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第三章 人格完善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43
课程编号:《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总学时:32(其中理论32学时) 学分:2制定单位:生命科学系执笔者:侯冬花审核人:高平编写日期:2012年4月30日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该课程从大学生所需具备的各种积极情感入手,内容涉及幸福学理论、幸福的心理学策略、人格与幸福感、人际关系与幸福感、金钱财富与幸福感等的关系,训练大学生具有更乐观的性格和策略,用积极的方式构建生活情境,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从而拥有幸福人生。
属于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通过幸福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对幸福有深刻的理解、掌握控制与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完善人格,幸福生活。
二、课程安排、课程要求和课程内容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讲授32学时。
第一章探讨幸福(4学时)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幸福的含义;2、理解与掌握环幸福的理论;教学重点:幸福理论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一节幸福概论(1学时)1、快乐论2、实现论3、综合定义第二节关于幸福的理论(1学时)1、认知决定论2、判断理论3、态度协调论4、体内生化论5、目标理论6、活动理论7、社会标签论8、状态理论第三节幸福的公式(1学时)1、美国经济学家的幸福公式2、美国心理学家的幸福公式第四节幸福的测量(1学时)1、生活满意感量表2、情感满意感量表作业的要求、布置情况:作业题:幸福前探讨第二章幸福的心理基础(2学时)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幸福感的生理基础;2、理解生理局限3、掌握超越生理局限的简单方法;教学重点:掌握超越生理局限的简单方法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一节幸福感与生理基础(0.5学时)1、多巴胺2、内啡肽第二节增加神经递质的自然疗法(0.5学时)1、运动2、音乐3、使用右脑4、大笑5、食物第三节反思生理局限(0.5学时)第四节超越生理局限(0.5学时)1、活在当下2、静坐冥想作业的要求、布置情况:作业题:反思自己的生理局限第三章幸福的心理基础(2学时)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幸福感的生理基础;2、理解生理局限3、掌握超越生理局限的简单方法;教学重点:掌握超越生理局限的简单方法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一节幸福感与生理基础(0.5学时)1、多巴胺2、内啡肽第二节增加神经递质的自然疗法(0.5学时)1、运动2、音乐3、使用右脑4、大笑5、食物第三节反思生理局限(0.5学时)第四节超越生理局限(0.5学时)1、活在当下2、静坐冥想作业的要求、布置情况:作业题:反思自己的生理局限三、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1、成绩的组成:期末考试:平时成绩=7:32、考试的形式:闭卷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学习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先修课是本课程的基础,而本课程是后续使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幸福心理学第三章__人格完善幸福心理学第三章——人格完善在幸福心理学的领域中,人格完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对幸福的感知和追求,更是我们实现内心宁静与满足的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格的概念。
人格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它涵盖了我们的价值观、态度、兴趣、情绪反应以及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方式。
一个完善的人格具有诸多特点。
例如,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积极乐观的人总是能够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即使面对困境,也能从中寻找到转机和希望。
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这种信念赋予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
情绪的稳定性也是人格完善的关键要素。
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是成熟人格的表现。
情绪稳定的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不会轻易陷入焦虑、愤怒或抑郁的情绪漩涡,而是能够保持冷静,理智地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
再者,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方面。
善于理解他人、关心他人,能够与不同性格的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这不仅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温暖和支持,也有助于我们从他人身上学习和成长。
那么,如何实现人格的完善呢?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感受,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可以通过写日记、与亲朋好友交流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自己。
持续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还是与他人交流经验,都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和视野,帮助我们塑造更完善的人格。
学习不仅局限于学术知识,还包括生活技能、人际交往技巧等各个方面。
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人格完善同样重要。
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坚持运动、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等。
这些习惯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自律和责任感,使我们更加有条不紊地面对生活。
另外,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积极改正,也是人格完善的关键环节。
没有人是完美的,但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是走向完善的必经之路。
人格完善能力一、国内外理论基础:1993 年英国总医学委员会(GMC)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提出了医学生24 个具体目标,其中一项:能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有效地参与同行评议和自我审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安全工作;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涉及到医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在未来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
美国著名医院管理专家Lazarus博士认为,未来的医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患者和同行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从计算机上获得信息的能力;将基础科学应用于医学实践的能力;在处理疾病时会考虑社区与社会相关因素的能力;学会在工作中考虑医学伦理和专业精神结合的能力;具备衡量所获信息正确性的循证医学能力;感知自我技能和心理状况的能力。
中国全民健心网首席专家,曾独创中国特色的6H4AS心态调适法的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学教授肖汉仕于1999年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了《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内外关系》一文,文中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和心因性行为水平。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人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
2000年,唐文等人将临床医生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归结为18项,其重要程度的排序依次为敬业精神、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际操作能力、医德医风水平、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医学基础知识、不断学习的能力、临床辨证思维的能力、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对医学的兴趣、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交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掌握社会人文知识二、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解决目前很多高等医学院校高等教育偏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而相对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和塑造,忽视对学生社会行为能力的提升。
幸福的科学第三章积极情绪读后感篇一幸福的科学第三章积极情绪读后感读完《幸福的科学》第三章关于积极情绪,我觉得自己好像被点亮了一盏新的心灯。
也许你会问,积极情绪有啥大不了的?不就是每天傻乐呵嘛!嘿,还真不是!这一章告诉我,积极情绪可不只是表面的笑容,它就像一个隐藏在身体里的超级能量源,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创造力,甚至还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这可太神奇了,不是吗?我就想起自己以前,一遇到点儿挫折,那心情就跟下雨天似的,阴沉沉的。
觉得全世界都在跟我作对,干啥都没劲儿。
可现在想想,当时的我咋就那么傻呢?也许是因为我没发现积极情绪这个“秘密武器”吧!比如说,有一次考试没考好,我觉得天都要塌了,整个人都蔫儿了。
但如果当时我能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情绪去面对,告诉自己“这只是一次小挫折,下次肯定能行”,说不定我就能更快地从失败中走出来,努力准备下一次考试。
积极情绪就像一阵春风,能吹走我们心里的阴霾。
它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不再总是盯着那些烦心事。
我觉得吧,我们都应该学会给自己的心里多装点儿阳光,少点儿乌云。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幸福的科学第三章积极情绪读后感读了《幸福的科学》第三章积极情绪,我这心里呀,那是翻江倒海,感慨万千呐!啥是积极情绪?这可不像数学公式那么简单明了。
我觉得吧,它可能是你早上醒来看到阳光洒在被子上的那一瞬间的温暖,也可能是你帮助了别人后心里那种美滋滋的感觉。
以前我总觉得,幸福就是有好多好多钱,能买各种想要的东西。
可这章书告诉我,错啦!积极情绪才是幸福的关键。
也许我有了钱能买到大房子、豪车,但如果我心里总是充满焦虑、烦恼,那能算幸福吗?我想起有一回,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那山可高啦,爬得我气喘吁吁,真想放弃。
可就在我累得不行的时候,一抬头,看到了山顶那绝美的风景,一下子,心里的疲惫好像都被风吹跑了,满满的都是兴奋和喜悦。
这不就是积极情绪的力量吗?这让我反思,我们平常总是在忙忙碌碌,追求那些所谓的“成功”和“物质”,却常常忽略了内心的感受。
幸福心理学第三章__人格完善1️⃣ 引言:人格完善与幸福的关系在幸福心理学的广阔领域中,人格完善是一个核心且复杂的议题。
它不仅仅关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成长,更是通往深层次幸福感的关键路径。
人格完善意味着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维度上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统一,是构建稳定、积极生活态度的基石。
2️⃣ 人格完善的理论基础2.1 心理动力学视角从弗洛伊德到荣格,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潜意识冲突、童年经历及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在人格完善的过程中,个体需面对并解决内心的冲突,通过自我认知的深化,实现自我接纳与超越,从而促进幸福感的提升。
2.2 行为主义视角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格是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学习结果的累积。
因此,人格完善可通过正向强化、条件反射等技巧,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进而增强个体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2.3 人本主义视角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追求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的逐级满足。
人格完善即是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包括创造力、爱与归属感、自我认同等,这些都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3️⃣ 实现人格完善的实践策略3.1 自我反思与认知重构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识别并调整消极的自我对话与认知偏差。
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培养乐观主义心态,增强面对困难的韧性与适应力。
3.2 情绪管理与情感调节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正念冥想、深呼吸、情绪日记等,帮助个体在情绪波动时保持冷静与理性。
同时,培养积极的情感联结,如感恩练习、积极社交,以增进人际间的信任与支持,提升整体幸福感。
3.3 目标设定与自我实现明确个人价值观与目标,设定SMART(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时限性)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注重过程享受与自我成长,而非仅仅关注结果,从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享受持续的幸福感。
3.4 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保持好奇心与学习热情,不断探索新知,拓宽视野。
什么是人格完善?简单说来,人格完善就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的结果。
在心理学上,人格(personality)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人格”,如说某某人人格高尚,某某人人格卑劣或某某人缺乏人格,这是从伦理道德的观点出发,使用“人格”一词对人行为的评价,与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含义是不一样的,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因此,没有人会没有“人格”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C. Rogers)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ideal self)与理想自我(actual self)。
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理想状态。
而只有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达到结合的时候,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见图-1)。
图-1、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与自我实现罗杰斯主张,人格的成长在于充分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和谐,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和不协调。
罗杰斯还主张,心理咨询的本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肯定和鼓励来询者,不断强化其自我状态的协调,帮助来询者充分实现自我的完善。
由此,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人对自我的成长有明确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最佳性格组合。
比如说,平时,有的人太自卑,太敏感,不喜欢这一点,非常想变得自信、随和起来。
这当中他的现实自我就是自卑,理想自我就是自信。
那么,他唯有不断地与自己做斗争,才能终有一天达到自我的人格完善——做一个不自卑、不敏感,从容自信的人。
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曾提出一个“镜中之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的理论,“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
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可以反观自身,形成自我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