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正负迁移其对策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和应对策略探究所谓负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言时,由于母语的干扰,将母语的语法规则错误地应用到目标语言中,导致错误的语法表达。
在汉语语法的二语习得中,负迁移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序错误汉语的词序和英语等西方语言不同。
在汉语中,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而英语中的词序则是主谓宾的顺序。
许多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法时,往往会因为母语的影响而错误地将英语的词序应用到汉语中,导致语法错误。
2. 时态和语态错误汉语的时态和语态表达方式与英语等语言不同,学习者往往会将母语的时态和语态规则错误地应用到汉语中,导致错误的语法表达。
一些学习者在汉语中使用了错误的时态形式,或者错误地使用了被动语态等。
3. 冠词和人称代词错误汉语中没有冠词和人称代词的概念,而英语等语言中有明确的冠词和人称代词的使用规则。
许多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法时,往往会因为母语的干扰而错误地使用冠词和人称代词,导致语法错误。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负迁移的一部分表现,实际上负迁移现象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
这些负迁移现象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应对负迁移的策略探究针对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加以应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1. 强调比较分析在教学中需要强调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语法差异,让学习者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以及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让学习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母语对学习目标语言的影响,从而避免将母语的语法规则错误地迁移到目标语言中。
2. 提供丰富的语境3. 反复强化练习通过反复强化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巩固和应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在练习中应该注意到母语对学习者的干扰,并及时加以纠正,让学习者逐渐摆脱母语对目标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
4. 辅助工具的使用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
可以使用语法练习册、语法填空题等辅助工具来加强学习者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摘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
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一、前言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
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
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摘要:语言学学者研究发现,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正负迁移作用的分析,协助第二语言的习得者认清学习中母语施加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外语。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英语多年,还是学不好,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中外学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先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好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
对不同个体而言,由于生理及心理的上的差异,产生的究竟是负迁移还是正迁移,或者哪一方面更多一点,也不尽相同。
学习第二语言时发现,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母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从学到的第一个单词开始(hello哈罗),相信很少有小孩不是通过给英语标注相近发音的汉字来学习第二语言的。
这种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施加母语影响,势必会造成中国式英语,形成汉语式思维。
把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看做是汉语式思维惹的祸。
汉语式思维,可以定义为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受到了原有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外语时所运用的思维。
有学者对它做过研究: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按某一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思维定势对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它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正迁移,可以加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会使学生在遇到异常或异类问题时,不求创新,形成思维的惰性。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
具有十多年牢固汉语基础的人在学习与汉语截然不同的英语时,很自然会受到汉语习惯的干扰。
原来从母语中学到的东西会持续的、无意识地出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从而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那些较好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的人,无不是在突破了自己母语的思维定势之后,才能学好其他语言的。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来阐述。
二语习得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迁移_正迁移【摘要】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可以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这篇文章将关注到中汉语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四个主要的正迁移方面: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
利用实例来分析如何将中汉语翻译应用到英语学习中去,以及如何使用中汉语的语言特征来帮助英语学习者取得更高的成果。
【关键词】正迁移,中汉语,英语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语用【正文】在当今社会,英语学习者正越来越多地使用中汉语作为一种辅助语言来学习英语。
可以说,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是一种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正迁移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即在原生语言(L1)的某些特性上受益或受损,以改进用外语(L2)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
通过检查现有的研究,我们确定在中汉语-英语正迁移的四个主要方面: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
首先,可以从中汉语翻译中提取一些有利的信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发音。
其次,学习者可以利用中汉语特有的语法结构,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如动词时态错误和句法错误。
此外,中汉语中使用的某些常用词汇和语用也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学习更多灵活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可以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从中汉语的翻译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将中汉语的语言特征应用到英语学习中来,从而更容易地实现英语学习的成功。
要想有效地将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应用到实践中,英语学习者首先要有一定的中汉语基础。
例如,对于想要通过翻译应用中汉语到英语学习中去的学习者,他们需要有很好的中汉语语言翻译技能,以保证外语学习效果。
其次,学习者可以尽可能多地利用中汉语的语言特点来帮助他们学习英语。
例如,学习者可以利用中文字及其相关语法结构来理解英语单词和句子的构成组成,以提高他们的发音和表达能力。
此外,学习者也可以根据中文的特点,如“一词多义”,利用双语辞典获取英语单词的更多含义,从而增强学习者对单词的理解。
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和应对策略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量逐渐增多。
许多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语法问题,其中负迁移现象尤为突出。
负迁移是指母语习得过程中对目标语言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导致学习者在语法应用上出现错误。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也制约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对于汉语作为目标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负迁移往往表现为对汉语独特语法结构的误解或错误应用,如主谓宾语的顺序、量词的使用、练习的频率等。
这些错误不仅给学习者带来理解和表达上的困扰,也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影响学习效果。
研究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以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负迁移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克服这一问题,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如针对性练习和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习者更快地适应汉语语法,减轻负迁移带来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分析其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负迁移对二语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用建议。
通过探讨应对策略,我们希望能够为二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减轻负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汉语语法习得水平,促进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推动汉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传播和交流。
1.3 研究意义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其研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学习者在习得汉语语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探究负迁移现象及其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汉语语法规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研究负迁移的原因分析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规律和机制,为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及其对策作者:刘伟强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01期【摘要】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系,因而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篇章组织、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汉语所产生的负迁移远远大于正迁移,从而阻碍了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英语学习母语正负迁移对策一、母语正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语言的普遍特性体现出母语的正迁移。
在语言普遍的特征的帮助下,汉语的使用有助于英语的学习,学习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这种资源帮助他们审查输入的二语或外语数据,从而中英文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点在而与写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迁移。
(一)语音正迁移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系统,而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掌握了汉语拼音以后,学习英语语音就相对容易,就能比较容易地学好汉语中没有而英语中有的音。
汉语语调有升调、降调、曲折调,因此可利用汉语语调来促进英语语调的学习。
(二)词汇正迁移1.外来词与拟声词基本相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英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而这些外来语多数是拟声词,其发音与汉语意思的发音近似。
如:Hacker——黑客 TOEFL——托福 Sofa——沙发 coffee——咖啡拟声词是指以声音为理据的词,多半为模仿人、动植物、机器等发出的声音,所以这类词的发音与它所模仿的声音相似,只要借助汉语意思。
如:Hey(嘿)、 hiss(丝丝声)、 buzz(嗡嗡声)、 tick(滴答)2.词语表达方式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某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是相一致的,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基本相同。
如:“blood”一词,本义指血液,可以有如下的表达:cold-blooded(冷血的)、warm-blooded(热血的)等等。
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和应对策略探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学习第二语言的需求日益增加。
对于大部分学习者来说,汉语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语言,尤其是在语法方面。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习者通常会面临许多语法问题,其中就包括负迁移问题。
负迁移是指母语语法对学习者习得目标语言(如汉语)语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1. 词序母语语言的词序对学习者习得汉语的词序产生影响。
英语中的定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前,但在汉语中,定语位于名词之后。
英语学习者往往会将英语的定语顺序直接应用到汉语中,导致语句不符合汉语的规范,产生不自然的表达。
2. 时态和语态英语的时态和语态系统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容易导致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将英语语法应用到汉语中,从而产生负迁移。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构造与汉语不同,学习者可能会错误地将英语的被动结构应用到汉语句中,造成语法错误。
3. 冠词对于一些没有冠词或者冠词使用与汉语不同的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汉语的冠词使用也容易产生负迁移。
他们可能会随意地加入冠词,使得句子的表达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
4. 虚词和句法成分母语语法中的虚词和句法成分与汉语中的虚词和句法成分常常不同。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极易直接从母语语法出发,在汉语中应用自己的母语语法,导致语法错误和习得困难。
1. 注意比较语言差异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法时,应该注重比较汉语与自己母语之间的语法差异,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
这样可以让学习者避免不经意间将母语语法应用到汉语中,减少负迁移的发生。
2. 重视语境和语用学习者应该注重语境和语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的应用。
通过大量的语境和实际语用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克服母语语法的负迁移,提高对汉语语法的准确掌握。
3. 深入学习汉语语法学习者应该系统、深入地学习汉语语法,包括词序、时态、语态、冠词、虚词和句法成分等方面。
试论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与负迁移现象摘要:语言迁移广泛地存在于二语习得中,对迁移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主流研究与理论。
分别列举分析了语音、词汇、句法、写作、语用等方面的正负迁移的外在现象及其产生的内部原因,并指出迁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探讨迁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发展空白。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迁移;负迁移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指在已经掌握了一定母语系统的前提下,在脱离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对此,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第一语言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二十多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很大一部分围绕着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所起的作用这一问题上。
二.迁移的理论基础学者们研究第一语言第二语习得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一般认为,这种影响是消极的。
即第一语言会妨碍或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
六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认为,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种干扰(interference)又称为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
由于负向迁移,人们常把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看成是逐渐用第二语言的特征来取代第一语言的特征,使自己的第二语言能为接近于以该语言为本族语的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过程。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点派生出干扰说的理论,其核心是“习惯”和“错误”两大问题。
语言是习惯形成的过程,一个人在学习母语时,他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
桂诗春教授说得好,二语习得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
因为有了母语为起点,学习者在习得二语的过程中,不可能关闭他已拥有的母语知识系统,因此第一语言影响着第二语言的习得,学习者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会产生错误。
干扰的来源是“先行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如果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目的语)都含有某种意义,但是该意义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手段不同,那么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使用中就可能出现错误,他可能把第一语言的实现手段转移到第二语言中去。
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和应对策略探究引言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于非母语者来说。
在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遇到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
这种现象表现在学习者将自己的母语语法特点带入到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导致语言习得的困难和混淆。
本文将探讨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1.1 主谓宾语语序在汉语中,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是最基本的句子结构。
对于一些学习者,特别是那些来自主谓宾语语序不同的语言背景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往往会出现将母语的语序应用到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导致句子结构的混淆。
英语中的宾语常常出现在动词之后,因此一些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可能会说出这样的句子:“我去了学校。
”而正确的汉语语序应该是:“我去学校了。
”1.2 时态和语态另一个常见的负迁移现象是学习者在汉语中使用时态和语态的时候出现混淆。
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可能会将英语的时态和语态应用到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导致语法错误。
举例来说,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来表达动作的承受者,而汉语中通常使用“被”字结构加上动作的执行者来表达被动语态。
学习者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这本书是写了我的朋友。
”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这本书是我朋友写的。
”1.3 数量词的使用在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是十分灵活与精准的。
对于一些学习者来说,他们可能会将母语中的数量词的使用方式应用到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导致错误的使用。
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可能会使用“一张书”来表示一本书,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一本书”。
二、应对策略2.1 比对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比对自己的母语和汉语的差异。
通过比对,学习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负迁移的情况。
2.2 多加练习语言习得是一个需要大量练习的过程。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应该多加练习,通过书写、口语训练等方式来巩固自己所学的汉语语法规则,避免出现负迁移的现象。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浅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摘要]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
中介语的形成与母语的负迁移有很大的关系。
就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汉语的语音、语调、用词和语法结构与英语的不同会产生负迁移,对学习者产生影响。
只有把握好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作用,才能趋利弊害,更好的掌握目的语。
关键字:汉语母语英语中介语目的语负迁移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其概念最早是由塞林格提出的,该词一直以来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介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一种过渡语,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它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
内姆塞尔(William Nemser)把中介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系统称为“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或“学习者的语言”(learner’s language)等。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学习方法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而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对目的语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即是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在国内,我们学生处在汉语的大环境下,几乎时时处处被汉语的声音和文字包围,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口中说出的、甚至脑中思维的都是汉语,即使在学习英语,那也是用汉语的表达方式,用汉语思维。
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是在通过母语条件下所获得的整个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来学习英语,而母语学习所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不可避免地影响英语学习。
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和应对策略探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
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学习汉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汉语语法方面。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往往会面临着负迁移的问题,这使得学习汉语的复杂程度更加增加。
本文将探讨在汉语语法二语习得中可能出现的负迁移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需要明确的是,负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言时,由于母语的干扰而出现的错误或者不合乎规范的语言现象。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非母语者往往会受到自己母语中语法结构的影响,导致在汉语语法方面出现错误或者偏差。
英语中的主谓宾结构在汉语中并不适用,但是英语学习者往往会在汉语句子结构中出现主谓宾的误用。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负迁移现象。
负迁移在汉语语法的二语习得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因为汉语和西方语言在语言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为非母语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英语中,有被动语态的概念,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并不常用。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英语学习者容易在表达被动概念时出现错误,这就是受到英语语法结构的负迁移影响。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动词时态、语序等方面的负迁移现象都是比较普遍的。
针对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可能出现的负迁移现象,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母语与目标语言的语言结构差异,并且对学习者常见的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和讲解。
通过对比和举例,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清晰地认识到母语对于汉语学习的干扰。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设计相应的练习题目和活动,引导学习者深入思考和练习目标语言的语言结构。
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逐渐摆脱母语的影响,掌握更准确、规范的汉语语法表达方式。
特别是在语言输入和输出环节,教师可以对学习者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帮助他们及时消除负迁移现象。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法时也需要主动针对可能出现的负迁移现象进行学习和训练。
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听力练习、语言交流等方式,不断加深对汉语语法的理解和掌握。
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和应对策略探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负迁移是指母语对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形成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语法方面的迁移。
本文将探讨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序和语法结构方面。
由于汉语和大部分外语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学习者往往会将汉语的语法规则误应用到外语学习中,导致语法错误的产生。
在英语中的句子结构是主语+动词+宾语,而在汉语中的句子结构则是主语+宾语+动词。
汉语母语者在学习英语时可能会产生“我喜欢看书。
”的错误句子。
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他们对于语法结构的建构是基于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
而母语的语法结构会对学习者的二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
在英语中,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而在汉语中的顺序是名词+形容词。
汉语母语者在学习英语时可能会产生“大房子红色。
”的错误用法。
针对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产生的负迁移现象,有一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纠正这些错误。
学习者应该了解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熟悉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特别是在词序和句子结构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比和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意识到自己在语法应用上的错误,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学习者需要多进行语法练习,通过大量的语法训练来加深对目标语言语法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包括做语法练习题、完成语法填空题等,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者对语法规则的敏感性,减少错误的产生。
学习者还可以通过语法纠正的方式提高语法的正确运用。
在写作和口语交流中,老师或者同伴可以对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及时纠正,学习者也要积极接受批评和反思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不断提升语法的运用水平。
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多模仿和多模式输入的方式来提高语法的正确运用。
通过听力训练和模仿正确的语言表达,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感和语言习惯。
汉语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论文导读::什么是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
任何人学习外语都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它必然会受到汉语的影响。
能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论文关键词:二语习得,母语,汉语,英语学习,正迁移,负迁移一、引言任何人学习外语都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当然,中国人学习英语也是如此,它必然会受到汉语的影响正迁移,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在英语学习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许多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归纳总结(summary)(summary),以便于那些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更加明确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能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发生。
二、什么是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二语习得指除母语之外的任何语言的学习它可以是第二外语的学习 ,也可以是第三外语的学习。
Rod Ellis 在《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中阐述道:“学习者的母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母语是一个知识源 ,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它来筛选外语。
母语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学习。
例如 ,学习者可能不是将母语规则迁移到二语中 ,而是回避运用母语系统中所没有的那些规则。
或者 ,还存在着语言性限制条件 ,以此决定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哪些差别会构成学习中的困难 ,从而使迁移仅在某些语言条件下产生。
或者 ,学习者会将母语作为知识源 ,有意识地从中借用 ,即通过翻译来改进其语言运用。
”由此正迁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定义:当母语和二语有相似之处 ,母语会对外语学习者有积极的帮助 ,我们称之为正迁移。
而在有差别之处 ,迁移便起负面作用了 ,即负迁移(刘升民,张蓥.2003:78)。
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也会受到汉语的这种正负迁移的影响。
---------------------------------------------------------------最新资料推荐------------------------------------------------------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及其对策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及其对策摘要:母语对二语习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既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起着消极的作用,既能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又能妨碍第二语言学习者。
因此,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既存在正向迁移,又存在着负向迁移现象。
本文着重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们认为汉语主要在语音、语法、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对英语习得产生负迁移,而且负迁移对语音的影响超过对其它方面的影响,语法负迁移是最普遍的存在的。
论文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负迁移,对策刚学会外国语的人总是要在心里把外国语言译成本国语言。
人们掌握外语经常要经历一个自觉到不自觉的过程,先要借助本族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等等,然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改用外语表达方式和思维。
在外语教学课堂环境下,学习者的母语对外语的习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母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经常会不知不觉地迁移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 理解汉语对1 / 13其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掌握对应的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Odlin(1989) 把语言的迁移定义为学习者以前所学的任何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给二语习得带来的影响。
一般意义上说, 语言的迁移有两种: 正迁移和负迁移。
于善志(2007:XV)认为在二语习得的早期,由于备选项范围较小,学生对同一命题的句法选择表现比较单一,句法偏离类型比较少。
另外,于善志在两次调查中发现,汉语作为主题突出语言,其功能结构迁移在中等英语水平学习者的英语句法中相当普遍,如零主语结构。
汉语迁移还可以解释一些偏离句式为什么能在学生的话语中长期存在。
母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正迁移摘要: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课堂中,存在正负迁移影响。
常规我们研究的只是母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负迁移,本文介绍了母语,即汉语对我们二语习得课堂中的正迁移情况,以及从汉语的语音,构词,语序,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举例说明。
关键词:二语习得;正迁移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一、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影响母语对l2语言习得的影响一直是l2外语教育一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对此,各种理论提出的假设不同,看法不一,但都有共识:母语对l2习得肯定有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叫做“语言迁移”。
20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正迁移起到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习得l2,负迁移为干扰因素,给外语习得者带来困难。
早在1957年,罗伯特拉多在研究跨文化语言学时指出:“学习者往往将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结构,词义和词序迁移到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去。
”凯斯帕给迁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
”而斯加克特则把迁移现象看作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学习者先前获得的知识在学习者对目的语进行假设时产生制约,使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生迁移。
面对众说纷纭的现象,奥得林(提出了他对迁移的理解:“迁移是先前习得的目的语和任何其他语言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当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以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迁移为理论指导,加入教学实践中汉语在英语课堂中的正迁移作为实例辅佐,得出英语课堂中汉语运用的一点启示。
二、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正迁移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母语思维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cohen甚至在他的新书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中用一章的篇幅谈一语,二语思维问题,他还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
二语习得的负语用迁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在第二语言学习中, 母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应用于第二语言的现象被称为语言迁移。
语用迁移包括正语用迁移和负语用迁移,对于负语用迁移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集中在对它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本文对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作了分析,并指出了它的影响对于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标签:迁移,负语用迁移;影响;对策前言在第二语言学习中, 母語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应用于第二语言的现象被称为语言迁移。
依据效果, 迁移被分为两类:正迁移和负迁移。
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 对迁移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
而在这之后, 研究者们转向语用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迁移, 即语用迁移。
它被认为是学习者已有的语用知识对新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产生影响的现象。
根据影响不同,分为正语用迁移和负语用迁移。
负语用迁移常常会导致语用失误, 使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 因而尤其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李建忠将负语用迁移归结为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种重要原因之一,并认为语用迁移带来的消极后果很严重[1]。
李成军等从认知的角度看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认为应当承认母语负迁移的客观存在,并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分析了汉语负迁移[2]。
鲍文对英语交际中的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进行了分析,从语境认知、语用功能对比和文化习得角度研究和探讨提高语用能力策略问题[3]。
戴炜栋认为语用迁移从其产生的结果来看,既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可产生负面的影响,即正迁移与负迁移[4]。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负语用迁移的负面影响上,而本文将探讨负语用迁移对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并提出对外语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学习者的负语用迁移及分析根据迁移对学习新语用知识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用迁移通常分为: 正语用迁移, 即已有的语用知识对新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影响; 负语用迁移, 即已有的语用知识对新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起消极干扰作用的影响。
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及其对策
【摘要】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系,因而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篇章组织、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汉语所产生的负迁移远远大于正迁移,从而阻碍了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英语学习母语正负迁移对策
一、母语正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
语言的普遍特性体现出母语的正迁移。
在语言普遍的特征的帮助下,汉语的使用有助于英语的学习,学习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这种资源帮助他们审查输入的二语或外语数据,从而中英文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点在而与写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迁移。
(一)语音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系统,而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掌握了汉语拼音以后,学习英语语音就相对容易,就能比较容易地学好汉语中没有而英语中有的音。
汉语语调有升调、降调、曲折调,因此可利用汉语语调来促进英语语调的学习。
(二)词汇正迁移
1.外来词与拟声词基本相似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英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语,
而这些外来语多数是拟声词,其发音与汉语意思的发音近似。
如:hacker——黑客 toefl——托福 sofa——沙发coffee——咖啡
拟声词是指以声音为理据的词,多半为模仿人、动植物、机器等发出的声音,所以这类词的发音与它所模仿的声音相似,只要借助汉语意思。
如:
hey(嘿)、 hiss(丝丝声)、 buzz(嗡嗡声)、 tick(滴答)
2.词语表达方式相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某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是相一致的,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基本相同。
如:“blood”一词,本义指血液,可以有如下的表达:cold-blooded(冷血的)、warm-blooded(热血的)等等。
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
汉语的单字大多是多义字,汉语中的常用词也有不少是多义词,而且多个意义之间有内在联系。
如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降格,从具体到抽象,或从抽象到具体,隐喻、转喻等,产生引申义或派生义。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汉语更为普遍,词义之间的联系与汉字的情况非常相似。
(三)语法正迁移
1.词法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有类似的词类划分。
词类的句法功能也很相似,
构词法也有共性,如派生法、复合法等。
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看,复合名词都有偏正、动宾、主谓三种类型。
汉英都有缩略法。
汉语的一次多类的现象类似于英语中的转类法,如“编辑”“主持”“主管”等词,即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
2.句法正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表达相同功能的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等,有简单句和复杂句,句子成分都主、谓、宾等。
因此,掌握了汉语句法知识,学习英语句法就容易多了。
二、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
(一)语言负迁移
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早已经牢固地掌握了汉语知识,特别是汉语的语音、语调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因此在英语的发音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采用汉语的发音规律,用汉语的语音语调发英文。
虽然英语和汉语都使用国际音标,在某些元间和辅音发音方面有共同和相似之处,但两者毕竟隶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音上的差异很大,因此语音层面上汉语对英语发音的干扰作用要远远大于促进作用。
(二)词汇负迁移
中国大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英语一些词汇意义之前,往往会把汉语的词汇硬套在英语上。
但是英语中的词汇意义和汉语词汇能够一一对应的并不多,一种语言的某个单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几种不同的意义。
由于学习者自身的英语词汇量有限而不能正确表达自
己的思想时,就会把类似汉语意思的英语单词生搬硬套上,将其中文意思与其英文意思从字面上将汉语逐字地翻译成英语,从而产生了母语负迁移。
(三)句法负迁移
英语和汉语在词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中国学生往往会把“我非常喜欢英语”说成‘i very like english’那是因为汉语中副词常常出现在动词前,而英语中副词往往在动词后。
汉语中的关联词往往成对出现,常见的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
英语却恰恰相反,英语中的关联词在同一个句子中只能用一个,不能成对出现。
受汉语迁移的影响,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往往出现主句和从句出现两个关联词的错误。
(四)文化负迁移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它特有文化的载体和沉淀,也是它传统的积累。
语言的使用会受到文化的制约,他们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思维方式等都反映在语言之中。
很多中国学生在用英语同外国人交流时,往往忽略了对方民族文化的特点,因此,交流常常陷入尴尬局面而使对方感到反感。
三、语用负迁移
随着二语习得与语用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迁移并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学生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会受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误用母语的语用规则,这就是语用负迁移。
一般认为,与语音、语法知识相比,交际双方更不能容忍交际中出现的语
用失误,因此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语用负迁移可分为两类:(一)语用语言负迁移
语用语言负迁移主要是指外语学习者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的语言形式。
例如:
“今天太累了”翻译为“today was really tired.”(套用中文句法)。
(二)社交语用负迁移
社交语用负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实施言语行为时,因为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按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从而产生了不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
a: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你的英语讲得很好啊!)b:no, far from it i’m just a beginner. (还差得远呢,我只不过是个初学者。
)
四、应对策略
(一)拓展词汇练习
模仿使用地道英语,英语基本词汇是构建英语句子、形成话语的基石。
但是英语与汉语词汇又有许多不同:有些词即使意义相同,其词义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内涵、外延也各不相同;搭配、用法也大相径庭。
而学习者遇到一词多义或同义词的情况时,应注意其用法异同,加深理解,以求熟练掌握,并达到准确、灵活运用。
(二)强调语法训练,摆脱汉语的束缚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基本规则,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差
异。
而中国学习者由于汉语语法的禁锢,在使用英语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受到母语的影响,很容易在使用英语时出差错。
学习者学习英语出现语法错误,不是说学生没有掌握英语语法“规则”,而是他们学到了基本语法知识,但在很大程度上不会运用或不能熟练运用,写出来的句子错误很多。
因此,必须经过反复练习,加以消化,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输入转化为可理解的输出。
(三)努力培养用目的语文化的模式进行思维
在学习者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后,要有目的地进行强化式训练,通过大量练习,强化对已学英语表达方式的记忆。
同时扩展应用性词汇,改善表达能力,突破学习过程中的“瓶颈”阶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熟悉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而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不同表达方式,才能使交际有效。
六、结束语
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不仅要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还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交际的场合和对象的具体身份、社会和心理因素等。
中国大学生是在非自然的外语情境中学习的,学习英语时受母语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很重。
因此,通过阅读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
文化、历史、地理乃至人情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深入理解其文化的内涵意义,培养正确、流利的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真正认识并掌握英语自身的语言规律及其表达习惯,提高用语能力,从而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
[2]夏新蓉.中国式英语和英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