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手术和保守治疗的对比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4.92 KB
- 文档页数:2
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齿状突骨折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的齿状突部分发生断裂。
根据齿状突骨折的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1. Type 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仅发生裂隙,但没有移位。
这种类型的骨折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只需要固定一段时间即可。
2. Type I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但没有与颞骨分离。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内固定的方法,如钢板和螺钉。
3. Type II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并与颞骨分离。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颞颌关节外科手术的方法,如颞颌关节紧急复位术和颞颌关节置换术。
4. Type IV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并与颞骨分离,同时伴有颞颌关节脱位。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颞颌关节紧急复位术和颞颌关节置换术。
以上是齿状突骨折的四种分型,不同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颞颌关节,避免出现功能障碍。
临床分析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比较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损伤,通常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来促进骨折愈合。
然而,对于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临床医生常常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哪个更好?本文将采用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效果,以期给予临床医生更好的治疗决策建议。
首先,我们将从手术治疗的角度进行分析。
手术治疗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来修复骨折,通常需要使用内固定物(如钢板、螺钉等)将骨折部位固定,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可以精确地定位和复位骨折,减少骨折愈合期间的疼痛和不便,同时可以提高骨折部位的稳定性。
此外,手术治疗还能够减少骨折愈合期间的并发症,如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等。
然而,手术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手术风险较大、术后恢复周期较长,以及需要较高的经济成本等。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保守治疗的效果。
保守治疗是指通过保守手段,如石膏固定、牵引等,来缓解疼痛和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比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优点在于其非侵入性,患者术后康复周期相对较短,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低,同时经济成本也相对较低。
然而,保守治疗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不能精确定位和复位骨折、骨折部位稳定性差,容易出现不满意的愈合结果。
通过对比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优缺点,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大多数骨折患者来说,手术治疗通常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虽然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和经济成本,但它能够提供更准确、稳定的骨折复位,并且能够尽早恢复骨折的功能。
而保守治疗适用于特定的患者,如老年人、患有严重合并症或骨质疏松等的患者,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的骨折。
在这些情况下,保守治疗能够减轻手术的风险,同时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治疗决策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和位置、合并症等多个因素。
对于年龄较大或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以减少手术的风险。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骨折,如开放性骨折和复合性骨折,手术治疗往往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齿状突骨折前后路手术的疗效比较附42例报道作者:赵军华陈晓娟李华等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9期摘要:目的比较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42例齿状突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22例)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0例),回顾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骨折愈合率及头颈部活动的改善情况。
结果随访6~47个月,平均17.6个月。
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组骨折复位螺钉位置良好19例,骨折愈合率86.4%,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骨折复位螺钉位置良好17例,骨折愈合率85.0%。
齿状突螺钉固定组头颈部活动优良率81.8%,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头颈部活动优良率70.0%。
结论齿状突骨折前后路手术的疗效相近,但手术损伤范围大小及术后头颈部活动的改善情况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组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螺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相关报道对内固定方法的选择众说纷纭。
我们通过比较经皮前路固定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两种固定方式的手术损伤、术后骨折愈合率及术后头颈部活动的改善情况,期望能正确评价这两种方法在齿状突骨折治疗中的效果,以方便我们对治疗方法的选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齿状突骨折患者47例,其中42例获得了随访。
42例中男37例,女5例。
年龄17~65岁,平均43.6岁。
对所有患者术前作了详细记录,均进行了颈椎开口位、侧位及CT三维重建,部分行MRI检查。
42例中,Anderson II型34例,Anderson III型8例。
34例Anderson II型骨折中,按Eysel分型,A型10,B型15例,C型9例。
42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有明确外伤史,有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合并神经系统症状12例,均为脊髓压迫症状。
对患者分别采用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22例)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0例)。
1.2方法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
枢椎齿状突骨折治疗的疗效分析
孙麟;马迅
【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41)002
【摘要】目的分析枢椎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43例,保守治疗22例、手术治疗21例,分析其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骨折愈合与神经症状恢复均满意,获得3年随访的患者骨折全部愈合,保守治疗组神经症状恢复均达ASIA-E级,手术治疗组达到ASIA-D级2例,余均达ASIA-E级.但行寰枢椎融合术者术后颈椎活动受限.结论枢椎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法较多,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的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及影响骨折愈合的其他因素来确定其治疗方案.
【总页数】3页(P159-161)
【作者】孙麟;马迅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683.2
【相关文献】
1.颈前路中空螺钉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14例疗效分析 [J], 许英杰;刘迎春;张文龙;孙华
2.寰枢椎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J], 刘建;管涛
3.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J], 刘斐文;张彤;孙川江;陈成
4.寰枢椎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J], 刘建;管涛
5.改良法寰枢椎融合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J], 严照明;王超平;颜国成;张振兴;詹志川;陈开明;张环照;贾连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法的比较目的研究并评价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患者所使用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择取2011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治疗齿状突骨折的90例患者,按照不同分型将其分为三组,各组均30例。
Ⅰ型患者行枕颌带牵引并在6周后以石膏固定头颈胸;Ⅱ型患者行颅骨牵引复位,于齿状突使用螺钉进行中孔固定;Ⅲ型患者行颅骨牵引复位,螺钉中空固定齿状突或在颈后路寰枢椎使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
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影像学表现。
结果就治疗效果而言,Ⅰ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Ⅱ组为100.00%(30/30),Ⅲ组为93.33%(28/30)。
Ⅰ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Ⅱ组为10.00%(3/30),Ⅲ组为6.67%(2/30)。
结论齿状突骨折的类型不同,方法也有所不同,临床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方法,不可过度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the treatment methods and cur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odontoid fractures.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odontoid fracture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1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For type Ⅰpatients,occipital-jaw traction was given and plaster fixation of head and neck was given after six weeks;for type Ⅱpatients,skull traction reduction was given,and mesopore fixation was given by screws in odontoid;for type Ⅲpatients,skull traction reduction was given,and screw hollow fixation of the odontoid 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was given in posterior cervical atlantoaxial joint.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maging findings were explored in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In terms of the curative effects,the total curative rate was 96.67%(29/30)in group Ⅰ,100.00%(30/30)in group Ⅱand 93.33%(28/30)in group Ⅲ. In terms of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the rate was 3.33%(1/30)in group Ⅰ,10.00%(3/30)in group Ⅱand 6.67%(2/30)in group Ⅲ. Conclusion The types of odontoid fractures are different and the methods are different. Appropriate methods should be selected based on the types and severity of fractures in clinical settings,and over-treatment should be avoided.[Key words] Odontoid fractures;Different types;Internal fixation;Traction reduction齿状突骨折在颈椎外伤中约占15%,大多未合并有脊髓损伤,其治疗重点在于骨折复位与愈合,若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将会導致寰枢关节不稳,累及脊髓[1]。
齿状突骨折患者的治疗发表时间:2013-05-24T15:55:16.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秦玉良[导读]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区稳定性的严重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
秦玉良 (黑龙江省鸡西矿业总医院医疗集团二道河子中心医院 158100)【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427-02【摘要】目的讨论齿状突骨折患者的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非手术治疗包括直接石膏固定、牵引复位加石膏固定和Halo支架固定3种。
前路螺钉直接固定来治疗齿状突骨折,该方法不但可以保留寰枢关节功能,且骨折愈合率高,手术创伤小,被认为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较理想的术式。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区稳定性的严重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
约占颈椎损伤的10%~15%,可导致急性或迟发性颈髓压迫并危及病人生命。
根据骨折部位将齿状突骨折分为三型:Ⅰ型(尖端骨折),齿状突尖端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行骨折,约占4%;Ⅱ型(根部骨折),齿状突与枢椎椎体连接处骨折,约占65%;Ⅲ型(椎体骨折);枢椎椎体部骨折,占31%。
我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齿状突骨折患者36例,经过非手术和手术治疗36例患者基本痊愈,现分析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6岁。
结果经过手术和非手术治疗36例患者疗效显著18例,良好16例,一般2例。
1.2临床表现枕部和颈后部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并常有枕大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痛。
颈部僵硬呈强迫位置,典型的体征为病人以手扶持头部可缓解疼痛,但临床上少见。
1.3辅助检查1.3.1X线特点 X线片检查是诊断齿状突骨折的主要手段和依据。
常规检查应包括正、侧位片和张口位片。
齿状突和脊髓各占据椎管矢状径的1/3,而其余1/3为缓冲间隙。
齿状突骨折,CT诊断新鲜,MRI诊断陈旧,哪个更可信?齿状突骨折,陈旧?新鲜?病史与临床检查结果一名16岁男孩,车祸中头部受伤,检查发现右侧枕部硬膜下血肿,自诉右眼视力下降。
人院时行CT颅脑和上颈椎检查,因为在车祸中上颈椎隐匿性骨折很常见(在严重车祸中约占20% ), 如果不做上颈椎CT检查,半数以上的患者此部位的骨折都会被忽略。
CT报告上描述齿突基底部皮质断裂,断端无硬化。
2天后行颈椎MRI扫描,报告认为上述骨折线是枢椎和齿突间的骺线(图5.9)。
骨折线周围没有水肿,没看到移位,也没有血肿,基于此,最可能的诊断是先天变异或者陈旧骨折的纤维化期。
上述综合表现表明这可能是不典型的新发骨折,需要磁共振进一步随访评价。
图 CT颈椎检查报告描述齿突基底部新鲜的斜行骨折。
a.齿突水平横轴位扫描;b.正中矢状位重建图像;c.正中矢状位b图左4 mm重建图像。
图颈椎MRI。
显示齿突与体部间的骺线(星号)及所描述的齿突基底部斜行骨折线(箭头),没有脱位、骨挫伤及血肿形成的证据。
鉴别诊断是先天变异或者陈旧骨折的纤维化期。
可见颈背部软组织水肿、出血(b,c)。
a.非压脂T1WI;b.非压脂T2 WI; c.压脂T2W1 ( STIR序列).病例追踪与总结患者应用颈托行保守治疗6周后Mm随访显示了更加清晰的骨折线,即使在常规 MRI图像上骨折线也很明显,齿突尖轻度移位,骨折线增宽,骨折线区新的骨挫伤也比前次检查明显,2周后再行颈椎CT 检査发现骨折分离程度加大,骨折8周后也没有看到初期的骨质硬化。
这是Anderson-D’A lonzo D型骨折,属于Eysel - Rosen分型的B 型,可能会发展成不愈合。
外伤2个月后,行微创螺钉和单个钛板内固定术,这是一种风险小的手术,1 天后患者感觉良好,出院。
误判分析与防范策略最初的CT诊断是正确的。
在最初的MRI图像上由于没有看到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血肿而导致误诊。
分析MRI图像的医生错误地认为这些征象在外伤的前几天有新发骨折时一定会出现,但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在骨折时会立刻出现水肿。
齿状突骨折手术和保守治疗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分析了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用Halo背心固定器与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术前和术后临床结果和影像结果的对比。
方法 64例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治疗包括Halo背心固定器和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
用Halo背心固定器固定31例,前路螺钉固定23例,后路C1-C2螺钉固定7例和跨关节螺钉固定3例。
结果 31例保守治疗组中愈合率64.5%;齿状突骨折愈合平均时间23.8周(12.3-35.8周)。
33例手术组中愈合率93.9%,平均15.8±4.6周。
结论对于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具有更高的愈合率和更短的愈合时间。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前路螺钉固定骨折愈合率颈椎骨折占脊柱损伤超过60%,其中颈椎损伤影响轴线的损伤大约占25%[1]。
最常见的轴线损伤是齿状突骨折,其中主要的类型是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是根据骨折类型,不同类型和治疗方法,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率是4%至64%[2,3]。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其中包括颈托,颈椎矫形器和Halo背心固定器;手术治疗包括前路螺钉固定,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
保守治疗对II型齿状突骨折和III型稳定的齿状突骨折能够提供一定的固定支持,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比保守治疗有更高的愈合率,但是外科技术富有挑战性和术后导致颈椎活动范围受限。
前路螺钉固定技术,在提供固定的同时并能够维持颈椎旋转运动和脊柱的稳定性。
在本组研究中,分析了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用Halo背心固定器与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术前和术后临床结果和影像结果的对比。
1 材料和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了64例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治疗包括Halo背心固定器和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
尺骨茎突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采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尺骨茎突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20例行非手术治疗,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20例中,优18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为95%。
对照组20例中,优5例,良3例,中6例,差6例,优良率为40%。
观察组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尺骨茎突骨折采用克氏针结合钢丝法的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明显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尺骨茎突骨折效果对比临床尺骨茎突骨折具有较高发生率,以腕部脱位、骨折的合并损伤比较多见。
因腕部发挥重要功能,解剖结构相对复杂性,对治疗有较高的要求,若未恰当处理会对腕部功能造成破坏,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1]。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尺骨茎突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20例行非手术治疗,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21-54岁,平均(34.3±2.5)岁。
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6例,重物砸伤17例,绞伤13例,其它4例。
12例为左侧,28例为右侧。
依据尺骨茎突骨折分型标准,11例为Ⅰ型,29例为Ⅱ型。
合并损伤部位:月骨周围脱位5处,桡骨中段骨折12处,桡骨远端骨折18处,下尺桡关节分离3处,月骨脱位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2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给予骨折常规保守处理。
观察组20例采用克氏针与钢丝法结合的手术治疗,具体操作步骤为: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造成尺骨茎突骨折的原发病首先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行复位和固定的处理,以完成解剖复位。
老年人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和疗效观察张颖;陈华江;王新伟;杨立利;王策;陈元元;王晨;袁文【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011)010【总页数】4页(P784-787)【关键词】齿状突;老年人;上颈椎,骨折;手术【作者】张颖;陈华江;王新伟;杨立利;王策;陈元元;王晨;袁文【作者单位】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2齿状突骨折发生率约占颈椎骨折的10%~20%[1]。
根据Anderson和D′Alonzo 的分类标准,I型很少见且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尚有争议,93%的Ⅲ型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Ⅱ型骨折占 2/3~3/4,可导致寰枢椎不稳,造成急性或慢性脊髓损伤,进而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目前对于齿状突骨折、特别是老年人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尚缺乏统一认识[2,3]。
老年患者由于耐受性差、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有其特殊性。
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共随访30例60岁以上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患者一般资料30例患者多有明确外伤史,致伤原因包括高处坠落(2例)、摔倒(23例)、车祸(3例)、重物撞击头部(1例)、原因不明(1例)等。
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8.3岁。
受伤到就诊时间5个月~10年不等。
所有患者均行颈椎正侧位、开口位、CT三维重建及颈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确诊为Ⅱ型齿状突骨折(Anderson分型)。
齿状突骨折手术和保守治疗的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13-01-08T10:01:44.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张红星
[导读] 颈椎骨折占脊柱损伤超过60%,其中颈椎损伤影响轴线的损伤大约占25%
张红星(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脊柱外三科河南洛阳 471002)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041-02
【摘要】目的分析了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用Halo背心固定器与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术前和术后临床结果和影像结果的对比。
方法 64例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治疗包括Halo背心固定器和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
用Halo背心固定器固定31例,前路螺钉固定23例,后路C1-C2螺钉固定7例和跨关节螺钉固定3例。
结果 31例保守治疗组中愈合率64.5%;齿状突骨折愈合平均时间23.8周(12.3-35.8周)。
33例手术组中愈合率93.9%,平均15.8±4.6周。
结论对于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具有更高的愈合率和更短的愈合时间。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前路螺钉固定骨折愈合率
颈椎骨折占脊柱损伤超过60%,其中颈椎损伤影响轴线的损伤大约占25%[1]。
最常见的轴线损伤是齿状突骨折,其中主要的类型是II 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是根据骨折类型,不同类型和治疗方法,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率是4%至64%[2,3]。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其中包括颈托,颈椎矫形器和Halo背心固定器;手术治疗包括前路螺钉固定,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
保守治疗对II型齿状突骨折和III型稳定的齿状突骨折能够提供一定的固定支持,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比保守治疗有更高的愈合率,但是外科技术富有挑战性和术后导致颈椎活动范围受限。
前路螺钉固定技术,在提供固定的同时并能够维持颈椎旋转运动和脊柱的稳定性。
在本组研究中,分析了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用Halo背心固定器与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术前和术后临床结果和影像结果的对比。
1 材料和方法
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了64例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治疗包括Halo背心固定器和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
男性45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0.1岁,随访平均24.2月(12-30.2月)。
Halo背心固定器组平均随访27.5月,手术组平均随访22.1月。
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神经症状、临床结果和并发症。
骨折原因包括15例坠落伤,43例车祸伤和6例一般事故。
诊断包括正位,侧位和开口位DR片,术前CT扫描和三维重建,综合用于骨折类型评估。
术前和术后均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骨折类型,骨折方向和移位成角情况。
根据治疗特点,将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分为2组:(1)手术组,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固定;(2)保守治疗组,用Halo背心固定器。
其中保守组用Halo背心固定器固定31例,手术组前路螺钉固定23例,仰卧位,应用4.0mm单枚钛拉力螺钉固定。
后路C1-C2螺钉固定7例和跨关节螺钉固定3例。
全部病人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行张口位和侧位及颈椎动力位DR。
CT扫描最终确认骨折牢固愈合,判定为骨折稳定愈合。
判定愈合的标准是骨小梁通过骨折,骨折线模糊,伸屈位无移位。
不愈合标准为骨折愈合不满意,假关节形成,颈椎动力位片骨折不稳定,明显颈部疼痛,神经症状进展或以上情况的复合出现。
如果齿状突移位,继续用颈托固定,1年之内每月1次DR检查,之后每半年1次行颈椎动力位片或CT扫描。
成角移位的方向、度数,用X线片或CT扫描评估,测量评估固定后纠正的度数。
临床结果和并发症通过病历和随访获得。
手术和保守治疗12个月后病人综合评估作为优、良、可或差。
(表1)
表1 临床结果划分等级
结果用x2检验比较2组,统计软件SPSS,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4例齿状突骨折(II型43例和III型21例),骨折线前斜29例,后斜20例,水平线15例。
64例中31例用Halo背心固定器(II型20例和III 型11例),33例手术治疗,其中前路螺钉固定23例,后路C1-C2螺钉固定7例和跨关节螺钉固定3例(II型23例和III型10例)。
(表2)。
本组研究病人临床特点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损伤骨折角度,治疗开始时间。
影像结果:
愈合率
64例齿状突骨折中51例(79.7%)骨折愈合和平均愈合时间18.7±10.1周(8.1-27.3周)。
31例保守治疗组中20例齿状突骨折愈合,愈合率64.5%;齿状突骨折愈合平均时间23.8周(12.3-35.8周)。
33例手术组中31例齿状突骨折愈合,愈合率93.9%,平均15.8±4.6周。
保守治疗组和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组有更高的愈合率。
64例有13例失败,保守治疗组11例和手术组2例出现反复颈痛。
移位
保守治疗组损伤时齿状突骨折移位3.76±1.50mm,手术组3.89±1.79mm。
治疗后,保守治疗组移位复位2.7±0.9mm,手术组移位复位3.2±1.2mm。
保守治疗组和手术组没有统计学意义。
成角
保守治疗组损伤时成角7.6±5.47°,手术组9.13±7.34°。
治疗后,保守治疗组复位度数5.8±5.3°,手术组8.6±8.2°。
保守治疗组和手术组没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结果:
保守治疗组中3例残留病人神经损伤,3例达到优的结果,20例达到良的结果,5例达到可的临床结果,74.2%的病人达到优良的临床结果。
手术组中26例达到良的结果,7例达到可的临床结果,100%的病人达到优良的临床结果。
3 讨论
齿状突骨折的目标是骨折愈合、缓解疼痛和生活质量的恢复。
本组发现在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用Halo背心固定器治疗的病人有74.2%达到优良临床结果,手术病人100%达到优良的临床结果。
64例齿状突骨折中51例(79.7%),骨折愈合和平均愈合时间18.7±10.1周(8.1-27.3周)。
一些研究报道,手术比保守治疗有较高的愈合率[1]。
本组研究中保守治疗组骨折愈合率64.5%;齿状突骨折愈合平均时间23.8周(12.3-35.8周)。
手术组骨折愈合率93.9%,平均15.8±4.6周。
手术组有更高的愈合率。
与其他的研究一致。
使用Halo背心固定器存在较低的骨折愈合率,可能由于颈部活动限制的不同及病人随访顺应性不足。
Halo背心固定器外固定起初固定相对牢固,但之后可能在体位频繁不同变化中产生微小的移动。
骨折愈合率另一种表现存在骨折移位和成角变化。
保守治疗组复位2.7±0.9mm,手术组复位3.2±1.2mm。
保守治疗组复位度数5.8±5.3°,手术组8.6±8.2°。
保守治疗组和手术组没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组研究中,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具有更高的愈合率和更短的愈合时间。
参考文献
[1]Frangen TM, Zilkens C, Muhr G, Schinkel C.Odontoid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 dorsal C1/C2 fusion is superior to halo-vest immobilization. J Trauma 63,83-89, 2007. [2]Majercik S, Tashjian RZ, Biffl WL, Harrington DT, Cioffi WG.Halo vest immobilization in the elderly : a death sentence? J Trauma 59,350-356,discussion 356-358, 2005.
[3]Tashjian RZ, Majercik S, Biffl WL, Palumbo MA, Cioffi WG.Halo-vest immobilization increases early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odontoid fractures. J Trauma 60,199-203,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