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个体道德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一、个体道德的概念个体道德,是指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个人通过一定社会道德的熏陶和培养,并经由个体自身的学习和内化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倾向与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
个体道德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化,社会道德是个体道德的基础和源泉,离开了社会道德,个体道德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个体道德的个体性,是社会性当中的个体性,是指个体在学习掌握社会道德规范、进行道德社会化的同时,在具体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上所体现出的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个体的道德素质、接受道德教育的状况以及特殊境遇中的道德判断、体验、抉择、践行等方面所具有的具体性、个别州、差异性和独特性。
个体道德的发生是指个体如何从初临人世时的自然质朴、混沌无知的“自然人”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一定自律道德意识和独特道德人格的初步的“道德人”的过程,归根到底是指自律道德的形成过程。
个体道德发生的机制可根据作用的方式和特点区分为外在机制与内在机制两种。
本文主要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道德发生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究。
个体道德的发生是由他律道德的发生发展与自律道德的形成这两个紧密相连的阶段所构成的。
对于他律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而言,观察模仿是其最主要的心理机制。
在个体道德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化的过程中,起关健作用的是角色承担机制。
其中角色承担又包括观点采择和移情两个方面。
个体之所以会不断地模仿外部道德主体的行为,之所以会不断地采择他人观点并与他人同情共感,是因为其背后还隐藏着一种强烈的动力。
具体来说,个体的道德水平与外部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个体道德发生的根本动力,个体与外部道德主体之间的情感张力是个体道德发生的重要动因.。
二、个体道德发生的必然与条件1、个体道德发生的必然个体如何从初临人世时的自然质朴、混沌无知的“自然人”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一定自。
律道德意识和独特道德人格的初步的“道德人”的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发生过程,也就是初级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这一过程之所以必然得以发生与实现,是由个体道德的重要功能所决定的。
基础教育阶段,个体道德发展第一节个体道德及其特征1、个体道德的定义本道德是指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并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为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各。
的,并适应社会一定利益关系的客观要求的道德素质和指导自身行为选择的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
个体道德是相对于社会道德而言的,并通过个理任公为表现出来。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2、个体道德的实质長①个体道德的实质毒个体道德并不先于和独立于社会道德之外,它与社会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
其实质是:社会道德是个体道德的本质内容,或者说,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内化。
②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内化作为—种外在于个人的必然,社会道德是通过个人的内化才构成了个体道德的内容。
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
道德内化的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即社会实践)其二是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
自我意识成熟和完善的程度与个体道德自我意识成熟和完善的程度同步。
③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只是形式上的,它使不同的个人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节个体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他律阶段邑所谓他律阶段指的是道德责任和道德价值主要取决于道德规范本身,而非出于主体的道德意向的个体道德发展时期。
他律阶段的特点主体对行为好坏的判断只根据外在规范,而不去考虑规范的对错;②主体只注意遵守规则的词句而非其内主体评价人我行为尽看基是否符合既定;他律阶段上的核心和最高的范畴是义务。
所谓义务就是个体主体对社会或他人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或者说,是个体主体对社会或他人做与自己的职责、任务、使命相适宜的事情,其特点是具有无偿性或非权利动机性。
个体道德建构论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道德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道德是一种复杂、宽泛而且重要的社会概念,它不仅体现在个体行为中,也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都会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根据自己的道德理念对周围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评价,从而形成非常多样化的个体道德体系。
首先,最基本的个体道德体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
这里的自我是指一个个体所有的道德原则,从而使他们在做出决策和取舍时能够更有效地履行职责,作出正确的选择。
当人们可以凭借自身的道德规范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时,就能以较好的价值标准来审视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即使他们可能会受到社会或家庭压力,他们也能够抵制社会或家庭的趋势做出正确的决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在个体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个体道德体系—利他主义,它更加注重属于别人的价值和投入保护。
这里的利他主义是指遵循自己的道德准则,保护别人的权益,为别人的福祉和发展由衷而发的精神。
在这里,个体应优先考虑别人是否受到了伤害或损害,从而妥善处理自己的做法,并努力在有助于他人健康和生活发展的环境中表现自我。
最后,以及最重要的是,在个体道德建构过程中,认识自我的重要性也是重要的。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洛夫斯基的理论,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认知、行为和情感都是由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自我形象决定的。
因此,我们的道德也要以分析自我的要求作为基础,并尊重自己的底线,从而做出最积极、合乎道德的行为。
对于个体来说,清晰认识自我的权利和义务,始终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这是个体道德建构的基础和要求。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个体道德建构是以自身价值观的试探为基础,责任自担的原则为准则,努力表现自己的完整个体形象,才能获得一个真正完整的道德体系。
只有当个体能够真正的体验道德的价值,从而主动保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参与社会的活动,并为社会贡献,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道德标准,以此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水平。
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一、填空题1.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发展关注阶段。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有: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3.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有:系统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观摩、从事科学研究、自觉教学反思。
4.“高原现象”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进步暂停时停顿或者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
(名词解释)5.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二、单项选择题1.大多数教师在从教一年后,开始关注“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质量”等。
这一阶段的教师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A )。
A.任务关注阶段 B.自我关注阶段 C.发展关注阶段 D.生存关注阶段2.教师对职业生涯中的外在需求的表现是(A )A.外生涯发展目标B.内生涯发展目标C.教学效能D.高原现象3.教师个体自身要达到的职业成熟是(B)A.教学效能B.内生涯发展目标C.外生涯发展目标D.高原现象三、名词解释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
(如何实现?)影响的关键是教师的主观因素。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第三章)高原现象: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是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
职业倦怠: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四、判断分析题1、专家型教师就是有教学专长的教师。
答:错。
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专门知识,能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2、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就在工作年限上。
答:错。
(1)与新手比较,专家型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更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2)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在对问题的表征认识上有本质的区别,专家对问题的表征认识更深入,更接近本质;(3)专家型教师低熟悉的教学情境的观察与判断比新手要快,具有直觉性的特点;(4)专家型教师在解读问题时更具有灵活性,他们是机遇的策划者,能够迅速地转变看问题的角度,而新手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具有刻板性。
第三章个体道德结构
一、个体道德的内在层次结构
结构作为整体因素的构成,个体道德结构指代的诸因素之间的有机构成。
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德心→内在→道德意识
德行→外在→行为
德品→境界→追求
也就是个体道德作为个体道德意识,包括两层次
个体道德发生发展过程的心理结构:道德规范内在的过程道德认知、情感、意志
个体认同和追求一定道德价值的倾向性心理结构:道德需要、兴趣、理想、信念
(一)个体道德发生发展过程的心理构成——道德认知过程,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能力。
1 、道德认知:个人在道德实践中通过感性直观、直觉体悟、理性思维等形式,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的要求,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性过程。
2 、道德情感:个体在特定的道德实践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感方式,形成稳定的善恶情绪,情感和情操过程,具体:一个人对一定道德价值形成热情或冷漠,偏好或厌弃,热爱或憎恨,追求或不屑和善恶情绪过程。
3 、道德意志:个人在道德认知力量和情感力量作用下,形成坚持追求一定道德价值所必需的意志力量的过程:道德决断力、坚持力、自制力等。
这三方面构成的认知力量、情感力量、意志力量有机结合,保障个人履行一定道德要求,追求一定道德价值的道德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内在精神力量。
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构成个体道德能力系统,保证个体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过程中不仅头脑清醒,目标明确,且富有热情,激情,具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个人认同和追求道德价值的倾向性心理构成
是个人把一定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之后形成的道德心理需求系统。
道德需要
道德理想
道德兴趣
道德信念
1 、道德需要:指个人作为道德生活主体,对确立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实现一定社会道德价值的心理欲求和心理期望以及在道德上实现自身人格尊严,人格价值和人格完善心理欲求和心理期望,与个人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基本需要相联系的。
2 、道德兴趣:是道德需要的具体心理表现和发展,明确化了的道德需要。
具体表现为个人对一定道德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心理关注或心理趋向。
3 、道德理想:个人在道德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指向未来的道德价值追求。
4 、道德信念:对一定理想道德价值和道德理想的坚定确信,坚信它的崇高和伟大,一定能实现,从而将其作为人生价值选择可坚定不移的观念。
引导价值选择和个性发展方向——引发人的道德活动的内在动因→ 内在心理构成的动力系统
* 个体道德内在心理层面上的两方面有机统一的
个体在道德上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不仅以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为前提,而且会在道德认知、情意上体现出来。
道德需要、兴趣、理想和信念,不但规定着道德认知力量、情感力量、意志力量的作用方向,而且还是个体道德力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这两方面有机统一,构成了个体道德的内在心理层面的系统整体。
二、个体道德的外在层次构成
即个体道德行为构成→德行(个体基于一定道德心理机制而引发可具有善恶价值的,表现为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个体道德行为过程结构
个体道德行为倾向结构
道德动机过程
(一)、过程结构
道德行动过程
道德效果过程
1 、道德动机过程:指构成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的思想动因的形成过程,即行动之前的道德欲望、意愿、意念和意图的形成过程,任何道德行为都有其特殊的动机,没有动机→ 没有行为。
2 、道德行动过程:将动机转化为行为事实的过程(方式,手段,步骤,策略的选择,为实现一定目标所做的克服困难的努力等)
3 、道德效果过程:道德行为造成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的社会的客观结果的过程。
→ 个体道德能力的系统
(二)个体道德行为的倾向结构
是规定个体道德行为的方向和性质的目标指向系统的有机构成
自我道德修养,
自我道德选择,
自我道德评价
个体道德行为的过程结构和倾向结构,是个体道德行为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托,互为实现条件:行为动机过程,行动过程和效果过程总是蕴含和体现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倾向性内容;而自我道德修养,规定着行为动机过程和行为效果性质在行为动机、行动和结果中实现。
三、个体道德境界层次构成
个体道德内在和外在统一,构成个体道德素质的系统整体“德品”、“道德境界”:一个人的整体道德素质达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的程度和水平:
不同个体,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达到一定阶级或社会的道德要求的程度和水平不尽相同,个体道德境界层次。
成熟程度
境界层次
善恶性质
•道德境界成熟程度:
指一个人在内化特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的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或水平。
他律阶段境界(完全不自由阶段)——大人总是对的
自律阶段(不完全自由)——问心无愧
自由阶段(完全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
1 、他律境界:当一个人履行某种道德要求时,如果只是听命于他人,被动地从众随欲,模仿别人,那么,他就处于道德上的他律,一般儿童多处于这个阶段,不少成人也有。
2 、自律境界:如果一个人在履行某种道德要求时,是由自身的主体责任意识和明确的角色使命意识所驱动,并且是在明白了有关事理(应当或必然)之后进行的→ 自律。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道德要求对他
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他的“应当”但又往往又受限制、约束的感受,想摆脱限制又知道不应当摆脱。
因此,同自己任性进行较量。
结果选择了应当行为,表现出一定程度上对自我的超越。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有教养的人,都处于这种道德。
“从心到欲不逾矩”孔子
3 、如果一个人在履行某一种道德要求时,已没有了外在服从的体验,达到了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状态,→自由境界。
道德对他而言,是内在心灵的欲求,履行道德要求就像干他自己想干的事一样,轻松自在。
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但不是没有,要进入这一境界不易,但并非高不可攀。
事实上,部分达到(在某些道德要求或层次上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有人在。
(二)善恶意义的层次构成
善的道德境界——道德 moral
可容道德境界—— unmoral
恶的道德境界—— immoral
1 、善的道德境界:一个人的道德素质达到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的比较高的一致性程度。
2 、可容道德境界:指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尚处于不为一定社会道德的舆论系统所指责排斥的水平,或者说,一个人的道德和德行并未越出一定道德体系的“不应当”范畴之外,但又并未达到其“高尚”程度的状况。
这种德心、德行谈不上“善”,也非“恶” → 非道德。
对于一个人而言,他或者某一时期全部德心,德行处于这种境界或者某些时期,某些方面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3 、恶的道德境界:指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处于与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相对立、对抗的境界→道德品德败坏,这三方面可视为个体道德性质的标识系统。
四、个体道德构成的整体模型及其特点
个体道德结构,就其总体存在形式而言,包括道德心理层面和外在行为层面。
每一方面,又大体包括:道德能力系统、道德指向系统。
上图只是对个体道德结构系统的粗略描述,很难展示出个体道德系统整体结构的生动性、丰富性、复杂性。
它虽然运用于每一个道德个体,但在每一个道德个体那里,其构成模式并非千篇一律。
就其构成因素的属性;主观与客观,能力与倾向性因素统一,尽管因素复杂,归结起来无非是主观与客观,总结认知情感意志、兴趣欲望理想信念——主观
行为方式、手段、结果——客观
就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一方面因素变化,既与其他因素有关,又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多端,对个体施加影响,可从某一方面入手,也可同时从几方面入手。
就其构成状态而言,稳定与动态统一。
个体道德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其结构一旦形成,便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但其中每一因素又处在变化运动之中。
或者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充实丰富、发展深化或向相反方向变化。
就其运行机制而论,自守性与开放性统一。
个体道德结构中特别是内在深层结构中一些因素,作为个人道德生活经验的心理积淀和个人独特的心理形式,一旦形成,不仅具有一定相对稳定性,不易与人交流,不易被认同,不易被人放弃,自我保持。
就其存在性质:
就个体道德而言,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断吸收社会道德信息,并通过各种形式输出自己信息,来表现自己的能量,确定自己存在价值→开放性→不断丰富完善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