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滋养型喂养vs早期足量
- 格式:ppt
- 大小:5.99 MB
- 文档页数:29
脓毒症患者的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病患者尤其是严重感染、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转归具有深刻影响。
尽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早期积极营养支持治疗可在脓毒症治疗中带来临床获益,但有关营养支持的循证建议级别却比较弱。
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指南建议基于低至中等质量的研究基础上反对早期肠外营养,鼓励尽早开始启动肠内营养。
脓毒症的病因脓毒症是指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这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是机体在感染后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变化的动态过程,本质上是全身炎症反应不断加剧、持续恶化、危及人体器官功能的结果。
2020年1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科研团队在Lancet上发表论文,他们对1990—2017年全球、地区和国家脓毒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分析。
研究组共统计了1.09亿份个人死亡记录的多死因数据,对死因中与脓毒症相关的死亡率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990—2017年间脓毒症发病率下降37.0%,死亡率下降52.8%。
但是,2017年全球仍记录约有4890万脓毒症病例,其中1100万例患者因脓毒症而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9.7%。
虽然随着抗感染治疗及脏器支持技术的不断进步,脓毒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有所下降,但脓毒症仍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危重患者营养代谢障碍机制脓毒症患者往往处于强烈的应激高分解代谢状态,多种炎症介质释放产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改变,出现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伴有胰岛素抵抗的高糖血症、脂肪分解加速和净蛋白分解,基础代谢率增加50%~150%。
临床主要表现为负能量平衡和负氮平衡、低蛋白血症及应激性高血糖等。
机体的代谢改变实际上是全身炎症反应的一部分。
能量消耗与需求增加是代谢改变的特点。
能量消耗与代谢紊乱的程度、持续时间及危重症程度密切相关。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重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存在较高营养风险,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肠内营养(EN),尤其是在24~48h内实施的早期肠内营养(EEN),不仅能够提供营养底物,还能改善肠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维护肠道的微生态,已越来越被临床接受和应用。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EEN的应用时机、启动方式、途径选择及耐受性监测仍存在很多误区,亟须统一与规范。
本共识由来自浙江省的4名执笔专家起草,6名编写工作小组成员查阅文献及整理,并由来自全国的17名重症医学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根据循证医学依据,采用GRADE分级原则为每项共识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计分评价。
综合推荐强度分10个等级,0~9分,0分为不推荐,9分为强力推荐,分数由低到高表示推荐强度逐渐增强。
每条共识意见的推荐强度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经过多轮讨论最终形成24条共识意见。
1 建议对所有重症患者使用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分(NUTRIC评分)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推荐强度:(8.3±1.0)分]重症患者常合并代谢紊乱和营养不良,应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
研究表明,患者的营养风险越高,从营养支持治疗中获益越大。
在诸多临床筛查评估工具中,NRS 2002和NUTRIC评分已被广泛用于临床[1-3],并受到指南的推荐[4-7]。
将NRS 2002>3分定义为有营养风险,高营养风险为NRS 2002≥5分或NUTRIC评分(不含白细胞介素-6)>5分[1-3,8]。
两项非随机前瞻性研究表明,高营养风险的患者更能从EEN中获益,临床预后比低营养风险者改善,如院内感染率降低、总并发症减少、病死率下降[1,8]。
不断完善上述评分系统,将有利于其在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2 建议排除EN禁忌证后,对重症患者于入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24~48h内启动EN支持治疗,外科术后患者可提早至24h内。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危重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接受充足的营养支持,这是维持患者生命和促进康复的重要措施。
危重患者因疾病造成的代谢消耗和休克等情况,往往导致营养缺乏和耗竭,补充营养成为重要方法。
本文将对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进行阐述。
一、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在进行任何营养干预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
评估营养状态可通过BMI、实验室检测、临床评估、生命体征及体重变化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从而确定患者的营养状态。
二、计算能量需求量并制定合理的能量摄入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等条件,计算患者的能量需求量,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的能量摄入量。
一般认为在恢复期内,如果患者无重要营养需求或代谢损伤,则所需能量与基础代谢率相当。
三、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对于危重患者而言,蛋白质的摄入对于促进康复和维持营养平衡至关重要。
因此,蛋白质的摄入量必须充足。
建议危重患者每千克体重每天至少摄入1.5-2g的蛋白质。
四、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危重患者因为疾病和手术造成的代谢异常,使得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丢失增加。
为了满足患者的需要,医护人员应该将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视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清矿物质和维生素,及时补充充足。
五、合理地进食对于危重患者来说,由于病情特殊和入院后的水肿、休克状态等原因,很多患者发生胃肠道功能损伤。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应该注意饮食方式与节奏,适当分次给予,避免进食过多或过快而致胃肠道不适。
六、营养支持的途径在营养治疗中,口服为首选方法,同时,如患者不能进食或不能充分吸收,可以选择肠外营养,包括静脉输液和胃肠外营养等途径,确保患者的充分营养摄入量。
综上所述,对于危重患者而言,营养支持是维持生命和促进恢复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营养干预中,需要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计算患者的能量需求量并制定合理的能量摄入量,保证蛋白质的摄入,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合理进食,并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途径。
同时,为保证营养支持能够顺利进行,医护人员应积极与家属沟通,共同制定营养干预方案。
重症患者如何进行肠内营养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加深对肠道功能的认识与了解,很多危重病人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所引发的各种危害也越来越得到临床的关注。
病人在受到严重创伤,休克或是感染等应激情况下,肠道屏障功能会受到一定损害,肠道内的细菌也会发生移位,严重情况下可能会致使多器官功能发生衰竭,进而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效果。
肠内营养不仅可以全面均衡的补充病人所需营养,同时对于肠粘膜细胞的再生功能有良好的刺激作用,进而有效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避免细菌发生移位,目前肠内营养支持是重症病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1、喂养时机的选择对于危重症病人需要选择哪种营养支持方式需要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所有重症病人都要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和危重营养风险的评分,应做到尽早实行肠内营养,如果病情发展严重,消化功能比较差时也可与肠外营养联合使用。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前要排出病人是否存在禁忌症,重症病人要在住入ICU的24小时到48小时之内就启动肠内营养支持,外科危重病人可提前在24小时以内。
如果病人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没有肠内营养支持的禁忌症,也要尽早启用肠内营养支持。
如果病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要在液体复苏完成后且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后再启动肠内营养支持。
根据病人消化道的耐受情况,不断增加肠内营养支持的使用量,同时在相应的慢慢减少肠外营养补充量,注意不要操之过急,循序渐进,直到达到目标需要的营养补充量。
对于危重病人来说,肠内营养支持的目标喂养量是每千克体重每天需要104.6-125.5千焦的热量,目标蛋白的需要量的是每千克体重每天是1.2-2.0克。
2、喂养途径的选择如果病情允许可经胃喂养推荐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
如果病人经胃喂养产生不耐受,胃排出发生梗阻,患有胃瘫或者是病人可能会发生高误吸的危险,建议次奥用幽门后喂养途径,比如鼻肠管。
对于危重病人,多建议采用盲法留置鼻管或是鼻肠管;如果病人置管失败或是很难置管的,可在内镜指引下放置;如果病人也无法耐受内镜引导置管,可在超声或是X线的引导下放置鼻管或是鼻肠管。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如何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是一个复杂的治疗过程,需要医护人员合作、患者积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下面我们将从营养支持的方式、营养需求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对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营养支持的方式1.口服营养补充剂:适用于营养不良轻度的患者,口服营养补充剂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帮助患者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
2.静脉营养支持:适用于营养不良严重或者胃肠道功能受损无法口服的患者。
静脉营养支持的方式是将营养液通过静脉输注进入患者体内,以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素。
3.胃肠道营养支持:适用于轻度的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
胃肠道营养支持的方式是将营养液通过胃管或肠管输送进入患者的胃肠道,以帮助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素。
二、营养需求1.能量需求:重症患者的能量需求较普通人群更高,主要是因为身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
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能量的摄入量,避免营养过度或不足的问题。
2.蛋白质需求:蛋白质是维持身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营养素,重症患者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来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在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时,需要注意蛋白质的摄入量,以保证患者的蛋白质需求。
3.维生素和矿物质需求:重症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因此需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来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在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时,需要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三、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2.合理控制营养素的摄入量:在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时,需要合理控制营养素的摄入量,避免营养过度或不足的问题。
3.注意营养素的平衡:不同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和平衡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非常重要。
在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时,需要注意各类营养素的平衡,以保证患者的营养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2016成人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指南在医疗领域,对于成人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营养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关乎患者的身体恢复,甚至可能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机会。
2016 年,一份关于成人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指南应运而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危重症患者。
这些患者通常病情危急,身体的多个器官功能出现障碍,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营养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营养支持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满足患者身体代谢的需求。
二是维持身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促进康复。
三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在评估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包括患者的体重变化、身体组成、饮食摄入情况、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代谢状态等。
常用的评估方法有身体质量指数(BMI)的计算、血清蛋白水平的检测、氮平衡的测定等。
对于能够自主进食的危重症患者,饮食的选择至关重要。
食物应富含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例如,鱼肉、鸡肉、蛋类、奶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能够帮助修复受损的组织和细胞。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则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
然而,很多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无法自主进食,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其他途径给予营养支持。
常见的方式有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是通过胃肠道途径给予营养物质,比如经鼻胃管、鼻肠管等。
这种方式更符合生理状态,有助于维持肠道的屏障功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给予肠内营养时,需要注意营养液的浓度、温度、输注速度等,以避免出现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肠外营养则是通过静脉途径给予营养物质。
当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严重障碍,或者肠内营养无法满足需求时,会选择肠外营养。
但肠外营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感染、代谢紊乱等。
在确定营养支持的开始时间方面,一般来说,对于危重症患者,如果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没有肠内营养的禁忌证,应在 24 48 小时内开始肠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