喜升发,郁则不得升发而火病转盛,故必须发之”。
景岳又说:“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脏应心、小肠、三焦。
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
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
”火有虚实,虚火由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所致,《内经》所谓:“阴虚生内热。
”论其治,唐·王冰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又有“引火归源·导龙入海”法。
实火又分内外,属内者,亦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
《内经》说:“阳盛生外热。
”“气有余便是火。
”当属此类。
属外者,多是感受外邪所致,其中温热邪气为主,风寒暑湿燥皆可化火,所谓“五气化火”。
实火为病,或为阳盛,或为邪热,热势激荡,耗伤气血阴阳,同时使正气拂郁,并往往正邪互郁,或郁在表,或郁在里,或郁在局部,若仅只以苦寒清泄为治,很难使疾病痊愈。
这就是《内经》“火郁发之”的机理所在。
故而历代医家为临床创制了大量“火郁发之”的方剂。
如麻杏甘石汤、升阳散火汤、防风通圣散、黄连上清丸、清震汤、海藻玉壶汤、火郁汤、荆防败毒散,等等。
皆以疏透宣发之品,开郁达邪,比如掀瓦救火,火有出路,不致横窜蔓延,同时又以苦寒清泄火热,愈期当速。
若火热郁于局部,攻冲肿痛,或与痰瘀结为有形,更是火郁明证,治疗必须遵“火郁发之”之则,才能痛止肿消,有形消平。
否则徒用专一清解,病必难除。
临床中常用的反佐法,是从反面来辅助主药,起着更好的疗效。
李士懋:升降散---火郁发之导读升降散到底是怎样的一张方子,能得到蒲辅周、赵绍琴两位大家的如此赏识呢? 李老说,“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这句话应该是本文的文眼,其余的深意就留给各位慢慢品味了。
升降散对温病的治疗,历代创立了许多有效方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宝库。
在诸多方药中,本书首推杨栗山之升降散。
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其余14方,皆升降散之加减。
对杨氏治温15方,蒲辅周先生甚为赏识,于《蒲辅周医疗经验集》中悉予转录。
赵绍琴老师对升降散倍加赞誉,加减灵活,应用极广。
我受老师影响,应用升降散也颇多,疗效确切。
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
一.组成、主治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
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
大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
”杨栗山于《伤寒温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服法,名为赔赈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炼蜜丸又名太极丸。
”改后之升降散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合研匀。
病轻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二次服。
黄酒两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杨氏将其列为治温15方之总方,主治病证计有:“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
如头痛眩晕,胸膈胀闷,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如内烧作渴,上吐下泻,身不发热者。
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酸痛,饮水无度者;如四肢厥冷,身凉如冰,而气喷如火,烦躁不宁者;如身热如火,烦渴引饮,头面浮肿,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肿痛,痰涎涌盛,滴水不能咽者;如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
如斑疹杂出,有似丹毒风疮者;如胸高胁起胀痛,呕如血汁者;如血从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缝出、毛孔出者;如血从大便出甚如烂瓜肉,屋漏水者;如小便涩淋如血滴点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大便火泻无度,腹痛肠鸣如雷者。
【赵绍琴:火郁-外寒内热,火郁发之】精火郁郁热-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火郁”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赵绍琴先生解说“火郁”形成的原因,说“火郁是由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邪气阻滞气机,内郁不宣,蕴蓄于里而成。
”并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
”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是属临床常见证之一。
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故临床见证多错综复杂,参差不一,有时反而见到寒象。
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日,重则贻误人命,故临证不可不辨。
现谨谈谈本人对火郁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体会,以供参考。
一、火郁的病因病机袓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升降出入又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不断从自然界摄入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故纳新,维持气血循行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生机蓬勃。
若一旦升降出入失常,气机滞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百病由生,甚则危及生命。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火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后世医家亦每有称“火郁”为“热郁”者。
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气;内滞气、血、痰、饮、湿、食均可罹患。
究其病机,皆因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遂成火郁之证。
其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
正如刘完素所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
的基础上减桂附而立方,成为后世补肾法中的一个基本方,被后世广泛应用,并在多种肾虚病证中化裁使用。
经近代研究本方有滋阴补肾,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强身体,扶正固本,降脂降压,抗衰老等功用。
被用于许多肾虚的老年疾病中,以上仅列常见的几种。
(收稿2002208201;修回2003203218)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及临床意义
许爱英 党炳林 陕西中医学院(712083)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
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火郁即为心郁,心为火脏,《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后世认为,“火郁发之”中的火郁不仅单指心郁,而对火热所致诸多病证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故就火郁发之理论及临床意义作一探讨。
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
火郁即为心郁,心为火脏,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心气不舒,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
其治“发之”多以汗解,如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也就是说火郁之证多是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阻隔,不能正常发散发越,以致陷伏于里,产生多种病证。
正如《赤水玄珠・郁证门》所说:“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
关于火郁证的治疗后世予以充分的发挥,以升散、透达、疏导、宣通等法治疗,使郁开气达,则火热多可自散。
可见,凡五脏之火郁,以升散透达之法治之者,均属“火郁发之”理论范畴,这是后世在《内经》基础上对该理论的发展。
2 火郁发之的临床运用 火郁证是火热郁结于内,气机升降受阻,出入不利所导致。
“郁”是主要病理,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治疗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麻杏石甘汤用麻黄发散肺热,石膏清泄肺火;普济消毒饮用升麻、柴胡疏散上焦风热,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泻黄散用栀子清降胃火,用防风发散郁伏之火;清胃散用黄连清胃火,用升麻宣达郁遏火邪;还有大青龙汤、越婢汤等,诸如此类,观其诸方无不体现火郁发之的治则,药物配伍均不离辛散、寒凉之品,辛味可透,寒凉可清,清中有散,清里透外,使气机通畅,郁火得清,郁开热散,邪有出路,正如《类经》所言:“发,发越也”,“如开其窗,如揭其被”。
强调了气机通畅不仅有助于开郁通闭,而且有助于显露热势,泄热外出。
病案举例 高某,女性,13岁。
1996年夏季就诊。
患者发热,口苦而渴,身困嗜卧,厌油恶心,腹胀,胸肋不适,小便色黄,大便时溏,在外院诊为黄疸型肝炎,来门诊求治。
检查:体温37.8℃,目睛黄染,皮肤色黄光亮,干呕数声,继之呕吐粘液及不消化食物多量,热臭难闻,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诊为黄疸病,湿热并重,气机郁遏。
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调畅气机。
方用甘露消毒丹和小柴胡汤加减:茵陈18g,滑石15g,木通6g,白蔻仁、生姜各8g,黄芩、半夏、栀子各10g,薄荷5g,柴胡12g。
每日1剂,早晚空腹服,并配用西药液体加保肝类药物治疗。
1周后复诊,当服完3剂,发热已退,服用1周,诸症减轻,食欲好转,查舌苔厚腻稍黄,再以此方去滑石,减栀子用量,服用半月余而病告痊愈,肝功化验正常。
按:外感湿热,壅遏中焦,薰蒸于肝胆则身目黄染;下注于膀胱,则小便黄赤;热为湿遏,不得发越,则身热倦怠;上蒸于口舌,则口苦而渴;舌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湿热之象。
故以甘露消毒丹合小柴胡汤加减。
方中黄芩、栀子、茵陈清热燥湿,解毒退黄为主;辅以柴胡疏肝理气,配黄芩前者辛凉开行疏散,后者苦能降泄清里,共除少阳经邪热;半夏燥湿,伍生姜和胃止吐;佐以滑石、木通、蔻仁化湿渗湿;使以薄荷辛凉透散,开散升浮;配柴胡实则以其辛“发”热邪外出,能起到开郁散热结作用。
全方集清、化、疏、透于一体,故奏速效。
(收稿2003202217;修回2003206216)
058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9
期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