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_魏欣欣
- 格式:pdf
- 大小:216.71 KB
- 文档页数:7
○话语分析编者按:“话语分析”是本刊多维度研究语言的一个综合维度。
20世纪后半期以来,话语之所以凸显为多学科同时关注的焦点,是因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人类存在的家园”。
无论透彻研究工具语言的本质,还是通过语言逆向揭示人及人的世界,都须要直接展开话语分析。
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分别反思话语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作为话语存在形态之一的言语行为中的交际意向。
批评话语分析概览刘立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提 要:作为一种话语分析模式,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以及话语呈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同时致力于发现改进这种不平等的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跨学科性、分析模式多样性、关注社会视角广泛性的特点。
外界对该分析模式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阐释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语言偏见等方面。
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了批评话语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科学、美国社会语言学等其他学科进一步加强对话的必要性。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特征;批评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3-0102-8Cr iti ca l D iscourse Ana lysis:A SurveyL iu L i 2hua(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is an app r oach t o discourse analysis which f ocuses on s ocial inequality and injustice and the ways in which texts are e mp l oyed t o realize power and ideol ogy .C DA is concerned not only with analysing texts t o investigate power,but als o with finding ways of redressing inequalities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devel opment,this app r oach has f or m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 p linarity,as well as variety of analytical models and extensive s ocial domains of study .The criticis m which is often advanced against CDA mainly covers the subjective inter p retati on in the her meneutic p r ocess and the linguistic bias CDA adop ts in its textual analysis,which indicates a further necessity f or CDA t o establish a dial ogue with other disci p lines,e .g .syste m ic functi onal linguistics,cognitive science,American s ocial linguistics,etc .in order t o overcome the p r oble m s that are confr onting this discourse app r oach .Key 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haracteristics;criticis m 1 引言20世纪70年代,话语分析开始关注语言中的社会权力现象。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框架探讨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新兴的话语分析方法,主要是为了用来揭示在语言当中隐藏的权力、意识形态和霸权。
概括地介绍了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向度模型的分析方法,以及作为其理论来源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
标签: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及物性;情态;互文性1 引言批评性话语分析来源于批评性语言学。
由Roger Fowler等于1979年在他们的专著《语言和控制》中首次提出。
近年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处在不断的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建立了作为新的话语分析方法的国际声誉。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研究如何重新连接被作者改变或隐藏的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使相互之间晦涩的关系明朗化。
它关注的话题除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教育上的不平等、法庭等等外,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运用于他们各自的研究中。
2 Fairclough的三维度模式Fairclough的三维度模式为特定文本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提供了研究框架。
他通过三个层面描述了他对于“什么是话语”和文本分析的观点:首先,社会生产的状况及其阐释。
其次,生成的过程和阐释。
最后,前两个阶段的产品,文本。
Figure 3-1: Discourse as text, interaction and context上图清楚地说明了文本是话语时间的产物,它包括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而所有的这些最终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决定的。
对于Fairclough来说,单独文本分析对于话语分析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表达文本和社会以及文化过程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需要用多学科的视野来综合文本和社会分析。
根据话语分析的三维度,Fairclough发展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阶段:描述、阐释和解释。
描述阶段主要关注文本的正式属性。
包括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等。
它是分析的第一层,分析的目标是文本。
阐释阶段主要关注的文本和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或将文本作为生产过程的产物,或作为阐释的来源。
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探索人类思维与语言交流的一面镜子人类作为一种社交动物,通过思维交流和语言表达,实现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意见表达等各种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批评话语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交流形式,常常被用来表达不满、指责和质疑。
然而,批评如何进行、何时合适、如何处理批评等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尝试分析批评话语的特征、影响和应对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批评话语的特征。
批评话语通常具有负面情绪,包括不满、不悦、指责等情感色彩。
这是因为批评往往是针对他人的行为、言论或态度的质疑和否定,而负面的情绪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反应。
此外,批评话语还具有明确的表达对象和目的。
通过批评,人们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引起对方的反思、改变其行为、推动社会进步等。
因此,批评话语往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调整行为的意图。
其次,批评话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批评话语可能会造成伤害和情绪波动。
由于批评常常以负面情绪为主,当被批评者接收到批评话语时,可能受到情绪上的冲击,失去自信心,产生自我怀疑、自责等负面情绪。
同时,批评话语也可能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有些人可能因为批评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但也有些人可能出于逆反心理而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产生相反的行为。
在社会层面上,批评话语还可能引发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特别是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批评话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较大规模的社会舆论,甚至导致群体对立和冲突。
批评话语的传播还可能导致舆论倾向的形成,从而影响公众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和评价。
然而,对于批评话语的合理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在接受批评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方式来应对。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客观分析批评的内容,深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次,我们可以主动寻求真实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改进自己的行为和表达方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与批评者对话,了解其关注的问题,从而建立互信和理解。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从批评中汲取经验,实现自我反思和成长。
谈话语分析的批评性摘要:话语分析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的语言学分支,而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强调了“批评性”,即提示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本文就“批语性”的产生、目的、定义,及其发展、应用,以及实现“批语性”最初目的的理论框架进行综述,也提出了其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话语分析批评性目的理论框架一、引言话语分析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框架上受到诸如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各语言学分支的影响,同时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许多学科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
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第一次提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语篇分析方法。
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揭开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是话语分析的新的探索,在近30年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
为什么提出“批评性”视角,其目的、定义、发展,以及由些建立的理论框架能否达到批评目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批评性”的提出批评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是在70年代末受到文学批评学家们将语篇被评为一种话语方式,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运作的思潮下引导下开始的,认为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忽视了语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生成和解释过程的社会和历史条件。
批评话语分析从“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场揭示话语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
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因而其后果含消极成分。
如果从哲学基础上来考察,可以从Habermas和Faucoult找到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性的来源。
Habermas在1973年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主张话语分析应该拿起批评的武器,把语言研究与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而奋斗。
这就使一般的话语分析增加了“批评”的内涵。
#学术评述#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魏欣欣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国外近二十几年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
本文拟从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角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四种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1-0162-07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国外话语研究的一种新发展,严格说来,它既不是一种研究学派,也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仅仅是话语研究者/在进行语言、符号和话语分析时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视角0¹。
它研究的主要不是语言是什么,而是语言为什么是这样;它感兴趣的不是话语本身的意义,而是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并为之服务º。
自1979年Fo w ler等人出版5语言与控制6一书以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
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从多学科汲取营养,发展出各种分析理论和方法,形成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话语实践。
在分析中,它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目前,它为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语言学等)所采用。
本文拟就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方法做一评述,希望为国内相关领域理解和从事话语分析提供必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国内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做贡献。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三大转向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即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教学的语篇转向和文学评论的语言转向¼。
《《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翻译实践报告(节选)一、引言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对于理解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在多模态视角下,批评话语分析更是将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模式纳入分析范畴,从而更全面地揭示话语的深层含义。
本报告将就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的翻译实践进行概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二、翻译任务概述本次翻译实践的对象是一篇关于“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的原文。
原文主要探讨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多模态环境中的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多模态信息的转换,包括文本翻译、图像翻译以及声音元素的转述等。
三、翻译过程与方法1. 文本翻译:在翻译文本时,首先要理解原文的语义和语境,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其次,要运用翻译技巧,如词义选择、句式调整等,确保译文在语言上流畅自然,同时传达原文的批评性意味。
2. 图像翻译:图像作为多模态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
需要对原文中的图表、图片等信息进行解读,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并在译文中用适当的图像或文字说明进行转述。
3. 声音元素的转述:对于原文中涉及的声音元素,如录音、音频等,需要在译文中用文字进行转述,描述声音的语调、节奏等信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批评性意味。
四、翻译实践中的挑战与解决策略1. 语义理解:由于批评话语分析涉及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意识形态问题,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在遇到不熟悉的术语或观点时,要通过查阅文献、请教专家等方式进行补充学习。
2. 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表述,要结合语境进行适当调整,确保译文在目标语中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它主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将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紧密联系,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与权利,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它打开了语篇分析的新篇章。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权利;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94-02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是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注重语言的共性,探讨语言的句子层面,认为语言独立于语境存在。
然而随着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话语的研究向社会实践方面发展,注重语言使用的语境,强调语言在构建社会权利关系中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以关注语言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内容的新的研究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产生背景话语分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harris 1952年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的题为discourse analysis的文章中。
到了70年代,得益于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以及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人们打破了传统语法的束缚,将视角更多的放在语言与语境,社会实践的关系上。
到了80年代,话语分析领域发展处一条新分支,主要研究话语运用的语境包括其社会语境,文化语境,政治语境,即发展为后来的批评话语分析。
二、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及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
而批评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研究离不开社会,语言反映与构建社会结构。
批评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的外表,还研究语言的内涵,不仅对语篇的意义感兴趣,还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
批评性话语分析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另外,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福特的权力话语理论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国内近十年的批评话语分析评述杜淼;曾洁【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05年至2015年8月在北大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批评话语分析(CDA)的144篇学术论文,回顾了国内近十年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状况,发现国内CDA理论研究发展呈现跨学科的趋势,运用CDA分析具体语篇的应用性研究明显增多,总体表现出研究内涵扩大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问题本土化特点。
【期刊名称】《景德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4【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2005-2015年核心刊文献述评【作者】杜淼;曾洁【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93.4“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CL),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学者在《语言与控制》(1979)中首次提出,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FL)为理论依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2000)。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以 Fairclough的《语言与权力》(1989)一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的社会学和哲学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不断致力于丰富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模式研究,如:Fairclough的话语实践法、Wodak的话语历史法、Van Dijk的社会认知法等等。
“批评话语分析”是对“批评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CDA继承了CL的“批评”内核,发展了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中介体联系(田海龙,2006),因此本文认为批评语言学属于批评话语分析的阶段性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语言学界以陈中竺和辛斌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了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
CDA的早期学术论文详细介绍了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工具以及发展历程,并进行了批评语篇实例分析,揭示了语言中的意识形态及其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控制之间的关系。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News Report【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
本文旨在讨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方法及其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即从分类、转换、情态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则关于以色列对哈马斯袭击事件的新闻报导,揭示了英语大众语篇中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意识形态Abstra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t aims to uncover the ideology hidden in the mass media discourse on the basis of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a report from New York Tim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deology by employing transitivity, modality and transformation.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deology.一、引言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概念首先由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提出,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了。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以下简称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2001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32001(总第147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47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纪玉华(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
其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
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原则;方法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1)03-0149-07一、引 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Hall 等人[1]于1980年出版了 文化、媒体与语言 ,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1972-1979年间撰写的,其中有不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
Fairclough 在 批评性话语分析 中说,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他在1983-1992年间写的。
[2](P1)有些学者认为,Fairclough 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 语言与权力 才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奠基石,[3]这样似乎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时间推迟了许多年,但我们认为70年代是它的雏形期,而80-90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在我国常被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如陈中竺[4]、辛斌[5]和萧莉、徐立新[6]等)或!批判性语篇分析∀(如戴炜华[7]等)。
王宗炎先生倾向于将text 译为!语篇∀,而将discourse 译为!话语∀。
[8]国外虽然有人把话语分析(disc ourse analysis)限于对口语的研究,而用篇章语言学(te xt linguistics)来指对书面语的研究,但也常把对书面语和口语的研究都归入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引言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批评话语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
本文将回顾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基本方法,探讨其在教育、媒体、政治等领域的应用,并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优缺点。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
当时,语言学家们开始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尝试通过分析话语来揭示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现象。
到了8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和方法论,并开始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媒体和政治等。
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访谈分析和图像分析。
文本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文本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文本的词汇、语法和结构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访谈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中了解话语实践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访谈中的语言使用和互动过程,可以揭示访谈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访谈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图像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兴方法,通过对图像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图像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图像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图像的视觉元素、语境和社会背景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批评话语分析的应用批评话语分析在教育、媒体和政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教育者理解教育政策、课程和教学实践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改进教学质量。
例如,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揭示课程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反馈和建议。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动态一、本文概述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旨在揭示语言使用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
它通过深入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结构、词汇选择、语法规则等因素,揭示出这些语言现象如何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环境相互关联,并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批评话语分析逐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
本文将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概述,重点关注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和研究成果。
我们将首先介绍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包括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框架以及常用的研究方法等。
然后,我们将重点关注批评话语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分析这些领域中的语言现象和背后的社会问题。
我们将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该领域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了解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同时也可以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有所了解和认识。
二、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主要包括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
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理论基础上,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借鉴了语言学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系统,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传递信息,还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体现。
而认知语言学则强调语言理解和使用过程中的认知过程,认为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与人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
社会学中的批判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政治学中的权力理论等也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第26卷 第11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6 No.11 2017年11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Nov. 2017112 文章编号:1008-8717(2017)11-0112-03外媒涉华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新闻语篇为例邓 婕(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将话语研究和社会理论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旨在揭示语篇所传达的话语、权力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公正报道,但由于新闻报道所代表的权力主体与所受驱动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其背后所隐藏的主观意识会对读者的认知与判断造成不同影响。
本文对外国媒体关于“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从而揭示涉华报道的新闻语篇中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所暗含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天津港爆炸 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2015年8月12日23:30,位于天津港滨海新区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66亿元。
面对这一重大灾难事故,国内外媒体给予高度关注,分别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对事件进行还原,有效地对整个事故的发展进程进行报道。
然而,外国媒体在公开层面上虽一直标榜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公正,但在很多情况下,许多涉华报道对中国带有偏见的意识形态被隐藏在新闻语言中,潜移默化地对读者关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解读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由此可见,新闻语篇与其他类型的语篇一样,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将某种意识形态倾向的信息与意义隐藏在语篇当中,用于引导读者以特定的方式解读语篇。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将话语研究和社会理论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R. Flower, B. Hodge, G. Kress, T. Rew [1]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批评语篇分析,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解释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于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对玉树地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又称批评语言学或批评性语言研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
它旨在透过话语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和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批评语言学倡导对语篇,尤其是对公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主要目的是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分析基础是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通过对中国日报对玉树地震的一篇新闻报道的分析,试图揭露新闻语言中的意识形态意义,培养读者的批评性话语意识。
标签: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新闻语篇一、引言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和语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我们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重新审视它们。
意识形态不仅渗透于各个社会成员的日常行为与交际中,而且对某种社会过程起着介入或干预作用,主要体现为帮助人们获得或维护某种权力关系。
批评语言学,Fowler(1991)说,是一种“工具语言学”,主要对语篇,尤其是公众语篇联系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语境,揭示其中所隐含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统治关系。
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辛斌,2005)。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批评语篇分析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
Halliday(1994)认为,语言是一个意义潜势系统,任何语篇都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中根据不同目的从这一体系中所做出的选择。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约定俗成的,用什么样的形式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意义,结构的不同反映出意识形态意义的差异。
他认为语言主要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语言的这些功能可以解释语言对社会生活的介入作用。
分析的通常做法是,“在对语篇的语境、功能和相关的社会关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某些语言结构和过程,然后对整语篇的意识形态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
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
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
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
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
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
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
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等等。
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
它是一种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
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
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组成部分都是某种权力的反映。
罗杰·佛勒和甘瑟·克里斯还受到了米歇尔·福科的影响。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以Fairclough和Gee的理论为视
角
陈瑞平
【期刊名称】《昭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4)1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近年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批评性话语分析并无一个统一和标准性的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故难以对它进行更好的理解。
主要以Fairclough 相关理论和Gee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别对“批评性”“话语”和“分析”进行阐述,从而更好地解析“批评性话语分析”这一术语。
【总页数】7页(P78-84)
【作者】陈瑞平
【作者单位】昆明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教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
【相关文献】
bov的社会语言学和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两种研究语言变迁的视角
2.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VOA新闻报道浅析
3.“转型版”《非诚勿扰》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基于Fairclough三维框架的分析
4.从范式的视角探究批评性话语分析与福柯话语分析之研究定位
5.未成年人犯罪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与媒体立场--基于Fairclough的批判性话语分析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术评述#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魏欣欣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国外近二十几年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
本文拟从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角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四种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1-0162-07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国外话语研究的一种新发展,严格说来,它既不是一种研究学派,也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仅仅是话语研究者/在进行语言、符号和话语分析时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视角0¹。
它研究的主要不是语言是什么,而是语言为什么是这样;它感兴趣的不是话语本身的意义,而是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并为之服务º。
自1979年Fo w ler等人出版5语言与控制6一书以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
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从多学科汲取营养,发展出各种分析理论和方法,形成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话语实践。
在分析中,它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目前,它为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语言学等)所采用。
本文拟就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方法做一评述,希望为国内相关领域理解和从事话语分析提供必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国内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做贡献。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三大转向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即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教学的语篇转向和文学评论的语言转向¼。
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作者简介:魏欣欣,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162因为它的研究为传授语言、分析和理解语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和全新的视野,即把语篇看作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从语篇或符号学的角度来阐释社会。
1.哲学基础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 ar x2 is 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 urt 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根据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5神圣家族6、5德意志意识形态批评6等早期著作,提出了批判性社会理论,批判的对象是意识形态。
他们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整体性,其特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不知不觉的压制,即使对它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不能例外½。
受批判性社会理论的启发,批评话语分析认为作为电视、报刊等意识形态工业中介的语言也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对这些工具进行批评¾。
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文化作用,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主要是靠文化(当然包括意识形态)来确立和维持(或再现)的,过去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未必正确¿。
批评话语分析从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汲取了观点,认为话语是在政治经济中产生和使用的,所以话语生成就是表达在那些领域中广泛的意识形态利益、社会结构和运动À。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代表H aber m as提出的批评科学必须关注语言和社会交际的关系这一论点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产生重大影响。
总之,从哲学思想来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社会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和话语与社会关系理论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其影响有时甚至远远超过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者自己所意识到的,如批评话语分析多次提到他们的意识形态概念要相对/温和0、/中性0一些。
Fowler指出,提到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家并不是指一些虚假的思想或者因暴露出/被歪曲的意识形态0而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信念,更恰当地说它是一个中性的定义,与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关Á,然而我们看到,在多数情况下,批评话语分析家使用的概念与法兰克福学派并无太大区别,其批评视角和批评的尖锐性在很多时候也不逊色于后者。
同时,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关注的主要因素方面也与法兰克福学派非常接近Â。
2.语言学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同时从英美学派和福柯学派所做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 l y sis)得到启发,一方面从批评语言学(critica l lingu isti c s)找到理论根据,一方面借用、采纳M.A.K.H a lli2 day关于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观点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 l v。
批评性话语分析从后结构主义理论中汲取了Foucault和D erri d a的观点,即语言和话语不是用来描述或分析社会和生物世界的显性或中立的手段。
语言和话语有效地建构、调节并控制知识、社会关系和机构,具有构成和体现人的社会身份和行为的建构功能 l w。
Foucau lt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历史文化是各种各样的语篇的集合体。
Foucau lt的哲学还论述了语篇与权力是辨证的关系,语篇中包含有权力,权力是影响、控制语篇活动的最根本因素,真正的权力又是通过语篇来实现的 l x。
话语既是权力的产物又是权力的组成部分。
Foucault的话语理论给批评话语分析的启示是:话语永远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隐藏在话语深层的思想或意义/核心0或/绝对真理0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意义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l y。
批评性话语分析接受福柯关于话语构建社会的观点,但是,它并不满足于福柯这种单向构建的看法,提出话语和社会(现实)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构建的关系,及话语反映社会现实,同时参与建构社会现实。
正因如此,通过话语分析揭示社会现实并参与建构社会现实才成为可能。
163同时,有些批评话语分析建议在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上吸收H a 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
H a lli d ay吸收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观点、伦敦学派J.R.F irth的系统思想、人类学家B.Ma li n owsk i的语境思想、社会学家B.Ber nstei n的语码思想,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语言和社会需要、社会结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认为社会文化诸方面共同构成社会现实的意义大厦,即构成一个总的符号系统 l z。
H a 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核心最主要有六点,即纯理功能的、系统的、层次的、功能的、语境的以及近似的或盖然的思想 l{。
系统功能语法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所实现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它不仅仅描述语篇的语言结构,更力图阐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构,并从语篇所完成的社会和交际功能来揭示原因。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篇作为语言的存在形式是具体化的社会实践,表达社会机构的意义和价值。
在本质上,批评话语分析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社会分析,并把语言分析和社会分析融为一体 l|。
由此可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语言观在语言具有社会功能这一点上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观点并不矛盾,其真正的区别在于,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社会功能,通过分析语言分析可以接示语言使用的特征,即语言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体现出什么特征,因此,在使用语言时我们应根据什么情况选择什么形式的语言;批评性话语分析则在语言具有社会功能这一点上走得更远,认为话语与社会具有互构功能,分析语言的目的就是想揭示这种互构关系以及蕴藏在话语中的权力关系和不平等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功能语言学以语言具有社会功能为依据,将语言从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转变为一个与社会有关系的系统,为其分析日常语言使用铺平道路,但是其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语言学意义上的形式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则不仅停留在形式分析上,它更关注的是语言之外和之后的社会现实和权力关系的建构问题。
3.文学批评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还借鉴了20世纪文学批评中以文学语篇为重点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文学评论以批评者个人的情感、批评者对作者意图的臆测、抽象的美学特征、简单的价值判断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方法,其评论方法过于结构化、形式化等 l}。
70年代后半期,西方文体研究领域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文体学家们不像以前那么热衷于文学语篇的形式结构,不再把语篇看作产品,而视其为生产过程,更多地关注语篇与它们的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 l~。
文学批评的任务逐渐变为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历史语境下运作的研究。
批评性话语分析从文学研究中所吸取的营养主要来自M.Bakhtin及其他与之密切相关的研究。
Bakh ti n强调语篇的对话性,也就是Kristeva所说的语篇交织性或语篇体裁交织性 m u。
语篇交织性指的是,任何语篇都是一长串语篇链上的一环,它既受制于又得益于并且改变着其他的语篇。
任何语篇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已存在的各种体裁(如科学论文体裁和广告体裁等)的影响,体裁交织性(i n tertextua lity)是绝对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来说,语篇的制造者会同时受到两种压力的影响:一种是循规蹈矩;一种是大胆创新,将各种体裁交织起来创造新意,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结构,促进社会变革 m v。
批评话语分析借用了这些概念,提出语篇体裁交织性和对话性正是话语权力争夺的表现方式,原因是各种不同的先在文本通过语篇交织性进入了当前文本,导致当前文本的最终意义不能完全由当前文本的语言结构来决定,而是由文本中各种共存的话语通过/协商0而形成 m w。
正因如此,对语篇体裁交织性和对话性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语篇中潜藏的权力关系和不平等关系。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领域,Fa irc l o ugh是对语篇体裁交织性和对话性讨论最多的学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他关注这个层面的东西。
事实上,其他人对这个层面也相当关注,只是由于164他们的理论来源与前者有所不同,他们在概念的使用和研究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如W 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所强调的/-历史话语.常常融入当前文本0与Fa irclough讨论的语篇体裁交织性其实是一回事,这也是为什么她认为必须通过对特定话语的语境和互文性进行考察,将话语、文本、文类和话语行为领域联系起来,或者将当下话语重置在其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才能彻底揭示话语的本质和权力关系。
二、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如前所述,批评性话语分析并不是一种统一的理论或学派,而仅仅是一种共同使用的研究视角。
因此,其具体研究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