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96.61 KB
- 文档页数:1
灯盏细辛注射液配合高压氧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急性
发作期
李雪山;杨艳娜;郑永钿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
【年(卷),期】2003(024)006
【摘要】@@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V)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我科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配合高压氧对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662)
【作者】李雪山;杨艳娜;郑永钿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528400;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528400;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528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金纳多注射液配合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50例疗效观察 [J], 雷林;矣平
2.灯盏花素注射液配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35例 [J], 陈小云
3.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J], 肖正文;胡国恒;兰红勤;万冬桂
4.葛根素注射液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 [J], 周红;李红;钟毅;罗翌;刘涛
5.灯盏细辛注射液配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8例 [J], 刘健;邱文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入院标准:1.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
2.门诊治疗无效,需要住院系统诊治。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2019版:A17.0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编码:G45.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以头晕与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二者常同时并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仆倒。
起病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多有年高体虚、饮食不节、疲劳或跌扑损伤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①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摆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等感觉。
部分病人则仅有头晕眼花的感觉。
如病人改变体位(如转头、起坐、翻身等)时更易诱发眩晕,或使之增剧。
劳累、乘车、走路等也可以诱发。
有时眩晕成为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夹杂其他症状与体征。
部分眩晕病人伴有单侧或双侧耳鸣。
②头痛:大约l/3或1/2病例有头痛,主要位于枕部或顶枕部,或局限于颈部,也可放射至双侧颞部,其性质多为跳痛、胀痛。
③感觉障碍如面部感觉异常,有针刺感或麻木感,口周或舌部发麻感,单肢、双肢或四肢可有麻木或感觉减退。
④内脏性障碍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出汗等表现。
2.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分型论治。
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脑部血管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功能障碍所致。
头晕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晕厥、意识障碍等危险情况发生。
目前,针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存在多样性,但其临床疗效尚未有统一的结论。
对于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2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旨在通过对患者选取和分组、观察指标、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效果观察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评估护理干预对该患者群体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护理效果;2.探讨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症状改善情况和复发率等影响;3.分析不同因素对护理效果的干预作用,为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提供依据。
结合相关文献和实践经验,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 正文2.1 患者选取和分组患者选取和分组是临床护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选择符合以下标准的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0岁以上,具有头晕症状超过3个月,且已经明确为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
我们将排除有其他脑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确保研究对象的纯净性。
选取的患者将被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将接受我们规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将接受常规护理。
通过这样的分组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效果,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通过严格的患者选取和分组设计,我们相信本次研究可以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更为有效和可靠的依据,促进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水平的提升。
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效果。
通过严格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并采用系统的观察方法进行效果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针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在讨论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护理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总结认为,针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良好,为该类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的发病机制,并探索更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
本研究结果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临床护理、患者、干预措施、效果观察、结果分析、讨论、总结、研究方向、意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的供血不足或缺血引起的症状。
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是其中一个常见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眩晕、头晕、头痛等症状,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的研究还比较有限,特别是对于护理干预措施和护理效果观察方法的探讨较少。
开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并观察其护理效果,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的背景介绍将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的相关疾病特点、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等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深入了解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及优化。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观察其对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验证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并为临床护理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
联合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梅厚东;刘克万【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年(卷),期】2015(036)005【总页数】2页(P423-424)【关键词】后循环缺血;联合高压氧;疗效观察【作者】梅厚东;刘克万【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05医院高压氧科,安徽合肥200031;解放军第105医院高压氧科,安徽合肥2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5后循环缺血是以眩晕、头痛、失眠、视力模糊,甚则猝倒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也称为颈性眩晕或Barre-Lieou综合征[1]。
目前治疗方法繁多,常规单一治疗远期疗效欠佳,久治不愈、反复发作,易导致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本院于2012-01-2013-12采用联合高压氧治疗该类患者96例,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后循环缺血[2,3],并排除心脑血管性、眼源性、耳源性及颅内病变等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全部患者入组时均对治疗研究充分知情并签字同意,均无活动性出血、气胸、精神异常及氧中毒史等高压氧治疗禁忌证。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
联合治疗组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24~66岁,平均(39.3±9.7)岁;对照组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5~65岁,平均(40.4±4.0)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对照组(1)常规药物治疗: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胞磷胆碱钠及维生素E等药口服;(2)颈椎牵引:选用适宜的坐式颌枕带牵引,嘱患者全身肌肉放松,取坐位,牵引角度为前倾10~30°,牵引质量为5~15 kg,20 min/次,1次/d,10次为一疗程。
1.2.2 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使用芜湖潜水装备厂生产的大型医用高压氧舱(证书编号为CY2003352),加压25 min,稳定压力为0.20 MPa(2.0 ATA),稳压时间为70 min,稳压期间吸管道纯氧30 min后休息,休息期间呼吸舱内空气,休息10 min后再吸纯氧30 min,减压30 min出舱。
高压氧治疗在内科领域的应用一、脑血管疾病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脑动脉粥样硬化症;3、脑梗死(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4、脑出血;5、蛛网膜下腔出血。
高压氧治疗原理:1、增高氧分压、血氧含量,提高氧的弥散量和弥散距离,可以有效恢复缺血半暗区域的细胞功能。
2、降低脑水肿,在200KPa氧下,大脑血流量降低30%,颅内压下降37%.3、促进病灶区域内毛细血管新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4、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有利于昏迷患者清醒,有利于脑干功能恢复。
200KPa氧下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18%左右。
5、降低血黏度,促进血栓吸收。
高压氧能激活机体抗凝血系统,凝血酶原指数、血小板凝聚力降低,红细胞数量减少,全血黏度下降,血浆形成血栓趋向减弱,有利于血栓溶解及血栓形成倾向的抑制.6、提高整体功能,增强细胞吞噬能力。
梗死灶内坏死物须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排泄,梗死灶中心氧分压可降至零,若环境氧分压小于4KPa(30mmHg),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功能降低。
7、减轻再灌注损伤,虽然高压氧下自由基产生增加,但自由基清除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更多。
8、高压氧还可使钙泵功能恢复,减少血栓素等的产生.高压氧还具有控制肺水肿、抗休克、恢复多器官功能的作用。
二、冠心病(一)分型1、隐性冠心病无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2、心绞痛。
3、心肌梗死。
4、心肌硬化。
5、猝死.(二)高压氧治疗指征1、各型冠心病确诊者。
2、可疑冠心病.3、大于40岁,有严重心律失常,或伴有糖尿病或动脉硬化者。
(三)禁忌症1、血压偏高,大于180/110mmHg,药物未能控制者.2、心率低于40~50次/min,药物未能控制者。
3、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黏液瘤、室壁瘤、乳头肌功能失调、重度瓣膜疾患、梅毒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心脏肿瘤等。
(四)下列情况慎用1、严重心律失常而无相应处理措施者。
高压氧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高丹【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高压氧以及局部亚低温联合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将2013-07—2014-08在朝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在给予所有患者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局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应用NIHSS量表对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
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给予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高压氧联合局部亚低温进行治疗,疗效确切。
【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年(卷),期】2016(025)003【总页数】2页(P264-265)【关键词】高压氧;局部亚低温;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神经功能缺损【作者】高丹【作者单位】122000 朝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具有病情重、发病凶险、预后效果不理想的特点。
相关文献指出[1],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死亡率为25%,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健康,因此,这种疾病应该获得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对这一疾病进行深入研究,以减少这种疾病带给家庭、社会的负担。
现将2013-07—2014-0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以探究高压氧以及局部亚低温联合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3-07—2014-0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已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有所了解,且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