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朱美慧
- 格式:pdf
- 大小:419.81 KB
- 文档页数:43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郭 翠(青岛大学文学院外文系,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语言迁移研究作为中介语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概述语言行迁移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普遍语法理论和认知主义为基础的语言迁移研究,分析语言可迁移性及其特征,指出语言迁移研究对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迁移;行为主义;普遍语法;认知主义A bstract:Language transf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shaping the learner's interlangua ge,the studies ofwhich hav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 y of second langua ge acquisition.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ies of language transfer on the basis of Behaviorism,Universal Gra mmar and cogni-tivism.This paper also makes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transferability and c haracteriza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and concludes by pointing 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ies of langua ge transfer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Key words:langua ge transfer;Behaviorism;Universal Grammar;cognitivism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1)02-0018-061.语言迁移研究与中介语研究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术语表达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一是指学习者在某一阶段所建立的目的语知识系统;二是指由这一系列目的语知识系统相互连接而形成的连续体。
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及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朱效惠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19)5
【摘要】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问题是近十年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语言迁移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三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第二语言、第三语言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复杂性,尤其是第二语言对第三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指出了本研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朱效惠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三语习得的语言迁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J], 雷彩
2.国内外语言迁移研究综述——兼谈西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 [J], 强巴央金;卢玲;旦增桑布
3.三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及启示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二外日语为例 [J], 王运璇
4.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与日英双外语教学 [J], 卜剑锋
5.三语习得中请求语言行为的语用迁移研究——
以三语日语为例 [J], 魏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课程感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系统介绍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发端与发展,分专题阐述了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多元发展模式、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内涵,教材内容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师素质四个方面予以展开。
关注语言学,特别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吸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全面展示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着重体现语言的规律、语言教学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
分小组合作中,班长担任小组长的任务,在我们小组负责的两个单元时安排任务,保证我们小组每个人都明确各自的任务,通力合作做出PPT,在讲台上展示出最好的效果。
我已经有了近两学期制作PPT的经验,关于PPT的制作方面,我没有什么困难。
在我们小组第二次展示的时候,我负责的是资料查找,对于二语学习者的态度和动机的研究,以及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方面,有很多的语言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研究和自己的推想猜测,搜集了许多资料,关于资料的整合以及概括能力,我还略显欠缺,通过小组合作分工的模式,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足方面,我以后会努力补齐自己的短板。
在上讲台进行讲课时,我很害怕自己讲的不够清楚明白,同学们不理解。
在其他老师课堂上,更多的是展示面对外国留学生的课堂演示,对于理论性、系统性、严谨性的知识来说,更害怕讲述有错误,虽然老师和同学会进行纠正,但这是我的失误,如果在真正的课堂中,就是教学事故了。
因为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课前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我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一直严谨认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我学习了许多专业术语,而且全面了解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学习国外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相关研究的同时还学习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分析作者:杨婷慧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32期摘 ;要: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迁移也一直备受关注。
文章分析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影响迁移产生的主要因素有语言水平,标记性以及非语言因素,如年龄、动机、个性和学習策略等,了解把握语言迁移现象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就语言迁移现象提出了外语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迁移;外语教学一、导言迁移是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使用第一语言知识的过程(Odlin,1989)。
转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当先验知识有利于学习任务时,即当前一项正确地应用于当前主题时,就会发生正迁移。
当母语和目标语言都具有相同的形式、模式或规则时,迁移有利于学习。
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迁移,它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效果:1.正迁移。
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迁移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没有某种语言迁移,就不会有第二语言学习。
可能是较小的儿童能够在不参考他们的第一语言的情况下学习第二语言,但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母语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资源。
当语言在历史上和语言上相互关联时,转移的积极影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2.负转移。
也称为干扰,发生在第一语言干扰外语学习时,先前的表现会干扰第二项任务的表现并导致错误,或目标语言中的某一规则或原则被错误地应用于另一种学习情况并导致错误。
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常用的策略。
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经常使用第一语言模式或规则,这会导致目标语言中的错误或不适当的形式。
二、语言迁移的因素虽然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但人们一致认为有必要研究语言迁移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我们必须了解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
Gass和Selinker(1994)总结了影响语言迁移的三个主要因素:1.学习者如何组织母语;2.学习者如何看待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异同;3.他们的第二语言水平和对第二语言的理解。
从语音迁移到中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尚喜梅
【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4)001
【摘要】文章以二语习得,语言迁移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目前中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特别是语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农村英语语音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尚喜梅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31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农村随迁儿童学校德育问题探析 [J], 王梦婕
2.基于智能语音系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优化 [J], 郭慧
3.创新语音实验室教学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 [J], 王岩
4.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语音知识的教学实践探析 [J], 黄琴
5.浅析水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和语音教学对策 [J], 潘承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课堂二语习得研究动态(2010-2019)徐亚妮;杨连瑞;杨向梅【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22(44)1【摘要】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子域,课堂二语习得研究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采用定量内容法,选取2010—2019年在Language Learning、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Applied Linguistics和TESOL Quarterly 4种主要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上刊发的课堂二语习得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总体趋势、研究视角、研究热点、研究方法4个层面进行了述评。
研究结果显示:(1)国外课堂二语习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呈曲折变化趋势;(2)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占主导,社会认知理论范式下的探索日趋增多;(3)教学法、课堂互动、反馈、学生身份成为研究热点;(4)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定性研究方法使用频繁,混合研究不断增多;纵向研究的占比较高,并出现跨截面研究;受试以大学生为主,并逐渐呈现出向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以及师生结合扩展的趋势。
未来的课堂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将更加科学化,研究内容凸显信息化,研究对象呈现多样化和交互性。
希望本文对我国的课堂二语习得研究选题提供一些参考。
【总页数】18页(P25-41)【作者】徐亚妮;杨连瑞;杨向梅【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3【相关文献】1.基于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初级朝鲜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r——以黑龙江东方学院朝鲜语专业为例2.国外交际课堂中的形式教学与二语习得效果研究综述3.关于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神经通路看二语习得的语言迁移现象作者:赵妮莎周寒靖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29期文/赵妮莎?周寒靖【摘要】神经通路被认为是大脑生理活动的解剖基础。
近年来,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脑语言神经通路的建立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结果,而神经通路又反作用于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也是基于母语和二语有着共同的神经通路。
二语学习者借助已经形成的母语通路,对二语的语言现象进行正迁移,从而快速而准确地习得二语;相对地,因为母语和二语的神经通路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在二语词汇和句法的习得过程中,产生了阻碍二语习得的语言负迁移现象。
【关键词】神经通路;二语习得;语言迁移【作者简介】赵妮莎(1988-),女,重庆人,重庆医科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语言学,二语习得;周寒靖(1995-),女,浙江人,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临床医学、语言病理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课题(18KGH018);重庆医科大学校级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201718)。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神经语言学已成长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国内的神经语言学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始于沈家煊(1992:10-12)对国外著作的介绍和杨亦鸣等(1997:282-288)基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首次对汉语失语患者进行的语言学实证研究。
本文同样立足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以中国期刊全文库(CNKI)和PUBMED 为文献来源,从神经通路的解剖学角度梳理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一、语言迁移的相关研究在过去20年中,大量学者对二语习得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二语的神经机制是否有别于母语这个论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但尚无定论。
Steinhauer(2014:393-417)总结了二语习得过程的三大假设:多样性假设、类比假设和趋同假说。
多样性假设提出,二语的加工机制与母语存在着根本性差异;类比假设表明,二语的加工机制与母语相同;而Clahsen(2006:107-126)提出的趋同假说则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之初的二语神经机制不同于母语,但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二语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机制与母语习得逐渐趋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作者:李慧王盛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6期摘要: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语言迁移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这主要体现为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不但要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及技能,更要深入了解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并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来减少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二语习得;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语言迁移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这主要体现为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关于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最早有行为主义的母语迁移思想及对比分析论,并经历了心灵主义的最低影响度的演化,到了近代逐渐形成母语迁移的制约论。
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人们开始对母语迁移的认识逐渐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发展,其主要从心理学、认知学等多个方面研究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一般存在语言迁移的现象,即学习者不自觉将母语的使用习惯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其主要表现为对第二语言中的语音、语法、词汇学习的影响。
一般认为,母语迁移对语言学习有着干扰作用,而实际上还有一定的帮助学习的作用。
所以,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不但要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及技能,更要深入了解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并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来减少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一、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一)母语迁移现象及其产生的背景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的词汇、句法等一定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这种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势必会造成两种语言的迁移,对二语习得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作为一种认知过程,迁移体现了个体心理的认知与加工的过程。
二语习得是指人们掌握自己母语后对第二门语言的学习,二语习得的过程一定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母语迁移现象的发生。
母语迁移指的是原有的语言知识对新的语言学习所产生的阻碍和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对话、写作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误用现象。
语言迁移研究综述作者:孙青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7期文/孙青【摘要】语言迁移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一直以来是二语习得领域的重点。
本文从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和语言迁移、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和语言迁移、认知理论和语言迁移三个阶段进行概述,探讨围绕语言迁移的实际问题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语言迁移;第二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作者简介】孙青(1996.04-),女,汉族,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一、引言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指由语言之间的异同而产生的已习得的语言对目标习得语言的影响。
自诞生以来,语言迁移研究一直是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语言迁移研究分类1.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和语言迁移。
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视角下出发的研究者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Lado,1957),“差异=难度”是对比分析假说的主要观点。
岳鹏(2014)基于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进行试验研究,总结并分析了主要错误类型,以及负迁移现象在词汇、语法、语篇等不同层次的表现。
程莉(2020)基于对比分析假说,从连接词冗余、连接词错用、连接词漏用三个方面,总结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误用情况,对连接词的教学提出了运用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差异意识的建议和对策。
也有学者从发音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刘钰(2014)对比研究了中文和英文在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包括声调 (tone) 与语调 (intonation);重音 (stress) 与节奏 (rhythm),对二语学习者“中式英文”的发音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也有学者认为,母语与二语之间的差异并非一定会导致语言习得的困难或负影响,恰恰相反,其差异性会使得目标语的结构更容易被习得。
龙源期刊网 论英语学习中汉语的语言正迁移作者:张晓梅武玉晶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3期【摘要】关于二语习得和语言迁移,先前的多数研究更关注语言负迁移现象。
本文从语音、词汇及句法学习三方面阐述了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
最后,得出结论:在英语学习中,汉语的正迁移影响到处都存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正迁移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言正迁移;二语习得;英语学习;汉语【作者简介】张晓梅(1990-),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武玉晶(1992-),女,山东德州人,河北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教师,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教学方法与技巧。
一、引言语言学习者会下意识地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知识学习第二语言。
关于二语习得和语言迁移,先前的多数研究更关注语言负迁移现象。
然而,事实是,语言正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远远超过语言负迁移,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
二、语言迁移语言转移(也称为L1干扰、语言干扰或跨语言影响)是指说话者应用一种语言的知识到另一种语言的学习中,是一种双语或多语个体语言之间语言特征的转移,不论从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或其他关系。
最常见的是在英语语言学习和教学中被讨论,但也存在于许多没有母语学习者语言水平,而转化为第二语言的情景中。
语言迁移分为两个部分:语言正迁移和语言负迁移。
当两种语言的相关单位和结构是相同的,母语语言的影响可能产生正确的语言,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正迁移。
语言负迁移发生在两种语言在相关单位和结构是不一样的情况下。
换句话说,如果第一语言的模式和目的语是相同或者近似的,第一语言促进目的语学习,这是语言正迁移。
如果第一语言的模式不同于目的语模式,那么第一语言干扰或阻碍语言学习目标,这是语言负迁移。
三、英语学习中的语言正迁移虽然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比起差异,它们之间有更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上。
论英专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问题田梦丹;朱明慧;徐冬梅【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4(000)009【摘要】语言迁移理论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热点话题之一。
通过分析学生的英语作文,可以发现母语是如何对二语学习者产生负迁移影响的。
该文运用错误分析理论对收集的英语专业低年级组30名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从词法、句法和语用角度分析错误类型,旨在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anguage migration theory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By analyzing the students' English compositions, we can discover how the mother tongue exerts negative transfer influences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 this paper, English major sophomore groupof 30 students’writing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lexical,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errors by using the theory of error analysis, aiming at decreasing negative transfer and promoting their English level at last.【总页数】3页(P109-111)【作者】田梦丹;朱明慧;徐冬梅【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3【相关文献】1.母语负迁移现象对于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J], 连颖婕;宋晗;谭化丹;祖国霞2.高职高专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分析及教学策略 [J], 顾军才3."中国式英语"现象的背后--漫谈汉译英中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对译者的干扰[J], 黄清贵4.高职高专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教学对策 [J], 邓秀娥5.论英专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问题 [J], 田梦丹;朱明慧;徐冬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年第20期英语教师引言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常见现象。
人们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迁移问题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其中,母语迁移研究在第二语言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半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以来,语言迁移的发展一波三折,从20世纪50和60年代前期的繁荣到60年代后期70年代的衰落,再到80年代中后期的再次崛起,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人们对语言迁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一、语言迁移的定义迁移是对新知识的理解,但其前提是学习者需理解原始的知识。
语言迁移是学习者将母语蕴含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外语学习的一种方式。
以中国学习者学习汉语为例:由于母语是汉语,虽然不像其他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一样受语法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但面对汉语时,也会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性记忆,而这种记忆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这种效应被称为迁移。
若这种迁移的来源是母语,则被称为母语迁移。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不同学者对语言迁移的解释不同。
近年来,有一些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对迁移作出了解释,奥德林(Odlin,1989)在《语言迁移》一书中给迁移下了定义:迁移是一种影响。
“这种影响产生于目标语与其他任何以前已掌握的(或并非熟练掌握的)语言的异同”。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迁移的因素不容忽视。
“母语是影响外语习得的一个主要因素”(Ellis1994)。
语言迁移有正、负迁移之分,如果母语迁移会对目的语产生积极的影响,就称为正迁移;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不一致,那么母语迁移对目的语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则称为负迁移。
正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
负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2003)。
二、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对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不仅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更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于巧丽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