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200.84 KB
- 文档页数:3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一个关键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探讨了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选择因素、建议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各地方相关部门对于如何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越来越重视。
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不仅决定了其经济增长速度,还影响着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第二章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地区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主导产业选择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2 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性主导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核心,它不仅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对其科技创新和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3.1 地方资源禀赋不同地方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这决定了其适宜发展哪些行业。
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能力等。
3.2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一个地区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市场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
3.3 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研发能力等。
3.4 环境环境是一个地区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环境包括产业、税收、金融等。
第四章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4.1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一)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主导产业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选择基准研究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以及指标的构建原则,最后确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应当采用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导产业是西方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比喻性概念。
最早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此后罗斯托在吸取熊彼特创新理论和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主导产业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
在分析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导产业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所谓主导产业,是指与经济发展的未来特定阶段相联系的,预期在该阶段将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并对该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本身成长性很高,带动性和扩散性很强的产业。
主导产业不是孤立的一个产业,而是一组产业、一组产业群。
由若干个主导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常被称作“主导产业群”。
因此,主导产业可以是某一个特定的具体产业或部门,但它更多地表现为由若干个紧密联系或相关的具体产业所组成的一个产业群,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述评在产业经济理论史上,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界定和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
首当其冲的是“罗斯托基准”。
罗斯托在《主导部门和起飞》(中译本,1998)一书中,提出了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他认为,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前瞻、回顾、旁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关联链上的各产业中,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中译本,1991)中,提出了联系效应理论和“产业关联度基准”。
他认为,作为政府优先扶植发展的产业和主导产业应能推动诱发其他产业的发展。
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于1957年在其著名论文《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中提出主导产业选择的两条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产业界称之为“筱原两基准”。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2342012年8月 多的价值,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好地推动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具体做法是,增加科研投入,鼓励地区和企业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对转移进来的产业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
参考文献[1] 苏华,胡田田,黄麟堡.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5).[2] 汪一洋.广东双转移战略——广东经济转型之路[M].广东:广东省经济出版社,2010.[3] 展宝卫等.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概论[M].山东:泰山出版社,2006.[4] 马涛,李东,杨建华,翟相如.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月刊),2009(9).[5] 张冬梅.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8(10).[6] 惠调艳,胡新,马莉.陕西软件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4).[7] 高顺成.中部六省对沿海纺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拟熵权分析[N].纺织学报,2011(4).边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及实证研究①——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宿迁学院 王昭摘 要:本文简要阐述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并构建了“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各个产业的综合得分模型,计算备选的13个产业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为该地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定量参考。
关键词:主导产业 因子分析 宿迁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8(a)-234-021 宿迁市产业发展状况及相关概念界定通过对宿迁市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产业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的概念模糊,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2)产业结构齐全,2009年三大产业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3%、46.3%、34.4%,二、三产业基本均衡发展,区域专门化程度低;(3)现代制造业与初级产业并存,虽然处于高速增长,但高级生产要素的缺乏导致了现代制造业的落后,省内区域中的弱势非常明显。
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在区域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关键的要素和模型,这些对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这些要素和模型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关键要素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一个地理区域的基础,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差异会导致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布的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而内陆地区则以农业资源为主导。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要素之一。
人口的数量和素质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吸引人才和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差异会导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例如,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和高端化,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则更偏向基础生活和制造业。
4.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些高科技产业和科研机构常常集聚在一些特定的地域,形成区域创新中心。
二、关键模型1.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指以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为重点的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通过考虑地理因素,如交通网络、区位等,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地区产业比较集中。
这些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2. 区域生长模型区域生长模型是用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庞特雷斯克(Pontryagin)模型和霍普菲尔德(Hopfield)模型。
这些模型考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并通过经济指标的测量来评估区域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发展趋势。
3.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是用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
这些模型包括斯库特(Scott)模型、多多丘(Duranton)模型等。
扬州区域产业主导产业选择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东临大运河,南临长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
作为江苏省的副省级城市,扬州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在发展产业时,扬州需要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扬州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扬州要充分发展本地的农业产业。
扬州农业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一个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区。
扬州应该加大对种植业的支持和投入,加强对农作物的科学研究和品种改良。
目前,扬州已经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区,推广了种植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在未来,扬州可以继续加大对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支持,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打造扬州农产品的品牌,推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扬州可以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的制造业。
扬州地处长三角地区,紧靠上海和南京等大城市,具有良好的交通和物流优势。
扬州制造业基础较为雄厚,拥有一批专业化的制造企业。
扬州可以利用本地的人力资源和工程技术优势,发展高精尖制造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扬州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打造自主创新的品牌,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扬州还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
扬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
扬州可以发展旅游服务业,加大对旅游设施和景区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扬州还可以发展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扬州还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扬州可以利用本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创新创业活动。
扬州可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扬州在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时可以充分发展本地的农业产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方面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私营企业的活力,我们的建议是:(1)政策法规:首先是做好“开源”,资本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利用金融服务业市场开放扩大的契机,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办好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同时,适时有条件的发展其他融资平台,促进多种融资渠道的形成;其次,由于思想观念,历来有把公有制经济发展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看法,从而导致了一些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公平待遇问题。
对此笔者建议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难———调整并强化相关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区域银行为小微企业、乡镇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解决其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和融资难等问题。
(2)破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受阻还存在着缺乏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管理培训、创业辅导、科技扶持、投资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再者社会上“仇富”、“怕富”和“劫富济贫”等不正常的心态,都阻碍和严重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逐步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创业发展环境和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
(3)加强规范引导:工业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发生演变的过程。
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针对我省资源丰富而制造业生产深度与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以及非公有制经济普遍存在着实力弱、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抗风险能力差、产业分布狭窄等问题,在鼓励其发展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大对非工业经济的教育、引导、规范、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和水平,为起步发展中的企业提供良好生存环境,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较快地形成规模经济,促进生产深度的深化和产业链的延长,从而达到不仅强化现有核心优势产业、培育切合贵州资源禀赋的新生产业,同时将竞争劣势转变为优势,最终有利于贵州的经济发展。
五、结语上述所讨论的贵州近年来非工业经济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生产深度和非工业经济发展的联系,只是实证的一个方面。
更为紧密的相关分析和检验并未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之内。
如何发现和培育区域的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较强技术进步潜力,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能保持高速增长、能够促进经济繁荣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她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之上,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及演化的主角,并随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来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因此,如何准确地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一)李嘉图比较优势基准古典经济时期,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某一产业部门如果具有相对优势,那么其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部门,然后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这一原理后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基准。
该基准包括静态比较优势基准和动态比较优势基准,静态比较优势基准是以当前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选择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根据其与周围产业部门的经济关系,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形成地区经济共同体。
动态比较优势基准是指当前处于比较劣势,但未来可形成比较优势,进而成为带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二)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基准罗斯托于1960年在其著作《经济增长阶段》中提出主导产业的概念他在书中提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及旁侧效应原理,即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理应最大,因为主导产业可以将其产业优势向外扩散到其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然而,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基准并没有明确指出具有可实际操作的基准判断方法,这是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的不足。
(三)赫希曼产业关联度基准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产业关联度基准,产业关联度是指国民生产部门在其产品供需关系上形成的相互依赖程度。
他认为产业关联效应能够说明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感应度强度和影响力强度,能够为本生产部门积累资本和扩大对其他生产部门的影响。
Industrial Economy产业经济2122019年7月 D 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14.212浅析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与培育模型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朱露明摘 要:在全局的科学观点下,区域经济主导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也给予当地经济以不同的经济贡献。
所以,任何政策决策都要基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及确认,这个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
需要用全局系统的理论作为基础,再加上实在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等,最后确定。
因此整个主导产业经济系统又是整个世界经济系统和国民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因此应以开放的眼界去研究,不光要以系统研究为基础,还要研究系统的背景和环境,这样才能认清系统的本质。
所以,对于主导产业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本文指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及培育模型的缺陷,并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主导产业 区域经济 主导产业选择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7(b)-212-021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1.1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中存在的问题(1)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存在问题。
目前,我们对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及确定的研究存在很多认识性问题。
只注重数据对于区域主导产业研究的重要性,过于看重数据,而忽略了实际的经济、政策、文化、地理、人文等非常重要的外部宏观环境。
区域主导产业在宏观环境中存在,对于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研究者不得不去考虑。
而目前我们过于重视微观环境因素,而忽略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这样则会造成偏差,导致出现选择的不准确性。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往往容易把区域产业研究放在构建区域主导产业的模型研究上,这导致了数据收集的不准确性,即使准确但对于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没有太多的意义,并且研究出来的结论与实际并不相符合,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基于Weaver—Thomas组合指数模型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作者:赵金煜信春华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10期摘要:本文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借鉴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在分析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Weaver—Thomas组合指数模型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结合威海市主导产业结构的选择,说明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结果表明Weaver—Thomas组合指数模型具有现实意义和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选择 Weaver—Thomas组合指数模型主导产业(leading industry)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并加以系统分析①。
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一般是从区内外比较优势、产业关联、市场潜力三方面来衡量②。
随着资源、环境对区域和产业发展的约束,主导产业选择是一个典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
Weaver—Thomas组合指数模型是由威弗(Weaver)提出后经托马斯(O.Thomas)改进的组合指数模型,可以有效地克服单指标评价的缺点。
在充分考虑区域主导产业的跳跃性、高度开放性等特点的基础上,从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实际出发,通过确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指标体系,运用weaver—Thomas组合指数模型来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选择,为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及指标体系③④(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性要求是建立以高效率的有优势的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各产业间相互协调、互相带动的产业发展关系,形成“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
结合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特点,本文确定的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主要包括:1、区域优势最显原则区域主导产业必须能较好地、充分地发挥各种优势。
这些优势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在区域间的层面上,区域主导产业必须使得本区域可以在更高级的区域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二是在区域内部结构上,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有利于区域高效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
区域经济学家刘再兴教授根据我国的实际,曾提出用“工业化结构比重系数”来衡量我国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计算公式如下:工业化结构比重系数=比重GDP中工业的比重社会劳动者中工业占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优势产业培育选择的产业结构模式的构想框架在一个区域内,各个产业间按照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有的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的产业结构模式是一个强调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依据与主导产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彼此连接,形成联系紧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一般专业化部门中,能够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起引导带动作用的主导专业化部门。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组织和带动作用,处于支配地位。
主导产业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代表了区域在区际分工中的特点;二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能组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框架体系由三原则四基准构成。
三原则是指:(1)比较优势明显,输出前景光明;(2)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3)关联效应强。
四基准是指高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系数;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
关联产业配套是指关联产业既受主导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一定的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发展关系。
关联产业可分为三种联系产业:前向联系产业,即直接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后者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
基础性产业配套就是要根据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引导和组织基础性产业发展,尽量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