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火郁发之_从_伤寒论_探析火郁发之的机理
- 格式:pdf
- 大小:148.12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1、治疗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升降散之火郁发之作者/夏克春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邪气阻滞气机,内郁不宣,蕴蓄于里,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发之理论可以指导温病及内科杂病的治疗。
赵绍琴教授认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皆然。
杨栗山:“温病得于天地之杂气,怫热在里,由内而达于外。
”又云:“在温病,邪热内攻,凡见表证,皆里热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
”故尔,治疗温病必须贯彻宣发气机、透邪外达的治则,不可徒执清热养阴,遏伏气机。
宣透为治疗温病之要义。
宣,指宣散、宣发、宣通、宣畅;透,指透泄、透发。
宣透的治法属于祛邪的范畴,它的特点在于为邪气寻找出路以引邪外出。
比如,温病的卫分证,属肺卫郁热证。
因此,卫分证的治疗应辛凉清解,宣郁清热。
此辛散意在开郁,并非发汗解表。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他认为这并不是应用汗法,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当用辛凉清解之法,清解肺卫热邪,使邪去热清,卫疏三焦通畅,营卫调和,津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虽不发汗而达到了汗出的目的。
“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
赵绍琴教授以善治疑难重证而著称。
他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治疗中,他认为内科病症多由邪气阻闭气机,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内引起。
所以内科杂病的治疗,可用解郁、疏利、宣泄等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通达营卫。
在火郁发之的治疗时,赵绍琴教授喜用升降散(白僵蚕、蝉蜕、广姜黄、生大黄),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畅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
根据他的经验,治火郁证需酌加风药,如防风、荆芥穗、苏叶等,以风药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理而发其郁火。
升降散药仅四味,其中僵蚕、蝉蜕袪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
浅论“火郁发之”杨琳;张丽萍【摘要】[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
[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
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
[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
《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
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3页(P727-729)【关键词】火郁发之;火郁证;火热病;治则;辨证论治;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作者】杨琳;张丽萍【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医药卫生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年 10 月第 39 卷第 10 期“火郁发之” 语出《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 火郁与木郁、土郁、金郁、水郁合而为五郁,原属五运六气学说的范畴,该学说以“天人合一” 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干支符号作为演绎的工具,主要研究天象、气象、物候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的关系及规律。
的基础上减桂附而立方,成为后世补肾法中的一个基本方,被后世广泛应用,并在多种肾虚病证中化裁使用。
经近代研究本方有滋阴补肾,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强身体,扶正固本,降脂降压,抗衰老等功用。
被用于许多肾虚的老年疾病中,以上仅列常见的几种。
(收稿2002208201;修回2003203218)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许爱英 党炳林 陕西中医学院(712083)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
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火郁即为心郁,心为火脏,《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后世认为,“火郁发之”中的火郁不仅单指心郁,而对火热所致诸多病证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故就火郁发之理论及临床意义作一探讨。
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
火郁即为心郁,心为火脏,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心气不舒,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
其治“发之”多以汗解,如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也就是说火郁之证多是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阻隔,不能正常发散发越,以致陷伏于里,产生多种病证。
正如《赤水玄珠・郁证门》所说:“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
关于火郁证的治疗后世予以充分的发挥,以升散、透达、疏导、宣通等法治疗,使郁开气达,则火热多可自散。
可见,凡五脏之火郁,以升散透达之法治之者,均属“火郁发之”理论范畴,这是后世在《内经》基础上对该理论的发展。
2 火郁发之的临床运用 火郁证是火热郁结于内,气机升降受阻,出入不利所导致。
《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应用探析摘要:本文对《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内涵探析,分析历代医家关于“火郁发之”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理论之应用。
关键词:火郁发之;理论探析;拓宽应用《黄帝内经》首载“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原则。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阐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
金元以来,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疗效好,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应用。
一、“火郁发之”的含义及理论渊源1.“火郁发之”含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帝曰:善。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内经》首载“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原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体若播炭,汗出面散”。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均体现了火郁发之的思想。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刘完素所云:“郁,佛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
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
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
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火热之邪内郁而不得外发的一种病理状态;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2.“火郁发之”理论渊源《内经.六元正纪大论》首言“火郁发之”。
《素问.热论》谓“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也寓“火郁发之”之义。
“火郁发之”浅识
邱建荣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1(015)005
【摘要】“火郁发之”自《内经》提出后,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对火郁证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故就个人学习体会,结合临床经验,对“火郁发之”试作探讨。
一、从《内经》原意理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写之。
”郁,张景岳曰:“……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开不开,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当作矣。
”可见所谓郁即气机抑结不畅之义。
《内经》亦曾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因此可以认为五郁的治疗重心在于调畅气机。
《内经》曰:“结者散之,”“其实者。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邱建荣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华鄂堂读书小识》浅识 [J], 寻霖
2.青山永秀绿水长清--对自贡浅丘地貌规划的浅识 [J], 周以和
3.意境浅识思I兑7戈识 [J], 杨好月
4.基于《施今墨对药》的眼科临证浅识 [J], 左倩倩;梁丽娜;陈雪峰;王晶莹;李晓宇;祁宝玉
5.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滑稽比赛获奖作品《小夫妻》浅识 [J], 杨婷;本刊(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珍玉“火郁发之”理论探究及应用分析任海燕【摘要】继承张珍玉教授思想,对“火郁发之”理论进行深入探究.认为“火郁”为“心郁”;“火郁发之”理论启示“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病机在“郁”,“心郁”乃为心“主通明”、“主降”之特性受到抑制,进而使心之功用失常产生疾病;治疗思想为“顺势而治”,治疗法则为“发之”,如疏通气血、活血祛瘀、通阳、调神、散热泻火等均属“发”法范畴.同时,结合张珍玉教授治疗口疮之病案,根据“火郁发之”理论对其临床治疗用药加以分析,进一步阐释“火郁发之”理论的临床应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005【总页数】2页(P612-613)【关键词】火郁发之;心郁;发之;顺势而治;口疮【作者】任海燕【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火郁发之”理论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即五郁之发乃因五运之气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
正如张介宾所说:“经言五郁者,言五行之化也。
气运有乖和,则五郁之病生矣(《景岳全书·郁证》)。
”后世医家将“火郁发之”理论加以发挥应用时,多将“火郁”之“火”释为病因,等同六淫之火而论。
如王冰注释《内经》“火郁”时言:“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此说局限了“火郁发之”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张珍玉教授以前人所论为依据,并结合临床提出“火郁”为“心郁”之说。
笔者根据其思想对“火郁发之”理论进行探究,并结合病案加以说明。
1.1 “火郁”的病位及病机“火郁发之”理论中“火郁”为“心郁”,而“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病机在“郁”。
1.1.1 “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根据天人相应观点,将五行与五脏相配属,在火为“心”,“火郁”即为“心郁”。
马莳言:“此言五郁,人体之郁也,或有天时之郁而成之者,或以五脏之郁而自成者。
浅谈《伤寒论》中的“火郁发之”
姚淑红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5(0)7
【摘要】由火热郁于体内造成的病变临床表现繁杂,涉及范围甚广,外感内伤、内外妇儿各科皆有之,若不能识之,易发生误诊。
古往今来对《伤寒论》的研究大都以寒邪伤人为重点,故本文试从火郁角度浅谈《伤寒论》,以期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火郁的概念'火郁发之'[1]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有阻塞、遏制之意,火之性,本炎上。
【总页数】3页(P1003-1005)
【关键词】《伤寒论》;火郁发之;发热
【作者】姚淑红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浅谈栀子豉汤与"火郁发之" [J], 杨文娟;林雪娟
2.论火郁发之——从《伤寒论》探析火郁发之的机理 [J], 蒋小敏;蒋晶晶
3.从"火郁发之"论《伤寒论》葛根芩连汤方证本义 [J], 赵旭凡; 田立新
4.基于“火郁发之”浅谈宣透法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的应用 [J], 张韵; 刘春华
5.论"火郁发之"在《伤寒论》治法中的体现 [J], 许生;谭颖颖;黄笛;夏娟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1、治疗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浅谈火郁发之曲霞【摘要】“火郁发之”出自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五郁治疗大法之一.“火郁”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状态.凡是有热邪郁滞气机表现的,都可以称之为“火郁”,治疗上应遵循“发之”原则,采用清解、宣散、透表、升发等治疗方法开郁清热,调畅气机.本文主要探讨“火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18【总页数】3页(P46-47,57)【关键词】火郁;发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作者】曲霞【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鸿港医院中医科,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火郁发之”为《内经》提出的治疗大法之一,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五郁”本指五脏郁发的疾病,心为火脏,火郁即指心郁,心气不舒,热邪郁结于内所致,而广义的“火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造成气机失常,壅滞不通,郁结不舒而导致诸郁证,郁而化火所致的“火郁”。
“发”是指顺应火热之邪升发的特点,因势利导,引邪外出。
临证时运用疏解、辛散、透表、升发等治疗方法治疗热邪郁结,使机体气机升降出入恢复正常,阴阳气血调和就是“火郁发之”。
本文将从火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展开阐述。
《格致余论》提出过:“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气机升降出入的过程,人与外界的种种联系也是通过气机的升降出入来实现,如血与津液的输布,食物的摄入与代谢废物的排出等等。
气机的升降出入一旦失常,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出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百病生。
郁者,滞之不通之义。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皆可造成气机失常、壅滞不通,郁而不舒,郁久皆可化火,形成火郁证。
刘河间所谓:“六气皆从火化……五志所伤皆化为热。
”故上述的外因、内因皆可令人体气机运动出现异常,邪气不得外发,郁而化火而成火郁之象。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1、治疗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5月/5日/第004版学术与临床小议“火郁发之”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李宝华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
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因此,“发”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大法。
所谓“发之”,就是顺应火的炎上升发之性,运用宣散、升举、轻扬、疏通等治法,使郁火发越于外。
笔者曾见一女患者早已过青春期,却“生机勃发”,不时在口唇周围、背部长出一些黄豆大的火包,此起彼伏,久难消退。
她曾服用过一些清热下火的中药,但效果不显,下肢也越来越凉。
遂到襄阳市中医医院养生堂进行治疗。
医生根据她的体质,制定了中药熏蒸加上背部刮痧、拔罐的治疗方案。
坚持每周熏蒸1次,到了第4次,腿部终于感觉暖和了。
而后背部和面部的火包也渐渐消失。
现在,她不但火包很少发,而且全身调理得也很好。
治火郁之症,忌用寒凉的药物去“浇火”,而是要让火发出来。
就像室内温度很高,洒点水虽可暂时缓解,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如果把门窗打开,让风进来,温度则会很快下降。
上文患者的火就是下半身有寒气,导致气血不流通,导致上半身郁火。
通过中药熏蒸,让寒气去掉,气血流通,身上的火气自然消退。
笔者还想到临床中,当温病邪热已到气分,出现身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舌苔黄等症,但卫分又闭而无汗时,则必须用辛凉透达药,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的热邪可以向外透散。
又如心火上炎,口糜舌烂,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色赤而淋沥疼痛,则须泻心和小肠的火,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导火下泄……凡此种种,不一而举,皆有“发”而治之之妙。
第1页共1页。
浅谈“火郁发之”浅谈“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本论原是阐述五运之郁的治疗,张景岳说:“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大抵诸病多有兼郁,此所以治有不同也。
”从临床看,外感者六气皆可火化,内伤者阳盛、阴亏皆可表现为火热。
可以说,火热为病特多,且如景岳言“多有兼郁”。
火性炎上,喜升发,郁则不得升发而火病转盛,故必须发之”。
景岳又说:“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脏应心、小肠、三焦。
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
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
”火有虚实,虚火由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所致,《内经》所谓:“阴虚生内热。
”论其治,唐·王冰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又有“引火归源·导龙入海”法。
实火又分内外,属内者,亦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
《内经》说:“阳盛生外热。
”“气有余便是火。
”当属此类。
属外者,多是感受外邪所致,其中温热邪气为主,风寒暑湿燥皆可化火,所谓“五气化火”。
实火为病,或为阳盛,或为邪热,热势激荡,耗伤气血阴阳,同时使正气拂郁,并往往正邪互郁,或郁在表,或郁在里,或郁在局部,若仅只以苦寒清泄为治,很难使疾病痊愈。
这就是《内经》“火郁发之”的机理所在。
故而历代医家为临床创制了大量“火郁发之”的方剂。
如麻杏甘石汤、升阳散火汤、防风通圣散、黄连上清丸、清震汤、海藻玉壶汤、火郁汤、荆防败毒散,等等。
皆以疏透宣发之品,开郁达邪,比如掀瓦救火,火有出路,不致横窜蔓延,同时又以苦寒清泄火热,愈期当速。
若火热郁于局部,攻冲肿痛,或与痰瘀结为有形,更是火郁明证,治疗必须遵“火郁发之”之则,才能痛止肿消,有形消平。
否则徒用专一清解,病必难除。
临床中常用的反佐法,是从反面来辅助主药,起着更好的疗效。
【赵绍琴:火郁-外寒内热,火郁发之】精火郁郁热-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火郁”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赵绍琴先生解说“火郁”形成的原因,说“火郁是由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邪气阻滞气机,内郁不宣,蕴蓄于里而成。
”并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
”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是属临床常见证之一。
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故临床见证多错综复杂,参差不一,有时反而见到寒象。
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日,重则贻误人命,故临证不可不辨。
现谨谈谈本人对火郁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体会,以供参考。
一、火郁的病因病机袓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升降出入又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不断从自然界摄入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故纳新,维持气血循行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生机蓬勃。
若一旦升降出入失常,气机滞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百病由生,甚则危及生命。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火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后世医家亦每有称“火郁”为“热郁”者。
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气;内滞气、血、痰、饮、湿、食均可罹患。
究其病机,皆因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遂成火郁之证。
其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
正如刘完素所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