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格式:ppt
- 大小:863.50 KB
- 文档页数:40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
(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其间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
(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
(3)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②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票拟”之权。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法令出一”的专制君权1.背景秦始皇确立的“□1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表现皇帝集□2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
3.特点带有□3独断性和随意性,以维护□4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影响成为皇帝实行□5专制独裁的依据,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的演变1.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导致的帝相矛盾,促使帝王限制相权,以独揽行政大权。
2.演变状况(1)汉代①汉初继承秦制,□2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掌握行政实权。
②□3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4中朝”,事先决策重要政事。
(2)唐代①中央设□5中书省、门下省和□6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7门下省设政事堂,规定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8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代①设□9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11枢密院管②增设“□10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12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1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3)唐朝:□2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3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4监察御史复按。
[巧点妙拨云开日出][特别提醒] 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如“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背景介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建立于1368年,结束于1644年。
在明朝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其中,强化君主专制是明朝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强化君主专制的意义强化君主专制可以有效地加强皇权,增强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政治改革和促进社会进步。
三、具体措施1. 建立六部制度明朝在建立六部制度时,明确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并对官员进行了分类管理。
这样可以有效地限制官员的权力,并加强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2. 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明朝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士子能够为国家提供优秀人才。
同时,科举考试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士子们对于政府和社会事务产生过多干预。
3. 设立东厂东厂是明朝建立起来的一个特殊机构,主要负责监视和打击政治上的异己。
通过东厂的存在,皇帝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社会和政治局势。
4. 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明朝在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设立巡抚、提督等官职,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以保障法律的公正实施。
5. 推行“一统江山”思想明朝在推行“一统江山”思想时,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最重要的。
这种思想可以有效地增强皇帝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控制力,并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6. 加强对军队和武将的控制明朝在加强对军队和武将的控制时,采取了许多措施。
例如,规定所有武将必须服从皇帝命令,并且不能私自招兵买马。
同时还规定武将必须接受科举考试才能晋升官阶。
7. 加强对民间组织和宗教团体的管控明朝在加强对民间组织和宗教团体的管控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规定所有民间组织必须向政府申请注册,并接受政府的监督。
同时还规定所有宗教团体必须接受国家的认可,并且不能干涉政治和社会事务。
四、总结明朝在强化君主专制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加强皇权,增强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首先,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是通过君主不断增加自身的权力来实现的。
君主可以通过法律、宪法等手段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例如颁布专制法典、加强行政体制等。
同时,君主还会将自己的家族成员置于重要的位置上,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还有一种即是通过加强军队的实力来巩固君主专制制度,这样一来即使有人进行反抗也能够通过武力和武力威慑来维持君主专制的统治。
其次,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是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来实现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专制制度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更替和社会变革,从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例如,在秦朝时,始皇帝实行了集权制度,使君主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随后的汉朝实行了依法治国,君主权力相对减弱,但仍然保持了君主专制的特点。
而到了唐朝,君主的权力再次得到扩大,封建官僚制进一步加强,君主对国家的统治力度达到了顶峰。
此外,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在欧洲历史上,绝对君主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形式。
绝对君主制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和统治地位,在法律、军队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来加强君主的权力。
这种制度多出现在中世纪到近现代的旧欧洲国家中,包括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沙皇彼得大帝等。
这些绝对君主通过加强国家行政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总体来说,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它是基于统治者经营国家权力,维护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君主通过权力的强化和调整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在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理解历史和现实政治制度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概括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
在清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君主专制得到了不断强化和巩固。
以下是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1. 实行“一口银”制度。
清朝实行的“一口银”制度,即所有税收都由中央政府统一收取,这样就使得皇帝掌握了财政大权,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2. 实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清朝的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皇帝掌握了科举制度的权力,可以任意调整考试内容和标准,从而控制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3. 实行“三藩之乱”后的削藩政策。
清朝中期,藩王割据,独立自主,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很弱。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清朝实行了“三藩之乱”后的削藩政策,削弱了藩王的权力,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4.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往和贸易,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权力,使得君主专制更加稳固。
5. 实行“康熙大典”。
康熙皇帝下令编纂《康熙大典》,对全国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编纂,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知识和文化的
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主要包括实行“一口银”制度、科举制度、削藩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和康熙大典等措施,这些措施都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使得君主专制更加稳固。
君主专制制度演进和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帝王制度。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首领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王国或者帝国。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具有非常广泛的权力,可以制定法律、决策战争、管理国家事务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君主专制制度逐渐演进和强化。
在古代,君主的权威往往建立在神权的基础上。
君主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他的权力是来自于神的赋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种观念使得君主在民众心中具有绝对的威信和权威,使得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巩固和强化。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往往同时是领主,他拥有土地和财产,控制着农民的生产和劳动力,从而使自己的权力得到巩固和强化。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可以通过掌握经济资源来控制社会和人民,从而达到巩固自己的权力的目的。
此外,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还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关。
君主通过建立法律制度,将自己的权力合法化和正当化,从而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君主制定的法律和规则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力,保护自己的利益,让君主具有绝对的决策权和裁决权。
然而,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例如,由于君主的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滥权的问题。
君主往往能够任意决策和行使权力,容易使得君主陷入一种权力滥用的困境中。
此外,君主制度缺乏对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机制,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
因此,君主专制制度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和抵制。
总的来说,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和强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自己的权力地位,以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和具有合法性。
然而,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适应和解决。
这种制度的继续存在与否,取决于社会对它的接受和认同。
唐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君主专制。
为了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唐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全面详细地介绍唐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二、政治方面1.设立三省六部制度唐朝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即设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三个中央机构和吏部、礼部、户部、工部、刑部和兵部等六个行政机构。
这种制度使得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国家大权,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2.推行科举考试唐朝推行科举考试,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客观。
同时,皇帝可以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自己信任的官员,并对他们进行任免。
3.加强地方官员的监督唐朝设立了巡按御史和观察使等职位,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这些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命,可以随时调查和惩罚不称职的官员,从而加强了皇帝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三、军事方面1.设立节度使制度唐朝设立了节度使制度,将军队分成若干个区域,由节度使负责管理。
这种制度使得皇帝可以更加直接地控制军队,并且可以随时调动和指挥。
2.实行兵役制度唐朝实行兵役制度,每户人家都要提供一名壮丁入伍。
这种制度保证了军队的数量和士气,并且让皇帝更加容易动员人力。
3.设立禁卫军唐朝设立了禁卫军,由皇帝直接统领。
这支军队是最为精锐的部队,专门用来维护皇权和镇压叛乱。
四、文化方面1.推行儒家思想唐朝推行儒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忠诚守信等价值观念。
这种思想让人们认为君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从而增强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2.修建宫殿和陵墓唐朝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和陵墓,这些建筑物体现了皇帝的权威和地位,让人们更加敬畏皇权。
3.限制民间活动唐朝限制民间活动,禁止私人拥有武器、举行集会等。
这种措施可以防止人民组织起来反抗皇权,从而巩固了君主专制。
五、结论总之,唐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多方面的。
政治上设立三省六部制度、推行科举考试、加强地方官员的监督等;军事上设立节度使制度、实行兵役制度、设立禁卫军等;文化上推行儒家思想、修建宫殿和陵墓、限制民间活动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关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对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学术界的看法各异。
经过长期的争论,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很不稳固。
而宋元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与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地主的身份以及地主与佃户的租佃关系变得很不稳定。
中国地主制的封建土地关系,具有土地买卖自由和等级结构不严格的鲜明特点。
在我国,历代实行的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官位是通过考选获致的,因而官宦门第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
士族门阀制度瓦解后,世族地主独占高官厚禄的特权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后,布衣变成官僚的事已屡见不鲜,地主的身份更是经常发生变动。
而且我国的土地,很早就可以自由买卖,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
由于地主身份的不稳定,他们对佃农的占有也不稳定。
宋代以后,随着租佃制的普遍推行,这种不稳定性变得尤其明显。
到明清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不仅有了退佃和离主的自由,而且有了转佃权与永佃权,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强制相对削弱,行政管理权、诉讼裁决权和军事指挥权与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分离,即所谓“食土而不临民”的状况更加突显。
但是,没有超经济强制,也就没有封建剥削。
超经济强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
因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强制,把农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之上,以保证他们对农民剩余劳动的榨取。
明清封建专制的高度发展,正是适应地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
明太祖有次召见各郡富民时说:“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