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中,选择某个特定的产业作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出主要的研究观点和结论。
一、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1.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由于资源、市场和制度等因素的存在,特定的产业在某个地区会形成聚集效应。
地区可以选择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发展相关的产业,以形成主导产业。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地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该选择那些与其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
这样可以使地区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3. 知识经济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强调地区应该选择那些与其知识产权、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相对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因为这些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指标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评估地区的内外部环境。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可以通过SWOT分析来评估地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便确定适合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2. 因子比较法因子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学方法,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条件。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因子条件进行比较,可以选择与该地区的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3. 产业链分析法产业链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分析产业内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关联。
通过对产业链的分析,可以选择对地区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关键环节作为主导产业。
三、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许多学者利用上述方法和指标对特定地区的主导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层面上,一些研究关注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在国别层面上,一些研究关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主导产业的选择差异,并探讨了因素比较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中的适用性。
扬州区域产业主导产业选择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区,是江苏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
扬州市区域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既要符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又要紧跟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选择扬州区域产业主导产业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扬州地处江淮平原,有良好的农田和水利条件,适宜发展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
在农业方面,可以选择发展大豆、油菜、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生产,以满足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粮食需求;还可以发展优质食用菌、苏北河蟹、淡水鱼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
2.制造业:扬州市有着丰富的制造业资源和传统优势,特别是在纺织、服装、鞋帽、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发展潜力。
可以重点发展高端纺织品、时尚服装、高品质鞋帽、智能装备等制造业,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新兴产业: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新兴产业日益成为区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扬州市选择区域产业主导产业时,可以考虑发展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还可以重点发展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可以发展城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来扬州旅游观光;还可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育艺术设计、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产品等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效益。
以上所提到的扬州区域产业主导产业选择,可以根据扬州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具体调整。
在选择产业方向时还需考虑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同性,注重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竞争优势。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一)、竞争优势明显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
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
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
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
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
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
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资源缺乏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
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
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述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成为了各地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任务。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如何科学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产业链分析法
产业链分析法是一种从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产业发展的方法。
通过对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分析,找出产业链上的瓶颈环节和发展机会,从而确定区域主导产业。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找出产业链上的瓶颈环节和发展机会,但是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
二、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一种从产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角度来分析产业发展的方法。
通过对产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找出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是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专家咨询法
专家咨询法是一种从专家的角度来分析产业发展的方法。
通过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找出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但是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选择方法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产业的特点、地域的优势和劣势、政策的支持等因素,才能够科学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展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发展背景、理论基础、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对该研究领域进行探讨。
一、发展背景经济全球化是引起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各地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到其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另外,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内市场的开放,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也进一步加强,这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发展现象。
一些地区因为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发展相对落后。
开展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旨在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理论基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内生增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价值链理论等。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完美组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产业集群理论强调同一区域内具有相似特征和互相依存的企业聚集形成的集群,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聚合效应,并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价值链理论则认为不同产业之间具有协同性和关联性,产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不是纵向的,而是横向的。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地域特色、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等。
具体原则如下:1. 找准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禀赋不同,需要在此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
2. 确定资源禀赋。
主导产业应考虑地区的资源禀赋,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主。
3. 技术条件优先。
选择主导产业时,技术条件优先考虑,以保证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
4. 重视市场需求。
选择的主导产业要符合当地市场需求,以实现市场规模和效益最大化。
5. 产业间协同。
主导产业应与周边产业形成协同效应,避免相互冲突。
如何发现和培育区域的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较强技术进步潜力,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能保持高速增长、能够促进经济繁荣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她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之上,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及演化的主角,并随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来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因此,如何准确地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一)李嘉图比较优势基准古典经济时期,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某一产业部门如果具有相对优势,那么其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部门,然后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这一原理后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基准。
该基准包括静态比较优势基准和动态比较优势基准,静态比较优势基准是以当前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选择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根据其与周围产业部门的经济关系,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形成地区经济共同体。
动态比较优势基准是指当前处于比较劣势,但未来可形成比较优势,进而成为带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二)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基准罗斯托于1960年在其著作《经济增长阶段》中提出主导产业的概念他在书中提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及旁侧效应原理,即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理应最大,因为主导产业可以将其产业优势向外扩散到其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然而,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基准并没有明确指出具有可实际操作的基准判断方法,这是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的不足。
(三)赫希曼产业关联度基准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产业关联度基准,产业关联度是指国民生产部门在其产品供需关系上形成的相互依赖程度。
他认为产业关联效应能够说明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感应度强度和影响力强度,能够为本生产部门积累资本和扩大对其他生产部门的影响。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
(一)、竞争优势明显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
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
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
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
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
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
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资源缺乏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
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
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
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三)、需求弹性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了对各种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市场需求是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之一。
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
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
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
所以,主导产业选择必须把“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化”作为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至少要大于1。
产业是一个诸要素相互关联的系统,产业需求结构的任何一点变动都将触发到产业系统的方方面面。
其中,消费需求结构是需求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它可以
通过市场引发投资需求结构以及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变动。
只有把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最高或较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才能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提升,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技术先进
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了新的生产函数。
所以,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应当能够集中地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
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应能够较快地吸纳先进技术,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众所周知,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技术进步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技术进步能够改变劳动手段、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质量,从而影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例,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而且还表现在技术进步能开创出新产品、新产业、新部门,逐步替代或改造传统产品、传统产业和传统部门,最终提升整个产业的素质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水平。
通过对产业革命史的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主导产业更替的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新技术的产业化,并导致该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因此,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该自觉地将主导产业选择与技术进步对接起来。
当然,并不是技术最先进的产业就能成为主导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必须要有扩散效应。
(五)、关联强度高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带动性是主导产业的一个重要性质,而主导产业正是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带动其发展的。
所谓产业的关联,在本质上是社会生产中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结构及产品的需求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结构状态。
而产业的关联度则是产业之间这种技术结构和产品的需求结构的扩散程度及其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强度。
区域产业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复杂的大系统,不同产业由于产品生产方式和技术复杂程度不同,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也就不同,从而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力和拉动力有相当大的差别。
选择关联度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或推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