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民间“点心”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莆田特有的风俗作文素材《莆田特有的风俗》素材一《热闹非凡的红团制作》在莆田,红团可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美食,而且围绕着它有着独特的风俗。
红团是用糯米粉制成的皮,里面包上甜馅料,最常见的是绿豆馅。
制作红团的时候那场面可太有趣了。
我记得有一回在亲戚家,有幸目睹整个红团制作过程。
那天一大早,全家的女人们就忙碌起来了。
先将糯米粉倒进大盆里,缓缓加入热水搅拌,就像是一场小心翼翼的化学实验。
这家的阿婆经验丰富,把面团揉得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她的手就像搅拌机一样,快速地和着面,面团在她手里逐渐变得柔软又有韧性。
然后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团子,擀成圆皮。
包馅料也是个技术活。
那些年轻的媳妇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包一边闲聊着家长里短。
有个小媳妇,可能是新手,包馅的时候不是放多了就是放少了,不是皮破了就是捏不圆,惹得周围的人一阵哄笑。
她满脸通红,嘟囔着说自己下次一定包好。
最后再用一种特制的印模,印上红团特有的花纹。
做好的红团一个个排列着,就像等待检阅的红色小士兵。
红色代表着喜庆,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喜事的时候,桌上必定少不了红团。
因为在莆田人的眼里,红团不仅仅是食物,更像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象征。
素材二《独特的尾牙宴》莆田的尾牙宴那是相当有特色的。
一般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十六,商家行号会做牙祭,而尾牙就是这一年最后一次的牙祭。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我爸爸朋友公司的尾牙宴。
那饭店布置得喜气洋洋,到处都挂着红色的灯笼。
公司的员工们嘻嘻哈哈地坐满了好几桌。
尾牙宴上有很多传统的菜色,像白斩鸡就是必不可少的。
据说鸡头朝着谁,就表示老板可能要解雇谁,这虽然听起来有点特别,但大家也都当个玩笑看待。
那天的白斩鸡做得鲜嫩多汁,一上桌香味就飘满了整个屋子。
还有炒米粉,莆田的炒米粉可真绝,细长的米粉松松软软,搭配着各种佐料,吃一口就觉得味蕾在舌尖上跳舞。
桌子中间还摆着一大盘海蛎煎,海蛎又大又新鲜,煎得金黄酥脆。
聚餐的时候,老板先站起来讲话,回顾一年的经历,然后就开始了抽奖环节。
来莆田仙游必吃的7大街边特色小吃,都是当地人爱吃的仙游扁食扁食“馄饨”(俗称扁食):用料考究,以精猪肉切碎为馅,拌以虾仁、葱米、味精、五香、胡椒、精盐等。
馅皮多用精粉打成,因而薄而透明。
汤多用肉骨汤,且拌以蒜、油芝麻、葱等香味佐料,吃来香味扑鼻,别有风味。
海蛎饼炸海蛎饼海蛎饼在莆田大部分地区都非常流行,是使用新鲜的牡蛎、米粉、黄豆粉等原料制作的一种油炸类小吃,外观色泽金黄,吃起来味道鲜美,入口酥脆其外,绵软其中,更有鲜甜的海蛎汤汁包在其中。
三两口吞下,回味浓香甘甜,不燥不湿,不粘不硬,想不吃第二个是不可能的。
锅边糊锅边糊锅边糊,仙游话叫“拐耍”。
锅边糊的制作工艺不难,磨了米浆在煮着汤的滚烫的锅边绕烙米浆,让米浆受热后成薄片状,再用锅铲铲下备用或直接烩入已煮好的料汤里,料汤所加入的食材各家不同,有青菜、青干(小虾米)、肉、海蛎、鸡蛋、炸花生米等,传统锅边糊,最具特色的营养早餐,口感润滑,味道鲜美,易消化。
锅边糊卤套肠卤套肠套肠是使用猪小肠和面粉、辣椒面等制作的一种美食,外观颜色红似火腿。
卤好的套肠外香里嫩,肥而不腻,味道麻辣咸香,而且容易保存。
可以用来炒着吃或蒸着吃卤套肠鸡卷鸡卷鸡卷是仙游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也常用于宴席之上。
将碎瘦肉,加上香菇、虾仁、尾梨、冬瓜条、五香、胡椒等佐料,用猪的网油裹卷,切成半寸左右的圆粒状,油炸成焦黄色,趁热沾上酱醋,酥脆香甜、五味俱全。
鸡卷可称得上是一种方便熟食,便于携带,其特点是色泽金黄,酥脆鲜香,甜中带咸,清爽可口。
鸡卷水龙水龙仙游有一道鲜嫩多汁的传统小吃——豆腐丸。
在仙游,因豆腐丸的发音叫“嘴棱”,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当地的百姓就称它为“水龙”。
一口咬下丸子,豆腐夹杂着肉末的香汁从丸中溢出,外皮的豆腐香味,配上馅里的肉末、虾皮和紫菜,集精华于一身的豆腐丸,真可称得上味美鲜香水龙大肠炝大肠炝大肠炝,是仙游人的传统特色美食。
顾。
煮熟的大肠炝色泽微黄,黄中透白,稠乎乎的甚是好看。
莆田风俗做红团作文
在闽南地区,做红团是迎接新春的一种重要传统习俗。
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这几天,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亲朋好友相聚制作红团,其乐融融,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制作红团的步骤繁琐而不简单。
首先需要准备上等的糯米粉、芝麻、白糖和红糖等材料。
腌渍糯米粉需要悉心照料,时间太长会发芽,太短则无法完全浸润。
然后是反复揉搓,直到糯米粉变得细腻柔软,方能制作成各种造型可爱的团子。
在蒸煮的过程中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完成后,红团的外表晶莹剔透,馥郁甜美的香气让人无法抗拒。
一口咬下,柔软的米汁和香喷喷的糖浆在味蕾上散开,顿时让人欲罢不能。
在这样温馨的氛围中,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分享着美食的乐趣,过年的气氛渐浓。
做红团不仅是年俗的延续,更蕴藏着团圆吉祥的文化寄托。
红团象征着家的温暖、友谊的纽带和团圆的祝愿。
当红团出锅时,一家人一起品尝分享,亲人朋友同乐相聚,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温馨。
这个极具代表性的闽南风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彰显了莆田人重视家庭、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
莆田节日习俗有什么莆田节日习俗有什么精选莆田民俗是莆田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是莆田人民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和生活磨练而积累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一种充满智慧和经验,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莆田节日习俗,欢迎阅读。
莆田节日习俗有什么篇1春节是兴化民间最大的节日,远在异乡的亲人大都回乡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活动为时五天,俗称“五日岁”。
其习俗是:午夜过后,家家燃放鞭炮,叫“开正”。
早家家以线面、“福饭”(干饭)祭祀祖先;祭毕煮线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寿绵长”。
吃线面时第一口不喝面汤,俗语有“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
吃面后,亲邻戚友间互相拜年,主人以红桔、瓜籽、糖果、“寿面”饷客。
是日,人们纷纷到城镇,或到山村游览名胜,叫做游春。
是禁忌日,人们不敢互相串门。
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陷城,莆人被杀者众多,至正月初一贼始退,逃难的人们返家收殓遭难亲友,串门的都是吊丧之人,因此,此日就成为不吉利之日,忌往来。
不过凡初一到过的,不犯此忌。
因初一、初二两天闭井门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开井门汲水。
开店铺的生意人于此日早也鸣炮开门营业。
新嫁女在这天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
在仙游,这天还是“做十”日,祝寿亲友络绎不绝。
祝寿的礼品一般有线面、鸡蛋、炮烛(女的“做十”要加花粉)、布料、鞋帽、中堂等,数量多少有一定的讲究。
晚上做“大岁”。
此俗同源于倭寇窜犯兴化,百姓逃难,没有在家过“岁”,翌年初一回到家里,收葬遇害亲友后,于初四补过“除夕”,俗称做“大岁”。
在仙游则是初五做“大岁”。
初五如同初一,早饭每人一碗面,然后去游春或探访亲友。
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也是古时民间社鼓的结束日(社鼓自十二月十六日起)。
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超过春节,且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原因是各村的时间不同,最早的初八,最迟的正月廿九日)。
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们抬菩萨偶像行傩。
莆田风俗文化研究报告莆田风俗文化研究报告引言:莆田位于中国福建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本研究报告将重点探讨莆田的风俗文化,包括莆田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旨在加深对莆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莆田传统节日1. 清明节:莆田的清明节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样,除了前往祭扫祖先的墓地外,还有举行传统舞蹈表演、绕墓游行等活动。
此外,莆田还有独特的清明包粽子的习俗,人们会将包好的粽子供奉给祖先。
2. 元宵节:莆田的元宵节庆祝活动主要包括灯笼展览和猜灯谜等活动。
莆田人特别喜欢制作各种各样的灯笼,美丽的灯笼挂满了街头巷尾,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二、莆田民俗活动1. 船山花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莆田都会举办盛大的船山花灯活动。
届时,人们会将花灯放置在竹竿上,点亮花灯后举行舞狮、舞龙等表演,同时市民们也会穿上民族服饰,唱歌跳舞。
2. 过年扎蛹:蛹是莆田人过年的传统食品之一,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扎蛹。
蛹制作工艺繁复,需要将米搅碎、蒸熟后,用纱布包好,再进行蒸制。
这种传统食品,不仅有浓厚的乡土味道,还寓意着美好的祝福和丰收的希望。
三、莆田饮食文化1. 粉面点心:莆田特色小吃以粉面点心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莆田饼。
莆田饼有许多种类,如苏有庆饼、青红丝饼等,口感酥脆、香甜可口。
2. 土鸭炖蛋:莆田的土鸭炖蛋是一道颇具特色的传统名菜。
用细砂锅煮制的土鸭炖蛋,有鸭肉的鲜嫩以及蛋的细腻,汤汁鲜美。
这道菜品不仅味道独特,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结论:莆田的风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和饮食文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莆田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同时,这也为莆田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发扬莆田的风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莆田这座美丽的城市。
非遗文化|莆仙习俗莆田发布2018-08-21 10:50:28导读: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
佛家称为盂兰盆节,道家则把七月十五日地官的诞辰日,称为中元节,也叫“鬼节”;在民间,莆仙百姓俗称为“七月半”。
節日由來道教有三官之说,就是天官尧、地官舜及水官禹,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是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是地官生日,这一天可赦免亡魂的罪。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水官生日,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道教所称的三官大帝,是主管人间祸福的三个神灵,他们各有当令轮值的日期。
据说,每年七月半这一日是地官轮值来到人世,考察和判定人间善恶的日子。
因此,在中元节民间有祭拜地官、祭祀祖宗和普度亡魂的风俗。
拜祭地官是尊奉神灵,祭祖是为了尽孝,普度是为仁义,其基本内涵是民间百姓寄托对祖先的追念和哀思。
莆仙习俗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尝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
——莆仙民谣莆仙中元节前,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十二,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用糯米磨浆加“金水”蒸成的粿。
(“金水”实际上用干稻草、干黄豆枝叶烧成灰,冲水过滤后形成含碱的水)。
因为蒸出来的粿,颜色金黄,所以称这种食物为“金粿”。
还制作“宝糕”,其以冬米舂细、过筛、拌上白糖,放置模具上压实后,置于蒸笼中蒸制而成。
“金粿”和“宝糕”都是中元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
农历七月十三和十四,已出嫁的女子,如果娘家父母双亡,或一方亡故,要领夫婿携儿女回娘家哭奠“送纸”,第一年开始的称为“送头年纸”,其祭品有果品、猪蹄、金粿、“宝糕”。
随着科技与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以传统纸质为基础的冥纸产品与时俱进。
人们选用各式各样的新式祭品来祭奠,以悼念先人表达怀念之情。
娘家收礼之后要酌情回礼,如回赠红灯笼、碗、婴儿坐用的“车椅轿”等礼品,让女儿挑回家寓意添丁发财,生活幸福,故叫“挑来挑去”。
农历七月十五为主祭日,也称“祭公妈”。
这一天,全家齐聚一堂,共祭祖先。
莆仙民间“点心”习俗
“点心”是指饭前或饭后的小量餐饮,其种类丰富多样。
在莆仙民间,“点心”成为司空见惯的一种小吃。
但是,莆仙人所说的“点心”有着特殊的意义,包含一种亲友之间来往的礼仪行为。
一般说,人家要到亲戚、朋友家登门造访,主人就得客客气气地招待喝茶,或吃水果、瓜子等。
这样主人还觉得招待不周,特地去煮“点心”,通常是煮线面、米粉,或者是鸡蛋、鸭蛋、汤圆等等。
可是客人必须接受主人的盛情厚意,肚子再饱,也得坐下来品尝几口,表示有礼貌接受对方的礼仪。
其间,主人不时手持筷子往客人碗上挤压,并口口声声说“要吃干净”、“都给吃掉!”、“别客气,路子这么远,肚子会饿的……”,客人总觉得尴尬,难为情。
一会儿,客人放下筷子,离开桌子。
这时主人手忙脚乱,硬要客人再吃几口。
客人大概只吃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点心”碗上面的花生、紫菜、肉类、青菜、黄花菜等等,只吃一点点,不敢全给吃光,唯恐不礼貌。
这时,主客磨蹭了一阵,最终主人还得把点心端到厨房里,放在锅子里,待客人走后,端给孩子吃,孩子们喜出望外,虎囵吞枣,吃得津津有味。
称为“吃福余”。
主人煮“点心”,亦有煮蛋。
一般煮四个,客人只吃两个,剩下一半,表示客气,肚子再饿,亦不能给吃光。
莆仙民间叫“留碗底”,这并非嫌煮不好吃,是一种礼貌行为。
煮“点心”时,如果是男的客人,主人还得备有酒。
以前农村一般家庭,一年煮“点心”多达上百碗,表明来往多、客人多、门庭若市。
这从某种意义来说,说明主人好客,朋友广通四面八方,交友多外交好,视为一种光荣。
过去,人家请来医生登门诊病,也得煮“点心”,主人要煮米粉。
因为米粉煮熟后脆弱、松软,意为“脆脆葱”。
亦就是说,医生给病人看病,药到病除快带康复。
春节期间,煮“点心”必须煮线面或打面、机面,意为长寿,情意绵绵;亲人祝寿,煮“点心”一定要线面。
人家孩子考上大学,将要动身远行,或者青年人应征参军入伍,亲人煮“点心”表示祝福,应当煮蛋汤,表示顺利圆满。
人家建造房子,或者装修、做家具等,雇泥匠、木匠,下午三点许,必须煮“点心”给工匠吃。
这种情况就灵活,线面、打面、粉面、米粉、白米果等均可以。
工匠们重体力劳动,下午“点心”当作饭用,一般都吃完,还得再打半碗。
近年来,人家雇工匠做工,备有“点心”充饥,通常是馒头、糕点、面包等之类。
人家华屋落成,主人煮线面一碗,称为“炉归面”,即工程竣工“点心”。
莆仙人妇女分娩坐月里,每天要多餐多饮,称为“九十砂锅,一百八十碗”,就是说一天要三餐三“点心”。
有的人贪吃懒惰,被人家唾弃,骂其“三顿吃,四顿点心”。
其实,一般的人一天三餐就足够,除非晚间忙碌工作加班,吃个“点心”。
现在街道上有许多摆摊夜宵,就专给那些夜间工作加班的人提供餐饮服务。
据说,夜间吃点心会导致加重胃肠消化负担,工作到十点左右休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许多胃病的人,就得少
吃多餐,成为习惯。
农村农忙期间,农民们劳动强度增大,体力消耗,除三餐之外,还得加上“点心”充饥。
这种农忙“点心”就随人家的方便,品种多样,有的甚至将午餐的剩饭再煮熟,就当作“点心”,比较简易,以吃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