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一组症状。
其诊断主要基于以下标准:
1. 症状:患者出现以下症状之一或多个:持续或间歇性头痛、颈痛、眩晕、视物模糊或双重、耳鸣、眼花、四肢无力或麻木、站立或行走困难等。
2. 体征:患者可能出现以下体征之一或多个: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一侧或双侧瞳孔变化、颜面、上肢或下肢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等。
3. 临床特点:患者发作性症状与颈部活动或头部姿势相关,比如头转动、颈伸展等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4. 影像学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
可以显示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如动脉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等。
5. 额外检查:如超声多普勒检查、血管造影、脑电图(EEG)、
眼底检查等可用于进一步确认诊断。
以上是常用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具体诊断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若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疾病概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耳鼻喉科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
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厥证"等范畴。
其病机常与血虚血滞,夹痰上扰,气机受阻有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机制①颈椎骨质病变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强直、椎间盘突出、颈椎脱位、颈椎结核及外伤等,压迫椎动脉使管腔狭窄。
颈椎骨质病变还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百反射性收缩,使血管痉挛、变细、血流量减少。
②椎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之一,动脉内粥样硬化病变多阻塞管腔,引起血流量减少,一侧椎动脉阻塞另一侧椎动脉通畅时,尚可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可不发生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双侧椎动脉发生阻塞,则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③解剖异常双侧椎动脉粗细不一,或一侧椎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1、前庭系统症状眩晕为常见症状,多为旋转性眩晕,眩晕发作常于2-5min内达高峰,维持2-15min,常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及听力下降。
2、视觉症状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可引起视力模糊、复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出现黑蒙,甚至失明。
3、大脑症状头痛为常发症状,为跳痛,有时呈炸裂痛,多位于枕部,弯腰或憋气时加重,常伴有神智迟钝,昏厥或跌倒,构语障碍,言语含糊不清,记忆力减退等。
4、锥体束症状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多见于中老年人,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低血压及心脏病史。
突发眩晕,与头位有关,眩晕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1~2天,可出现水平性、垂直性或旋转性眼球震颤,偶有耳鸣、耳聋。
可伴有或不伴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
常在1~2天内症状减轻或消失,以后可以再发。
影像学检查有颈椎关节病的证据,前庭功能冷热试验正常或减退,经颅多普勒及BAEP检查有异常改变。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椎基底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导致大脑和小脑供血不足的病理状态。
这种病症常见于中老年人,严重时可引起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至关重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症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典型症状包括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
头晕是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站立不稳等。
眩晕则是指感觉周围事物旋转或自身旋转的错觉。
二、体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体征主要表现为眼球震颤、眼球运动异常、共济失调等。
眼球震颤是指眼球在注视固定物体时出现不自主的颤动,这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体征之一。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X线片、CT扫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椎基底动脉的狭窄、闭塞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血流动力学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可以评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程度。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颈椎血流超声、颈动脉血流速度谱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测量血流速度、血流量等指标,从而评估供血不足的程度。
五、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相关指标。
常规血液检查可以评估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有助于判断供血不足的病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和血液检查等综合评估。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及早就医,进行全面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是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广南县中医医院陈国凯概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障碍,导致内耳、脑干、小脑等组织的功能缺损,所引起的以眩晕、复视、头痛为主要症状,呈一过性发作或间歇性复发的临床综合征。
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青壮年也可罹患,男性多于女性。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供血减少,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微栓子随血流栓塞颅内小血管,血流中断。
诊断1临床表现临床病征多种多样,相当复杂,主要表现是内耳、脑干、小脑、间脑、枕叶、颞叶等组织的功能缺损。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1.1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据统计,约45.5~81.6病例有之。
眩晕的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摆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等感觉。
如病人转换体位,头颈过度伸屈或侧转时更易诱发眩晕,或使之增剧。
有时眩晕成为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夹杂其他症状和体征。
1.2 视觉障碍:较为常见。
病人突然弱视或失明,持续数分钟渐恢复。
这是由于双侧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
复视、闪光、暗点、视野缺损、甚至幻视等也不少见,这是由于脑干内第3、4、6颅神经核缺血或内侧纵束缺血引起。
1.3 头痛:大约1/3~1/2病例有头痛,头痛主要位于枕部或顶枕部,或局限于颈部,也可放射至两颞侧的深部,其性质多为跳痛、胀痛。
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这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侧支循环血管扩张所致。
1.4 运动障碍:又可分为①延髓麻痹征:如讲话含糊不清、吞咽困难、喝水反呛、软腭麻痹等。
②面神经瘫:多表现为面神经的核下性轻瘫,核上性瘫痪较少见。
③肢体瘫痪:可发生单瘫、偏瘫或四肢瘫,其程度多为轻瘫,完全性瘫痪较少见。
④平衡障碍和共济失调:表现为躯体位置及步态的平衡失调、倾跌等,这是由于小脑或及小脑有联系的结构发生功能障碍所致。
1.5 感觉障碍:如面部感觉异常,有针刺感或麻木感,口周或舌部麻木感;单肢、双肢或四肢可有麻木或感觉减退,疼痛则少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VBI)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症。
这种病症的发生多是因为动脉硬化或颈椎间盘突出、肥大压迫血管,影响了血液循环,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
(5)除外椎动脉Ⅰ段和椎动脉Ⅱ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7)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8)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只有参考价值。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美尼尔氏综合症怎么鉴别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其发作的临床诊断标准,其要点为:1)运动障碍,左侧和(或)右侧上下肢及面部软弱,麻痹或行动笨拙;2)感觉障碍,左、右侧或双侧感觉缺失,麻木或感觉异常;3)一侧或双侧视野缺失,或视物模糊;4)平衡障碍,眩晕,不稳定感或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5)症状突起,一般持续2~15分钟,并在24小时内缓解,不遗留神经缺失。
有人提出对于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方面问题的病人发生的短暂脑功能缺失,更应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
美尼尔氏综合症的特点
①、突发性、反复发作性,发作前无预兆。
间歇期长短不定。
有的发作与季节有关系,有的与内分泌有关系。
②、反复发作,一般不能自愈,多数越发越重。
容易继发另一种或二种眩晕。
③、发作期如同在大海中乘船遇到了风浪,站立不稳,恶心、呕吐,感觉自己、周围景物、天、地旋转,伴有出汗。
④、耳鸣、听力下降或突聋。
耳鸣具体有五种表现等。
⑤、部份病人有急着大便或小便的感觉。
该症状不是每一位病人都出现,出现者对确诊有意义。
⑥、发作期与间歇期交替进行:间歇期时间长短不定。
间歇期的特点是恢复到与健康时期一样。
如果出现昏昏沉沉或小晕,头脑不甚清楚。
这不是疾病的减轻,而是疾病的变态,变态的原因,是因治疗中用药不当或又患另一种眩晕症。
⑦、壮年、老年人眩晕的特点:除同其它年龄相同,多越发越重。
老年人常继发颈椎性眩晕、脑性眩晕、老年癫痫等。
⑧、美尼尔氏综合症病史久了,容易成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眩晕状态型’,上次眩晕尚未结束,下一次发作接重而来。
连续发作眩晕,为眩晕状态型。
状态型对病人危害性大,有生命危险性。
⑨、单纯美尼尔氏综合症,不管眩晕有多重,头脑是清楚的。
头脑不清楚,是失神的表现(时间可短到秒内),头脑不清楚则是另一种眩晕症。
⑩、少年发生美尼尔氏综合症很少,但不是没有。
我诊治过美尼尔氏综合症患者,最小的有6---7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检查,去医院要做什么检查?
本病临床症状多样复杂,有时诊断较困难,应仔细询问病史、症状,并进行心血管功能、神经系统、耳科学、听力学、前庭功能等全面检查,此外还应进行颈椎影像学检查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椎动脉彩超、头颅CT 或MRI等检查,椎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①常用的有静滴刺五加注射液。
经现代药理研究,刺五加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总黄酮,能扩张血管、降低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脑的血流量、降低心率、降低组织耗氧量和组织代谢,有镇静安神、抗焦躁、抗疲劳、抗应激、抗炎作用,对中枢神经和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增强机体抗放射能力,增强免疫功能,能清除氧自由基及提高人体SOD,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组织修复。
临床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效果良好,配合颈椎枕颌带牵引间断牵引。
②中医推拿治疗以松解、疏导手法为主,禁忌扳转手法。
③在上述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康复治疗。
因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尤其是头晕、头痛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患者表现烦躁、焦虑、过敏、多疑、忧郁等心理障碍,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系统脱敏疗法和渐进式松弛训练,结合暗示疗法,可明显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水平,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星状神经l节阻滞术,对治疗交感神经激惹征引起的椎动脉血管痉挛有效(一般配合椎间孔、颈部痛点阻
滞)。
常于第1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效果,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
⑤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适应证为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或猝倒症状反复发作,经血管造影明确椎动脉受压部位和程度,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可考虑手术。
常用术式有:a.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椎间孔切开及椎体融合术,此术式适用于钩椎关节横向增生肥大,并对附近的椎动脉产生压迫和刺激的病人。
b.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椎间孔切开及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此术式的特点是既解除椎动脉的压迫又消除了周围交感神经丛对椎动脉的影响。
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源位于颅骨内,都是硬骨裹着,重要部位体积小到毫米,目前世界范围内,所用的口服或静脉注药穿透不到病变部位,要选择理想的药物,通过引经药渗入到颅内椎基底动脉,使有效药物达到病所。
眩晕症研究治疗网眩晕症治疗专科研制的洗晕停产品最大特点是:多种名贵全草木融合后,产生的独特稀有成份,能够通过头部皮肤渗透入直达椎基底动脉,综合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尤其作用于紊乱的迷路神经,消除迷路积水,扩张椎基底动脉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眩晕的内在的、本质的因素。
十几分钟内从眩晕中恢复正常。
所以一般正常人或眩晕症间歇期病人用“洗晕停”洗头后当即感到头脑清晰、乏困消失、精神充沛、情绪稳定,彩超检查颈动脉、椎动脉可见血流速度当即增加,达到消眩治晕,清心醒脑,益智健身,使大脑重新获得充足的精力和体力。
且其相关的头痛、恶心、呕吐、出汗、心慌、厌食、肢麻酸痛等症状随之也洗得一干二净。
同时对防止失眠、耳鸣、耳聋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是所有方法所无法媲美的。
发作时用可当即清除眩晕,未发作时用可以预防眩晕发作,清晰头脑、消失乏困、精充沛神、稳定情绪。
一般一至二个疗程好转;大多数病人二个疗程治疗即可解除眩晕;三个疗程则可溶解耳石、扩张椎基底动脉血管、治愈眩晕症;病程长、病情重的眩晕症四至五个疗程愈。
本法远期效果稳定,简便易行,已成为眩晕的首选措施。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中医分型
肝风夹痰型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恶心欲吐、心烦口苦、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气虚痰阻型
眩晕伴头重、胸闷、恶心呕吐、少食多寐,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细缓。
气血亏虚型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烦失眠、自汗心悸、不思饮食、舌质淡、脉细弱。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预防保健
营养专家建议
1、要远三白(糖、盐、猪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
从营养价值看,四条腿(猪、牛、羊)不如两条腿(鸡、鸭),两条腿不如一条腿(蘑菇),一条腿不如没有腿(鱼)。
2、经常吃海带、河鱼,鱼油可减低脑细胞死亡速度。
3、经常在手内运动健身球,可促进脑循环。
4、维生素E,有防止衰老、动脉硬化作用。
5、老年人半夜觉醒时,宜喝几口白开水。
6、即使没有高血压症状,也宜常量血压。
7、老年人勿忘补充活性钙。
8、应三餐后刷牙。
9、减少睡前的活动量。
10、睡前可喝一杯热牛奶,避免饮咖啡和浓茶等。
11、听轻音乐,给予娱乐性的读物。
12、热水胞脚,洗热水澡,背部按摩。
13、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
14、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白天的身体活动量。
15、尽量减少白天的睡眠次数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