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0.42 MB
- 文档页数:48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如下:本册教材编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本册教材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追求,通过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与讲述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共创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中国人。
在这册教材中,贯穿着一对基本哲学的命题,就是价值和事实的关系问题。
在事实维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历史进程、伟大成就、时代挑战、积极应对架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每一个学习主题。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共创共享,来升华他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认同。
本册教材编写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遵循生命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和知识的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
教材编者强调,不是简简单单的基于四个维度的知识认同就可以自然升华成某种价值认同。
教材很强调学生自我的生命经验。
希望学生在感受我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中,不断沉淀,领会和感悟自己的生命经验,通过他的自我探索,而不是通过外部的灌输和强化,通过他的自主建构,而不是我们给予的知识逻辑。
让他逐步得对这些价值观念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认同,有所接受。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一、道德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主观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具备道德观念,培养健全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文明品德。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主观素质和审美能力。
二、法治教育能够树立合法社会观和文明行为观。
法治教育是将法律意识、合法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以及依法守法的理念等成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德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接受这一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法律合法的境界感、合法社会观和文明行为观,促进学生在正确的法治思维、道德观念规范中培养正确行为习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及单元目标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教材解读】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的设计同时兼顾了城市与乡村、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感受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也都有必要关注世界,与世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与方法,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本单元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同住地球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课。
第一课《同住地球村》引领学生认识和感受当今世界。
教材从认识“开放互动的世界”开始,说明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发展的、紧密联系的世界,世界与我们息息相关。
然后,从经济和文化两个角度展开当今世界的画面。
一方面从经济的角度看,是放眼全球经济,认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也是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落脚点是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正确认识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应对困难和挑战。
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看,是共享多样文化,认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辩证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在认识了“开放互动的世界”后,教材进而研究这个世界“复杂多变的关系”,展示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和调整中的国际关系,这部分内容突出一个“变”字。
世界格局处于变化中,世界多极化,多种国家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调整中的国家关系,国家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世界局势复杂多变。
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认识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了解了这个风云变化的时代之后,探寻人类如何携手共进,共同守望未来。
本课分为“推动和平与发展”谋求互利共赢”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