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与批评
- 格式:ppt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10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并为其在中国翻译史上定位,不单单是一个学术史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既不是鲁迅翻译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不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主导方向。
必须看到,翻译作为两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活动,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
文化发展的方向规约着翻译的历史,翻译是文化转型的中介和缩影。
所以不站在文化史的高度就不足以看清翻译的方向,就不足以评价翻译家的历史地位。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代言人。
因此,从探寻近现代翻译史的大致走向及鲁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特质入手,对其作出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评价,是重新走近鲁迅世界、走近历史,把握中国文化转型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拉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这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遇,中国人面对强势的西洋文明节节败退。
这个败退的过程是以军事上的失利为开端的,随着历史的展开,中国的精英们逐渐地承认了自己原有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落后,也渐渐承认了西方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先进性。
翻译的发展即是与这一认同的演进过程同步的。
中国人每承认一项自己的不足,赞叹西方文化于此项的先进性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翻译引进,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和环节展开的。
因此,功利性追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思想起点。
首先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基点的。
洋务派兴办兵工厂、造船厂,希望不改变中国文化的制度和观念层面,仅仅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即能以后者保卫前者。
基于此,其时的翻译也是为这一思想所规约的。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不仅引进和制造近代机器,而且成为近代翻译的重要基地。
当然,翻译的重点在兵工、科技类书,著名的翻译家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翻译古典诗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准确传达原作的内涵和韵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原则以及相关的翻译批评。
一、翻译古典诗词的原则1. 忠实保留原作意境:古典诗词常常传达一种抽象的情感或意境,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作的表达方式和意境,使译文能够给读者带来类似的体验。
2. 考虑目标语言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避免歧义和翻译失真。
3. 保持韵律与韵味:中国古典诗词有独特的韵律和韵味,翻译时需要注意保持原诗的韵律和平仄,同时保留原作的美感和意境。
4. 保持语言简洁凝练:古典诗词以其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译文应尽可能保持简明扼要的特点,避免冗长和赘述。
二、古典诗词翻译的几个典型问题1. 译者是否应该保留原作的古文风格:古典诗词常使用古文表达方式,译者在翻译时应权衡古文的韵味和现代读者的理解能力,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2. 如何处理古典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背景:古典诗词中常常融入了丰富的典故和文化背景,译者需要在翻译中给予解释或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原作的深意。
3. 如何处理押韵和音韵:中国古典诗词注重音韵的配合和谐,译者需要在跨文化翻译中寻找适当的平衡,既要保持原作的韵律美感,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音韵特点。
三、翻译批评对古典诗词翻译的影响古典诗词翻译批评是对翻译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的过程。
通过对翻译作品的批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批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古典诗词翻译进行评价:1. 语言:评价译文的语言是否准确、通顺、地道,是否保留了原作的美感和韵味。
2. 文化:评价译文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是否适应了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
3. 钟情节:评价译文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内涵和情感,是否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文学翻译批评论稿
文学翻译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要求翻译者既要把握原文的文学风格、思想内容及语句艺术,又要能够将原文的精神准确地移植到目标语言中并且具有原文的艺术表现力。
对文学翻译的批评论稿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通常会要求评论者对翻译者的翻译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评,以此来指导和提高翻译的水平。
首先,在进行文学翻译批评论稿时,应该从文学翻译的整个过程出发,对其理解和把握原作内容、文学特色、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以确保翻译者有足够的实力去准确表达作者本意。
为此,评论者需要深入研究原作背景、原作中语言表达特点以及文学风格,并运用翻译理论原理和方法,把握译文的表达准确性和恰当性,以此来评价翻译者的翻译水平。
其次,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也应当从译文的语言使用方面作出评价。
在此方面,评论者需要参照目标语言的文学技巧和文学表现力,深入研究译文的语言来源以及词语语义、句子结构和排版设计等方面,并通过比较原文和译文来分析和衡量翻译者对语言表现力的运用能力。
最后,在进行文学翻译批评论稿时,也应当注意翻译者的文字表达,主要关注其用词、语句结构、视角及情感态度等方面,以及其翻译时文学风格的变换能力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以此来批评译文的准确性和原作的代入感。
在总结全面的文学翻译批评论稿时,评论者需要全面对翻译者的文学翻译水平、技能和思路展开深入的评价,指出优点以及需要改进
的地方,以便更好地推进文学翻译的发展。
总之,文学翻译论稿的批评与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评论者能够全面把握原作的内容和文字表达,并结合翻译理论和原文对比,对翻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批评和指导,以此来推动文学翻译的进步和发展。
068《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对中国成熟作品的现有外译进行翻译批评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对等的重要工具。
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来看,《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涉及语言、文化和社会层面的交互,翻译时必须考虑到目标语言受众的理解背景,以确保在使用目标语言传达原文的社会文化信息时更得当,关注和处理与特定文化相关的词汇和概念的方式可能会对这一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关 键 词] 文化翻译理论;小说翻译;翻译批评;社会文化负载词;《第七天》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例潘若兰 何均洪一、引言文化因素极为深刻地塑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展示中华文化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通过向全球推介卓越文艺作品、弘扬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这一呼吁下,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迎来了多语言翻译的高潮,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在其中,余华小说的译本虽不是最广泛的,却是最成功的范例。
二、文化翻译理论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精准地传递原始文化的内涵,以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标,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文化翻译专注于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转换与接受,以文化为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
通过对特定文化“含义”的阐释,文化翻译将源语文化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文化翻译理论的创新性在于突破了传统翻译学对语言和功能对等的限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拓展了人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挑战了既有的概念框架,还为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丰富而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方向。
随着中西方学者对文化翻译研究的深入,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
英国翻译家巴斯奈特对文化翻译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强调语言只有在文化背景中才能存在,文化也只存在于拥有自然结构的语言之中,从而凸显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文学翻译批评在当今世界,文学翻译一直受到热烈的关注和研究,它与新闻、日常交流等文字翻译有很大的区别。
它既是一门理论性的活动,也是一种艺术,需要良好的文学天赋。
而文学翻译批评则专门研究和评估已发表的文学翻译的质量,从而给出建议和改进翻译质量的建议。
文学翻译批评通常涉及到一系列的理论叙述和实践活动,它不仅要求评估者有足够的文字知识和文学翻译知识,还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技巧及文学分析能力,以评估文学翻译的质量。
文学翻译批评有四个基本步骤:对源语文本进行分析、审查和解释;评估译者翻译技巧和思维方式;比较目的语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以及综合评价整个翻译过程及翻译质量。
第一步,对源语文本进行分析、审查和解释:为了实现准确、高质量的翻译,评估者首先需要对原文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它的文体、语言特征、文化背景、内在意义等;通过联想思考,发现原文的潜在含义,完善翻译理解;探究语义的变化,关注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以便正确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第二步,评估译者翻译技巧和思维方式:文学翻译要求译者要具备良好的思维逻辑和大量的背景知识,以便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表达准确、通顺,体现作者的文字风格和思想。
评估者需要关注翻译的思维方式、语义选择、概念定义、词汇选择、文章整体结构、文体特色等,以评估译者的翻译技巧。
第三步,比较目的语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评估者还需要比较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包括句式、文采、人称用法、语义误读、逻辑结构等。
比较这些差异,以发现文学翻译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第四步,综合评价整个翻译过程及翻译质量:最后,评估者需要综合评价整个翻译过程及翻译质量,对翻译的语言、思维方式、风格和质量等进行评价,给出翻译改进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最后,文学翻译批评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评估工作,一方面要求评估者有足够的文学、文学翻译和评价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评估者考虑文化差异,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从而获得更准确、完整和高质量的翻译评价结果。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外国语系课程学期论文课程名称:翻译批评与赏析论文题目:《背影》英译文的批评赏析姓名:黄晓玲班级:教育五班学号:0962010827学年学期:2012-2013学年大四第一学期《背影》英译文的批评赏析摘要: 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堪称散文界的抒情名篇。
而英译《背影》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 更做到了英汉翻译中从中文的主观视角到英文的客观视角的灵活切换。
关键词: 背影; 主客观视角; 切换Abstract: Zhu Ziqing's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ssays in China. Zhang Peiji's English Version not only keeps loyal to the original contents but also realizes the translation tar-get of the proper change from subjective perspective to objective per -spective.Key words: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ersp ectives; change关于《背影》:说起文学作品的翻译, 不免总要谈到中外民族思维上的差异。
中国人推崇“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与我”, 表现在中国人的思维之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物我合一, 主客观是统一的, 而在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中, 人是主导的, 有强烈的主观(subjective)意识。
而西方人崇尚理性, 人与物保持距离, 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观察事物, 因此, 语言的表达是从客观视角(objective pe rspective)出发的。
《背影》是我国“五四”时期最出色的散文家之一朱自清的代表作, 堪称散文界的抒情名篇。
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批评与赏析之方法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批评与赏析之方法在我国,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赢得部分中文作家和学者普遍认可,本文浅谈谈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批评与赏析之方法,欢迎阅读。
【摘要】通过使用中文进行英美经典文学的翻译,也让越来越多人的开始认识和了解经典的英文文学作品,但是因为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的翻译方式也让翻译的文本呈现出不同的赏析内涵,以及不同的翻译理念。
本次研究就针对翻译批评和赏析方式进行研究探讨,希望掌握其中的内涵价值。
【关键词】经典英美文学译文批评赏析方法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在满意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同时开始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层面的享受。
伴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典的西方文学在我国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迫切需求。
但是,因为西方文学经典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体系与我国人民的母语体系存在很大差别,所以需要在语言结构和内涵上进行深入理解和研究。
一、批评与赏析1.大众理解角度的翻译批评和赏析。
根据我国中文语言体系的理解范畴和认知进行分析,目前我国文学研究工作者对于翻译批评和赏析两种研究体系的概念理解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因为翻译批评和翻译赏析的概念存在相似的内容,所以需要深入的进行分析和理解才能够掌握两种概念的内涵。
这两种翻译文学的概念存在很高的专业性,翻译批评在我国英汉翻译词典中的解释为相关的翻译工作者通过一些固定的翻译参考标准进行外文内容和词语的翻译,与此同时应当关注文本翻译的文学质量,通过文学翻译和理解的模式翻译出需求的文学文本,并针对翻译的文本进行翻译价值的全面评估。
2.文学中的翻译批评。
从文学翻译批评的工作角度进行分析,针对翻译的文学作品和原作者的思维进行深入的体会和理解,才能够达成翻译批评和赏析的需求。
很多时候不能够完全的理解和掌握翻译文学原作者的思维,就需要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通过联系常这个文学作品、翻译文本工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在翻译文学作品中体会其文学价值和内涵,这也是翻译批评工作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