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传统民居空间特色——庭院、轴线、重复千千万万座中国居民几乎没有一座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他们又都包蕴着类似的统一的空间特点与空间精神,表达出一种不同于域外居民的神韵。
它不仅与砖石体系的西欧民居不同,与拱券体系的中东居民不同,就是与中国类似的同样应用木构架体系的日本居民也不相同。
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居民空间特色呢?我个人认为庭院、轴线、重复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经常运用的构图规律,是造成全国从南到北众多民居统一风貌的主要因素,也是中国民居最显著的空间特色。
(一)庭院除了西南地区应用干阑建筑体系的少数民族建筑采用单幢建筑以外,全国各地民居皆是以建筑围合成院落的形态出现。
庭院也是生活使用空间,在庭院里可以安排生产、起居、用餐、休闲、储藏、晾晒等多项用途,与室内空间共同构成统一的生活使用空间。
即使在建筑空间不足、房屋间数少的情况下,也要用围墙界范出院子来,如各地的一合院、两合院等。
假如我们把房屋内部的空间称之为“实体空间”的话,则房屋、围墙围成的无顶院落即可称之为“虚体空间”,虚空间的使用价值并不逊于实空间可直接通天接地,藏风聚气,承接阳光雨露,繁殖植物花木,是更具有生态性的空间环境。
由于围合的情况不同,庭院的形式是多样的(图4-121、4-122)。
最多见的当然是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合院,每面约有三间面阔大小(图4-123、4-124、4-125、4-126)。
三西、陕西一带喜欢建造狭长的窄院,正房只不过三间,无耳房。
院落瘦长(图4-127、4-128)。
假如厢房超过五间长度,还可在院中加设矮墙、牌楼门或垂花门,形成前后合院(图4-129、4-130、4-131)。
西南地势复杂地区往往分台设屋,院内有凳台的较长踏步及上下台明,这种庭院别有风貌,而南方气候炎热,为避免阳光直射,设计的庭院较小,加之多用楼屋,更显天井狭小,类如井口,可以称这种庭院为井院(图4-132、4-133、4-134)。
四合院的四角耳房部分与厢房山墙间可形成更小的院落,可以称之为角落(或漏角天井)(图4-135)。
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与院落规划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来都以庭院与院落规划而著名,这种规划方式在设计中融合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审美价值。
庭院与院落的规划不仅影响着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空间组织,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庭院与院落规划的特点以及其文化意义。
一、庭院与院落规划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与院落规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重视空间序列:庭院与院落规划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和序列性。
通常,建筑物的主入口连接着外部的大门,之后是连续的院落与庭院,呈现出由外到内的递进感。
每个院落之间通过门、廊、厅等空间元素进行连接,形成了连续而有序的空间序列。
2. 注重景观的设置:庭院与院落规划充分考虑环境和景观的因素。
建筑围合的庭院通常布置着花草树木、假山水池等自然元素,营造出宜人的氛围。
同时,透过庭院与院落的开窗与门洞,可以将外部的美景融入到室内,使得整个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3. 遵循人类尺度:庭院与院落规划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庭院与院落的尺度通常适合人类活动和休憩,营造舒适的空间氛围。
此外,科学合理地设置庭院与院落,能够增加自然光线的引入,改善通风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体验。
二、院落规划的文化意义庭院与院落规划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情趣。
1.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庭院与院落规划体现了中国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在院落规划中,人的活动和需求被极大地尊重和重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平衡,使得人们在庭院与院落中得到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2. 集聚亲情、友情的空间:庭院与院落规划提供了一个亲情、友情集聚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庭院与院落往往是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共聚的地方,是交流互动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院落中品茶谈笑,共度时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 体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庭院与院落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的“隐逸”和“退藏”。
中国古代民居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民居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设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
特点。
以下是中国古代民居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
1. 结构严谨:古代民居的结构非常注重平衡和稳定。
房屋主要
由柱子、横梁和屋顶构成,其中横梁和柱子的结构设计使得房屋能
够承受重压,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 利用环境:古代民居的设计非常注重结合自然环境。
建筑师
会利用地势、风向和阳光等因素,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例如,
南方的民居多朝向南方,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通风。
3. 象征性设计:中国古代民居的设计经常融入象征性元素。
例如,屋顶的形状和装饰物可以传达家庭的身份和地位,对家族荣耀
的表达。
4. 空间布局:古代民居的空间布局一般以庭院为中心,主要由多个房间围绕而成。
庭院不仅可以提供通风和采光,还是家族活动和社交的场所。
5. 适应气候: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变,古代民居的设计非常注重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例如,北方的民居通常采用四合院的布局,庭院可以形成隔离寒冷和提供通风的效果。
总之,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设计特点充分体现了环境适应性、文化传承和功能性的要求。
这些设计特点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分析与继承作者:闫国艳尹守军李云生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9期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内向性的庭院空间布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生态哲理、文化内涵及功能作用,为现代住宅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价值;继承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27-01一、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哲理与文化内涵(一)哲学思想我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发展历史悠久,其显著特点是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围合、对外封闭的空间布局。
这种独特的“庭院文化”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
它在营造过程中顺法自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非常节约资源,巧妙地综合利用这些资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二)礼制观念我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布置形式也受到儒家“礼制”伦理观念的影响。
如民居中规整的长方形平面表现出一种天然的方向性,主座朝南、强调中轴线、门堂分立等都是在“礼制”上体现出来的严格的组织层次、内外上下秩序,是社会精神的物质外延。
(三)空间布局我国传统民居非常注重“庭院”的空间布局,并形成以庭院为核心的建筑群体组合。
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是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的体现。
各个庭院往往通过门进行连接,庭院之间形成空间的对比与转换(大与小,收与放,开与合,行与止),也形成空间的分隔与引导,空间的扩展与界定。
同时,庭院空间的形态、比例,空间的光影,空间的划分,空间的先藏后露,空间的闭合与通透等变化,使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动人,为空间增添了层次感和丰富感,形成引人人胜的空间境界。
(四)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民居包含着普通大众的情感,即所谓的“情态”,它指民居聚落环境和民居建筑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充满着人情味和有着宜人的尺度,它更多地表现为精神层次的东西,然后依附于实实在在的环境和建筑之中。
四合院的建筑空间与造型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具有独特的空间布局和美学造型,被誉为东方建筑之美的代表。
四合院的建筑空间是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中心庭院是其核心,围合的建筑物则分布在四周。
这种空间布局在功能性和美学性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四合院的造型也是其独特之处。
四合院外观呈现出方形或长方形的形状,屋顶多采用挑檐或歇山式,线条简洁流畅,富有节奏感。
四合院内部的装饰也非常精美,常常以木雕、砖雕、石雕等形式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合院的建筑空间和造型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也开始得到重视和保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形容古代院落精美别致的古代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风貌。
古代院落的设计精美别致,融合了建筑、园林和艺术的元素,充满了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下面将从设计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装饰艺术等方面,详细描述古代院落的精美别致之处。
古代院落的设计布局精致考究,注重对称均衡。
院落通常分为前厅、中厅、后厅三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内外两个院落。
前厅为宾客接待区域,一般设有门楼和大殿,廊庑高大宽敞,石狮、石马等石雕工艺点缀其间,使整个前厅显得庄重肃穆。
中厅是居住区域,包括正厅、客厢、卧室等,房间通常朝南朝阳,光线充足。
后厅通常是主人娱客之所,设有花厅、假山、池塘等园林小景,使整个后厅显得雅致宜人。
这种分区分功能的设计布局不仅满足了不同空间使用的需要,同时也使整个院落在视觉上更加和谐。
古代院落建筑风格独特华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古代建筑注重纵横对称,强调整体感和尊贵气息。
建筑常采用木质结构和飞檐斗拱,屋顶多为斗拱式和砖雕式,屋角上矗立着齐整工整的砖雕飞檐,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
古代院落的墙体由斗拱承重,砖石嵌筑技术高超,墙上常见瑞兽、花鸟和神话人物等图案、雕塑,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不论是建筑结构还是装饰细节,都表现出一种华贵和精致。
古代园林景观是古代院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落精美别致之处的重要体现。
古代园林以山水为基调,强调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的结合。
由于受地理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古人常常模拟自然山水景观,用园林艺术表现出山水的特点。
在古代院落中,常见的园林景观有假山、池塘、廊榭、亭台、石桥等。
假山通常以青石和黄石为主,手工堆砌出各种形态的山石,形成奇特的山水景观。
池塘常常是中式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池水清澈莹澈,搭配着青石池沿和曲桥,使整个院落景色宜人,如诗如画。
廊榭、亭台等是院落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设计精巧独特,可以尽情欣赏庭院风景和感受自然的气息。
古代院落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讲究讲究细节和寓意。
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岭南传统民居是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岭南传统民居被取代或改建,这对于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研究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不仅有助于了解岭南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还可以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反映了岭南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
通过深入分析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可以揭示岭南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他们对家庭生活的期望和需求。
这对于挖掘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将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给后代,推动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对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建筑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岭南建筑文化。
通过研究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可以揭示其在历史演变中的变迁轨迹,进一步认识岭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研究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可以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融合与创新,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和交流。
通过深入研究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可以促进岭南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和文化体验,同时也为学术界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参考依据。
1.3 研究意义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岭南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促进岭南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传播和弘扬。
了解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岭南古代建筑文化,进而认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研究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可以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建筑设计的思路和手法。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解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理解与追求的产物。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构造方式、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
传统民居建筑在结构上充分考虑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
其建筑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四合院、庭院式住宅、楼房等。
同时,传统民居建筑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非常注重,以木材、砖石、泥土等天然材料为主,既环保又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还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建筑的布局、装饰到建筑构件和细节的处理,无不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传统民居建筑中常见的雕花、彩绘、石刻等装饰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通过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首先,在引言中,将概述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正文部分将包括两个主要的分节。
第一节将探讨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发展的时间和背景环境。
第二节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其中包括建筑形式、结构特点、材料和装饰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特点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郑鑫邸芃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
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空间形态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
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
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图1 关中传统民居示意图·413··414· 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以改善院内小气候,并节约用地。
这就形成了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如图1),整个窄院空间更加封闭紧凑,向心力强,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
探索中国传统民居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与风格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本文将通过探索中国传统民居,介绍其设计与风格。
从传统民居的整体布局、建筑材料、居住功能等方面来展开论述,以期让读者对中国传统民居有更深入的了解。
1. 传统民居的整体布局中国传统民居的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核心,以进深式庭院为特征。
从外围到内部,按照大小、高矮、密度依次降低,形成了明显的空间序列。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民居由前门、庭院、正房和厢房组成。
前门是建筑物的入口,庭院是连接前门和正房的过渡空间,正房用于居住和接待客人,厢房则用作储物或做其他用途。
2. 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以木料为主,常用的材料包括檐板、枋梁、梁柱等。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此外,中国传统民居还常常使用灰泥和青砖进行装饰,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和耐用。
3. 传统民居的居住功能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设计了多种功能区域。
正房一般通过前庭院与外界相隔开来,可以保护居住者的隐私。
正房内部主要包括客厅、卧室和书房等功能区域。
客厅用于接待客人,卧室则是主人休息的场所,书房通常是学习和工作的空间。
此外,厢房常常被用作贮存杂物或者临时住所。
4. 传统民居的风格中国传统民居的风格多种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民居风格各具特色。
北方民居一般比较严谨、庄重,注重对抗寒冷的设计,如多采用暖色调的装饰。
南方民居则注重通风性和舒适性,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设计有很多花纹和精美的雕刻。
此外,中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居民也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民居风格,如藏族的藏式宅院和壮族的木结构楼房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与风格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生活的智慧和追求。
通过探索中国传统民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且对现代建筑设计有所启发。
这些传统民居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下去。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庭院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庭院设计风格多样,各有特色,下面就来总结一下几种常见的庭院设计风格。
一、中式庭院中式庭院以自然、和谐为设计理念,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和景深。
庭院中常见的元素有假山、水池、亭子、廊架等。
中式庭院注重对称美,植物选择上多采用松、竹、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
中式庭院的特点是浑然天成、幽远空灵,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二、日式庭院日式庭院以简约、自然为特点,强调空间的留白和对景。
庭院中常见的元素有石灯笼、枯山水、草坪、苔藓等。
日式庭院注重线条美,植物选择上多采用枫树、樱花、杜鹃等具有日本特色的植物。
日式庭院的特点是简练而精于细节、禅宗意境,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受。
三、英式庭院英式庭院以浪漫、优雅为特点,强调空间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庭院中常见的元素有花坛、喷泉、雕塑、草坪等。
英式庭院注重色彩搭配,植物选择上多采用玫瑰、蔷薇、薰衣草等具有英国特色的植物。
英式庭院的特点是天然的图画、自然而优雅、含蓄而高贵。
四、美式庭院美式庭院以整齐大气、结构简单、严谨中带着随意为特点。
设计理念是美式庭院设计中带着美国人自由、奔放的个性,展现出一种自由活泼的纯真朴实。
美式庭院设计包含森林、草原、沼泽、溪流、草地、灌木、参天大树等。
为其营造出自然的温馨舒适感。
五、现代庭院现代庭院以简约、时尚为特点,强调空间的创新性和个性化。
庭院中常见的元素有金属雕塑、玻璃幕墙、水景墙等。
现代庭院注重形式创新,植物选择上多采用造型独特的植物,如仙人掌、多肉植物等。
庭院设计风格的选择应结合地域特点、个人喜好和实际需求。
以下是一些建议:1. 根据地域特点选择风格。
如南方地区,可考虑中式庭院或日式庭院,体现地域特色。
2. 结合个人喜好。
选择自己喜爱的风格,使庭院成为心灵的港湾。
3. 考虑实际需求。
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活习惯等,设计满足需求的庭院。
4. 注重庭院的实用性。
合理布局,使庭院功能齐全,方便使用。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内涵、地域特色、空间布局和功能作用等4个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价值,继承,发展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dwelling houses courtyard with a long history, with important cultural and social valu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olk house yard space on the basis of study, from culture connotation, regional and space layout and function four aspects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courtyard space contains important value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and the desig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courtyard houses, valu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庭院空间经过了几千年民族文化的锤炼,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
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
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中国传统民居详细分析含详细平面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既是生活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民居的设计和布局都非常考究,注重风水和居住者的舒适感。
下面将对中国传统民居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建筑特点、平面布局和功能区划等。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传统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抗震性能。
其次,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如四合院、土楼等,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
再次,传统民居注重空间布局和建筑的适应性。
传统民居通常以院落为中心,形成多个与院落相连接的建筑群,通过小巷和门洞的设置形成完整的空间系统。
最后,传统民居通常采用传统的装饰手法,如木雕、砖雕、瓷砖等,以彰显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层次感。
传统民居通常以院落为核心,院落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并由几栋房屋围合而成。
前院通常是门厅和前堂,用于接待客人和办公。
中院是主要的生活区域,包括卧室、起居室等,中央设有一个庭院,用于通风和采光。
后院通常是厨房和仓库等功能区域,用于存放粮食和杂物。
在院落的四周,还会有围墙和门洞的设置,以形成封闭的空间和保护隐私。
传统民居的功能区划也非常考究。
不同功能的房屋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并通过廊道和门洞相连。
首先,正房通常是主人的起居区域,包括卧室、客厅等,通常是建筑群的最重要的部分。
其次,侧房通常是用于厨房和仆人居住的区域,采用分散分布的方式,以保障厨房的安全和防火性能。
再次,花厅和走廊作为连接正房和侧房的通道,既起到了连接作用,又为主人提供了活动空间。
最后,庭院和花园通常是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种植花草植物,增加居住环境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平面布局。
通过木结构、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装饰手法,传统民居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又彰显了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特点、建筑布局、布局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以庭院式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
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
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1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几千年风格的一贯性,即庭院式布局,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空间的渗透。
在山西、河南的下沉式庭院最早形式的四合院,这些庭院富有较强的人文特点。
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各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传统民居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表明出对自然的土地、水源的尊重及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天地万物的容纳,而且还追求精神上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
四合院所创造“与世隔绝”的气氛,也体现了“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地域特点
各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最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载体。
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不同的民居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
因此,不同地区的民居庭院,也就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3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群体组合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
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
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
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中轴对称、正方位的布局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
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
化等,均限制了建筑完全对称的布局模式,所以许多传统民居庭院布局或通过直线正交形成均衡构图,或转折、局变、错落布置。
丰富多彩的空间变化
一个庭院就是一个空间层次。
各个庭院的连接部分常常是门。
庭院之间形成空间的对比与转换(大与小,收与放,开与合,行与止),也形成空间的分隔与引导,空间的扩展与界定。
主要表现在庭院空间的形态、比例,空间的光影,空间的划分,空间的先藏后露,空间的闭合与通透等变化,使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动人,为空间增添了层次感和丰富感,形成引人人胜的空间境界。
4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功能作用
纵观所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其选址、设计、采光、通风等都不乏对功能的细致思考,也正是为了满足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才出现了众多不同的庭院空间。
改善环境功能
庭院对民居建筑的作用最直接的物质功能体现就是对民居内环境的改善作用,由于庭院围护结构的封闭性,它能有效地阻止室外干扰因素,保持清浙宜人的室内空气质量和安静的环境,同时,也满足了内部空问采光的生活需求。
庭院中种植的草皮、花卉、树木,以及布置的水池等,能改善、调节民居内的小环境,更能使室内空间引入外景,延伸空间,再造自然,符合我国人民“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对风水和小气候环境的重视。
利用民居建筑围护结构的封闭性,室外环境噪声能够被这一外围护结构有效地屏敝,使其达到所要求的标准,也满足了人们生活中的宁静、淡雅、神秘的精神生活需求。
因此,传统民居庭院多采用造山理水,植树栽花的形式,与比例尺度宜人的建筑实体巧妙的融合,使宅居既具有生活气息,幽雅宁静,轻巧亲切,又有浓厚乡土生活和优雅人居环境。
空间处理功能
传统民居的庭院式布局,使庭院成为内外空间的中介与过渡,不仅在组群内部形成了一系列露天的、具有室外空间性质的庭院空间,而且又通过庭院围合面的调节,给这些室外空间以不同程度的内化,使得传统民居建筑既有多样的、引人注目的室内外化的复合空间,又有极具情趣、令人赞叹的室外内化的复合空间,所以说传统民居庭院是多层次、多量度的交织和合成的空间。
景观功能
在庭院空间中和植物、山水和建筑有序的艺术结合,构成一个“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空间,以愉悦人们的感情,陶冶人们的情操,如庭院绿化、假山、雕塑、水池、喷泉等。
使人得到自然美、人工美的艺术享受。
一般来说,每个庭院空间,都应该组织视觉中心,在我国传统庭院中常常以山石、池水、盆景、花木(如松、竹、梅等)、引壁题刻等艺术手段作为视觉中心,这些处理手法都为庭院空间增添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
5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继承与发展
至于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是指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民居的特色和经验,把它运用到今天的新建筑中去。
现代意义上的庭院空间与传统民居的庭院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集合的公共空间。
但是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构成特质仍是值得借鉴的。
按照现代环境空间设计理念,“庭院”的利用,不但要适应地域、气候、环境等特征,还要满足功能、时空、环境、人为的需要,与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巧妙地融合,再现自然,
形成富含人情伦理的庭院空间。
因此,从传统民居庭院空间中的整体布局,平面布置,空间技艺,乡土建材,细部设计中吸取民族地方的内涵,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与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有机地结合,使传统庭院的构成要素继续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传统民居的庭院空间风格和特点得以延续和发展,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点的绿色生态的环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