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0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提要] 从调查的6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向好,布局主要集中于杭州、绍兴、宁波等,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是产值前三的行业。
政府补助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业绩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研发投入和税收优惠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明显,企业的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不确定。
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中,需要充分用好税收优惠的刺激作用,适当调整政府补助拉动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各有侧重,最终推进产业发展壮大。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现状;影响因素引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浙江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种数据表明已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经济结构体制增效升级势在必行。
经济调整期正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3D打印等各类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经济模式正形成潜移默化的颠覆,推进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关键。
国务院在2010年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
浙江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共九大重点关键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合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520.8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7%;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744亿元,同比增长8.2%,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增速超过10%;2014年1~5月,增加值达到1,119亿元,同比增长7.8%,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拉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2011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一)、竞争优势明显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
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
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
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
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
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
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资源缺乏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
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
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参考文献:[1]Jaworski,B.J.and Kohli,A.J.,Market orientation: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3):53-70.[2]Slater,S.F.and Narver,J.C.,Doe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moderate the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January):46-55.[3]Han,J.K.,Kim,N.,Srivastava,R.K.,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30-45.[4]Bulent Menguc,Seigyoung Auh,Conflict,leadership,and market ori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Marketing.25(2008):34-55.(本文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10YS238〉)(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编辑沈德力摘要:本文根据赫希曼的主导产业关联度标准,采用关联分析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各层次产业对目标产业的贡献关联程度为基础,综合确定了浙江主导产业,并提出了一些针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主导产业;关联分析;政策建议引言当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完成该任务的关键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各产业协调配套、竞争优势显著的区域产业系统。
金华市主导产业选择及依据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金华因其优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交通条件,历为浙江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
金华市的主导产业1汽车行业金华整车主要聚焦于豪华客车、高端经济型轿车和休闲娱乐特种车,零部件以金属部件为主。
金华已成为浙江省重要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
浙江省内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杭州、金华和台州等地。
从企业数量看,杭州约占全省的33%,金华和台州各占26%,绍兴占7%,温州和宁波各占4%。
金华尼奥普兰是全国大型豪华客车的唯一产地,在2002年就在全国同行业中获得四个第一,即车辆等级全国第一、年产量全国第一、年销售额全国第一、同比增长速度全国第一,新下线的“星航线”系列豪华客车售价460万。
选择的理由:一是国际国内汽车产业大环境十分有利。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汽车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国内汽车市场增长快、潜力大,本土企业实力显著上升。
金华本地发展汽车产业,无论是从承接转移角度,还是自主发展角度,都有很大机会。
尤其是整车和零部件独立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金华发展特色、专业化、规模化产品十分有利。
二是政策环境十分有利。
金华本地整车企业已经获得了几乎全部汽车类别的准入;浙江省《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确定金华汽车产业集群为浙江省21个集群升级示范区之一,给与了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金华市《关于加快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汽车作为第一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地位。
三是地方龙头企业雄心勃勃,发展势头正盛。
在市场拉动、政策带动下,青年、众泰、康迪、今飞、万里扬等龙头企业都已确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着力于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完善产业链,打造核心能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各企业都已经开始大力扩张产能和产品线。
2 制药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公司控股的一家专业化学制药公司。
在特色化学原料药和冻干、缓控释制剂方面具有国内领先优势,是浙江省重点医药骨干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也,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不尽相同。
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竞争优势明显(一)从而在资源配置,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
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
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
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
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
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
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资源缺乏等.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
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
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一、主导产业的意义(一)主导产业的定义关于主导产业这一概念并无统一的解释,但使用已非常广泛,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按这种观点,主导产业即带头产业,即能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
与主导产业概念相近的还有先导产业、增长产业和战略产业。
其中,先导产业是指代表先进技术的产业;增长产业是指那些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经济总体平均增长速度的那些产业;战略产业的内涵与主导产业没有不同。
主导产业的概念及其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
就此意义上看,主导产业应是该国该区域有条件发展、有广阔的区内外市场(乃至国外)、对其它产业能产生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带头产业。
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由于该类产业与其它产业关联度大,可以带动许多与其相关的产业配套发展;其二,以新技术、新产品武装其它产业,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
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
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产业(群),因此产生了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论。
战后日本工业发展先后出现三组带头的主导产业,即第一组是电力工业,带动了大耗电工业的发展(至50年代末);第二组是石油、石化、钢铁、造船等工业,这些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为若干年后到来的加工、组装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组是新兴的机械工业行业,如汽车、家用电器等。
在我国部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表现得也比较明显。
例如辽宁省,在50年代,当时的主导产业曾经是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等产业;到六七十年代,钢铁、化工等工业具有很大的活力,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到了80年代,上述产业已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不了带动作用了。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决策,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
本文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研究发现,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各种方法和理论,用于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整合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选择方法,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影响因素、方法、国内外研究、研究方法、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以及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主导产业可能面临市场转型、技术更新等问题,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深入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旨在解释本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引导读者对本文的关注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地总结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内在机制,探讨不同因素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以及各种方法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布局和发展。
经济私营企业的活力,我们的建议是:(1)政策法规:首先是做好“开源”,资本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利用金融服务业市场开放扩大的契机,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办好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同时,适时有条件的发展其他融资平台,促进多种融资渠道的形成;其次,由于思想观念,历来有把公有制经济发展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看法,从而导致了一些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公平待遇问题。
对此笔者建议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难———调整并强化相关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区域银行为小微企业、乡镇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解决其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和融资难等问题。
(2)破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受阻还存在着缺乏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管理培训、创业辅导、科技扶持、投资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再者社会上“仇富”、“怕富”和“劫富济贫”等不正常的心态,都阻碍和严重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逐步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创业发展环境和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
(3)加强规范引导:工业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发生演变的过程。
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针对我省资源丰富而制造业生产深度与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以及非公有制经济普遍存在着实力弱、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抗风险能力差、产业分布狭窄等问题,在鼓励其发展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大对非工业经济的教育、引导、规范、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和水平,为起步发展中的企业提供良好生存环境,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较快地形成规模经济,促进生产深度的深化和产业链的延长,从而达到不仅强化现有核心优势产业、培育切合贵州资源禀赋的新生产业,同时将竞争劣势转变为优势,最终有利于贵州的经济发展。
五、结语上述所讨论的贵州近年来非工业经济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生产深度和非工业经济发展的联系,只是实证的一个方面。
更为紧密的相关分析和检验并未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之内。
如何发现和培育区域的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较强技术进步潜力,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能保持高速增长、能够促进经济繁荣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她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之上,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及演化的主角,并随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来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因此,如何准确地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一)李嘉图比较优势基准古典经济时期,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某一产业部门如果具有相对优势,那么其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部门,然后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这一原理后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基准。
该基准包括静态比较优势基准和动态比较优势基准,静态比较优势基准是以当前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选择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根据其与周围产业部门的经济关系,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形成地区经济共同体。
动态比较优势基准是指当前处于比较劣势,但未来可形成比较优势,进而成为带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二)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基准罗斯托于1960年在其著作《经济增长阶段》中提出主导产业的概念他在书中提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及旁侧效应原理,即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理应最大,因为主导产业可以将其产业优势向外扩散到其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然而,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基准并没有明确指出具有可实际操作的基准判断方法,这是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的不足。
(三)赫希曼产业关联度基准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产业关联度基准,产业关联度是指国民生产部门在其产品供需关系上形成的相互依赖程度。
他认为产业关联效应能够说明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感应度强度和影响力强度,能够为本生产部门积累资本和扩大对其他生产部门的影响。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群体空间组织形态,在近年来成为了许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在浙江省,曾经被称为“产业集群”的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产业集群一度引领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相关产业以及集群本身发展阶段的逐步更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介入,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组成元素的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速度逐步放缓,部分区域的集群甚至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在创新能力发展较慢的现实情况下,集群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加剧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根据现有集群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突破集群发展的现有瓶颈,逐步培育区域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一是要注重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二是要注重集群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这两方面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区域创新制度的建设、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一、产业集群现状21世纪以来,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要素制约、供需失衡、国际摩擦等困难和矛盾,积极拓宽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一)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回顾1、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分布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是源于“一乡一品”。
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之后,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业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步壮大,实力大大提升。
至“十一五”后期,全省年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块有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300亿元以上的7个,平均每个县拥有3个产业集群。
在2008年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评比中,浙江省共有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东阳木雕产业集群、绍兴轻纺产业集群等29个产业集群入选,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
从行业分布来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共涉及纺织业、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28个工业门类,其中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有5个行业,分别为纺织业(51个区块,年产值2950亿元)、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53个区块,年产值186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0个区块,年产值140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48个区块,年产值1130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个区块,年产值1120亿元)。
Industrial Economy产业经济2122019年7月 D 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14.212浅析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与培育模型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朱露明摘 要:在全局的科学观点下,区域经济主导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也给予当地经济以不同的经济贡献。
所以,任何政策决策都要基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及确认,这个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
需要用全局系统的理论作为基础,再加上实在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等,最后确定。
因此整个主导产业经济系统又是整个世界经济系统和国民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因此应以开放的眼界去研究,不光要以系统研究为基础,还要研究系统的背景和环境,这样才能认清系统的本质。
所以,对于主导产业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本文指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及培育模型的缺陷,并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主导产业 区域经济 主导产业选择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7(b)-212-021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1.1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中存在的问题(1)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存在问题。
目前,我们对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及确定的研究存在很多认识性问题。
只注重数据对于区域主导产业研究的重要性,过于看重数据,而忽略了实际的经济、政策、文化、地理、人文等非常重要的外部宏观环境。
区域主导产业在宏观环境中存在,对于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研究者不得不去考虑。
而目前我们过于重视微观环境因素,而忽略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这样则会造成偏差,导致出现选择的不准确性。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往往容易把区域产业研究放在构建区域主导产业的模型研究上,这导致了数据收集的不准确性,即使准确但对于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没有太多的意义,并且研究出来的结论与实际并不相符合,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家刘再兴教授根据我国的实际,曾提出用“工业化结构比重系数”来衡量我国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计算公式如下:工业化结构比重系数=比重GDP中工业的比重社会劳动者中工业占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优势产业培育选择的产业结构模式的构想框架在一个区域内,各个产业间按照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有的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的产业结构模式是一个强调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依据与主导产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彼此连接,形成联系紧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一般专业化部门中,能够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起引导带动作用的主导专业化部门。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组织和带动作用,处于支配地位。
主导产业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代表了区域在区际分工中的特点;二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能组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框架体系由三原则四基准构成。
三原则是指:(1)比较优势明显,输出前景光明;(2)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3)关联效应强。
四基准是指高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系数;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
关联产业配套是指关联产业既受主导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一定的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发展关系。
关联产业可分为三种联系产业:前向联系产业,即直接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后者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
基础性产业配套就是要根据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引导和组织基础性产业发展,尽量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其发展。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17•【字号】浙政发[2007]17号•【施行日期】2007.04.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7号)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2007〕52号)精神,现就加快发展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以下简称十大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十大主导产业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一)基本要求。
1坚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
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按照工业的理念,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资源节约、品牌响亮的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优良品种和节本、安全技术的研发推广,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水平和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
3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积极扶持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增强其带动能力。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土地、林地和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和“统一服务”、“托管”等农业生产环节的分工合作,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4坚持依靠市场机制。
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资金和其他要素投入到十大主导产业。
5坚持依法管理与指导服务并重。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负总责,农口部门分工负责,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撑,相关部门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规划与研究十大主导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区域布局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
(二)工作重点。
1蔬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