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5.78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复习巩固第1题【单选题】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③实行八股取士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
明长城的起止点应是( )A、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B、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C、东起山海关,西到陇西D、东起鸭绿江,西到陇西【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北京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是( )A、1986年B、1987年C、1989年D、1992年【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其创作的史实依据应当是( )A、《大唐西域记》B、《封神榜》C、《石头记》D、《三隧平妖传》【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A、意大利B、葡萄牙C、西班牙D、日本【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读书人,最不济。
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济,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地。
就教他骗的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这段材料反映了( )A、科举制度是一种公开公平的选官制度B、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C、科举制度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支持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B、大兴文字狱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图所示对联反映的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当属( )A、史学B、农学C、建筑学D、医药学【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人物,使第二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②_________→康乾盛世A、顺治帝B、乾隆帝C、光武帝D、隋文帝【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小奇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狱”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对外文化的交流C、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D、民族政策的演变【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加强管理,清朝在西藏设置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B、驻藏大臣C、宣政院D、军机处【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朱元璋建立的朝代是( )A、隋朝B、唐朝C、北宋D、明朝【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交易B、封闭关口,严守疆域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答案】:【解析】:第14题【单选题】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 )A、苏门答腊和满剌加B、古里和锡兰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忽鲁莫斯和阿丹【答案】:【解析】:第15题【单选题】以下关于后金兴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朝后期由辽东地区的建州女真发展而来B、创立八旗制度,战斗力加强C、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D、努尔哈赤称汗后,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答案】:【解析】:第16题【单选题】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是在( )A、1405年B、1421年C、1433年D、1492年【答案】:【解析】:第17题【单选题】《来自星星的你》主人公都教授于1603年从外星球掉落到朝鲜。
部编⼈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导学案第18课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教学分析【教学⽬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以及平定⼤、⼩和卓叛乱。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教学过程⼀、导⼊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段时间的历史,那么⼤家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历史上所经历的朝代⼀⼀列举出来呢?在这⾥,为了⽅便⼤家记忆,我给⼤家介绍这⾸“朝代更替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此完。
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个封建王朝——清朝。
让我们⾛进清朝,探寻它对于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新课讲授⽬标导学⼀: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教师简单讲述: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的确⽴。
(清朝统治者进⼊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和各地反清的⼒量。
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进⼀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统;在思想⽂化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化传统。
)⽬标导学⼆:台湾的回归和国家的统⼀1.教师简单讲述:明末台湾的基本情况。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殖民统治。
) 2.学⽣抢答:郑成功的主要事迹是什么?答案提⽰:1662年从荷兰⼈⼿⾥收复台湾。
3.提出问题:收复台湾有何影响?如何评价郑成功?答案提⽰:(1)影响: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4.史料解读。
材料⼀:东南海岛台湾被郑经占据,郑⽒本以恢复明室为号召,但⾃从永历帝和郑成功死后,失去了号召⼒和政治领导,郑⽒集团内叔侄兄弟失和,内讧不息,已蜕变成失去政治⽬标的海上武装。
材料⼆:台湾地处⼤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师,满族将⼠娴习马步,⽽不习⽔战,必须另选将帅,训练⼠卒。
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可当此重任。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基础知识】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政治:进一步加强____,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推崇____,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对东南地区的巩固:1、郑成功收复台湾:背景:明朝后期,____殖民者侵占台湾。
起止时间:____年____年结果;台湾回到祖国怀抱,____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①____册封达赖五世“____”的封号。
②____册封另一宗教首领“____”封号。
③____年设置____。
④____年颁布《________》29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____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⑤____时,班禅六世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
3、西北地区:①____时,平定噶尔丹叛乱。
②____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清朝设置________,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④安置________。
4、东北地区:①____组织两次____。
②____年,中俄签订第一个____条约《____》。
三、清朝的疆域西跨___,西北至________,北接____,西南达____,东北至________,东临____,东南到________,南至____。
【能力提升】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2.用史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3.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堂测】1.郑成功写信给荷兰殖民头目揆一说:“此地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
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A.香港 B.台湾 C.澳门 D.新疆2.1684年,清政府设立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该机构是()A.辽东郡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 D.台湾府3.“开辟荆榛逐荷夷”这一诗句反映的是下列哪次反侵略斗争?()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C.左宗棠收复新疆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4.1661年,郑成功致书荷兰总督揆一:“______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当归我。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本单元讲述的是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历史,起于1368年,止于1840年。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清朝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明清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局限于量的增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清政府在台湾设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辖;清政府对东北、西北、西南边疆的管辖,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联系密切。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中期以后,东南沿海军民展开了抗倭斗争。
清朝军民对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进行了有效抵抗。
明清时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体现了很高的建筑水平。
明清小说、戏剧和书画艺术,成果丰硕。
续表。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开展一、选择题1.清朝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以下有关清朝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清朝统治者进入,以为都城B.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没有受到任何抵抗C.清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HY集权D.清朝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解析】选B。
此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清朝对全国的统治,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辨析才能。
清朝定都后,清HY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剩余权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2021·中考)“开拓荆榛逐荷夷〞,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HY的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B.岳飞C.文天祥D.郑成功【解析】选D。
通过题干中“荷夷〞可知,抗击的是荷兰殖民者。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HY。
3.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举办一期“英雄颂歌〞的主题演讲。
期间展示了如右侧图片,图中事件发生于( )年年年年【解析】选C。
此题考察学生的识图分析和识记才能。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图片中的文字“郑成功受降图〞及识记郑成功收复HY的时间是。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HY。
4.清朝政府为加强HY同祖国内地的联络,稳固祖国东南海防采取的措施是( )A.在HY开开荒地B.驱逐荷兰侵略者出HYC.大陆居民移居HYD.设置HY府隶属【解析】选D。
此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清朝在HY的建制,主要考察学生的识记才能。
1684年,清政府设HY府,隶属。
HY府的设置,加强了HY同祖国大陆的联络,促进了HY的开发,稳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5.(2021·中考)清朝时HY与HY政府的联络更加严密,以下哪位皇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解析】选A。
此题考察学生的识记才能。
为了加强对HY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接见达赖五世,授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班禅五世,授予班禅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此后确立了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HY册封的制度。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教学内容及结构分析本单元涉及的时段为明朝和清朝前期,讲述的是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历史,起于1368年,止于1840年。
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时期,同时,由于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
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政治上的僵化与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明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君臣仍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下降,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
中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是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
从历史总体上来说,这个时期有两种现象并存的情况:一方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则是封建制度的衰落。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有“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四个子目,教学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有“科技名著”“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艺术”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有“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及其影响。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修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矗立在拉萨红山之巅,作为西藏地标之一,它阅尽了千年沧桑,见证了西藏的历史进程。
下列史实中属于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是()①文成公主入藏②设宣政院管理西藏③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了达赖、班禅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赶走了()A.日本侵略者B.荷兰侵略者C.英国侵略者D.葡萄牙侵略者3.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稳固统治B.扩张皇威,恫吓群臣C.诫勉皇子,勤政为国D.排斥异姓,巩固内阁4.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A.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B.跟今天我国的疆域一样大C.不足960万平方公里D.包括朝鲜半岛5.如图是沈阳故宫的十王殿,它说明清朝初年的最高决策机构是()A.内阁B.六部C.议政王大臣会议D.中书省6.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遭到顽强抵制的两大原因是()①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②英国商品质量不高③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④中国人仇恨洋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明清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A.选拔廉洁官吏B.阻碍文化发展C.谋划对准噶尔部的军事活动D.强化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8.明清两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B.抵抗外族入侵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9.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A.唐太宗B.元世祖初中历史试卷第1页,共4页C.明成祖D.明太祖10. 如图是明朝前期一次远航活动的路线图。
这一“远航活动”是指A.鉴真东渡B.玄奘西游C.马可·波罗来华D.郑和下西洋11. 闭关锁国政策是一种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交流的国家政策。
对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A.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B.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C.它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2. 清朝奠定了我国现代版图的基础。
下列与清朝巩固边疆有关的是A.戚继光抗倭B.岳飞抗金C.郑和下西洋D.郑成功收复台湾13. 《台湾通志》“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材料中的“贵国”是指A.中国B.荷兰C.葡萄牙D.西班牙14.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
清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统治B.压制文人C.打击汉人D.钳制思想15.明朝设立的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监视、侦查的特务机构是()①兵部②东厂③锦衣卫④刑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6.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反映明代手工工场生产面貌的科学著作是()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农书》D.《农政全书》17.下列著作中,被称为“中国17世纪科技(工艺)百科全书”的是()A. B. C. D.18. 2019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中国的医学源远流长,中医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
下列医药成就属于李时珍的是()A.制成“麻沸散”B.著有《伤寒杂病论》C.写成《千金方》D.著有《本草纲目》19.下列关于四大名著的形容对应不准确的是()A.《三国演义》--斗智斗勇,战争风云B.《水浒传》--英雄好汉,逼上梁山C.《西游记》--真实再现,社会生活D.《红楼梦》--爱情悲剧,鞭挞礼教20.揭示清朝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且达到我国古典小说高峰的作品是()A.《红楼梦》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二、材料解析题:21.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
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思体恤。
”(1)材料反映的实际上是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2)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什么相关政策?造成了那些严重后果?22.2019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主题命名:结合邮票中的信息,分别为这两张邮票命名一个合适的主题。
(2)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3)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请简单评价郑和及其远洋活动。
(4)情感提升:说一说你打算如何做一名国际交往的杰出使者。
23.在历史长河中,思想与政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开始新设一机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该机构的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材料二:(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
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机构”历史上叫什么?选为该机构的大臣是哪些人?设立该机构后,军国大事是怎样裁决的?它的设立,说明了怎样的问题?(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过什么类似的措施?分析清朝采取这些文化措施的目的和产生的影响。
2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一带。
他们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
初中历史试卷第3页,共4页材料二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是由什么人组成的?(2)针对材料一中反映的这种情况,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哪一位将领到浙江沿海抗倭?(3)材料二表达了这位将领的什么志向?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位将领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材料中的“贵国”和“余”分别指的是什么?(2)他为什么说台湾一直属于中国?试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
(3)1684年,清政府为加强台湾管理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有何意义?【答案】1.C2.B3.A4.A5.C6.C7.D8.A9.D 10.D 11.D 12.D 13.B 14.A 15 .B 16.B 17.C 18.D 19.C 20.A21. (1)闭关锁国政策。
不是;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要维护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和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2)还沿用历代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并都实行过“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的后果是影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正常流通,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近代化因素(或资本主义)的萌芽;禁海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
22. (1)中外友好交往(或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的进步(或指南针的应用)。
(2)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和平使者,扬威异域;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意思相近即可)(4)我们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与交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他之长,补己之短。
(言之有理即可)23. (1)军机处。
皇帝的亲臣、重臣。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有诋触本朝之语”的野史大兴文字狱巩固封建君主专制(或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答出一点即可)24. (1)日本;由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
(2)戚继光。
(3)表达了戚继光清除倭寇的志向: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其抗倭业绩将永远载入史册。
25. (1)荷兰;郑成功。
(2)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政府又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3)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