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管理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尊重与和谐管理理念,强调团队合作与协调,为现代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家族制度的延续与发扬,为企业建立稳定的组织结构提供了依据;孝道与领导者的责任感相结合,塑造了慈父慈母般的领导风范;儒家思想的修身养性,注重管理者的道德修养与自我管理;礼仪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营造出尊重、谦逊、互助的工作氛围。
这些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应用,可为现代管理提供深刻启示和宝贵经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借鉴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可以实现管理之道的传承与创新,助力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更强大的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尊重与和谐、家族制度、孝道、领导者责任感、儒家思想、修身养性、礼仪、企业文化建设、结论。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和理念,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尊重与和谐管理理念,倡导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员工的尊重和团队的和谐,这种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制度也是一种独特的管理模式,家族企业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为现代企业提供一些启示。
孝道与领导者的责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领导者应该承担起对员工和企业的责任,以身作则,做一个有担当的领导者。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管理者应该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管理团队。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企业文化建设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值得借鉴的部分,礼仪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理念,对于现代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 正文2.1 传统文化中的尊重与和谐管理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和和谐,这一理念在管理领域中也能够得到借鉴。
尊重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不仅包括对下属、同事的尊重,也包括对外部合作伙伴、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体现在它早期封建社会中的经典管理中,这种管理智慧被分类为三个因素:
一、法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理思想重视规范律法,注重制定可行性的宪法、
法律和行政法规。
这些宪法的重点是尊重权力的和谐关系,以及建立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公平合理的关系。
二、忠贞义
这一概念指出,领导者必须认真聆听和信守自己的职责,服从上级,
尊重下级。
忠贞义还要求博爱和友善,做到相互关怀和理解,培养团
队精神,形成统一的行动力。
三、慷慨信任
这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概念,在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大的差别
在于,平等的信任是一种宝贵的东西,占据重要的地位。
慷慨的信任
允许管理者对下级员工比较宽容,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以最大程度
促进了团队的紧密凝聚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管理的启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管理的启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观念。
在中国式管理中,注重团队合作、激发员工积极性、注重员工的情感需求等方面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思想。
2. 尊重和信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尊重和信任的观念,尊重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权威性和个人价值。
在中国式管理中,也应该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决策权,在沟通、决策和执行中给予员工更多的信任。
3. 和而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包容和和谐,强调“大同小异”的观念。
在中国式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观念,鼓励员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鼓励员工在团队中各展所长,形成合力。
4. 以德为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在中国式管理中,可以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修养,提倡诚信、责任和奉献等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
5. 注重传帮带: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师徒传承和家族式管理,注重长辈对后辈的指导和培养。
在中国式管理中,可以借鉴这种思想,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人,传承组织的精神和文化。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共生、尊重信任、和合而不同、以德为先和传帮带等思想观念对中国式管理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可以帮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为庞大的文化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领域中的借鉴价值,并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
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类似于“中庸之道”的理念,即“中和为贵”。
这一理念提倡在管理中追求和谐与平衡,避免极端与偏激。
在组织管理中,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组织的内外环境应该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管理者要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使组织运转顺畅。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本主义。
中国传统思想中,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至高无上的。
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对于管理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管理者看来,雇员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个机构中最有价值的资本。
管理者应该尊重雇员,关爱雇员,使雇员感到受到重视和关心。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雇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组织获得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古话:“养儿防老”。
即便在现代社会,这一家庭观念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管理者可以从家庭观念中得到启发,将组织视为一个大家庭,员工则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管理者应该关心员工的成长和福祉,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使员工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和忠诚度。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对待时间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与时间观念有关的思想,即“时刻记得时间恰如金”。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管理中的时间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管理者应当懂得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浪费和拖延,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合理地运用时间,对于组织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智慧与协调。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种思想,即“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该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协调。
在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具备智慧和协调的能力。
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同时积极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注重道德选择,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的文明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的理念不仅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商业、政治、家庭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流派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二、儒家文化中的管理智慧1. 仁德为本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德行为先。
在管理中,倡导以仁义为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关键。
管理者应具备仁爱之心,关注员工的需求,树立榜样,引导员工正道。
2. 尊重和谐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管理者应尊重员工,平等对待,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只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道家文化中的管理智慧1. 知行合一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知行合一。
在管理中,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有高超的管理能力,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事态度。
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2. 追求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管理者要学会放手,善于引导,做到在背后支持,不过多干预下属工作。
只有让员工自主发挥,才能真正提升团队的创造力。
四、佛家文化中的管理智慧1. 禅宗理念佛家倡导禅修,主张顿悟。
在管理中,管理者应注重心灵的修炼,顿悟自己的管理智慧,使自己内心得以平静,才能做到明察秋毫。
2. 善良待人佛家鼓励善良待人,管理者应心怀善念,善待员工,持善良态度面对问题。
只有用善良的心待人,才能获得员工的信任和理解。
五、结语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儒家注重仁义,道家强调知行合一,佛家倡导善良待人,这些管理智慧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为今天的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只有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管理的挑战,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行政管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古代行政管理。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行政管理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管理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行政管理,并介绍其特点和影响。
一、行政管理的起源行政管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由君主统治,君主有责任管理国家事务并维护社会秩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古代中国建立了官僚体系,通过设立官职来管理各个领域的事务。
这个官僚体系成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核心。
二、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十分庞大而复杂。
按照官职的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
中央政府由君主领导,负责全国性的事务。
而地方政府则由地方官员领导,负责地方性的事务。
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官员来管理各项事务,确保政府的有效运作。
三、行政管理的职责与职能古代中国的官员分别担负着各自的职责与职能。
在中央政府中,君主和其身边的重要官员负责决策和指导国家大政方针。
其他官员则负责具体的工作,如农田管理、税务征收、水利工程等。
地方政府的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如安全维护、土地分配等。
通过明确的职责划分,古代行政管理能够高效地进行。
四、行政管理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行政管理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行政管理注重规范和制度,强调官员的廉洁以及职责的明确。
其次,行政管理注重职务的考核和选拔,追求人才的选拔和能力的发挥。
再次,行政管理强调责任和义务,官员承担管理责任,并对职责的履行负有责任。
这些特点为古代行政管理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
五、古代行政管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行政管理对现代社会仍然产生着影响。
古代行政管理注重规范、廉洁和责任,这些价值观念仍然深入人心,对现代行政管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古代行政管理中的选拔和能力发挥也为现代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同时,古代行政管理中的地方管理经验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解决地方问题仍然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弘扬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我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浩瀚无边、灿烂辉煌、光彩夺目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曾经缔造了祖国文明昌盛的黄金时代,亦为发展我国与世界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我国的传统文化宝库中,除了蕴藏着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法律伦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丰富遗产外,还包播着极为可贵的管理文化。
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是维系与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基础,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建设和发展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
历史地、辩证地发掘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管理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新创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管理文化,实现科学管理,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一、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管理文化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华民族传统管理文化,是植根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土壤之上,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与民族性格出发,以总结和概括我国管理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管理思想原则与道德规范,有着严密的管理组织系统与制度、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艺术为内容的管理文化体系。
任何国家与民族的管理文化,总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总是建构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之上,并受着当时政治文化,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理素质等制约的。
社会政治经济管理及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为管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管理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又影响与制约着种种管理,两者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构成了管理文化的发展历史。
考察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必须遵循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科学态度出发,既要看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是形成和发展于封建社会,带有明显的封建主义色彩,又要看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是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学派林立,良莠并存。
由此出发,不难发现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始终是以礼治为核心的儒家管理文化和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家管理文化两大学派为中心,贯穿着《老子》、《孙子》、《墨子》等等彼此相互对立和相互渗透关系而构成中华民族的复杂而又丰富的管理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中国人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念对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包括“仁爱”、“诚信”、“和谐”等。
首先,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个人间的关怀、友善和尊重。
在管理实践中,仁爱可以体现为对员工的关怀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其次,诚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诚信强调个人应该遵守承诺、坦诚相待,建立起信任关系。
在管理实践中,诚信可以体现为组织应该履行对员工的承诺,建立透明的沟通渠道,增强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和认同。
再次,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和谐意味着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睦相处,追求共同的利益。
在管理实践中,和谐可以体现为建立和谐的组织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协作能力。
以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尽管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在管理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管理中,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幸福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管理相关的成语和典故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管理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它们提供了对理想管理的指引和精髓。
这些成语和典故,表达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它们不仅是管理的技巧,而且能够激励人们在探索管理之道上达到成果。
起初,我们可以从“宽以待人”这个成语,了解管理正确的理念。
这个成语暗示我们,一个
优秀的管理者要学会宽待他人,而不是去施加压力。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做到思想开放,尊重他人的观点,利用宽容的管理策略来调整下属的行为,减少矛盾的产生。
只有这样,
才能让员工和组织能够顺利发展,维护好组织的良好团结气氛。
其次,据中国古书《战国策》记载:“明道宽以乐众”,这是规范管理的典范,也是优秀领
导者应该使用的管理哲学。
这句话提醒我们,对于部属,优秀的领导者应该用温柔而明智的管理方式,要把握部属不同的动机、特性和特点,用适应每个部员的思维方式,让部属
有定向的表现,从而有助于团队的发展。
再次,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来形容管理,意思是优秀的管理者虽然能够做好策划,但
最终的成败还是取决于天意。
主要负责管理,必须“先谋以利之”,切忌“以财为疑”;既要
预测利益,又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损失和问题;要识别非本族的“外力”,并加以利用,在
做任何决定之前,必须预决于此,合理安排事物的进程,将成败联系起来,处处留神。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管理有关的成语和典故: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学会宽待他人,用温柔而明智的管理方式来调整下属的行为,动机要先谋以利之,合理安排事物的进程,将成败联系起来,处处留神。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和组织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包括:
1. 廉洁奉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廉洁奉公的价值观念,管理者应当廉洁自律,以公正、公平的态度管理组织,注重公众利益,并且能够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2. 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共生的理念,管理者应当注重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团结,倡导员工互助互利,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
3. 以德治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和人的品质,管理者应当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通过以德治人的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4. 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应当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合理需求,注重员工的发展和个人成长,努力创造一个人性化、关怀员工的工作环境。
5. 依法治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依法治理的原则,管理者应当依法管理和运营组织,遵守法律法规,处理管理与人际关系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个人或特定群体。
这些感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管理思想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倡导,可以为现代管理者提供有益启示和指导。
传统文化中经典管理故事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与文明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和故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管理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管理智慧,也给当今的管理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介绍几个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管理故事,探讨其中蕴含的管理智慧,以及对现代管理实践的启示。
一、《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纷争。
故事中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义结金兰、忠义仁勇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他们之间的团结和忠诚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管理学上的启示。
刘备作为一个领袖,展现出了高度的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
他能够虚心向贤才学习,善于用人,善于团结人心,能够化解内部矛盾,形成强大的合力。
这给现代管理者们提供了学习,要善于用人、团结人心、化解内部矛盾,形成团队合力。
关羽、张飞作为刘备的得力助手,展现出了忠诚、勇敢和坚韧的精神。
他们对刘备的忠诚和信任,为刘备的事业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现代管理者们也应该注重团队建设,培养团队成员的忠诚和信任,让团队成员共同为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二、《孟子》中的「养狼与养群」故事《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书中有一则「养狼与养群」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养狼和一个养群的主人之间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们,要善于善待和激励员工,通过爱护和关怀员工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故事中,养狼的主人粗暴对待狼,结果狼变得狡猾凶恶,不仅对主人不忠诚,还伤害了主人的家人;而养群的主人善待群,群对主人忠诚,帮助主人获得了丰厚的利益。
这给现代管理者们提供了启示,要善待员工,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凝聚力。
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书中描写了大观园的家族生活和人性的复杂,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故事深受读者喜爱。
在这个故事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命运因家族之间的纷争而受到影响,两人最终悲剧性地分离。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从古代到现代的一系列思想、道德、艺术、文学、哲学等的总和。
其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到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和启示。
儒家文化与管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观和思想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
在企业管理中,儒家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人为本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即将人放在第一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福祉。
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以员工为中心,关注其薪酬待遇、职业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鼓励员工发挥主体性和创造力。
合作共赢儒家文化强调合作共赢的理念,倡导人际关系和谐、团结协作,达成共同目标。
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注重团队合作,激发员工间的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成长。
道家文化与管理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哲学思想和行为准则同样能够启发企业管理。
德治思想道家文化倡导德治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以德而治。
企业管理中应该注重道德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心流理念道家文化强调心流理念,即人们的心应该和自然界相互交融,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经常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因此企业管理者也需要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健康、鼓励自由思想的企业氛围。
佛家文化与管理佛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有着重要地位,其思想也能够影响企业管理。
去欲入静佛家文化强调去欲入静的理念,即能够放下物质欲望,追求精神上的内涵和升华。
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注重员工精神上的成长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慈悲为怀佛家文化倡导慈悲为怀的精神,即以慈悲的态度对待他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注重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和人际关系,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探究亚娜云望摘要:目标上以生存还是以发展为优先考虑,行为上重视惩罚与问责还是重视激励与问效,风格上倾向保守还是进取,据此,可将管理文化区分为消极管理文化和积极管理文化两类。
管理文化差异源于组织所处环境及其管理者对于环境的感知。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发于春秋战国,形于,成于汉,属于典型的消极管理文化。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消极管理文化的形成机理、话语体系结构、主要特征及其近代以来的应变。
关键词: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消极管理文化;积极管理文化一、管理文化研究的旨趣管理与文化密不可分。
从管理与文化的关系角度看,管理文化研究有两大旨趣:一是研究不同管理的文化适应性;二是研究不同文化的管理适宜性。
管理扎根于特定的文化。
德克说:“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
”管理者如适应异质文化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者如相互合作?对诸如此类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的关注,是管理文化研究的一个旨趣所在。
战后,随着跨国公司兴起,管理在不同地区的普适性问题受到学界关注。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管理式的比较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中,霍夫斯泰德的管理文化四维模型影响最大。
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德克说:“管理不止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
不同管理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分别适宜种环境?对诸如此类的管理适宜性问题的关注,是管理文化研究的另一旨趣所在。
战后,欧洲学术界反思:欧洲的技术水平不比美国差,经济为什么落后于美国?并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去揭示工业增长过程与管理的密切关系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日本式管理引起西管理学界浓厚的研究兴趣,管理文化比较研究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东因素。
②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近年来,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开始受到海外学者的关注。
关于管理文化的分类研究,以查尔斯·汉迪四种管理文化理论最负盛名。
近代以来,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经久不衰。
相比而言,管理文化比较研究起步要晚得多。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亦即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随着中外合资企业大量涌现,中外管理者经历了历史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冲突在合作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纷纷呈现出来。
数字表明,中外合资企业双合作顺利的不足30%,70%的合资企业遭遇“婚姻不和谐”(百度百科)。
冲突现象激起了国学者管理文化研究的兴趣。
当前国管理文化研究呈现三种现象:一是在对象上,对企业组织,尤其是中外合①Frederick Harris Harbison, Charles Andrew Myers. Management in the Industrial World: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McGraw-Hill 1959.②威廉·大卫,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朱雁斌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资企业关注多,对非经济类组织关注少;二是在旨趣上,对跨文化适应性问题关注多,对本土管理文化的适宜性问题关注少;三是在法上,介绍与借鉴国外学者的分析框架多,自主开发分析框架少。
二、管理文化分析框架管理学界对于管理的概念尚未形成普遍共识,而学者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
因此,在对管理文化进行分类之前,有必要对管理和文化两个概念作必要澄清。
管,古文作官。
甲骨文会意字“官”,指藏有弓箭(或权印)的场所,象征强制性权力。
“官者,管也”,管的意思是行使强制性权力。
理的本义是指物质本身的纹路,引申为事物本身的规律。
管理一词包含两个面含意:管人和理事。
这与现代人,包括西人对于管理概念的理解相吻合。
角度不同,对文化的理解可能大异其趣。
从管理的角度理解文化,是组织文化理论首当其冲的任务。
根据组织文化理论代表人物爱德加·沙因的定义,文化是一群人在解决适应环境和部团结的问题时习得的、成体系的一系列基本预设。
这些预设在实践中卓有成效,所以被认为是正确的,被当作解决问题时正确的感知、思考和感觉的式交给新成员③。
沙因用一个睡莲模型描述文化的部结构——水面上的花和叶是文化的外显形式,包括组织的架构和各种制度和程序;中间是枝和梗,是各种公开倡导的价值观,包括使命、目的和行为规等;最下面是根,是各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下意识的信念、观念和知觉。
③Edgar Sche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5.根据沙因的理解,文化的功用有两个:一是解决部团结的问题;二是解决环境适应的问题。
前一问题的实质是如管人,后一问题的关键是如处理事务。
理论上讲,在管人面,存在两种取向,一是把人管住,以实现部团结;二是把人管好,以促进部团结。
在理事面,也存在两种取向,一是着眼于别出事,以维持外环境的稳定;二是着眼于多干事,以改善外环境的条件。
将管人与理事结合起来,则存在两种的管理取向,一种追求把人管住,尽量别出事,另一种追求把人管好,尽量多干事。
想要不出事,必须事事有人做,因而强调分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光有分工还不足,必须人人尽职尽责。
如衡量是否尽职尽责?当然是看有没有出事。
出了事,就要追究责任。
光追究还不够,究而不罚,等于没究。
而且,非重罚不足以惩前毖后。
因此,第一种取向的管理,其风格是重视惩罚、强调问责、追求秩序。
想要多干事,除了人人有事做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效率,一设法激发人们做事的动力,另一面要研究改进做事的式法。
如衡量工作效率高低?当然是看效果,亦即问效。
光问效还不够,问而不赏,难以持久。
不仅要奖赏,而且非重赏不足以持续激励。
因此,第二种取向的管理,具有重视激励、强调问效、追求效率的风格。
生存与发展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共性目标。
兼顾生存与发展是一切社会组织管理的共同特征。
但是,兼顾不等于并重。
当组织将生存目标置于优先地位时,其管理风格就会倾向保守;同理,当组织将发展目标置于优先地位时,管理风格就会倾向进取。
概言之,组织目标取向决定了管理者倾向于选择种管理行为,进而决定了该组织的管理风格。
组织的管理目标取向有两种:生存优先和发展优先;与之相对应的管理风格亦有两种:保守倾向和进取倾向。
前一种风格的管理重视惩罚,强调问责;后一种风格的管理重视激励,强调问效。
根据管理目标取向、管理行为倾向和管理风格的差异,可以将管理文化区分为两类:消极管理文化和积极管理文化。
当然,这种区分和前述目标倾向、管理风格、管理行为的区分一样,很大程度上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只是代表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个极端。
文化的差异只在比较的意义上才能鉴别。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组织距离消极管理文化这个极端更近,而另一个组织距离积极管理文化这个极端更近,才能说前一个组织的管理文化是消极的,后一个组织的管理文化是积极的。
或者,当两个组织距离某一管理文化极端都较近时,根据相对距离远近,可以说其中的一个组织的管理文化比另一组织更具消极性或积极性。
抛开文化惯性和文化渗入等因素不谈,可以得出如此观点,即组织的管理文化源于组织的目标取向。
那么,组织的目标取向缘不同?这取决于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其对环境的感知。
相对于竞争性行业来讲,处于垄断性行业的组织,其管理文化普遍具有较明显的消极性特征。
正如经验所观察的那样,在管理风格上,政府组织往往比企业组织更显保守。
这是因为,一面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组织将发展置于更优先地位,或者说化解生存压力的唯一出路在于发展;另一面企业组织破产的代价是可承受的,在健全的有限责任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下更是如此。
相对而言,政府组织的发展动力较弱,破产的代价更大。
环境(竞争)并非影响组织目标取向的唯一因素,对环境的感知同样不可忽视。
正如足球比赛那样,同样的竞争环境,有的球队采用防守型打法,有的球队采用进攻型打法。
通常而言,处于竞争劣势的组织,目标取向倾向生存,管理文化倾向消极,而处于竞争优势的组织倾向于接受积极的管理文化。
三、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形成理解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关键在于解读历史上中国人如解决适应环境和部团结的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习得了哪些成体系的基本预设。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发于春秋战国,形于,成于汉。
春秋战国既是中国社会第一个动乱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与定型的时期。
五霸七雄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追求统一的政治努力,而先诸子学说反映出当时思想家们寻求恢复社会秩序的文化努力。
政治争霸的背后是学术思想的竞争。
适讲:“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丘并于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运而生。
”④止争,亦即解决部团结问题,是道、儒、法三派的共同诉求。
但三派提出的解决案却相去甚远,甚至相左。
解决案之不同,源于各派对纷争起因的认知差异。
认知差异,又集中体现于感知问题的式不同。
④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胡适文存》卷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道家感知问题的式是以“道”为中心。
认为纷争源于人们违背了“道法自然”的原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界或其他人。
主“无为而治”,即自上而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过“无为”的手段而最终实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道德经》)道家崇尚顺其自然、授权的管理风格。
儒家以“人伦”为中心感知问题。
认为社会纷争源于礼崩乐坏、人心不古、道义弥存。
提出的止争案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提高个人修养以达到社会平治的目的。
在管理上主施“仁政”、重“教化”。
“学而优则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
法家以“法”为中心感知问题。
认为社会纷争源于法制的不合时宜,“时移而治不易者乱”(《非子》)。
提出的解决案是“法自君出”,通过法、术、势的结合,建立以君权为核心的社会控制体系。
管理风格注重邢赏。
道、儒、法三个学派的主各有侧重,都有相当的合理性。
梁启超讲,先诸子百家“皆起于时势之需求而救其偏弊,其言盖含有相当之真理。
”⑤仅就解决部团结问题而言,道、儒二家的案似乎更符合“良治”意愿,法家案容易导致恶政出现。
但是,在解决环境适应问题上,法家的案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势。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文明主要是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冲⑤梁启超,《中国古代学术流变研究》,《饮冰室全集·专集》,中华书局,1989。
突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农牧冲突构成了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北部的欧亚大草原被历史学家们称为人类文明的“搅动器”。
中国北是广袤的草原,东边南边是大海,西南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