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实习七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17
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训指导书目录实训一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 2 实训二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方法 3 实训三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观察 4 实训四细菌涂片标本的制作和革兰染色法 5 实训五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6 实训六细菌接种法7 实训七细菌生长现象及代谢产物观察8 实训八细菌的分布检查10 实训九消毒灭菌试验11 实训十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法12 实训十一药物的无菌检查与杂菌总数的测定13 实训十二免疫学基础实验14 实训十三免疫学应用实验15 实训十四病原生物: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的观察与鉴别16 实训十五病例分析讨论:常见细菌、病毒和人体寄生虫18实训一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一、实训目的了解实验课程目标、要求,遵守实验室规则。
二、实训准备多媒体、PPT、工作服、准备用物。
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一章微生物概述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注意自我保护,初步建立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穿好工作服,参观实验室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 总分实训二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方法一、实训目的初步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二、实训准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大肠杆菌烘干标本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一章微生物概述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注意自我防护,初步建立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实操,观察标本并绘出镜下图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实验指导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室规则实验一一、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和保护法(操作)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观察(示教)三、细菌涂片和革兰染色法(示教)实验二一、培养基的制备原则和培养基种类介绍(示教)二、细菌接种法三、细菌的生长现象及代谢产物的观察(示教)实验三一、空气、咽喉部细菌的检查(操作)二、常用消毒灭菌器和滤菌器(示教)三、紫外线杀菌试验(示教)四、皮肤消毒试验(操作)五、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法,示教)实验四一、免疫细胞二、豚鼠过敏反应(示教或观看录像)三、抗原抗体反应四、常用生物制品(示教)实验五一、化脓性球菌二、肠道杆菌及其他细菌实验六一、病毒包涵体的观察(示教)二、乙肝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观察(示教)三、螺旋体、立克次体形态观察(示教)四、真菌形态和培养物观察(示教)实验七一、蠕虫成虫、虫卵及幼虫形态观察(示教)二、中间宿主标本观察(示教)三、粪便中寄生虫检查实验八医学原虫形态观察(示教)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基础实验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一、实验目的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基础实验是本课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有关的基础操作技能和无菌技术,建立无菌观念;通过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室规则(一)进入实验室要穿工作服,离开室前脱下并折放好,工作服要经常清洗,保持洁净。
(二)非实验室必备的物品不准带入实验室。
带进实验室的必要教材和文具,要远离操作部位。
(三)实验室内绝对禁止饮食、吸烟或舔铅笔等。
(四)实验室内保持肃静,禁止谈笑和高声说话,以利集中精神完成实验操作。
(五)凡具有传染性的培养物、带菌材料、动物、器具等,均按要求处理,不得随便乱放或用水冲洗。
实验室内的任何物品不得携出室外。
(六)实验中一旦发生意外,如划破皮肤,细菌污染实验台、地面、手或衣物时,应该及时报告老师,按有关程序妥善处理。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本实验旨在探究一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致病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菌株、培养基、实验动物等。
2. 实验方法:将病原微生物菌株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使其增殖。
然后,将培养好的病原微生物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观察其致病效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制有着密切关联。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详细描述与分析:1. 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能够迅速增殖。
其生长速度与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温度以及pH值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有所差异,这可能与培养基中的成分有关。
2.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通过将病原微生物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我们观察到不同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致病效果各异。
一些病原微生物能够迅速侵入宿主细胞并繁殖,导致宿主组织受损;而另一些病原微生物则通过释放毒素或激活宿主免疫系统来引发疾病。
这些致病机制的差异可能与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性有关。
3. 宿主的免疫反应: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实验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一些实验动物能够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从而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然而,有些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改变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逃避免疫反应,导致感染持续存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致病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耐药性以及宿主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
一、实训目的本次病原微生物实训旨在使学生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培养特性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学知识水平,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病原微生物基本概念及分类- 通过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定义、来源、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使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蠕虫等。
2.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3.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特性- 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接种方法、培养条件等。
- 观察不同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了解其培养特性。
4. 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
- 学习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如革兰氏染色、形态观察、生化试验等。
- 学习病原微生物的药敏试验,了解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5. 实训操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以下实验操作:1. 细菌的分离纯化及形态观察2. 真菌的分离纯化及形态观察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4. 病原微生物的药敏试验五、实训过程1. 病原微生物基本概念及分类- 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讲解等方式,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
- 结合实验教材,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分类方法。
2.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3.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特性- 学习培养基的配制、接种方法、培养条件等。
- 观察不同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了解其培养特性。
4. 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植物病害问题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提高学生对植物病原的认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植物病理学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6月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植物病原实习。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症状及病原物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植物病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服务。
三、实习内容1. 野外观察:实习期间,我们前往多个农田、果园和蔬菜基地,观察植物病害的实际症状,了解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2. 病原物采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采集植物病害标本,并掌握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3.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病原物进行镜检、培养等实验,鉴定病原物的种类。
4. 病害防治:了解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四、实习过程及收获1. 野外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了多种植物病害,如水稻纹枯病、玉米锈病、番茄叶霉病等。
通过观察,我们掌握了病害的症状特点,了解了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2. 病原物采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采集植物病害标本,并掌握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分离出多种病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等。
3. 实验室分析:在实验室,我们进行了病原物的镜检、培养等实验,鉴定出多种病原物。
通过实验,我们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植物病原的认识。
4. 病害防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这为我们今后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五、实习体会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植物病原知识。
2.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实习让我们认识到,植物病害问题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巧研究总结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病原生物学实验作为这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病原生物的特性、诊断疾病以及研发防治策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长期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技巧,本文将对这些技巧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实验前的准备(一)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在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前,首先要确保实验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在培养细菌时,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并对培养基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
对于实验动物,要选择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的个体,并在实验前进行适当的饲养和适应环境的处理。
(二)实验仪器的校准与调试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常用到各种仪器,如显微镜、移液器、离心机等。
在实验前,必须对这些仪器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比如,显微镜的镜头需要清洁和校准,移液器的刻度要准确无误,离心机的转速和离心时间要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设置。
(三)实验环境的控制实验环境的条件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控制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为实验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二、实验操作技巧(一)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技巧之一。
在进行微生物培养、接种、取样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例如,在打开培养皿或接种环时,要用火焰对其进行灭菌;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手或其他物品接触到无菌区域。
(二)涂片与染色技术涂片和染色是观察病原生物形态结构的常用方法。
涂片时要均匀地将样本涂抹在载玻片上,避免出现太厚或太薄的区域。
染色时要选择合适的染色剂,并严格控制染色时间和温度,以获得清晰、准确的染色结果。
(三)微生物培养技术微生物培养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如培养基的种类、温度、氧气需求等。
在培养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记录并分析。
一、实习背景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重要课题。
为了提高自身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我参加了病原微生物实习。
本次实习主要在学校微生物实验室进行,通过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理论、实验操作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使我受益匪浅。
二、实习目的1.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理论,了解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点。
2. 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和实验操作技术。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内容1. 病原微生物基本理论的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听课和讨论,掌握了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形态、染色、培养、鉴定和致病机制等基本理论。
2. 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
具体包括:(1)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学习使用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2)病原微生物的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方法对分离到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
(3)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学习使用普通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等培养基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
(4)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操作:学习无菌操作、消毒、灭菌等实验操作技术。
3.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包括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抗体检测等。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习,我对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验技能方面:实习期间,我掌握了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和实验操作技术,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思维方式方面: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团队合作方面: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实习建议1. 加强病原微生物基本理论的学习,为实习和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背景介绍病原生物学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导致生物体或其一部分受到感染或疾病的生物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和探索愈加深入。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掌握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我们需要开设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设计实验内容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是病原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病原微生物样品:在安全、洁净的条件下收集不同来源的病原物样本,如体液、组织、食物等。
2.微生物的分离与富集:将病原物样本在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和富集,筛选出目标病原微生物的单个菌落。
3.微生物的鉴定:根据微生物形态、生理特性、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确定目标微生物的种属、亚种或血清型等。
实验设备和材料1.培养箱、显微镜、平板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无菌纱布、无菌培养棉签、病原物样品、试剂等。
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消毒培养箱、准备培养基、取不同来源的病原物样品,无菌操作。
2.分离鉴定:采用各种常规和特殊的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的稀释、涂布和孵育;根据不同菌落形态、染色反应、氧要求、生化反应等特性,进行分离鉴定;通过PCR扩增、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目标微生物。
实验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法、实验室安全和个人防护等相关规定,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2.严格遵循实验室消毒、无菌和污染防止等规定,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根据实验要求精确配制和处理培养基,保证微生物的稳定性和生长特性,以达到实验目的。
实验教学效果通过病原生物学实验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提升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实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总结病原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病原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的实验教学设计,希望能对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3. 培养无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
4. 学习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增强防护意识。
二、实验原理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类、动物和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本实验通过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显微镜、接种环、培养皿、移液器、酒精灯、无菌棉签等。
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血琼脂、革兰染色液、芽孢染色液等。
3. 实验样本:粪便、尿液、痰液等。
四、实验步骤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1)将实验样本分别接种于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平板。
(2)将接种好的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观察培养结果,挑选可疑菌落进行进一步鉴定。
2.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1)将可疑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中。
(2)将接种好的肉汤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观察肉汤的变化,如浑浊、沉淀等。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革兰染色:取一小段肉汤培养物,滴加革兰染色液,观察菌体染色结果。
(2)芽孢染色:取一小段肉汤培养物,滴加芽孢染色液,观察菌体染色结果。
(3)生化试验:根据革兰染色和芽孢染色结果,选择相应的生化试剂进行试验,观察菌落的反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结果显示,在粪便样本中分离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2.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在37℃恒温培养箱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呈现浑浊现象。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革兰染色: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2)芽孢染色:革兰阳性菌芽孢呈无色或淡紫色,革兰阴性菌无芽孢。
(3)生化试验:根据革兰染色和芽孢染色结果,进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为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为大肠杆菌。
六、实验讨论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是病原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实训授课对象:生物专业学生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本形态、染色方法、培养特性等基本知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染色、培养等实验操作技能。
3.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病原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2. 染色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3.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特性。
教学难点:1. 显微镜观察技巧。
2. 染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
2.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培养皿、接种环等实验器材。
3. 病原微生物样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及其危害。
2. 提出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二、基本操作演示(20分钟)1. 教师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包括取镜、对光、调焦等。
2. 教师演示病原微生物的染色方法,如革兰氏染色、姬姆萨染色等。
3. 教师演示病原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等。
三、学生分组实验(5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进行染色、培养等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四、实验报告撰写(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 教师检查实验报告,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和实验结果。
2. 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熟练。
3. 团队协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精神。
课后作业:1. 复习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方法。
教学反思:1. 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