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春秋-人物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1
孔子简介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春秋时期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夫子”,并且被尊奉为“至圣先师”。
早年生活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家境贫寒但家教严格。
他早年失去了母亲,由父亲和姬姓的继母抚养长大。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位士大夫,但在孔子四岁时就去世了。
由于家境贫困,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努力读书,以期能够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
教育事业与思想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并将其视为改变社会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仁爱、忠诚、礼仪、正直和智慧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培养人们的品德和道德,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的学说强调了五种基本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和朋友关系。
他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基于互相尊重和忠诚的,父子关系应该是互相关爱和尊重的,兄弟关系应该是和睦友好的,夫妻关系应该是相互包容和尊敬的,朋友关系应该是诚实和真诚的。
此外,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一个人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影响深远。
尽管他在生前没有取得很大的政治成就,但他的教育理念却为后代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中国历史的演变中,孔子的学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学派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所强调的道德、教育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仍然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孔子的思想也通过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影响了许多东亚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
他的学说成为了这些国家的重要教育和道德指导原则之一。
结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影响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依然在当今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和儒家学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指导,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以上是关于孔子的简介,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参考资料: - 章懋《孔子》 - 陈炯明《孔子两千年》 - 王承鲁《近思录》。
《论语》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
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
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
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
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
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中国古代的著名历史人物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
他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孔夫子”。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他强调“仁”作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思想。
他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也表现在他的言行中,他主张“教学相长”,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二、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姬姓,名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
他出生在秦国(今陕西咸阳),在位期间秉持着“法家”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最终使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
秦始皇推行的改革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焚书坑儒”政策。
他认为儒家经典和士人的思想会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因此下令焚毁儒家经书,并处死大量的儒家学者。
这一行为对当时的儒家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遭到了严重的打压,但统一了的文字、度量衡、车轨等统一改革仍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刘备(161年-223年)刘备,字玄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刘备出生在汉朝末年的幽州涿郡(今河北保定市涿州),后来成为蜀汉的创立者和皇帝。
刘备是一个仁勇富有政治智慧的领袖,他秉持着“仁义之师”的理念,为人民谋取利益。
他与关羽、张飞等义兄弟共同抵抗曹操的统治,建立了联盟,袭取荆州,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刘备以德治军,号召全国的人民加入他的队伍,建设蜀汉。
刘备对于文化和教育也非常重视,重用草书书法家郭茂、刘禅等,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他表现出的仁德和政治智慧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和君主。
四、武则天(624年-705年)武则天,原名武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成为正式的女皇帝。
孔子简介(一)基本信息 (二)经 历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个人概况 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国籍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 民族汉 族 出生地 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 出生日期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廿七) 逝世 日期 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 个人背景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他信息 信 仰 儒学 祖 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 主要著作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性格特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直道而行;5.与人为善;弟 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Confucius,Kung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宜继嗣。
孔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
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2、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
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
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
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
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
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并且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一个小君主的家庭,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然而,孔子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好问,对于礼、乐、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有着很高的领悟力。
他曾经历过辛苦的求学之路,但是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完美。
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伦之道,认为人应该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宽恕他人、诚实守信,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他主张“治国有道,治家有教,治学有规”,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教育、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理论。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开创了私学教育制度,提倡以“诗、礼、乐”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
他还提倡“求学不倦,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普及,不分贵贱贫富,为后世教育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立政以德,行民以德”、“民无德不立,君无德不治”的政治理念,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孔子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教育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先知”。
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人伦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事业,提倡仁政和仁爱之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孔子出生于哪一年_ 孔子资料简介在古代人们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作为孔子诞辰,并进行祭孔仪式。
那怎么回是现在的9月28号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出生于哪一年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出生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距今已2566年)(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的派创始人。
一直以来史学界有所争议,有说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八月廿七诞生在今山东曲阜,依西历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也有说是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为今之8月21日;或周灵王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依西历为公元前552年10月3日等等。
而在我国古代,人们则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作为孔子诞辰,并进行祭孔仪式。
民国期间政府曾定夏历8月27日作为教师节,后又把它换算为公元9月28日,这个日期也是如今流传最广的孔子诞辰日。
每年的这一天,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大韩民国、日本等地都有纪念活动,以在文庙举行正式的“祭孔典礼”最为常见。
孔子简介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
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
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
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
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
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
孔子的简介篇一:孔子的简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阅读配图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齐国并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但齐景公却无能为力,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因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但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表失望,后来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可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又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开创了易学。
儒学的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春秋。
马王堆帛书易《要》篇说“得一《易》以群毕。
”是说六经中,其他五经的精华都囊括在易经的损益之道里了,《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1]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贵族微子启于宋国,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这就是其十五世祖——宋国第二任国君微仲。
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邹邑定居。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邑大夫。
圣人降世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但孟皮的脚有残疾,不能延续香火,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圣人,儒家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家境虽然贫寒,但孔子自幼聪慧过人,对于学问有着极大的兴趣。
在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他的“仁”思想。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和出发点。
孔子提倡“仁政”,主张“以仁治国”。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德教化,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繁荣。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特长,应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个性和能力。
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教育思想,主张尊敬父母、尊师重道、尊王爱民,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君主立德、政府行仁,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仁治国,尊重民众,倾听民意,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孔子还强调了礼乐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可以使人民心向上,行为端正,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重要途径。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尊为“圣人”,被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伦理、礼仪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孔子简介(公元前551~前479)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迁居鲁国。
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鲁国是周公的封邑,素称“礼乐之邦”;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社会政治秩序弛废,然而“周礼尽在鲁”,鲁国的礼乐制度仍然保存完好。
鲁国的文化环境深刻影响了孔子思想的形成。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
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
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传统,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众多,据说有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记载于他的学生纂辑的《论语》中;《左传》《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了一些孔子的言行,都是比较可靠的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学术思想1.仁义孔子确立了儒家“留意于仁义之际”的思想传统。
他的仁学是以“仁”为价值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的思想体系。
“仁”的语词在春秋时期已广泛使用,然而孔子赋予其新的含义,使之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仁的本义是爱人,视人如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对行为的某种节制、约束。
节制就是行为者对他人的宽容、礼让,并通过这一行为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其精神实质即仁。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平: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名家简介名家简介杨燕妮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
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全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汉族人,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三、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暑假知识点归纳:《<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一.孔子简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二.《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三.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