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ppt
- 格式:pptx
- 大小:10.70 MB
- 文档页数:32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公主岭市范家屯一中尹贵山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现方面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
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
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
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
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四、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
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文化传统,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历史长河中的涤荡和科学思想的净化,逐步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必须充分发挥传统美德培养青少年优秀道德的沃土、源泉的作用,让她在广大青少年的心灵中生根、开花。
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璀璨的民族瑰宝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瑰宝,她崇高、伟大、朴实无华,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形成民族无比强大的凝聚力、驱动力,使我民族历万难而不溃,经万物而不灭,永远如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浩如渊海,博大精深,是子子孙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她那“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的铮铮铁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公无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互助互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求信求实;“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奋斗精神等等,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信念,千百年来凝成了我国民族精神中最富特色的成分。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和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建设四化,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也是贯通的。
可见她具有广泛的社会物质基础和厚实的民众的基础,从而支配和规范着人们的道德活动,对我们这个十二亿人口的洋样大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我们不仅应继承传统的美德,还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赋予她更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现时代精神和风貌的社会主义新道德。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中国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世界道德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和佛教有关心性的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吸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一般说来,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精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思想意识。
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就是指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
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主张人要日夜为公家办事。
《书经〃周官》中,也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要求,主张人要从事政治公职,应当以公正、公平,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老百姓就可以信任而归附了。
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
宋代的范仲淹提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去丹心照汗青‛;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颜元力求‚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
所有这些,都是强调的整体意识,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对群体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所说的‚义‛,主要是整体利益的原则,而‚利‛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
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仅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发生着有益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现实的道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