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 格式:doc
- 大小:489.00 KB
- 文档页数:3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
(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其间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
(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
(3)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②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票拟”之权。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必修1 政治史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巩固辅导九十八第1题【单选题】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中央官员职位增多B、相权的日益加强C、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D、中央机构的精简【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嘉庆四年正月初八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
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 )A、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B、“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C、明确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D、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行使军权B、审核政令C、协理奏章D、跪受笔录【答案】:第5题【单选题】某同学通过查找材料确认了以下史实: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为三公之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就以上史实得出的正确认识应是( )①从秦到明皇权不断加强②从秦到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断加强③从秦到明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消亡④丞相始终是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核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管理,并设殿阁大学士,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秦朝设丞相,汉朝布衣相,隋唐三丞相,宋朝限丞相,元朝为独相,明朝废丞相。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学思之窗] (见教材P17)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提示:(1)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
(2)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
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不过,宰相制度开局是个喜剧,结局却是个悲剧。
知识点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不能参决政事。
(2)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3)后来,内阁拥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特点: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
知识点三军机处的设立1.清朝初年(1)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检测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1.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名师点睛】明代内阁与宰相制度的区别2.清初皇太极“设八议政大臣,皆以满臣充之……总理一切事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
后雍正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以上两个机构都()A.参与处理国家大事 B.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C.强化了专制皇权 D.有一定的行政决策权【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隋唐时期兴起完善的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等。
3.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第 4 课:秦汉以来政治制度发展趋势和特点(知识体系)“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 ——《左传》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的两大趋势(两对矛盾)1、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在北宋初期)(1)西汉背景:分封诸侯国叛乱措施:①汉景帝:削封、平叛;收权(军、政)② 汉武帝:强干弱枝的措施A 颁布;酎金夺爵B 监察:为监察郡国而设置。
(2)北宋:指导思想是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背景: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②五代十国,藩割进发措施:①收精兵:禁军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杯酒释兵权(补充:军队实行更戍法)②削实权:文臣知州,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制钱谷:设转运使,州郡财赋除自留外,其余的运往京师开封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
影响:①积极:改变分裂,加强集权②消极:三冗两积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矛盾基本解决是在明太祖废除丞相)( 1)秦—宋朝代强化皇权,压制相权的措施秦三公九卿制汉设中朝,制衡外朝(丞相)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2)明①太祖:撤中书,废丞相,掌六部,殿大士②成祖:设内阁权力:无决策权,由皇帝最后裁定;地位:阁臣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中央机构。
(3)清朝:设军机处权力: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地位: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不是法定中央机构。
评价:①提高决策效率;②专制皇权高度发展,成社会发展桎梏( 表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影响①政治:虽提效率,易导致专制、腐败和暴政,阻碍民主法制进步,成为社会发展桎梏;②经济:束缚生产力,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落后于西方;③思文:思文专制,国民愚昧,阻碍科技进步;1④外交:闭关锁国,海禁;总之,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二、汉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①高度成熟、完备;②宣扬君权神授,儒学成为统治思想;③官僚制度(体系)取代世卿世禄制,不断吸纳新生力量 (但仍受宗法制残余影响 );④权力高度集中,人治高于法治 , 专制集权不断强化(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于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本节要求学生掌握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等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下中枢权力机构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搜集的材料或者筛选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史实比较分析明清皇权与以往皇权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央中枢权力体系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从而揭示皇权不断加强这一特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用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各制度的运行。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深刻了解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而努力。
通过分析讨论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正确对待当今中国在民主方面取得的改变。
【教学重点】
识记我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变化概括。
【教学难点】
理解这些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原因、解耦股、特点及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皇帝服)请问有哪位同学想当皇帝?想做一个权力多大的皇帝?
生:。
师:刚才有同学说相当一个权力很大的皇帝,那么皇帝的权力最大可到怎样的极限,这样的极限又是如何达到的,这就是本课学习的内容。
师:自秦以来,中国就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
请同学们首先结合之前所学和本课内容,绘制一幅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简图。
生: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重点是隋唐、明和清时期。
请同学们看例子,回答问题。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
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D派钦差大臣去某地视察。
大臣乙认为甲的前三种处理方案可行,但认为无需排出钦差大臣,并将结果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
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请问: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具体职能是什么?大臣丙的下属三个部门是什么?
生1:甲是中书省,起草诏令,乙是门下省,封驳审议诏令,丙是尚书省,执行诏令。
生2:这三个部门可能是吏部、户部和工部。
师:隋朝杨素就曾担任尚书省仆射,唐房玄龄曾任中书令。
请问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
生: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利于加强皇权。
师:这一制度意义重大,尤其是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末。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宋的中枢机构是二府三司,那蒙古统治的元朝呢,会不会采取继续采取汉族政策呢?
请学生讲述侍御史高鸣向元世祖进谏情形。
生:汉族官僚高鸣详说三省制有弊端,力谏设立“一省制”。
他从三省推读扯皮,一省易于决断的观点出发,指出:“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并进一步陈述“三省制”避免失政的优点,以及如何使用“一省制”来弥补失政缺陷的方法,“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而坐,而后无失政乎?”从而得出结论:“政贵得人,不贵多官,不如一省便。
”这种“一省制”的政体形式与元代统治者的高度集权宗旨是相吻合的,故元世祖采纳了高鸣的建议,遂废“三省制”,开创一省之制。
过渡:元朝宰相权力过重,是一次相权的反弹,到了明朝,这一次反弹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一后果是什么呢?
生:废除丞相制度。
师:朱元璋为什么废除丞相呢请看材料;
材料一:
————《国史概要》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这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也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生1:材料一告诉我们宰相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激化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生2:材料二表明朱元璋认为宰相导致秦灭亡,在汉唐宋时期专权,而若是废除宰相制度,可以利于政局稳固久安。
师:废除丞相制度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朱元璋其实还通过特务制度、大兴理学和八股取士等方式强化皇权。
但是朝臣事务繁多,皇帝不能亲自裁决,结果出现了什么制度?
生:内阁。
师:名臣解缙、杨士琦、张居正等人都是内阁大臣,内阁有何权力?
生:内阁权力不断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即票拟。
师:那怎么还有批红?请看下列材料,思考内阁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材料: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
——《神宗实录》卷
生:内阁的权力无法与宰相比拟。
师:
宰相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职责
任免
对皇权影响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
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
要经皇帝及大臣
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
决定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
请大家思考一下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
(参考:明清两朝的内阁不是一级中央政府机构,它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秘书处、办公室,着重于直接为皇帝服务,偏重于文字表达、修饰,上传下达,既无参与决策权,更无
独立决策权。
现代英国的内阁是英国的中央级政府机构,有独立决策权和执行权,
直接对议会和宪法负责,与国王无关。
)
过渡:清朝作为又是一个少数民族入驻中原的朝代,皇权进一步加强了?
生:设立了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师:我们来看军机大臣和珅的经历,来思考军机大臣的权力。
和珅于1776年为军机大臣,曾接待英国特使马戈尼,曾赴云南查李侍尧案,又曾以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甘肃平乱,并兼署兵部尚书。
他是少有的文武全才,深受乾隆喜爱。
作为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
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巨也无不随从在侧。
他在值房办公。
在1799年乾隆帝驾崩五日之后,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
生:军机大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重要机务。
但听命于皇帝,生死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
师:军机处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
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
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
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
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
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
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
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附上影视图片:军机大臣办公情况)
师:自此,专制皇权就发展到了顶峰。
同学们能不能用用其他方面的表现来证明这一论点,参考知识链接。
生:从君臣礼仪的变化也可以进行证明。
师: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的其他国家也有,中国的专制皇权有何特点呢?又有什么影响?(参考:中央集权的特点:(1)皇权至上和不可分割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的独断性和随意性;(5)宣扬“君权神授”,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其统治;(6)以文化思想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7)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影响:
积极[明清前]:①维护统一,安定社会。
②加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③保证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
④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保证。
消极:①对人民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残酷,导致政治腐败,政局动荡。
②束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科技的进步,造成社会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历史轨迹,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样的政治特点是与家长制、祖先崇拜和集体主义倾向等文化、及古代小农经济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