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2课时《生活与法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生活与法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日常生活为基础,通过辩一辩、议一议、采访、案例分析、情景与对应的法律连线、讲法律故事等活动,还安排了阅读角和相关链接,让学生感受法律的作用。
本课共设计了三个板块:“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
“法律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
“生活与法律”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
“法律作用大”这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二、说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经过五年的学习,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的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生活。
他们知道“法律”这个词,但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
小学生普遍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
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系统地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及资料搜集能力,能借助书籍、通过网络开展课外拓展活动。
教师可借此有效拓宽教学的途径和时空。
当然,小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要认知形式,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典型生动的事例激发他们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三、说教学目标1.培养法律认同感,培养法律意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 .政治认同:结合生活实际,采访调查,理解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法律。
2 .道德修养:分析案例,讲述身边故事,知道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刑法、民法行政法,分析法律的作用,感受法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3 .责任意识:比较辨析,懂得法律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初步树立遵守法律的意识。
课时安排3课时。
第2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 .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法律保障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的意义;初步具有遇事找法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2 .区分、辨别不同法律调整和规范生活的不同领域,能在案例分析中运用相应法律解决问题。
(难点)3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法律,了解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刑法、民法和行政法。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提前准备好采访表,采访家人或亲戚,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涉及哪些法律。
教学过程一、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活动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1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请你们说说法律是什么。
揭示课题:生活与法律。
(板书: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生活与法律)2 .交流(1)播放视频“乔伊家人工作和生活中涉及的法律”。
视频内容:小女孩乔伊讲述她所发现的爸爸妈妈工作和生活中涉及的法律一一爸爸是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保护;妈妈是一名检察官,《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她的工作有关;在生活中,爸爸和妈妈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保护。
(2)提问:生活中涉及哪些法律?预设:工厂里、道路上、超市内、学校中的不同法律。
(3)出示学生采访表,同桌讨论,交流发现。
预设:我发现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都受着法律的规范和保护。
3 .小结生活中没有法外之地,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法律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刑法、民法、行政法。
(板书:刑法民法行政法)二、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活动二引入典故,学习刑法1 .阅读阅读教材第6页“阅读角”,思考:“约法三章”是哪三章?预设: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教案)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生活中涉及到的法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法律。
2.感受法律的力量和作用。
3.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生活中常见的法律。
2.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力量和作用。
教学难点1.怎样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法律,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
预习(10分钟)让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寻找和了解法律相关的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习(30分钟)1.概念解释通过PPT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以及法律的种类、构成和作用等。
2.普及法律知识以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规则、消防规定、劳动法规等为例,普及法律知识。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了解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模拟中参与进来,更好地感受法律的力量。
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小组讨论如何遵守法律,让学生自己发言,提高课程的互动性。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教师再次强调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展示板,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法律。
2.在生活中,观察并记录法律行为,比如出租车是否按照计价器收费,商家是否履行退换货服务等。
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PPT、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和感受法律的力量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观看视频
阅读文本思考文本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补充回答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情景描述,把与情景对应的法律用
线连起来。
阅读文本
独立完成连线
汇报连线
补充汇报
集体订正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的法律门类,并通过活动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法律。
此处培养学生遇事找法的意识和习惯。
课堂小结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生活处处有法律。
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
不同
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
能。
总结归纳并汇
报本节课的收
获有哪些
总结升华本节课
的知识点,提升
学业知识。
板书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说课稿(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第一课,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规范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教材中,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法律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深入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法律的接触较少,对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卡片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出法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提供几个与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
3.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分享各小组的分析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4.情境教学:设置一个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附资料:民法呵护人的一生这部共206条的总则,被称为“民事权利的百科全书”,将影响每个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我们假设一个名叫“小明”、寿命75岁的中国人,在从摇篮走向坟墓的约27375天里,看看总则将如何保护好他(她)的一生。
本报记者采访了民法学、商法学专家,一起讲述“小明”一生与总则的故事。
①出生权利从妈妈肚子里开始拥有假设在今年10月1日,小明在他(她)妈妈的肚子里开始孕育。
从这天起,小明就受到总则保护了。
这时的小明有哪些权利呢?根据总则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可见,如果有人指明由小明来继承遗产或者接受赠予的财物,小明是有这个权利的。
“这条规定的亮点是确认了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谢鸿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是各国和地区的共同做法。
这条规定不仅承认了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还在其他方面明确了保护胎儿利益。
“比如,如果胎儿在母体受到侵害,导致具有先天缺陷,出生后依然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时间过了快一年,小明呱呱落地了。
从出生那一刻起,根据总则,小明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虽然他(她)这时还不能独立保护自己的权益,但已进入总则保护的网络。
②儿童8岁开始为自己行为负责在信息时代,孩子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早。
一天天长大的小明也不例外,他(她)可能在很小时就会玩网络游戏、买游戏装备、发网络红包,变成让父母头疼的“熊孩子”。
不过,到了8岁,小明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总则第19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谢鸿飞表示,随着现代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未成年人的心智能力发展得更快,其信息接受能力也明显提高,但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城乡之间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程度可能还存在差异,因此,总则最后采取了较为折衷的8周岁为标准。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法律;
2.学会正确处理有关法律事务;
3.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2.如何正确应对有关法律事务。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2.如何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有关法律事务。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主体环节
1. 什么是法律
教师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法律,并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 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纠纷、交通事故、违章建房、侵犯知识产权等。
3. 如何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教师通过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例如:如何与他人签订合同、如何安全驾驶、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等。
总结环节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并掌握处理法律事务的正确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需要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和教育。
同时,我们认为,法律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是保障个人权益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附资料:
民法呵护人的一生
这部共206条的总则,被称为“民事权利的百科全书”,将影响每个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我们假设一个名叫“小明”、寿命75岁的中国人,在从摇篮走向坟墓的约27375天里,看看总则将如何保护好他(她)的一生。
本报记者采访了民法学、商法学专家,一起讲述“小明”一生与总则的故事。
①出生
权利从妈妈肚子里开始拥有
假设在今年10月1日,小明在他(她)妈妈的肚子里开始孕育。
从这天起,小明就受到总则保护了。
这时的小明有哪些权利呢?根据总则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可见,如果有人指明由小明来继承遗产或者接受赠予的财物,小明是有这个权利的。
“这条规定的亮点是确认了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谢鸿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是各国和地区的共同做法。
这条规定不仅承认了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还在其他方面明确了保护胎儿利益。
“比如,如果胎儿在母体受到侵害,导致具有先天缺陷,出生后依然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
时间过了快一年,小明呱呱落地了。
从出生那一刻起,根据总则,小明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虽然他(她)这时还不能独立保护自己的权益,但已进入总则保护的网络。
②儿童
8岁开始为自己行为负责
在信息时代,孩子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早。
一天天长大的小明也不例外,他(她)可能在很小时就会玩网络游戏、买游戏装备、发网络红包,变成让父母头疼的“熊孩子”。
不过,到了8岁,小明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总则第19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谢鸿飞表示,随着现代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未成年人的心智能力发展得更快,其信息接受能力也明显提高,但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城乡之间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程度可能还存在差异,因此,总则最后采取了较为折衷的8周岁为标准。
到了8岁,小明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零食,也可以与班上同学交换价值差不多的玩具。
当然,如果他(她)把爸爸妈妈的钱打赏了一名网络主播,那么这种赠予行为在法律上也是有效的,不过这需要满足一个前提:打赏要与小明的年龄、智力相适应,巨额打赏还是不行的。
小明玩游戏产生的“网游装备”等网络虚拟财产,别人也不能觊觎。
总则首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③少年
父母不尽责或被“撤职”
少年时期的小明将在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关爱、教育和保护下成长。
在未成年期间,小明享有的权利很多。
如果他(她)的父母尽不到应有责任,总则会主持公道,必要时甚至会撤销其父母的监护资格,并指定新的监护人。
在找不到合适的监护人前,小明也不会挨饿受冻。
根据总则第31条规定,他(她)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将担任临时监护人。
上学期间,聪明的小明如果有了发明创造,成果也是受到承认和保护的。
在课外时间,
小明可能会参加一些私立的兴趣培训班,他(她)可以自己签订合同,承担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
此外,如果小明不幸遭受性侵害,到了18岁仍然可以追究对方责任。
总则第191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也就是说,小明在年满18周岁后仍可追究侵害方责任,要求其给予民事赔偿。
“中国民法总则对未成年人民事权利的特殊保护制度,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
”谢鸿飞说,总则顺应了社会生活变化,体现了对未成年人更深更多的关爱和呵护。
④成年
民商事行为受更多保障
一转眼,小明到了18周岁,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人了,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如果小明属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类型的,早两年就可以独立了。
总则第18条规定,“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也就是说,小明虽然只有16岁,但只要自食其力,通过合法劳动取得收入,法律照样将他(她)看作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这将极大激发无数像小明这样热心创新创业的青年的工作热情。
如果小明选择创业,成为个体工商户,只要依法登记,同样是民事主体。
目前,中国的个体工商户已超过5900万户,并且正以平均每天新增2万多户的速度增长。
无数个小明正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为整个世界发展贡献新动能。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如果继续小时候发明创造的梦想,所享有的知识产权将是“专有的”。
总则第123条规定,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这是保护知识创新、技术发展和技术利用的重要规则,能鼓励更多人从事智力开发,创造更多商业品牌,推动生产经营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商法学研究会会长赵旭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小明如果生活在农村,今后参加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上也有“名分”了。
总则规定,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具有“特别法人”地位。
“这解决了中国特色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合法性问题,凝结着中国立法者的心血和智慧。
”赵旭东表示,农村的村委会、居委会涉及中国约2.3亿农户的利益,既是自治组织,又是集体经济组织,其民事主体地位长期以来缺乏清晰规定,总则赋予其法人资格,将为集体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大方便。
随后,创业成功的小明会完成人生大事,结婚、生子,也由此产生新的法律上承认的亲属关系,小明和家人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逐渐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⑤中年
麻烦事都能找到法律依据
中年时期的小明可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烦恼,比如婚姻中出现财产和子女抚养纠纷,朋友借钱多年不还,楼上住户的空调往家里滴水……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可以在民法总则中找到原则依据。
如果小明有一天发现自己外出旅游的订房信息被旅游公司泄露,他(她)完全可以将这家公司告上法庭。
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
”
“这明确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的立法态度。
”赵旭东表示,相关企业可以获取、利用个人信息,但要承担法律义务,保护个人信息。
经常见义勇为的小明再也不用担心被讹上了。
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且删去了民法总则草案中“救助人因
重大过失造成受助人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的,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的句子。
同时,总则第183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
“规定特别强调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彰显了法律与道德的互动。
”谢鸿飞表示,救助人不担责,能够使他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从事见义勇为行为,无需担心在救助过程中造成对方损害时承担赔偿责任。
⑥老年
有尊严地走完一生
人生七十古来稀,小明也终将老去。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占人口近1/5的老人需要得到妥善照顾。
不过,小明不用担心“老无所依”。
总则首次增设了成年人监护制度,小明可以与儿女或者养老院等事先协商,自己设定监护人。
等到小明年老丧失或者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时,由自己设定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如果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监护争议,总则还规定了“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在给小明指定监护人时,会优先尊重他(她)的真实意愿。
谢鸿飞表示,这是为了防止老人在进行一些重大交易时受到损失,并充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情感利益。
此外,即使小明膝下无儿女,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当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也会“托底”,担任监护人,陪伴他(她)安度晚年、有尊严地走完一生。
小明留下的财产,将按其生前意愿得到妥善处理,哪怕他(她)指定赠予当时仍是母亲腹中的胎儿,仍受法律保护。
这就是作为中国人的小明一生可能与民法总则发生的故事,总则的温暖将呵护每个中国人走完一生。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孙宪忠教授所说,有了民法总则,13亿中国人的生活之路将走得更安全、更踏实、更有平等机会、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