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差异及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 格式:pdf
- 大小:265.62 KB
- 文档页数:2
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一、母语负迁移心理学认为,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
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在英语学习中,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
(Robert,1977)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把母语的规则搬到英语中去就会产生错误,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级,这种现象经常出现。
二、汉英主语的差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就算了。
”(王力,1984)在汉译英时并非所有原文句子中的主语都能被转换成译文中句子的主语,因此弄清楚汉英两种语言主语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汉英两种语言主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零位主语与形式主语。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表现之一就是在汉语中有很多无主句,而英语句子中主语不可缺少,当译者无法找到合适的词作主语时,应想到“it” 形式主语和“there + 动词+ 主语”结构。
如: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
Without efforts, therewould be no success原句的汉语句子是个无主句,在译成英语的时候,需要用“there be”句型结构。
(二)话题显著与主语显著。
赵元任先生和美国语言类型学家Charles N Li &Sandra AThompson都认为: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
(赵元任,1979;CN Li&SAThompson,1976)所以在汉译英中,有些汉语句子的主语不显著或省略,但译成英语时必须将主语确定并补译。
语间负迁移对中国学生汉译英的影响一、引言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当这种影响表现为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当影响是消极的则为负迁移或干扰(negative transfer)。
负迁移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生困难。
在本文语境下,这种语间迁移的过程即是英语专业学生激发其已有的汉语知识去学习英语的过程。
汉英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结构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语言本身的特点上,而且还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
学生的汉英互译过程具有双语特征。
以英语为第二语言(EFL)的学生在将中文文本转化成英文文本的过程中,始终都离不开母语的参与,同时也要受到母语的干扰。
二、汉英民族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在语言方面的体现。
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
”可见思维对语言有着决定性作用,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中得到了反映。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词语使用方面的体现。
汉语民族的形象思维使得汉语偏重用直观、动态的动词,而英美民族的抽象思维则使英语倾向于使用抽象名词和代词而少用动词,即汉语的动词优势与英语的名词优势。
(二)思维方式差异在句子上的表现1.“形合”与“意合”。
英语重形合指句子有完整的结构形式和较强的逻辑关系;汉语重意合指汉语句子主要是通过语义的搭配和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以达意为主,而不滞于形。
因此,汉语句子意连形不连,英语句子则以形表意连意。
汉语的意合特征还表现在句子的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在词的形式、顺序上均无固定要求。
与汉语的“意合”相对照,英语的“形合”要求句子的各个成分要由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起来,注意各成分的连接和规则的制约。
2.主语主、客观的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为宇宙主体”,采取主体思维方式,因此汉语句子习惯以人为主语。
外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层面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习得。
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强母语和外语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对比分析,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加视听说训练,重视语篇教学,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外语习得母语负迁移消除对策一、负迁移的定义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当所学习的外语与母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能加快掌握外语的速度;当两者的某些特征迥异时,则会产生负迁移现象,即:学习母语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如反应定势(response set)等对外语学习的效率或准确性产生消极影响,这使得外语学习需要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增加,甚至阻碍外语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遇到的困难较多。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既是过程,又是结果,发生在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的学习中。
(一)语音层面的负迁移。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有的一个语音系统,特有的一套发音规律。
汉语和英语在音位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音位系统上的差异往往造成了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由于受汉语的干扰,一些中国学生对某些英语音发不好。
如/v/和/w/音,/n/与/l/音分不清。
另外,英语中的元音有长元音和短元音之分,升调与降调的使用较复杂。
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一般是一个辅音后面紧跟元音。
英语中的/b1/、/p1/、/sp/、/st/、/tf/、/dr/等辅音连缀现象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有的学生发不好这些音。
(二)词汇层面的负迁移。
1.词汇搭配不当。
词的搭配能力是由词的内涵和外延决定的。
一种语言中的词不可能总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相等的对应词。
比如说,学习者在学习“see”这个单词的时候,了解到它的含义是“看”,也许就会以“see”代替英语短语中所有表达“看”的概念的词,如“see a book”,“see tv”,“see a ball game”等,却不懂得“read”与“book”的搭配,“watch”与“tv”、“watch”与“ball game”的搭配。
浅谈在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摘要: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经常把已学的汉语知识和理论应用于英语学习,从而妨碍和干扰了新知识的获得,这就是汉语的负迁移。
为了避免或者说尽量地减少在英语学习中的这种迁移,本文一一分析了其具体表现,即表现在书写、语音、词汇、句法、写作以及文化交流等层面,然后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英语;汉语;迁移;负迁移一、问题的提出什么是语言迁移呢?迁移(transfer)是指学习者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经验对其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技能的影响,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正迁移即旧的知识能够帮助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反之,如果旧的知识、经验妨碍新知识的获得,就是负迁移,即干扰(interference)。
在外语学习中, 迁移主要是母语及母语学习经历对学习新语言的影响,称为一语迁移(l1 transfer),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文化等各个层次上。
如果目标语与母语有相通或对应结构,母语对目标语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在学习中就会出现正迁移现象。
但是如果两种语言中的对应结构有差异或没有对应结构,母语就会对目标语的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从而产生负迁移现象。
因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由于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的差异比较大,因此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较之正迁移产生的更大,即汉语的负迁移更加明显,所以在这里只探讨汉语的负迁移。
二、负迁移的具体表现对刚开始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母语负迁移现象尤为明显,可以表现在书写、语音、词汇、句法、写作以及文化交流等层面。
现在分别对这几个层面的负迁移进行一一讨论。
1、书写习惯的负迁移汉语是表意文字,没有大写的书写习惯;而英语则是拼音文字,使用拉丁字母,句子开头、文章标题、人名、月份及周日名称、专有名词、书刊名称等习惯上要用大写。
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本文中以语言迁移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语言迁移的种类,探讨了中国的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认为在教学中应重点分析英汉在语音、形态、句法结构、篇章结构的差别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使学生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标签:英语学习;负迁移;英语教学;启示一、引言语言和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点和差异,当然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这一现象在语言学上称之为“迁移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语言学习者所学习的第二外语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同和相似性。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也不例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同和不同。
因此,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也会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
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别,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克服母语的影响,使用更加准确的、地道的英语表到自己的意思。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背景“迁移”最初是被作为一种心理称谓而被提出来的。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迁移是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景转移至另一种情景。
对语言迁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Lado(1957)指出“学习者往往把来自于母语的形式和意义转移到所学的外语和其文化当中,这种迁移不仅体现在语言学习者的口语以及和语言有关的文化活动中,而且体现在理解该种外语和其文化中。
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影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的一种过程。
迁移一般分为负迁移和正迁移。
正迁移是指的是先前的一种语言对后来习得的语言学习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一种语言对后习得的语言的学习具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如果两种语言在某个方面存在相同点或者相似点会产生正迁移,也就是先前习的语言会促进后习得语言的学习,比如,英语和汉语在句子主要结构方面都遵循了相同的结构:主语+谓语+宾语。
那么在中国学生学习时候,英语、汉语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就会有利于他们掌握英语的句式,发生了正迁移。
浅谈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汉语负迁移汉语负迁移是指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受汉语语言习惯影响,出现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或者用法不当的情况。
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错误可能会成为学习者的坏习惯,影响其英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语负迁移现象:1. 词序错误:汉语的词序通常是主谓宾的结构,而英语的词序却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因此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会出现词序上的错误。
例如,“我听了音乐”(I listened to music.)会被误译为“我音乐听了”(I music listened.)。
2. 时态错误:英语的时态较为丰富,与汉语不同,因此学习者容易在时态的使用上出现错误。
例如,“我昨天去了图书馆”(Yesterday, I go to the library.)应该为“我昨天去了图书馆”(Yesterday, I went to the library.)。
3. 冠词错误:英语的冠词使用较为复杂,有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之分,而汉语却没有冠词。
因此,学习者容易在冠词的使用上出现错误。
例如,“我喜欢听音乐”(I like to listen music.)应该为“我喜欢听音乐”(I like to listen to music.)。
4. 语法错误:英语的语法较为繁琐,与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学习者容易在语法上出现错误。
例如,“他比我高很多”(Heis much taller than me.)应该为“他比我高很多”(He is much taller than I am.)。
为了避免汉语负迁移,学习者应该:1. 了解英语语法和词汇的基本规则,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练习。
2. 尽量避免直接将汉语翻译成英语,而是尝试用英语思考、表达。
3. 多做英语语法、词汇的练习题,并且向老师或其他有英语经验的人请教。
4. 多听多读多写,增加对英语语言的熟悉程度和掌握程度。
探讨汉语对英语学习负迁移影响的几种类型及对策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汉语对英语学习负迁移影响的几种类型及对策。
汉语的负迁移对英语习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英语学习的发音、词汇习得、句法、语法、语用和文化方面。
关键词:汉语的负迁移;英语习得;对策一、引言Rod Ellis (1999) 说过“在L1和L2有差异的地方,学习者L1的知识会干扰L2的习得;在L1和L2相似的地方,L1会有助于L2的习得。
这个过程就叫做语言的迁移。
”因此,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取决于学习者母语和习得目标语语言特征的异同。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译是学好英语的五个基本原则。
但在习得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中国学习者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迁移的影响,这些英语也体现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
从而有了“中式英语”这样的戏称,并且闹出了不少笑话。
下面是几个“中式英语”翻译不当的笑话。
How are you ? How old are you ? 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你给我站住!You give me stop!表妹 watch sister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If you want money, I have no; If you want life, I have one!人山人海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二、汉语对英语学习负迁移影响的几种类型1.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发音的影响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Bloch,&Trage 1942).既然语言是人类用于交流的一种任意的言语符号的系统,因此发音不当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是语调语言而汉语是声调语言。
这两种语言中的音位是以不同的方式组织的。
一些音位只出现在英语中,这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探析随着全球化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语言。
中学生英语写作几乎成为现代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然而,随着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了中文负迁移现象。
这种现象是指中文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对学生英文写作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在这方面,本文探讨了中学生英语写作中产生中文负迁移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可能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对策。
原因分析中文负迁移现象的产生是复杂且多方面的。
在中文和英文之间差异很大,语法、结构、表达方式,包括语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
语法是一个显著的差异,这个差异最常见的例子是动词短语在中文中的位置不同于英文中。
在中文中,时间标识符位于动词前面,而在英文中时间标识符位于动词后面。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学生可能会将这种位置变化从中文写作中带到英文写作中,导致语法错误。
结构也是另一个显著的差异,英语侧重于主谓宾,主语通常在句子开头出现,然后是谓语和宾语。
但是,在中文中,主语可以在句子任何一部分出现,这往往导致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不正常的主语位置和句子结构。
此外,表达方式也是中文和英文之间的重要差异。
中文以简洁直接的方式表达,而英文则依赖于更多的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
因此,学生可能使用太多的重复和没有实际内容的字面翻译,这会导致无意义和冗长的写作。
对策探析针对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可能发生的中文负迁移现象,有必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以帮助学生提高其英语写作水平。
以下是针对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中文负迁移现象提出的一些可能的教育对策。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教授英语语法来帮助学生克服语法差异,包括词序,语态和时态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
其次,适当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量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其中的表达方式差异,学习一些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
此外,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让学生多听多说多写多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性理解英语单词和短语的使用方式,帮助学生避免中文负迁移现象。
简论英语学习中汉语的负向迁移影响汪雅琴摘要:一个人在学习母语时,他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当他习得第二语言时,一方面他就会形成一种新的习惯,另一方面他又会受到第一语言的旧习惯影响,这种影响是消极的。
学习者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经常会产生错误。
干扰的来源是所谓的“先行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
也就是说旧习惯妨碍新习惯。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
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正向迁移影响和负向迁移影响。
同时,他通过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差异的程度与学习者学习上的困难程度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对比分析理论,先行抑制,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向迁移,负向迁移,第二语习得许多英语学习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会不自觉应用汉语的思维习惯。
当汉语结构与英语相似时,英语学习就变得容易,反之则很困难。
这一事实说明我们的母语在第二语习得中会产生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这一现象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引起了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并发展了相关的理论对此进行研究。
著名的“对比分析理论”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它派生于流行于六十年代的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点(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其核心是“习惯(habit)”和“错误(errors)”两大问题。
行为主义心理学通过观察人们对某个刺激所作的反应来解释行为。
不同的刺激对同一个人会引起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是任意的,也可能是有规律的,当某个特殊的刺激和某个特殊的反应之间建立起有规律的联系时,“习惯”就形成了。
根据Skinner(1957)所说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语言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
一个人在学习母语时,他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当他习得第二语言时,一方面他就会形成一种新的习惯,另一方面他又会受到第一语言的旧习惯影响,这种影响是消极的。
学习者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经常会产生错误。
大学生汉译英练习中的汉语语法负迁移现象作者:张时英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9期张时英(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本文从语言负迁移的角度,剖析了大学生在汉译英练习中由汉语语法负迁移引起的常见错误,并就怎样有效降低和消除这些负迁移的影响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汉译英;语法错误;汉语负迁移;教学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63—03一、问题的提出从2013年12月开始的四六级考试改革的一个最大变化是用段落的汉译英取代了完形填空,而且分值高达20%,也正因如此,汉译英的教与学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在批改学生的汉译英练习时,笔者发现了许多学生共同所犯的错误,特别是语法方面的错误,经过认真分析不难看出这些错误大多与汉语语法负迁移有关。
Terence Odlin在《语言迁移》这部专著里给语言迁移下了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1]语言迁移有正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且母语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负迁移指的是使用这些知识并且出现了错误”。
[2]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语系,自然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中国学生大多是在基本或完全掌握了汉语的情况下才开始学习英语的,汉语的先入为主使许多学生在做汉译英练习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汉语的表达习惯套用到汉译英上,致使译文中出现许多错误。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基本规则,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上存在巨大差异,汉语语法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也就十分明显。
笔者从语言负迁移的角度,结合所负责授课的温州大学建工学院2013级的60名学生所做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至第六单元课后的汉译英练习[3]出现错误的一些例句,具体剖析大学生汉译英练习中的汉语语法负迁移现象。
汉英双语者汉语对英语口语的语音负迁移问题【摘要】母语语音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
英汉两种语言具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这是进行英汉语音比较的前提。
本文从两个方面浅谈了汉语语音对英语的负迁移问题:一、汉语的声调语调对英语的负迁移;二、汉语音段音位对英语语音的影响。
【关键词】负迁移;声调语调;音段音位迁移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学习者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课题、新任务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完成的,既有对比又有抽象的特点。
而新旧事物之间既不能完全雷同,也不至于绝对相异。
因而,迁移有正面迁移和负面迁移的划分。
汉语语音正迁移是指在学习或体验英语发音规则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汉语发音方式的影响而借用汉语的发音方法,刚好这种发音方式与英语中的某些发音方式是符合的,可以套用。
而负迁移则刚好相反,借用的汉语发音方法不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则而不被英语本族人所认同。
这种不自觉地借用汉语发音方法的惯性思维干扰了英语标准语音的生成,所以造成了不同于英语本族人发音的奇怪的英语语音发音形式。
在这篇文章里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浅谈汉语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一、汉语声调语调的负迁移;二、音段音位对语音的影响。
一、汉语声调语调的负迁移语调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调是指句子中的音高变化,而广义的语调是指句子中的一切语音特征,包括音高、音长、音强等。
英语被称为“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英美语音学家一直强调英语语调的重要性,他们形象地把元音辅音比作英语的身体,把语调比作英语的灵魂。
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被称为“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
在汉语中,每个字或音节除了声母韵母两部分外,还有一个绝对固定的声调(又称为字调)。
它与声母韵母一样,有着区别词义的重要作用。
汉语中也有语调,可以表示语法作用。
但汉语语调只是以四种单字调为基本单元建立起来的语调,语调本身升降变化不大,只带有略高或略低的趋势。
大学生汉译英练习中的汉语语法负迁移现象背景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英语课程是必修的,因此,学生在大学中会接触到大量英语学习。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许多学生还需要参加英语课外练习,比如翻译。
然而,由于中英语言结构的差异,许多学生往往会在翻译中出现一些语法使用不正确的情况。
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汉语语法负迁移现象。
汉语语法负迁移现象的定义汉语语法负迁移现象指的是学生在英文写作或翻译中,由于汉语语言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的习惯所引起的思维偏差,导致其英文表达不地道、不符合英语习惯。
汉语语法负迁移现象的示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语语法负迁移现象:•多谓语语法:在汉语中,可能会使用多个动词或形容词来描述同一个名词或句子,这在英语中不常见。
例如,“我很高兴,而且跑得飞快”。
这种使用方法在英文中是错误的,应该使用一个谓语,例如“I’m very happy and I run very fast.”•助词使用不当:汉语中的助词和英语中的助动词不同。
例如,“我没有去学校”在英语中应该被翻译为“I didn’t go to school”而不是“I don’t go toschool”。
•时态混淆:汉语语言中没有繁琐的时态,所以学生容易混淆英文语言中的时态。
例如,“昨天下了雨,所以我今天去买了一把雨伞”应该被翻译为“Yesterday it rained, so I went to buy an umbrella today.”而不是“Yesterday itrained, so I buy an umbrella today。
”解决方案为了避免汉语语法负迁移现象,下面的建议可能会有所帮助。
多读英文文章了解并学习英语的语法是避免负迁移现象的重要方法。
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大量英文文章,并学习其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此外,如果有可能,建议学生观看英文电影或通过听力训练来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
学习英语语法知识英语的语法非常复杂。
在学习英文时,了解和学习关于时态、语态、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基本语法知识和规则是至关重要的。
浅谈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汉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有时候,这种影响并不是积极的,而是一种负面的迁移效应,例如汉语负迁移。
汉语负迁移是指,在英语学习中,因为受到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导致学习者难以正确运用英语语法和句法。
本文将通过分析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法和句法差异,探讨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汉语和英语语法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语法差异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语和谓语位置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通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或结尾,例如:“我要吃饭。
”而在英语中,主语和谓语通常出现在句子的中间,例如:“I am going to eat dinner.” 如果汉语母语学习者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就容易出现将英语主语或谓语放错位置的情况。
2.动词时态英语中动词时态非常丰富,包括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等。
而汉语则没有严格的动词时态,而是通过上下文来确定动作的发生时间。
这种差异也容易导致学习者在运用英语时出现时态方面的错误。
3.被动语态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比汉语更为常用,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 而汉语中的被动语态则较少使用。
因此,汉语母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容易出现主动语态的误用。
汉语和英语句法差异除了语法差异之外,汉语和英语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句法差异。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1.定语从句在汉语中,定语从句通常使用“的”字来引导,例如:“我正在读的书。
” 而在英语中,则是通过关系词(如who、whom、whose)来引导定语从句,例如:“The book that I am reading.” 如果汉语母语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英语的定语从句用法,就容易导致使用错误的引导词或者放错位置。
2.宾语从句宾语从句在英语中比汉语更为常见,例如:“I know that he is coming.” 在这个句子中,“that he is coming”是一个完整的宾语从句。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探析随着全球化和中国的崛起,英语已成为人们必备的语言技能。
而在英语学习中,许多学生都会遇到汉语负迁移问题,特别是在写作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对策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问题。
一、汉语负迁移现象汉语负迁移是指在英语学习中,由于母语的影响,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存在一些错误或表达不当的现象。
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汉语负迁移现象:1. 中式书面语影响: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将中式书面语习惯用于英语写作中,造成语言不自然、生疏。
2. 音译:学生在写作中会将汉语中某些常用的词语音译为英语,如“电视”译为“television”,但这种翻译很容易让读者感到困惑。
3. 语法不当:汉语中的一些语法习惯是英语中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比如“从小到大”翻译为“from small to big”,正确的应该是“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4. 用词不恰当:有些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学过一些字词,但是不知道它们和其他词汇的区别,或者不知道如何灵活使用,因此在英语写作中会出现用词不恰当的现象。
二、解决汉语负迁移问题的方法1. 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学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熟悉英语语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表达方式。
2. 多听多读、多写多说:学生需要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听、读、写、说等英语学习活动,多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影、读英语杂志、写英语作文、说英语对话等,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能够提高英语水平,促进英语思维的形成。
3. 关注词汇的使用:在写作中,选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学生需要关注学习和使用英语中的常用词汇,这些包括词语的意思、用法、时态等。
同时,学生需要多积累一些句子、短语、习语,以方便在写作中使用。
4. 注意阅读英语范文:阅读英语范文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对于那些想写好英语作文的学生来说,读英语范文更是必不可少的。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探析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学习英语,并且英语写作作为学科的一部分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英语写作中,很多中学生都存在着汉语负迁移的现象,即在英语写作中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出现严重的语言错误。
本文将就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1 直译问题在英语写作中,很多学生在表达时会直接使用汉语句式直译成英语,由于汉语与英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截然不同,这就导致了英语句子出现了严重的语法错误和不通顺的表达方式。
“她是我的好朋友”一句,在英语中应该是:“She is my good friend.”而不是直接译成:“She is my good friend of mine.”1.2 词汇搭配问题1.3 句型结构问题在英语写作中,学生们也容易在句型结构上受到汉语的影响,导致出现了句子不通顺、语法错误等问题。
英语句子中的主被动语态、定语从句、强调句等在汉语中的表达方式与英语截然不同,因此学生在表达时很容易出现错误。
2.1 学习方式的差异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他们往往过于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对语言习得和实际运用的训练不够,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中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英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
2.2 母语影响母语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很多学生在表达时会首先想到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然后再用英语来表达,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他们丧失英语写作应有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2.3 学习氛围的缺失在很多中学,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不高,而且英语写作往往是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缺少了学生们自主写作的机会,也就无法真正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
3.1 提倡英语思维学校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提倡英语思维,让学生从思维方式上就要将汉语的思维方式转化成英语的思维方式。
可以从阅读入手,让学生多读一些英语文章、英语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方式去表达的能力。
[摘要]文章通过大量的例子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语句及文化上的对比分析来说明两种语言的差异,指出由于两种语言存在这些差异,在英语学习中产生了负迁移,并针对负迁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负迁移;对比研究;英语学习[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149-02英汉语言差异及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李琴(临汾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临汾041000)一、迁移的定义和分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
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又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境下,学生认知混淆而产生的。
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
在语言学习中,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相似或完全一致时,学生已有的母语经验对外语学习起促进作用,从而使外语学习产生正迁移。
当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相异点较多时,学生已有的母语经验对外语学习起干扰作用,从而产生负迁移。
二、英汉语言差异及负迁移从语言本身来看,不同的语言既有相似之处,又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这就为负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拿英汉语来说,作为语言的分支,这两种语言符合人类语言普遍性的特点,它们具有一些相似性。
但从语言谱系上讲,汉语属汉藏语系,与属于印欧系的英语比较起来存在诸多差别,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语言的形态类型方面: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英语为综合性语言,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
(一)词语的差异及负迁移1.词义方面的差异及负迁移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文化氛围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景象、同一颜色,不同民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或不同的语义联想。
例如,狗在汉语文化中的表达法大都含有贬义,但在英语国家文化中,“狗”是一种宠物,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甚至被看作家庭中的一员。
如:“a g a y do g ”快活的人,“Every dog ha s his da y.”凡人皆有得意日。
红色在汉语中是喜色,它象征着喜庆和欢乐,而英语中则大相径庭,红色大都与暴力、流血和战争有关。
如:“re d fla g ”禁止,“a red bat-tle ”血战。
同样,在中国白色具有伤感、死亡的意义,而在西方表示幸运、纯洁无暇。
如:“white da y ”吉日。
2.词的搭配方面的差异及负迁移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一些固定词组或常见搭配,这一特征引起了学生在英语词汇搭配上的负迁移。
汉语中“老朋友”、“老领导”、“老黄牛”都用同一个“老”字,但在英语中就有不同的搭配“an old friend ”、“the former leader ”、“a willing o x ”。
“红茶”英语表达为“black tea ”,“红颜”可表达为“a beautiful girl ”,“红运”可表达为“good luck ”。
3.词的排列顺序方面的差异及负迁移由于英汉语言的状语位置有很大差别,在学习中很容易引起负迁移现象。
英汉语言的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有单位大小之分。
几个同类状语同时出现时,英语中的正常顺序是先小后大,汉语则是先大后小,两者顺序完全相反。
如:“湖南师范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
”表达为:Hunan Normal University is s itua te d at thefoot of the Yuelu Mountain in the city of Changs ha in Huna nP rovince.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某些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不同。
如:“悲欢”joy and s orrow,“水火”fire and water,“不论晴雨”rain and s hine.(二)语句结构方面的差异及负迁移1.英汉语句结构最主要的区别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子注重结构完整、形式规范。
句式上呈“聚集型”通过形合手段及连接词使各种成分关系明确,并通过一致原则: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和就近原则使英语句子成分之间或词语之间在行、数、人称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
汉语采用意合是指句子结构不是通过形态词和连接词而是靠语序和意义来实现的。
如:“他不来,我不去。
”If he won ’t come here,I'llnot g o the re.“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If winter comes ,ca n springbe far behind?2.汉语的“人称表达法”和英语的“物称表达法”东方属于主体型思维,西方属于客体型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英语句子常用物称表达法,使事物以客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较多。
汉语句子常用人称表达法,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因而汉语主动语态较多。
根据汉英语言的这一差异,需要相应调整句子谓语动词的语态。
如:“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An idea s uddenly struck me .“我一时记不起他的名字。
”His name es capes me fo r the149··m o me nt.(三)文化差异与负迁移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差异是指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如果将汉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英语上去,就会产生负迁移。
如:“do -g o o de r ”在英语中是贬义词,英国文化强调独立性。
只有别人提出请求或需要时才去帮助别人。
但在汉语中,“做好事的人”是指“乐于助人的人”,是褒义的。
另外,中国文化崇尚谦虚美德,有大量的谦称,如:“鄙人”、“寒舍”、“见笑”、“薄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对个性的尊重甚于社会性,因而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谦称词。
如:“今天饭菜不好,请多包涵”The se a re be st dishe s we a re a ble to pre pa re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干扰现象是不容忽视的。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应该排除负迁移的干扰,促进正迁移的积极作用。
这对英语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首先应该加强英汉语言对比的研究学习,避免由于汉语的负迁移产生各种错误。
其次,加强英美文化的学习,了解文化背景、人文风俗,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避免因为文化知识的不足造成语言表达错误。
最后,关注语言流行动态。
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影、英文网站学习英语流行语,掌握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参考文献:[1]Ellis ,R.The s tudy of S 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 ity Pres s ,1994.[2]Odlin,nguage Trans fer;Cros s -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 r-sity Pres s ,1989.[3]董佩佩.试论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109-111.[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刘川.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摘要]学校体育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提高中华民族体质的基本途径。
根据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容,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新、旧课程标准进行分析,探究在新形势下的篮球教学。
[关键词]篮球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师[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150-02浅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篮球教学衷淑萍,邹春英(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樟树331200)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些基本情况学校体育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提高中华民族体质的基本途径。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标准)试行稿开始施行,对体育与健康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可以说,新标准从思想高度突破了原来体育课程的传习式框架,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面向新世纪体育教育的一部纲领性文件。
新课程更加关注课程在健康、实用性和个体要求等方面的价值体现,因而要求广大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而不再是一个简易的执行者。
(一)课程的功能新标准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
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让学生能进行创造性学习。
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提高主动探索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成为学生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
(二)课程的内容新大纲的教学内容比过去有了新的发展,教学内容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并且从小学开始就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如初中阶段选修课占50%左右,高中阶段必修部分仅占40%,而选修部分约占60%。
其中球类教学内容安排为足球、篮球、排球(每学期或学年选1-2项),并且没有固定课时数。
在从各内容教学授课比重来看,说明了新大纲给教师、学生十分大的空间,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大胆地设计课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了学生锻炼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篮球教学在新大纲中的一些机遇(一)体育观念旧课程在教学大纲中表现为高度集中统一,教学计划的实施只在自上而下的单一通道内,在理论上是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改动的。
而《标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