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框架探讨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新兴的话语分析方法,主要是为了用来揭示在语言当中隐藏的权力、意识形态和霸权。
概括地介绍了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向度模型的分析方法,以及作为其理论来源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
标签: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及物性;情态;互文性1 引言批评性话语分析来源于批评性语言学。
由Roger Fowler等于1979年在他们的专著《语言和控制》中首次提出。
近年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处在不断的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建立了作为新的话语分析方法的国际声誉。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研究如何重新连接被作者改变或隐藏的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使相互之间晦涩的关系明朗化。
它关注的话题除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教育上的不平等、法庭等等外,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运用于他们各自的研究中。
2 Fairclough的三维度模式Fairclough的三维度模式为特定文本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提供了研究框架。
他通过三个层面描述了他对于“什么是话语”和文本分析的观点:首先,社会生产的状况及其阐释。
其次,生成的过程和阐释。
最后,前两个阶段的产品,文本。
Figure 3-1: Discourse as text, interaction and context上图清楚地说明了文本是话语时间的产物,它包括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而所有的这些最终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决定的。
对于Fairclough来说,单独文本分析对于话语分析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表达文本和社会以及文化过程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需要用多学科的视野来综合文本和社会分析。
根据话语分析的三维度,Fairclough发展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阶段:描述、阐释和解释。
描述阶段主要关注文本的正式属性。
包括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等。
它是分析的第一层,分析的目标是文本。
阐释阶段主要关注的文本和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或将文本作为生产过程的产物,或作为阐释的来源。
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探索人类思维与语言交流的一面镜子人类作为一种社交动物,通过思维交流和语言表达,实现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意见表达等各种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批评话语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交流形式,常常被用来表达不满、指责和质疑。
然而,批评如何进行、何时合适、如何处理批评等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尝试分析批评话语的特征、影响和应对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批评话语的特征。
批评话语通常具有负面情绪,包括不满、不悦、指责等情感色彩。
这是因为批评往往是针对他人的行为、言论或态度的质疑和否定,而负面的情绪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反应。
此外,批评话语还具有明确的表达对象和目的。
通过批评,人们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引起对方的反思、改变其行为、推动社会进步等。
因此,批评话语往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调整行为的意图。
其次,批评话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批评话语可能会造成伤害和情绪波动。
由于批评常常以负面情绪为主,当被批评者接收到批评话语时,可能受到情绪上的冲击,失去自信心,产生自我怀疑、自责等负面情绪。
同时,批评话语也可能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有些人可能因为批评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但也有些人可能出于逆反心理而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产生相反的行为。
在社会层面上,批评话语还可能引发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特别是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批评话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较大规模的社会舆论,甚至导致群体对立和冲突。
批评话语的传播还可能导致舆论倾向的形成,从而影响公众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和评价。
然而,对于批评话语的合理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在接受批评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方式来应对。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客观分析批评的内容,深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次,我们可以主动寻求真实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改进自己的行为和表达方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与批评者对话,了解其关注的问题,从而建立互信和理解。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从批评中汲取经验,实现自我反思和成长。
批评性话语分析三分法[从话语分析到权力分析]福柯话语理论的分析方法从早期的“知识考古学”转向了后期的“权力谱系学”,作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过渡,就是福柯在1970年就任法兰西学院院士时所发表的就职演讲《话语的秩序》。
而在此之前,福柯已发表了《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知识考古学》四部著作,在法国及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些著作中,福柯运用“知识考古学”的话语分析模式探究了临床医学话语、精神病学话语、心理学话语、语言学话语等的来源、构成以及社会历史效应,在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中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或视角对“知识”的构成及演变过程进行“考古学”的分析,因而“话语”这一术语在《知识考古学》中也被福柯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
《话语的秩序》一文标志着福柯的研究进入了“谱系学”阶段,福柯的话语分析工作的重点也由此转向对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及其与话语之间关系的探讨,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权力与知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建构的。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为其研究领域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在每个社会,话语的制造是同时受一定数量程序的控制、选择、组织和重新分配的,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消除话语的力量和危险,控制其偶发事件,避开其沉重而可怕的物质性”。
在这个假设之后,福柯紧接着又指出“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用来“控制、选择、组织和重新分配”的基本程序,这些程序由一系列的约束规则所构成,这些规则可总结为“话语的外部规则”、“话语的内部规则”以及“话语主体的使用规则”。
福柯从这三个方面总结了影响话语秩序的各种因素,对话语的控制使得话语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在特定的规则下有序进行。
一福柯从话语的外部环境入手,揭示影响话语的生产、流通、分配机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对话语的排斥机制,这种“社会排斥”包括三条准则:(1)禁律原则。
人们说话必须要分时间和具体环境,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力不分时间、环境地讲任何话语。
#学术评述#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魏欣欣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国外近二十几年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
本文拟从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角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四种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1-0162-07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国外话语研究的一种新发展,严格说来,它既不是一种研究学派,也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仅仅是话语研究者/在进行语言、符号和话语分析时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视角0¹。
它研究的主要不是语言是什么,而是语言为什么是这样;它感兴趣的不是话语本身的意义,而是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并为之服务º。
自1979年Fo w ler等人出版5语言与控制6一书以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
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从多学科汲取营养,发展出各种分析理论和方法,形成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话语实践。
在分析中,它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目前,它为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语言学等)所采用。
本文拟就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方法做一评述,希望为国内相关领域理解和从事话语分析提供必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国内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做贡献。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三大转向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即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教学的语篇转向和文学评论的语言转向¼。
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偏见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话语偏见的存在常常导致误解、冲突甚至文化对立。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深入研究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偏见问题,揭示其产生机制、表现形式和影响,以期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对话语偏见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内涵和外延。
接着,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偏见进行解构,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话语偏见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包括对信息传播、人际交往、文化认同等方面的负面作用。
本文将提出应对话语偏见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跨文化传播中话语偏见的认识和理解,为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跨文化传播中话语偏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二、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偏见概述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已成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主要方式。
然而,这种交流并非总是顺畅无阻,相反,它经常受到各种话语偏见的影响。
话语偏见是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认知局限等因素,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误解、曲解或遗漏的现象。
这些偏见不仅阻碍了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还可能引发误解和冲突,对国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话语偏见在跨文化传播中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方面,由于语言符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对同一符号产生不同的解读。
例如,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在某些文化中可能是礼貌和尊重的体现,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冒犯或无理。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认知框架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这种认知框架的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2001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32001(总第147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47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纪玉华(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
其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
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原则;方法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1)03-0149-07一、引 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Hall 等人[1]于1980年出版了 文化、媒体与语言 ,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1972-1979年间撰写的,其中有不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
Fairclough 在 批评性话语分析 中说,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他在1983-1992年间写的。
[2](P1)有些学者认为,Fairclough 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 语言与权力 才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奠基石,[3]这样似乎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时间推迟了许多年,但我们认为70年代是它的雏形期,而80-90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在我国常被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如陈中竺[4]、辛斌[5]和萧莉、徐立新[6]等)或!批判性语篇分析∀(如戴炜华[7]等)。
王宗炎先生倾向于将text 译为!语篇∀,而将discourse 译为!话语∀。
[8]国外虽然有人把话语分析(disc ourse analysis)限于对口语的研究,而用篇章语言学(te xt linguistics)来指对书面语的研究,但也常把对书面语和口语的研究都归入话语分析。
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偏见研究_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偏见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导言:在跨文化传播中,话语偏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他们可能会使用具有批评性的话语,这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本文旨在通过批评性话语的分析路径,探讨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偏见,并为增加文化间理解和减少误解提供一些启示。
一、什么是话语偏见?话语偏见是指在交流和沟通中,人们基于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观、经验和文化背景,对他人进行过于主观的评价或批评的一种行为。
这种主观评价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在跨文化传播中,话语偏见经常出现,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1. 触发事件批评性话语往往源于某个触发事件,这个事件可能会激起人们的情绪,引发情绪上的反应。
例如,一个人的行为可能违背他人的价值观或期望,这会引发批评性话语的出现。
2. 话语生成在触发事件之后,人们会产生批评性话语。
这些话语可能是立即而情绪化的,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
批评性话语可能包括对对方的评判、指责、讽刺或嘲笑等。
这些话语往往带有一种偏见的色彩,反映出个体的主观看法。
3. 话语传播一旦批评性话语生成,它们会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出去。
在跨文化传播中,这些话语可能通过口头传达、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方式传播。
这就可能导致误解的产生,增加跨文化冲突的可能性。
4. 接收和解读接收者在接收到批评性话语后,会对其进行解读。
这个过程受到接收者的文化背景、情感态度以及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批评性话语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也是跨文化传播中话语偏见产生的根源之一。
5. 影响和后果批评性话语可能会对个体、群体和社会产生各种影响和后果。
对个体而言,批评性话语可能伤害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发情绪上的不适。
对群体而言,批评性话语可能导致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批评性话语分析篇一:批评性话语分析● 杜 婷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语篇分析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提出批评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①在分析方法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以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通过观察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历史背景来解释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其主旨是要透过语言形式来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以及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②随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深入,新闻语篇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今天,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日益渗透到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英语新闻每天都在影响着世界舆论。
新闻报道从来就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许多新闻语篇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各种意识形态意义,对读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本文从情态、直接和间接引语、转换、词汇等角度,考察和揭示美国新闻报道背后起作用的意识形态,进而揭示美国媒体以及主流社会对中国认识的偏差。
文本分析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国内外各大媒体对这次铁路交通事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报道。
美国的主流媒体一直宣称其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本文以《纽约时报》官方网站上的一篇报道为文本,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情态、被动语态、直接和间接引语以及词汇等方面分析报道中所蕴涵的意识形态,从而揭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认识的偏差以及对中国国际形象的颠覆。
1.情态情态主要表达人际功能,分析新闻报道中的情态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意识形态。
浅析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作者:王若梅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6期摘要近些年语言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热衷于研究批评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分析手段,人们对此高度重视。
本文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发展,对批评话语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以及它所产生的理论背景。
批评话语分析又分为哲学理论基础和语言学基础两方面。
批评话语分析有其特点,分别从它的目的,范畴,跨学科,多样性这四个方面来研究。
本文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有分歧的地方并探究解决办法,从而为人们提供便利。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语言意识形态社会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8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从语言学角度对社会展开研究,研究语言和话语的意义,明确意识形态给话语施加一定的影响并相互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有助于探究语篇和社会,以及语言、权利、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
1批评话语分析概述批评话语分析用于话语分析的方法,用于研究语篇中的话语权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它从话语与权利之间的联系出发来探究反对权利失衡、社会中的很多不公平的情形,来改变语用的当前状况,达到废除不公正公平的目的,这便是要用到“批评”的缘由。
其中这三大理论的研究方向分别为:(1)批评话语分析在后结构主义里融合了福柯、德里达的理念。
他们认为语言与话语并非是研究社会与生物的中立工具方法。
建立话语与语言的联系,调控知识型社会与机构的关系,包括形成与表现人的身份行动的功能。
(2)批判性话语分析吸收了布迪厄的观念,也就是语篇使用与同样语篇的相互作用看成社会中可替换的文化资本的某种象征的形式。
(3)批判性话语分析与新的马克思主义中的文化理论联系在一起。
话语应在政治和经济中同时应用,话语产生也就体现了意识形态、社会构成及运动。
2批评话语分析产生的理论背景批评话语分析废弃了以前文学评价多从批评人的自身感情、随意揣测作家的观点、非具体的美学特点、非常容易的价值观来看待文学、统一解释语篇里语言的组织结构,比如复杂的意义。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新闻,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塑造公众认知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语篇的选择、编写、发布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因此,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批评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权力等因素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和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批评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本文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新闻报道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我们选取典型的新闻语料,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形态。
我们也注意到,新闻语篇作为社会行为力量,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对新闻语篇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新闻报道。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批评语言学在话语分析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框架,深入探索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力量,能够构建、维持和改变社会关系。
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传递权力关系以及构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分类(classification)、及物性(transitivity)和情态(modality)等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引言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批评话语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
本文将回顾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基本方法,探讨其在教育、媒体、政治等领域的应用,并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优缺点。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
当时,语言学家们开始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尝试通过分析话语来揭示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现象。
到了8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和方法论,并开始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媒体和政治等。
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访谈分析和图像分析。
文本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文本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文本的词汇、语法和结构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访谈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中了解话语实践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访谈中的语言使用和互动过程,可以揭示访谈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访谈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图像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兴方法,通过对图像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图像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图像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图像的视觉元素、语境和社会背景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批评话语分析的应用批评话语分析在教育、媒体和政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教育者理解教育政策、课程和教学实践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改进教学质量。
例如,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揭示课程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反馈和建议。
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思想论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思想。
费尔克劳夫是当代批评语言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核心观点、方法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思想的全景图。
本文将简要介绍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背景和发展脉络,阐述其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及其与语言学其他流派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解析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观点,包括话语、社会、认知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话语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本文将介绍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包括文本分析、语境分析和解释性分析等具体方法。
这些方法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将帮助我们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探讨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领域,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都能为我们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本文还将对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费尔克劳夫(F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深植于语言学、社会学和批判理论的多元融合,构建了一个独特而全面的分析框架。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核心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理论和批判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费尔克劳夫提供了话语分析的基本工具。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和社会性,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社会活动的媒介。
费尔克劳夫借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将话语视为社会过程的一部分,认为话语的生成和理解都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的影响。
社会理论为费尔克劳夫提供了分析话语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视角。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它主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将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紧密联系,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与权利,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它打开了语篇分析的新篇章。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权利;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94-02
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是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注重语言的共性,探讨语言的句子层面,认为语言独立于语境存在。
然而随着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话语的研究向社会实践方面发展,注重语言使用的语境,强调语言在构建社会权利关系中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以关注语言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内容的新的研究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产生背景
话语分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harris 1952年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的题为discourse analysis的文章中。
到了70年代,得益于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以及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人们打破了传统语法的束缚,将视角更多的放在语言与语境,社会实践的关系上。
到了80年代,话语分析领域发展处一条新分支,主要研究话语运用的语境包括其社会语境,文化语境,政治语境,即发展为后来的批评话语分析。
二、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
而批评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研究离不开社会,语言反映与构建社会结构。
批评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的外表,还研究语言的内涵,不仅对语篇的意义感兴趣,还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
批评性话语分析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另外,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福特的权力话语理论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支配着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个人通过教育接收一定的意识形态,并在参与社会实践时,通过语言以个人见地的方式表现出意识形态。
福柯的核心理论是“权利话语”。
他认为话语是用来表征某一历史时刻特有话题的陈述。
在反映世界同时也蕴藏着社会权利形态。
话语赋予主体身份和位置,主体可以按照话语行使权利,但是权利是指限定于话语规定的范围内。
话语和权力是辩证且不可分割的关系。
但是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各种基础上,尤其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上。
韩礼德吸收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观点,伦敦学派等系统思想,没有把语言看成由规则组成的系统,而是把语言当做意义的来源,认为语言是一套与使用环境相关的系统。
强调语言与社
会的联系。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话语是构成社会实践的符号成分。
三、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和分析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以大众语篇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法律文件,广告,报刊杂志,宣传册等公共性话语。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偏见,政治策略和商业行为,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分析相关语篇,透过现象看本质,揭露话语中所蕴含的相关权利和意识形态,从而解释权利机构是如何运用话语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护和稳定自身利益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经过英国批判语言学家福柯,霍奇等人的研究和发展,其理论和方法框架逐渐丰富完善。
其中英国学者费尔卡拉夫和荷兰语言学家梵·迪克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框架做过系统的研究。
(一)费尔卡拉夫的话语实践分析法
费尔卡拉夫主张话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话语的这种社会实践性导致了分析话语必须将话语置于相关的社会背景中,费尔卡拉夫赋予话语事件三种身份:语篇,话语实践的实例和社会实践的实例。
语篇是指语言的组合形式,话语实践是对文本的运用,社会实践是指话语实践对话语秩序的反馈以及话语实践如何影响社会
的话语秩序。
其中话语实践是联系语篇和社会实践的中心环节。
语言的运用能让语篇形成社会实践,反过来社会实践又塑造新的语言的组合形式。
话语分析涉及三维度:分析语言形式和所表达内容的分析,语言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以及如何复制,影响社会实践和社
会结构。
费尔卡拉夫认为互文性分析是话语实践分析的主要手段。
费尔卡拉夫的话语分析模式为以后的分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话语分析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梵·迪克的社会认知研究
梵·迪克认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批评性研究,应该表明个人的“态度”,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与权利的运用有关的问题。
他认为权利不仅控制人们的行为还控制人们的思想,这就涉及到人的社会认知的形成过程。
话语有操纵人们思想的功能,批评性话语分析就是研究蕴含权利的话语对人们社会认知的影响。
文本与语境是梵·迪克理论框架中的两个方面,文本指文本结构,语境指与文本结构产生有关的认知和社会因素等。
在语境中研究文本,从人的认知角度分析文本的产生和消费的过程。
文本就与其所在的社会背景有了一定的联系,话语结构就与社会结构联系了起来。
不同于费尔克拉夫的是,梵·迪克更偏向于语言学的方法,且更加结构化。
梵·迪克提出了话语的三大结构,即超结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三)沃达克的历史话语分析法
沃达克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解读话语。
任何话语事件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并且再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变化发展。
历史话语分析关注话语事件的历史材料信息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信息,同时分析话语事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沃达克利用历史话语分析法研究了战后奥地利国内反犹太人倾向,认为
只有将话语置于社会实践的历史中研究,话语分析才能显示它的对未来的意义。
该理论还引入了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图式,脚本等相关概念,结合认知的视角,对话语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
四、结语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分支,语篇分析的一个新的方面,它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句子层面的研究局限,将语言与语境,社会相联系,并且凸显了权利关系与意识形态过程,弥补了传统语言学的不足。
与主流语篇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更注重从社会制度和社会构成揭示语篇产生的原因,并强调语篇与社会辩证的关系,语篇在社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批评性话语分析对于法律文件等形式的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框架和思路。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中国翻译, 2004,(5).
[4]卢枞.对美国主流媒体中国镜像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关于北京奥运会的社论为例[d].浙江:浙江大学,2009.
[5]司显柱.翻译语篇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j].中国翻译,2008,(2):57260.
[6]王东风.功能语言学与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7,(3):629.
[7]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9]杨晓荣.翻译标准制约因素分析[j].外国语,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