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本文概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在教授非汉语母语者汉语语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挑战和关键要素。
随着全球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汉语语法教学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将对汉语语法教学的总体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常见的难点,如语序的复杂性、时态和语态的多样性、量词和名词的搭配等。
文章还将探讨一些教学重点,如基础语法的掌握、句子结构的理解以及语法规则的灵活运用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重点和难点,本文旨在为汉语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汉语语法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词类的教学:汉语的词类繁多,各类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位置、搭配等都有其独特之处。
因此,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识别和使用各类词,是语法教学的首要任务。
例如,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名词和量词的搭配等,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句型的教学:汉语的句子结构有其独特的规律,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定中结构等。
教授学生如何构建和理解这些句型,是语法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句型的基本结构和用法,以便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虚词的教学:汉语中的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
虚词的使用往往决定了句子的语法关系和意义。
因此,虚词的教学也是语法教学的重点之一。
语法规则的讲解与练习:除了上述的具体内容,语法教学还需要注重规则的讲解和练习。
通过系统的语法规则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熟练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这些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这些重点知识。
一、教案简介1.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2.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 适用对象:初级汉语学习者4. 教学时长:20课时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汉语语法概述1.1 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1.2 汉语语法的构成要素1.3 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2. 第二章:词类2.1 名词2.2 动词2.3 形容词2.4 副词2.5 量词和数词2.6 代词2.7 介词和连词3. 第三章:句子结构3.1 句子的基本结构3.2 主谓结构3.3 动宾结构3.4 偏正结构3.5 联合结构3.6 句子分类4. 第四章:时态和体态4.1 基本时态4.2 进行时态4.3 完成时态4.4 被动语态4.5 虚拟语态5. 第五章:语气和情态5.1 语气词5.2 疑问语气5.3 否定语气5.4 肯定语气5.5 情态动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语法规则,分析实例,进行对比。
2. 互动法:提问、回答、讨论,增进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3. 练习法: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4. 情景模拟法:创设实际语境,让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语法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实时检验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法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2. 辅助教材:相关语法练习册、案例分析等。
3. 教学工具:PPT、视频、音频等。
4. 在线资源:相关语法学习网站、论坛等。
六、第六章: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6.1 名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6.2 动词短语的类型和用法6.3 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的搭配七、第七章:形容词和副词7.1 形容词的性质和用法7.2 副词的性质和用法7.3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7.4 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关系八、第八章:介词和连词8.1 介词的分类和用法8.2 连词的分类和用法8.3 介词和连词的搭配8.4 介词和连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九、第九章:句子分类和句子成分9.1 句子的分类9.2 句子成分的分析9.3 主语、谓语、宾语的确定9.4 定语、状语、补语的作用十、第十章:汉语语法的应用10.1 语序和句子结构10.2 语义场和词汇搭配10.3 语境和语言表达10.4 语法错误分析和纠正十一、教学进度安排1. 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对外汉语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对外汉语学习者提供全面的汉语教学计划。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教案内容包括基础汉语知识、日常生活应用、中级汉语会话和高级汉语阅读等。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
2.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1.基础汉语知识:–汉字与笔画:学习基本汉字并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
–拼音与声调:学习汉语拼音和声调的发音规则。
–词汇与句型:学习日常生活常用词汇和基本句型的用法。
2.日常生活应用:–问候与介绍:学习如何问候和介绍自己。
–数字与时间:学习基本数字和表达时间的方法。
–购物与餐饮:学习购物和餐饮用语。
–交通与旅行:学习交通方式和旅行相关词汇。
3.中级汉语会话:–电话与预约:学习如何进行电话沟通和预约。
–约会与聚会:学习如何安排约会和聚会。
–旅游与观光:学习如何进行旅游和观光。
4.高级汉语阅读:–文化与历史: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知识。
–文学与传统:学习中国文学作品和传统节日。
–社会与经济:学习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并进行实际应用练习。
2.归纳与演绎法:通过分析语言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语法结构。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提高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度。
2.作业评估: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考试评估:定期进行口头和笔试考试,评估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通用的对外汉语教材,如《标准教程》、《速成汉语》等。
2019年02月 高等教育新教育时代 191汉语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李曌玉 寸得容(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大学 云南昆明 650091)摘 要: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虚词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对外汉语研究领域,对副词的研究占据了大部分,对助词的偏误研究并不多。
而且关于助词的偏误研究,多数文章集中在对“了”的研究,对于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研究是较少的。
在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研究中,“的”的研究占大多数,这也与“的”本身的复杂性有关。
关键词:对外汉语 结构助词 教学 偏误一、结构助词的习得研究结构助词“的”的研究占结构助词研究的大多数。
高霞的《英语国家学生学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分析》(2005)在前人本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和对比分析理论,以中级汉语水平英语国家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位中级汉语水平英语国家学生的作文为研究语料,进行了偏误分析,归纳出偏误的类型主要有“结构助词缺失、位置放错、结构助词多余、结构助词混淆”并从主客方面分析了偏误的成因。
陈福生在《越南学生汉语结构助词“的”字使用偏误考察》(2009)中分析了越南语和汉语结构助词的异同,指出汉语和越南语虽然有对应的地方,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文章只对汉语单项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的”而越南语没有的地方进行分析,最终分析得出:母语负迁移是最主要的干扰因素。
杨骐冰、齐春红的《泰国学习者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2010)在收集泰国学生作文自然语料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对单项定语结构助词“的”进行了偏误分析,归纳了偏误的类型,分析了原因。
研究认为产生结构助词缺失偏误主要是因为母语的负迁移影响,结构助词多余和结构助词混淆主要是由于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结构助词“的、地、得”偏误研究则的过度泛。
文章还得出当泰国学习者学习到名词作定语时“的”的隐现知识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虚词在汉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外国学习者来说,在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虚词一直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
现代汉语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虚词可能就是结构助词“的”,但有时我们可能会注意不到运用时“的”字存在或不存在产生的细微差别。
在使用过程中“的”字何时必须加,何时必须不加,何时可加可不加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也是语法学界至今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的使用与否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影响交际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对结构助词“的”的隐现研究依然是极其必要的。
然而,考察现状后发现:目前学界对结构助词“的”的隐现研究,大多进行的是举例性的描述,并且口语和书面语混为一谈、标准不一,比较系统的专门论述很少。
而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很难有效地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助词“的”的隐现在汉语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各种偏误,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表达与交际。
那么,教材及工具书中如何界定结构助词“的”字隐现的规律,如何编写关于“的”字隐现的注释,如何确定不同定语类型中“的”字隐现的习得难度等级,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讲解“的”的隐现,以及如何提高汉语学习者习得“的”字隐现的效率等问题,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因此成为本论文着重研究的方向。
2.研究意义对于吉尔吉斯斯坦学习者来说,结构助词“的”的隐现也一直是他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难题。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吉国学生在习得结构助词“的”的隐现方面也存在一些偏误,即该用而不用、不该用则用。
本文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下,以吉国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吉国学生习得结构助词“的”字隐现的情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结构助词“的”的隐现研究为课题,首先结合了本体研究中前人关于结构助词“的”字隐现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的”字隐现的规律;通过对吉国学生语料的观察研究和对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了解了吉国学生习得机构助词“的”字隐现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选择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是期望结合笔者担任汉语志愿者时的教学实际,推动并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的”字隐现的教学。
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汉语句子结构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汉语句子结构导语: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面YJBYS店铺分享有关汉语句子结构的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欢迎参考!一、单句1、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使用单位。
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口头表达上有一个较长的停顿,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
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
2、从结构上分,单句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分。
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单句称为主谓句。
从表达的角度看,主谓句中谓语的表达作用更重要。
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单句称为非主谓句。
如(1)禁止吸烟!(由动宾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2)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由偏正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3)进来!(由动词构成的非主谓句)(4)飞机!(由名词构成的非主谓句)3、从用途上分,单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例如:(1) 陈述句:叙述一件事情,或作出一个判断,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如:改革开入二十年来,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今天是国庆节。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2) 疑问句:提出疑问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难道不是最可受的人吗?(3) 祈使句:表示禁止、命令、请求语气的句子。
句末用句号,语气强烈时,也可用感叹号。
如:你要注意身体。
你要勤奋刻苦。
出发!禁止吸烟。
不准讲话!(4) 感叹句: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如:多么平静的原野!二、句子成分:1、短语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短语带上语气语调就构成句子,构成句子的短语的成分也就是句子的成分。
在一个比较完整的主谓句中,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是:[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一)主语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⑴中国人民志气高。
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对外汉语结构助词“的”的教学作者:赵静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7期摘要:我们都知道定语的形式标志是结构助词“的”,那么用“的”、不用“的”和可用可不用“的”的现象存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外国留学生在这方面经常会受到困扰,以至于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从对结构助词“的”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开始,然后根据所阅读的文献以及平时与留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的问题列举出他们在这方面经常会出现的偏误现象并且对此加以分析,重点归纳影响定语用不用“的”的因素,最后分析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以及给出结论。
关键词:结构助词“的” 中心语偏误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212-02结构助词“的”对于定语和中心语来讲,起到的是一个连接性作用,结构助词“的”是放在中心语前边的。
定语通常表示修饰、限制、性质、亲属的关系,定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中心语一般是名词性词语。
一、偏误类型因为中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思维观念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在运用结构助词“的”的时候不免会出现一些偏误。
在此以英国学生为例,通过自己调查以及HSK动态语料库的搜集,我将列举出他们在使用时会出现的偏误。
比如:遗漏、误加、位置放错以及其他混用等。
(一)遗漏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此类偏误大致存在于漏掉了这些定语后面的结构助词“的”,如:(1)老师走进教室时候,学生们都很紧张。
(遗漏动词作定语后的“的”)(2)她们都是努力()人。
(遗漏名词作定语后的“的”)(二)误加(1)因为她的第一次演讲,所以她很紧张。
(在代词“她”后误加“的”)(2)星期日的所有的公园都有很多人。
(在名词后误加“的”)(三)位置放错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此类偏误表现在使用错了定语中“的”的位置,如:马路上的人神态和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也搞不明白怎么回事。
(四)将“地”“得”用成“的”以上此类偏误是把句子中本来应该使用“地”和以“得”为补语结构的标志的地方,却使用了结构助词“的”,如:(1)我和闺蜜一年多没有见面了,那次的突然邂逅,我们两个兴奋的叫了起来。
北语09年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文章五:汉语助词、介词教学北语09年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文章五:汉语助词、介词教学主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五内容: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第五周大家还是学习第二章《汉语部分词类及其教学》的学习。
下面给同学们概括和总结这一章的内容,以便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
(由于本门课程没有教材,只有课件,所以基于此种考虑我把辅导材料写得详细,就是尽量提供给同学们一个详尽的知识体系,如果同学们觉得太多,可以自己把条条框框总结出来。
如果同学们对我此种考虑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课程论坛中给我留言,谢谢!)第二章为《汉语部分词类及其教学》,一共九节,下面是第七、八节的内容。
第七节汉语部分助词及其教学第八节汉语介词及其教学第七节汉语部分助词及其教学本节讲解内容:一、助词“了”及其教学二、动态助词“着”及其教学三、动态助词“过”及其教学一、助词“了”及其教学“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一般文章里所使用的虚词总数占总用词数量的20%~30%,而“了”就占了2%~4%),高度虚化,用法复杂,加上目前研究的不够(不是指研究的数量不够,而是指能转化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不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留学生在“了”的使用上偏误率极高,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型多。
可以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顽疾,以致陆俭明先生(1980年)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在虚词教学中还有不少难题,这里只讲一个,那就是‘的’、‘了’这两个最常用、最普通的副词,我们至今还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行之有效的讲法。
”……“这两个虚词对外国学生来说,可称得上是汉语学习中难点中的难点”。
在话语中使用频率越高,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最普通的词,而正是这样的词,其用法往往是最复杂的,因而也是最不易为留学生所掌握的。
根据陆俭明先生(1980年),“外国学生由于虚词使用不当而造成的病句要占语法错误的病句总数的65%。
汉语结构助词的习得情况及教学方法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语结构助词的习得情况及教学方法研究中文摘要随着汉语热的升温,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难点逐渐突出。
在语法教学这一重点领域,众多语法点的习得得到了深入的探索, 但是结构助词这一令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都犯难的语法点在二语习得领域却没有得到具体的研究。
本文在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理论、语言学习策略等相关理论基础上, 通过语料库分析、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在读留学生为调查对象, 借助 SPSS11.5 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深入研究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汉语结构助词时的偏误结构、学习策略与技巧和情感态度, 并从语义教学的思路出发, 以泰国暖武里玫瑰园中学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教学实验检验语义法教学思路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 结构助词一直是困扰各个级别学生的语法难点, 学生大量的偏误都是含有形容词的结构。
因此,在结构助词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形容词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此外, 增强汉字的教学意识只能对结构助词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在策略和技巧的选择和使用上,学生最常用的是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其中注意、猜测、记忆、总结、逻辑分析等技巧对学生结构助词的习得有帮助作用, 而语序在结构助词中的习得效果并没有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最后, 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发现: 从意义方面出发, 适当结合结构模式化这一思路对于解决目前结构助词这一难点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结构助词;偏误;学习策略;语义教学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语结构助词的习得情况及教学方法研究A b s t r a c tT he l e a r ni ng di f f i c ul t i e s of C h i ne s e a r e hi ghl i ght a s t he de ve l opm e nt of C h i ne s e s pr e a d. I n t hef i e l d of gr a m m a r s t udy , w e h a ve l ot s of i n- de pt h r e s e a r c he s f or s pe c i f i cg r a m m a r poi nt s ,h ow e ve r , s t r uc t ur e a uxi l i a r y , a di f f i c ul t gr a m m a r poi nt f or bot h na t i ve s pe a ke r s a n d s e c ondl a ngua ge l e a r ne r s , h a s not be e n s pe c i f i c r e se a r c h.B a s e d on t he t he or y of i nt e r l a ngua ge , e r r or s a n a l ys i s a nd l a ngua ge l e a r ni ng s t r a t e gy , w i t h t heh e l p of S P S S 1 1.5 s of t w a r e , t hi s pa pe r s t udy t he s t r uc t ur e a uxi l i a r y ’ s e r r or a nd t he l e a r ni ng s t r a t e gi e s i n t he w a y of da t a ba s e a n a l yz e a n d qu e s t i o nna i r e , a nd t he n pr opos e a t e a c hi ngm e t hodol ogy na m e d s e m a nt i c t e a c hi ng m e t hod, a n d t e s t t he e f f e c t i ve ne s s t hr ough a t e a c hi nge x pe r i m e nt i n T ha i l a nd.T h i s s ur ve y f ound t h a t t he l e a r ni ng of s t r uc t ur e a u xi l i a r y i s a l w a ys t he di f f i c ul t y f or a l l l e ve l s ,t h e r e i s no s i gni f i c a nt h e l p f or t he a c qu i s i t i on of t hi s poi nt w he t he r t he know l e dge l e ve l ofC h i ne s e i s h i g h or l owA nd m os t of t he e r r or s i s w i t h t h e s t r uc t ur e of a dj e c t i ve w or ds , s o w e s h oul d pa y s pe c i a l a t t e nt i on t o a dj e c t i veI n a ddi t i o n, t he r e i s m i nor he l p i f w e e nha nc e t hes e n s e o f t he t e a c hi ng of C h i ne s e c ha r a c t e r t e a c hi ng. I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of l e a r ni ng s t r a t e gy ,w ef ound t ha t t h e r e i s obv i o us di f f e r e nc e s be t w e e n l e ve l s , c ogni t i ve a n d m e t a c ogni t i ve s t r a t e gi e sa r e m os t c om m onl y us e d s t r a t e gi e s , a nd t he s k i l l of a t t e nt i on, gue s s , m e m or y , c onc l ude a nda n a l yz e h a ve a bi g h e l p i n t he a c qui s i t i o n of s t r uc t ur e a uxi l i a r y , how e ve r , t he i m por t a nc e of w or d or de r h a s not know nb y s t ude nt sA t l a s t , w e f ound t ha t e xpe r i m e nt a l g r oup h a ve a bi gpr og r e s s w i t h t he s e m a nt i c t e a c hi ng m e t hod i n t he t e a c hi ng e xpe r i m e nt , s o, t he t hi nki ng of s e m a nt i c i s a good t r y t o s ol ve t he di f f i c ul t y i n a c qui r i ng s t r uc t ur e a u xi l i a r yK e y w or ds : s t r uc t ur e a u xi l i a r y; e r r or ; l e a r ni ng s t r a t e gy; s e m a nt i c t e a c hi ng m e t hodI 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语结构助词的习得情况及教学方法研究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第一章绪论 11. 1 问题的提出. 11.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 3 研究方法. 2第二章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32. 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2. 1. 1 中介语理论与偏误分析32. 1. 2 语言学习策略研究42. 2 结构助词的相关研究成果 62. 2. 1 结构助词的本体研究 62. 2. 2 结构助词的习得研究 8第三章三个结构助词的混用偏误分析. 123. 1 结构助词偏误率统计及相关数据分析123. 1. 1 偏误统计原则123. 1. 2 结构助词偏误率统计133. 1. 3 不同国家和程度学生使用结构助词偏误率情况分析153. 2 结构助词混用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原因初探 18第四章结构助词的学习策略及使用技巧的研究 214. 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214. 1. 1 问卷研究的目的及问卷的设计. 214. 1. 2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224. 2 学习策略及学习技巧使用情况的统计及分析. 224. 2. 1 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 224. 2. 2 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364. 3 使用技巧的统计与分析334. 3. 1 使用技巧的设计原理334. 3. 2 使用技巧的结果分析344. 3. 3 使用技巧的有效性分析. 36第五章语义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385. 1 语义教学法 385. 2 实验的设计及实施. 405. 3 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415. 4 实验结果给予的启示42第六章总结446.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成果 446. 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45注释. 46参考文献………………………………………………………………………………………………………………………………………………………… (47)图表列表 (50)附录........................................................................................................................................................................ ......... ......... ......... (51)I I 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语结构助词的习得情况及教学方法研究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79)致谢 (80)I V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语结构助词的习得情况及教学方法研究第一章绪论111 1 1 1 1 1 问题的提出叶蜚声(1997)认为汉语是一种孤立型的语言。
“现代汉语之结构助词”的教学设计苏州大学文学院姜晓本课程所属学科:文学专业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现代汉语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对语言学知识感兴趣的学生一、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1.结构助词的地位和作用结构助词是《现代汉语》(下册)第五章“语法”的第三节“虚词”中助词的一个教学内容。
“的、地、得”看起来无足轻重,但却是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词语。
随着网络语言的渗透,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随意地运用“的、地、得”,造成了三者使用混乱的局面。
因此,仔细分析这三个结构助词的特点,有助于学习者重新认识三者的意义与作用,促使学习者在生活中养成规范使用结构助词的习惯。
2.教学内容的编排本节课首先简述了助词的定义与分类,然后总述了结构助词的特点,接着分条阐述了“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特点与特殊用法,最后用一则笑话来提醒学习者不可忽视结构助词的重要性。
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在分述“的、地、得”三者特点时,教师加入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辅以学习者理解,并希望最后那则幽默的笑话能唤起学习者对结构助词的重视,从而在生活中正确使用结构助词。
(二)授课对象分析1. 学生水平课程面对的学习者均为苏州大学文学院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刚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对《现代汉语》这样基础又专业的课程还有待适应,对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理论(如“配价理论”等)还缺乏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阐释,并多配以一些新鲜活泼的例句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态度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认真、参与度高,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多加鼓励学生努力思考、展开有效讨论,希望通过思考与问答,让学生融入课堂、领悟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
(三)教法分析1.演绎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首先选择了演绎教学法。
“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都有自身独特的用法和特点,采用演绎法,较能提纲挈领地展示出三者的总体特征。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结构助词地教案标题: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结构助词"地"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运用助词"地"。
2. 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提高对助词"地"的运用能力。
3. 学生能够在口语和写作中正确运用助词"地"。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助词"地"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场景。
2. 学会正确运用助词"地"进行语法组织和句子结构调整。
三、教学内容:1. 助词"地"的基本知识:a) 助词"地"的音、形、义、用法。
b) 助词"地"的基本句型结构及使用场景。
2. 助词"地"的具体运用:a) 副词或短语+V+得+形容词+"地"b) 副词或短语+V+得+动词+"地"c) 形容词或动词+得+副词或短语+"地"3. 句型转换和练习:a) 转换含有助词"地"的句子到不含"地"的等同形式。
b) 根据给定的句子,填写合适的助词"地"。
c) 根据图片或情境,编写句子并加入合适的助词"地"。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用简单的生活场景或材料引导学生对助词"地"的认识,并引发学生对"地"助词的疑问。
2. 介绍:通过展示助词"地"的音、形、义、用法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讲解:详细讲解助词"地"在句子中的运用方法和调整句子结构的作用,提供具体的例子和语法规则。
4. 练习: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句型转换、填空、造句等,让学生逐步掌握和运用助词"地"。
5. 巩固:学生进行口语或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编写句子或段落,并互相检查和修改。
文献综述: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1.摘要
虚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助词是虚词中的关键一环,结构助词又是助词的一大难关。
因此,对于结构助词的外对汉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着重从结构助词的本体研究、外国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偏误总结、结构助词的对比分析以及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等几个方面综述国内近几十年对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结构助词、偏误、对比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2.国内对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虚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助词属于虚词里面非常重要、不可避免的一环。
再者,结构助词又从属于助词。
因此,对于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近些年来,日益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知网上可查阅到,从1977年至今,共有7000多篇文章关于结构助词的教学,其中却只有1000多篇谈到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诚然,这是我与我国对外汉语发展进程紧密相连。
另外,在这些文章中,单纯地介绍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很少。
但是,很多学者从某些国家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谈到目的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等,也很有借鉴意义。
并且在这些研究论述中,都一致认为结构助词的教学和学习是整个虚词学习里最难的,本文将着重介绍结构助词在这些年来的相关研究。
2.1概述
先前谈到了结构助词在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情况,现更具体地展开说明:20 世纪 50 年代由张志公等提出的助词词类系统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该助词系统包括: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
20 世纪 60 年代,对于是否将语气助词归入助词的观点产生了争议,到 80 年代初大多学者们接受了将语气助词从助词分出来的提议。
高更生[1]将助词和语气词通称为助语词,即“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起某种附加的语法意义的词。
”而结构助词就是指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某种结构关系。
到了20世纪至今,多数学着不再争论各类助词的分类,逐渐开始认识到研究助词本体的重要性,而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对于
结构助词等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更是拔得头筹。
笔者在这里主要归纳总结出从1977年至今国内对于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通过对以前的学者研究成果的综述能对今后结构助词“的教学有指导作用,甚至给有志于做这方面深入研究的学着以参考。
2.2 主要观点和教学方法
在近几十年来的相关论著中,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谈到了结构助词的研究,包括:结构助词的本体知识研究、不同国别的学生在学习结构助词时出现的偏误、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以及少许结构助词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现就每个学者的研究角度做一个简单的分类综述。
2.2.1 结构助词本体研究论
1.学者李荫[2]在谈到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时认为首先就应该对助词项目进行本体深入研究,这种本体研究可以从助词的释义义项分析和各类词典中助词用例分析两方面着手。
他认为,外国学生学习虚词时会感到措手不及,唯一有效的可以借用的工具书就是字词典,而很多字词典里面对于结构助词等助词的各项释义本身就不够完善,甚至漏洞百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筛选和修改。
同理,在这些字词典中对各个结构助词解释后的举例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举例与义项说明相背离,或者举例不够等等。
2.学者王爱军[6]提出在对结构助词“的”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与语气助词“的”,而且他谈到几种判别方法,比如:如果“的”后面还有“了”、“呢”等,通常是结构助词。
只有区别了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的”才能对结构助词“的”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知道教学。
3.学者周美英[9]在其“关于留学生在结构助词‘的’和‘地’的习得考察”一书中认为要更好地进行结构助词的教学,必须正确区别“的”和“地”,这两者不仅在语义上有巨大差异,在语用方面也有显著不同。
因此,对于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其重心就是做好结构助词中“的”和“地”的本体研究,把教学重点对象放在此二者上。
2.2.2 外国学生学习结构助词的偏误统计
1.学者李荫统计分析得出外国学生在学习助词时主要出现的偏误有错词、缺词和多词,并且通过分析数以万计份HSK试卷得出结构助词的错误偏多,特别是
结构助词“的”。
再者,这些偏误的出现也呈现出不平衡性,即不同的国别和不同汉语水平学生,有的用错结构助词,有的缺少,有的误添。
2.学者夏迪亚[4]在文章“与结构助词‘的”有关的偏误研究”中总结了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结构助词时出现的四类偏误:混用偏误、遗漏偏误、泛用偏误和位置不当偏误。
并且,这些偏误分布在不用学习阶段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例如,混用、泛用和位置不当偏误主要出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遗漏偏误主要出现在高中和大学阶段。
3.学者杨骐冰,齐春红[5]在研究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结构助词时提出其主要偏误是误加、误代和遗漏。
误加误代是母语的负迁移导致,而遗漏则是目的语的过度泛化导致。
他们还指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结构助词“的”是难点,其主要困难之处在于当名词作定语时“的”的隐现判别。
2.2.3 结构助词的对比分析
1.学者陈福生[3]在对越南学生汉语结构助词学习情况的定量研究中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汉语和越南语的结构助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很多情况比较复杂,比如汉语的定中结构有的必须要“的”,有的可以有可以没有“的”。
然而,在这些情况下,越南语的结构助词很难做到对应。
就拿汉语的结构助词“的”来说,在越南语中有cua、ma、bang、de、o等各种形式。
这也说明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结构助词时易受母语的负迁移干扰。
2.学者范波[8]对比分析了汉语结构助词和英语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即汉语“的、地、得”和英语定、状、补的对应关系,认为只有掌握了两者之间关系和不同才能更好地运用结构助词,找对其各个位置,这是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难点。
3.学者付营、高松[10]谈到高级阶段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结构助词时提出不同国别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偏误类型,比如英国学生主要是结构助词的遗漏现象较严重,而俄国学生主要是错序,日本学生主要是误用。
因此,要特别注意对比分析每个国别的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不同偏误类型,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教学。
2.2.4 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
1.李荫学者谈到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对策时,提出:首先要对这些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助词进行选取和分级;然后对每个结构助词出现的频率和用错
频率进行统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突出难点;最后对那些偏误小的情况也不能忽视,适度讲解。
2.学者于茜[7]对结构助词“的”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是:首先要选择较好的教学材料,然后教学时可以采用对比替换的方法,比如教授“的”时可以用“地”来对比替换教学,最后还可以创造情境教授结构助词等虚词。
3.学者李晶[11]认为在结构助词,如“的”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多人只关注“的”做定语的语法用途,而忽视了其很多其它用法。
因此,她提出了一个“习得顺序假设”,即外国学生在习得“的”(基本归纳为4种用法)时的先后顺序,根据习得顺序进行教材的编排和安排教学有利于结构助词“的”的对外汉语教学。
这样,能根据实际情况来促进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4.学者唐春华、朱元富[12提出结构助词的教学中“的”字结构是重点,且把“的”为语气助词时叫做“语气助词型‘的’字结构”。
因此,教学对策就是:分清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的”,然后从结构助词“的”的语义功能、出现与否以及“的”字结构的句法作用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进行典型举例教学。
3.结论
综上,本文主要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对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相关方面进行了综述。
总结起来,国内的学着主要从四个方面研究:1.汉语结构助词的本体研究;2.外国学生在学习或习得汉语结构助词时的偏误;3.结构助词的国别对比分析;4.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今后对于不同国别学生学习、习得汉语知识的研究肯定会越来越多,而且研究会趋向于多国别性、知识具体性。
对于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这一块,笔者认为应趋向于研究针对不同国别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对策,而不仅仅局限于深挖结构助词的本体研究。
希望会有更多学者投身于汉语语法知识的对外汉语教学中。
4.参考文献
[1].高更生.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李荫.现代汉语助词项目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鲁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
[3].陈福生.越南学生汉语结构助词“的”字使用偏误考察[M].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9
[4].夏迪亚.依布拉音.与结构助词“的”有关的偏误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26卷第3期
[5].杨骐冰,齐春红.泰国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0年9月第3卷第6期
[6].王爱军.如何区别结构助词“的”和语气助词“的”[J].阅读与写作,1998年第01期
[7].于茜.浅谈结构助词“的”的外对汉语教学[J].语文教学,2009.12下旬刊
[8].范波.汉语结构助词与英语修饰成分的比较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1月第1卷第6期
[9].周美英.关于留学生结构助词“的”和“地”的习得考察[M].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5月
[10].付营,高松.高级阶段留学生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J].语文学刊,2013年第16期
[11].李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的偏误研究及教学对策[M].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3月
[12].唐春华,朱元富.“的”字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1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