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51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邵大理聆听了一个学期的人文精神和管理的课程,学习和了解了很多有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这其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的论题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了我的长久思考。
以下是我结合所学习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问题的思考所写下的几点感悟。
主要涉及到儒家学说中的“儒”、“仁”、“信”、“中”、“和”、“道”这几个基本思想。
1关于“儒”的思想《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
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首办私学,除了传授弟子五经、六艺之外,同时也传授弟子们丧葬礼仪。
后世多有记载,孔子一生非常推崇周礼,也熟悉当时的丧葬礼仪习惯,曾经亲自带领众弟子们为死者操办丧葬礼仪。
后人甚至推测孔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此为生,苦苦支撑着他对恢复周礼,教化众生的理想。
久而久之,后世就把孔子及其众多弟子、再传弟子所传播的学说称为“儒家”学说,孔子则成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
“儒”字在《论语》中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告诫自己的弟子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可以看出,“儒”这个名称的起源早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并且“儒”的名称本身并没有褒贬之分。
而自孔子给“儒”分成了“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后,后世将更多的“君子”的内涵赋予了“儒”,而使“儒”具有了更多的褒义色彩。
我想说一下我对“儒”的理解。
“儒”字拆开后是“人”和“需”,儒家学说的中心是人,本质是关于人的学说,讲述的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学说,按现代的说法就是“以人为本”。
军队文职管理类管理学基础讲义一、管理的内涵管理的概念: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以一定的效率和效果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或工作、组织职能或工作、领导职能或工作、控制职能或工作。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管理化的国际视野、科学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相结合、实体管理与开放式虚拟管理融合发展、变革和创新成为企业永恒的主题。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1、儒家管理思想: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以政为德”,讲“忠恕之道”,讲“正己正人”,主张“仁政”“贤能政治”,以及“重民”“和为贵”“仁义”等。
2、道家管理思想,基本精神是以“道”为中心,讲“无为政治”,讲“弱者道之用”,讲“天地相合”。
3、法家管理思想,以“法”为中心,韩非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理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运用:四、管理者的层次和基本技能管理者的层次分类: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管理者的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五、管理与环境管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管理环境构成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一般管理环境的因素(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人口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一方面是具体环境因素(资源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特殊利益群体(压力群体));一方面是组织的内部环境(组织文化、组织的经营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管理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组织的管理方式(计算机化管理),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方式(网上购物与电子商务)。
六、计划的基础知识计划的概念:作为动词理解,计划是指计划管理工作,包括确定未来目标、分解目标、为实现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与进度规定,以及行动结果的控制等活动。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其中包含了许多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和模式,但是,在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仍然有着许多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和应用。
这些传统思想已然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碰撞,互相影响,与时俱进,相得益彰。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源远流长,几千年前已经产生,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德治为先、尚孝尚德、以政为家。
其中,以人为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孔子曰:“君子善于人者”,封建皇帝也是如此,他们重视人才、重视人的素质和内在品质,这一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有所体现。
其次,传统管理思想提倡德治为先,讲究管理者的德性和品格,认为管理者的德性和品格会直接影响到组织和团队的文化风貌和企业形象,也很容易看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有德治思想的影响和应用。
再者,中国文化一直重视孝道、德行,传统管理思想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传统中,尊敬长辈、敬爱师长、讲究孝道、尚德行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优秀品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一直倡导这些道德品质,认为这样的品质有助于培养企业文化和团队意识,也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最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政为家”,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点也在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中有所体现。
政府的政策和政治风险一直是中国的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主要来自于西方,主要是指以效率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企业管理。
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包括管理学、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学等。
现代企业管理的管理理念主张以目标为导向,按照企业的目标做好规划和调整,然后采用成本效益最优的方式实现目标。
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注重人才发展;另一方面,要规范组织内部的机制和手段,这些机制和手段包括规章制度、内部激励、绩效考核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各种相应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与条件的产物,都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是对管理实践的反映、概括与总结,也是管理认识与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与体系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承启与阐释,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与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管理思想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函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极为灿烂。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管子(公元前770~前476 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杰出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政绩卓着,。
《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是战国中后期管子的学生们托老师之名写成的一部论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经济学、管理学巨着,也是世界上最早涉及并阐释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着作,可谓管理之祖。
《管子》今本实存76 篇﹐分为8 类,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第一,天地为心的治理论。
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
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
管子的治理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管理理念。
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节。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但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有二心。
第二,民富与国富相统一,以民为本和与时变思想。
管子强调,国富不民富,民富才有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必要条件。
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
国家要兴盛,一定要民富。
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国家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以牺牲国富为条件。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通过对诸子百家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争辉夺目,各流派智慧的奇葩大放异彩。
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的思想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站在管理的角度,我们亦可以欣赏到传统思想所绽放的灼灼光华。
诸子百家在中国思想史上流传千古,众多的思想大家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构建出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在几千年之前便站到了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的高峰。
诸子百家之中,对华夏文明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儒、道、法三大家。
此外,墨家,释家、兵家等亦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从管理思想的角度出发,我将对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核心思想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人性化的管理(一)儒家管理思想核心儒家思想亦称孔孟之道,以圣人孔子和有亚圣之称的孟子为代表。
以"仁义"为核心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儒家的"仁义"思想是中国管理史上人性管理的发源地,儒家在中国管理史上首创了人性化管理。
儒家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通过“礼治”、“德治”和“人治”构建和谐社会。
在管理方式上,儒家主张"以和为贵",通过“礼”与“德”两种手段,实现人性化管理。
儒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儒家以“亲亲”、“尊尊”为立法原则,在各正其位的基础上主张“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在社会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华夏历史上长期被国家统治者奉为正统。
《论语》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之用,和为贵。
治国以礼,而礼之功用和礼之运用,是以和为贵”。
由此也可见,儒家治国和管理思想的核心在于“以和为贵”,其管理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在一个“和”字。
这也恰恰印证了我们当今疾呼人性化管理的初衷所在——在天时地利之外求得人和。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一、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
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四、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管子》特别强调要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言而有信。
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就是治国大忌。
治国如此,治生亦然。
我国从来就是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现代管理学(00107)-知识归纳第三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1、先秦时期管理思想形成的背景:诸侯征战、政治混乱、经济体制变革、教育发达。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尽管有诸子之别、九流十家之分,但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这就是积极的入世精神,即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人生态度。
3、老子主张减轻遥役、赋税,人民自然会安居乐业、生活富裕。
4、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强调奖励耕战,厉行法治,富国强兵,注重积极地治理社会,大胆地追求功利,促进社会的变革。
5、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文化的核心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手段,追求稳定社会、发展生产、长治久安的目标。
6、儒家的管理思想:(1)中庸思想(2)人性善论(3)德治思想(4)民本思想(5)义利统一思想7、韩非子的管理思想:(1)人性恶论(2)法道万能(3)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体系8、道家的管理思想。
(1)“道”的理念:一方面揭示了真理的相对性,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管理必须认识客观规律,掌握并自觉遵守客观规律。
(2)人性理念: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应重新恢复“道”,废除仁义、孝慈、礼法等人为干扰,净化人类本性,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这样才能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
(3)无为而治思想(4)朴素的辩证法思想9、墨家的管理思想。
(1)兼爱思想(2)尚贤思想(3)尚同思想。
“尚同”即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各级官吏和普通百姓都要服从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贯彻集权管理原则。
(4)节用思想。
“崇俭湍奢”是先秦诸子的普遍主张,但墨子的论述更为全面、深入。
第一章管理概述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性质一、管理的重要性二、管理的概念三、管理的本质四、管理的性质一、学习管理学的意义▪管理的普遍性:凡是存在组织(理解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载体)的地方就存在管理▪管理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为什么需要管理原因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追求目标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组织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科技。
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续)▪美国的邓恩和布兹特里斯信用分析公司多年来对破产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结果表明,在破产企业中,几乎有90%是由于管理不善所致。
▪中国企业面临许多困难。
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亏损企业是由于管理不善所致。
管理的重要性还表现为:▪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管理是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要求。
▪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落后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要靠有效的管理。
▪有效的管理是社会发展和任何组织实现预期目标的要求。
▪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管理水平的日渐提高。
二、管理的概念国内外许多管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进行定义,如:▪1、不同的定义▪(1)法国科学管理专家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在管理领域唯一获得过诺贝尔奖)▪(3)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组织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4)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管理是一门怎样建立目标,然后用最好的方法经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的艺术.▪(5)美国管理协会: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6)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洪: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为了协调他人的活动,以达到任何个人单独活动所无法达到的目标。
▪(7)周三多:管理就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题目: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的管理思想、法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管理思想。
1、儒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仁政德治论。
等到最后提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
2、法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法制刑治论。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3、道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无为而治论。
指出要实现的管理目标是至德之世。
相关拓展: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各个国家和民族对管理学的发展都有各自的贡献和价值西方中心论是完全不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事实的。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有:(1)顺“道”的管理思想。
在中国的文化思想中“道”是一个使用较广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
其使用的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主观范畴的“道”它是安邦治国的理论、道理;另一类是客观范畴上的“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顺“道”的含义就是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顺“道”的主张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提出来了如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就用“道”来描述客观规律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管子则在老子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们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汉代的思想家司马迁就更加强调社会经济活动中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他主张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应当服从经济规律。
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就已经认识到管理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了。
(2)“重人”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在研究管理活动时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重人”的管理思想。
这里的“重人”有这样两重含义: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的归离强调人才的作用。
(3)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管理思想。
中国的思想家一致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三个重要的因素而这其中“人和”又是最为重要的。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纵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孔孟的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变化的核心内容。
所以谈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孔孟的管理思想就是必须要说到的。
孔孟的理想是实现仁政,孔孟所关心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管理思想当然是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研究孔孟思想可以发现,孔孟讲管理从不脱离道德建设,而把道德建设作为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修己以安百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点就说明了这一点。
孔孟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就是强调通过道德建设来治理国家,把管理活动纳入道德规范。
因为道德建设是孔孟管理思想的着眼点,所以,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十分强调道德建设在管理中的作用。
可以把孔孟的管理思想称为管理道德思想。
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管理者提出了从事管理活动的几项重要原则,它们是:一、“爱人”;二、富民;三、教民;四、“克己复礼”;五、“和”;六、义利观。
“爱人”,是充满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的概念,是从事管理活动所应持有的态度。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可见“爱人”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怎样算是“爱人”呢?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人”态度,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关心人,洋溢着道德的光辉。
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
过去,有人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两句话,便以为孔子是空谈道德而忽视人民物质生活的,这完全是误解。
孔子的这种措辞方法只不过是强调缩小贫富差距和保证社会安定的重要性,绝不是主张贫穷。
在孔子看来,能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就是超过尧舜的大圣人,就充分体现他对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深切关心,对富民政策的高度重视富民以外,孔孟又强调教民。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配套第四版书)——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1916年提出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7:管理就是决策。
——1978赫伯特。
西蒙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