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国国情不实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新闻报道的本质在于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其实有些新闻报道者在文章中夹杂了很多主观意图的内容,以致使读者成为被误导和蒙蔽的对象。
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通过对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新闻报道和莎朗斯通辱华言论的人际意义分析,试图揭露新闻语言中的歧视现象,培养读者的批评性话语意识。
标签: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一、引言新闻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应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传播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这也是其价值所在。
语言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在表达新闻内容的同时也间接显示出媒体对待该新闻事件的态度及对受众的引导倾向。
在阅读过程中,语言这个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控制着受众的思维,对其态度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真实、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是新闻报道的一个本质属性,然而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掺杂了很多显性或隐性的主观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和蒙蔽了受众。
在语言学方面,由于新闻语言所具有的社会性,批评语言学作为具体的分析工具能够对新闻语言的特点加以解释,使受众能够自觉地判断其间的关系,从而批评地理解新闻报道中的各种倾向性和观点。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性语言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语言学批评(1inguistic criticism),是以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话语分析家们认为使用中的语言同时具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分析了中美日三国媒体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新闻报道,揭示了新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差异和话语权力,为读者批判性阅读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批判话语分析;新闻报道;钓鱼岛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公开话语如新闻报道、公共演讲和广告话语等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批评方法深入挖掘语篇背后存在的意识形态差异。
批评性话语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语言特征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了中美日媒体关于钓鱼岛的3篇报道,探析新闻报道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差异和偏见。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fairclough 在其着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一书中阐述了当代话语分析新方法,提出了三维的话语分析框架,关注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分析过程。
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构成了科学的话语分析方法理论框架。
此外,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语言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及物性完成的。
二、新闻报道分析本文选取了中国日报,美国华盛顿邮报和日本朝日新闻三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作为素材进行分析。
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词汇的选择和搭配来完成的。
英语新闻报道有自身特点和结构,但它同其他语言文本一样,仍包含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和规则。
1、三国媒体关于钓鱼岛的名称的对比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在三个国家间仍然存在分歧,这首先体现在对钓鱼岛的命名问题上,首先看一下三国媒体对于岛屿名称的报道:中国日报:1)…around chinas diaoyu islands华盛顿邮报:2)…over control of tiny island.3)… sent to the islands,known as senkaku in japan,diaoyuin china 朝日新闻:4)senkaku islands;5)near disputed islands2、关于三种语篇的及物性及物性是系统功能理论概念功能中的重要的语义系统。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新闻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一、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帮助人们对自己作为语篇生产者和接收者而介入的实践有更多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二、及物性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整个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内容的一部分,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
本文提到及物性与传统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只是句法上的区别,即动词带宾语。
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批评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批评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在当今社会中,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经常会发现,许多新闻报道会带有一定的批评语,这些批评语的存在既是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也是对社会的公开表态。
批评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也可以称之为批评语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新闻中的批评语,来深入了解新闻事件并发表观点的方法。
批评语分析法通常是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观点、语言结构等几个方面入手,让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方面。
通过分析新闻中的批评语,可以了解新闻媒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还可以推测新闻媒体对特定事件的态度和立场。
比如,一些新闻媒体可能会对某些社会问题持批评态度,而对另外一些问题相对温和。
此外,不同的新闻媒体对同一事件产生的批评语也不同,有些批评语是针对政治体制的,有些则是针对社会问题的,这些批评语蕴含的信息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其次,政治观点方面。
政治观点是指在特定政治背景下,不同政治势力内部和之间相互厮杀的思想观点。
通过分析新闻中的批评语,可以了解新闻媒体对政治体制的看法,是否支持或反对政府,而且也可以明确媒体对特定政治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此外,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也可以判断发言者所属的政治势力和立场,以加深人们对特定事件和政治局势的了解。
第三,语言结构方面。
语言结构是指新闻报道中的语言结构使用和处理,如借用、对比、否定等。
通过分析新闻中的批评语,可以了解媒体对特定事件的重点关注点和修辞策略。
比如,一些新闻报道可能会直接对某项政策进行批评,还有一些则会采用反讽、讽刺的方法来表达不满,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批评语分析法去了解。
综上所述,批评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非常重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加深我们对特定事件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新闻媒体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当然批评语分析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可能会因为个人观点和经验的不同,而对批评语的理解产生歧义。
新闻话语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新闻话语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一直以来都是新闻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方式、态度和立场。
本文将从语言形式、信息组织和话语功能三个方面对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进行分析。
一、语言形式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形式通常采用客观、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首先,新闻报道中常常使用简短、有力的标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标题一般采用大字体,突显重要性,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事件的关键信息。
其次,新闻报道使用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事件经过和发生的环境。
同时,新闻报道中多采用直接引语,将相关当事人或专家的话语直接呈现给读者,增强报道的可信度。
最后,新闻报道还会通过使用现在时态、被动语态等手法来强调事件的客观性。
二、信息组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信息组织常常遵循“倒金字塔”原则,即先披露最重要的信息,再逐渐展开细节。
这种组织方式可以让读者迅速获取到关键信息,逐渐了解事件的全貌。
在文章的开头,常会使用一两句简介将事件概括出来,然后在正文中逐步展开叙述。
常见的信息组织方式还包括按照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空间位置等进行组织。
这种组织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并形成对事件的整体把握。
三、话语功能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具有丰富的功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信息。
首先,新闻报道会以平衡、中立的立场来呈现事实。
尽管新闻报道应该尽量客观公正,但在现实中,新闻媒体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立场倾向。
其次,新闻报道还会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比如使用感叹句、反问句等,以引起读者的情绪共鸣。
此外,新闻报道还会采用因袭、熟知、新奇等话语策略,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总结: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是对新闻报道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新闻报道的表现方式、信息组织和话语功能。
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形式、信息组织和话语功能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意义和影响。
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作者:沈小琴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5期
摘要: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对中日钓鱼岛事件的新闻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语言是如何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传播并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词汇;语法
作者简介:沈小琴(1988-),女,汉族,重庆万州人,2013级研究生,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1
一、前言
话语这一概念首先起源于语言学,如今已经广泛见诸于多种人文学科之中。
话语分析自然成为对话语进行研究分析的学科。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在 1952 年首次使用话语分析后,话语分析经过了长足的发展。
钓鱼岛问题虽属于中日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其实质上是中日两国在有关钓鱼岛领土上的争端问题。
本文选取两篇China Daily关于2014年的相关报道分析其话语特征。
二、Norman Fairclough 批评话语分析
Fairclough在其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一书中阐述了当代话语分析新方法,提出了三维的话语分析框架,关注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分析过程。
在文本分析层面,费尔克拉夫以文本的组织形式为基础,将文本分析分为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四个层面。
三、文本分析
本文挑选了China Daily两篇有关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的话语争端报道,结合以上理论试图进行词汇及语法层面上的分析。
首先在词汇选择中,同一个词可能面临不同的意义阐释,而同一个意义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去表达。
在2014年8月2日的报道Japan's naming of islands adds to tension 中,用词严肃,不容质疑。
比如infuriated、inherent territory、consistently、firmly opposes表现出中国官方对于日本政府妄图给钓鱼岛重新命名这一荒唐闹剧的强烈不满和斥责。
虽然国内的新闻报道强调真实性客观性,《中国日报》这一官方媒体通过词汇选择的
策略来建构出客观报道背后的主观诉求。
其次隐喻使用上讲,隐喻探讨语言之间的垂直关系。
由于隐喻存在着替代关系,那么在话语表达喻体对本体的替代过程中就不免携带了喻体的所承担的话语债务问题。
在《中国日报》2014年7月2日的报道Japan opens Pandora's box中使用了隐喻。
根据希腊神话,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一个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当她再盖上盒子时,只剩下希望在里面。
据此英语中常借用Pandora’s box一语喻指灾祸之源,用open Pandora’s box 表示引起种种祸患。
报道描述了于7月1日由日本安倍内阁决定解禁集体自卫权一事,提出了“行使武力三大条件”,并一改2013年版白皮书记载的“超出宪法第九条允许的行使力量的范围,是不被宪法许可的内容,转变为只要满足行使武力三大条件,行使集体自卫权是可被宪法允许的,然而这样可能会导致日本与周边邻国关系紧张,因此用日本安倍内阁不仅给日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还给东亚及世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再次及物性是通过语义再现世界的一种方式。
它主要是由若干种过程的形式来展示出主体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所经验的事物。
具体说来及物性通过不同词群将小句分为参与者、情景、过程等成分。
有时语句通过模糊施动者来服务于某种隐含目的。
在这两篇报道中名词化的比较多见。
如在第二篇报道the Abe-directed reinterpretation will give Japan……这篇报道主要是说明安倍内阁对2013年日本自卫白皮书的调整预设这样的重新解释是关系紧张的一个大来源。
最后Fairclough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强调情态意义分析的运用,在一系列客观事件的表述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情态使用。
但媒介话语却常常为构筑客观的报道而将复杂情态话语转变为绝对情态。
在英语中,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直接、间接引语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而在语篇里现在时态很多并不表示时间,而是表示普遍真理、始终存在的状态、习惯性或连续性的行为和过程等等。
报道Japan's naming of islands adds to lingering tension 中主要采用的是一般现在时,表达出钓鱼岛一直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里的情态就是绝对情态以表达作者的强烈情感。
根据这两篇报道的具体特征,有选择性地分析了情态和转换等蕴涵的意识形态,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并不像以往有些语言学家宣称的那样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传播媒介,尤其在一些貌似客观公正的新闻语篇中,报道者往往以各种方式介入其中,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观点影响和引导读者的理解。
四、结语
通过以上词汇和语法层面上的分析,新闻报道不仅仅是陈述事实那么简单,往往蕴含着文本创造者的意识形态。
新闻话语承担政治介入效力作为一种再生产与构造社会秩序的一种有力斗争手段。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Publications.
[2]辛彬:《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