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液相色谱固定相的发展及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32.29 KB
- 文档页数:8
色谱法的原理及应用范围1. 背景介绍色谱法是一种在化学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技术,可以用来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它基于样品中不同化合物在移动相(液相或气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来实现分离。
色谱法具有高分辨率、高选择性和广泛的应用范围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 色谱法的原理色谱法的原理是基于分配平衡的原理。
移动相将混合物溶解,涂布在流动相一定的固定相上,其中固定相是通过涂覆或填充在柱子中的。
混合物在移动相和固定相之间通过吸附和解吸来实现分离。
不同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平衡系数不同,因此在移动相流动过程中,它们会以不同的速率从固定相中移出。
3. 色谱法的分类色谱法可以分为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和液相色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LC)两大类。
3.1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使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方法。
它通常用于分离蒸气压高、热稳定且易挥发的化合物。
气相色谱法常被应用于环境分析、食品安全检测、毒理学研究等领域。
3.2 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是使用液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方法。
它分为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离子色谱(Ion Chromatography,IC)、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等。
液相色谱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食品检测、生化分析等领域。
4. 色谱法的应用范围色谱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分析:色谱法可以用来分析水、空气、土壤等环境中的污染物,帮助监控环境质量和评估环境风险。
•食品安全检测:色谱法可以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添加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保障食品安全。
•生物医药分析:色谱法可用于药物的纯度分析、新药开发中药物代谢产物的检测、血液和尿液中激素和蛋白质的测定等。
色谱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色谱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化学、生物、医药和环境等众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从色谱技术的历史发展、基本原理和分类、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色谱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意大利科学家托皮莫•赛维盖尼发现了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现象,并提出了通过这种方式来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 A.J.P. Martin 和 R.L.M. Synge 利用液相色谱技术分离了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奠定了现代色谱技术的基础。
此后,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两大分支逐渐发展起来。
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样品在固定相上的吸附作用或移动相中的分配作用,实现混合物中化学物质的分离。
按照固定相的不同,色谱技术可以分为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在气相色谱中,固定相是用于填充色谱柱的固体材料,样品在气相中进行分离。
而在液相色谱中,固定相通常是高效液相色谱柱上的吸附材料,样品在液相中进行分离。
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和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化学分析中,色谱技术可以对复杂的混合物进行快速分离和定性定量分析。
在生物学研究中,色谱技术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蛋白质、核酸和多肽等生物大分子。
在医药领域,色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
在环境监测中,色谱技术可以用于分析水质、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未来,色谱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仪器设备的性能将进一步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将得到提升。
其次,人们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需求越来越高,对分离和纯化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将进一步推动色谱技术的发展。
此外,随着化学合成和医药研发的进一步推进,对药物和药物代谢产物的快速分析和定性定量的需求也将增加,色谱技术将在这一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色谱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已经在化学、生物、医药和环境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色谱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色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在化学、生物学、环境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将混合物分离为不同的组分,以便进一步的定量、鉴定和结构鉴定。
本文将介绍色谱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气相色谱气相色谱是指通过将混合物在固定相和气相之间分离,利用它们之间的分配系数分离混合物组分的分析技术。
在气相色谱中,固定相是通过涂覆或吸附在柱上的材料,而气相则是携带样品的惰性气体。
随着气相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固定相材料被开发出来,这些固定相材料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强大的分离能力。
一种新型的固定相材料是金属有机骨架(MOF),它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网状结构。
MOF材料具有高度规则的孔道结构,可以调控孔径和孔隙度,从而实现对分子的高度选择性分离。
MOF材料的表面可进行化学修饰,进一步提高其分离性。
MOF材料已被成功应用于多种分析领域,如药物分析、环境分析和食品分析。
除了技术改进外,气相色谱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形成更强大的分析平台。
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实现对分离组分的精确定量和结构鉴定。
近年来,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已经被成功用于气相色谱分析中,通过使用具有表面增强效应的纳米颗粒作为SERS基底,可以获得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
二、液相色谱液相色谱是一种通过将混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离的技术。
与气相色谱不同,液相色谱中的固定相是在柱状装置中的涂覆或封装在填充物中的化合物。
由于液相色谱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更高的分离能力和更强的选择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药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在液相色谱技术中,新型的固定相材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核壳技术将芯-壳材料作为液相色谱柱的填充物,可实现更高的分离效率和分离能力。
在芯-壳材料中,内部是封闭的芯部,外部包裹着壳层,这可以减少液-液相互作用和质量传递阻力,提高分离性能。
另一种新型的固定相材料是金属-有机咬合物(MOFs),它具有可调控的孔径和孔隙度,这可以实现对不同分子的选择性分离。
色谱分析技术的进展与应用色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利用分离原理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各种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色谱分析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这使得这种方法的分析效率得以提高,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本文将从色谱分析技术的概述、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环保、食品、医疗和化工等行业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述色谱分析技术是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在某种固定相上进行分离,再用检测器检测的分析方法。
色谱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等多种类型。
目前,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分析方法。
液相色谱是将样品溶解于流动相中,在填充有固定相的柱中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方法。
气相色谱是将样品以气体状态传送入柱中,在特定的固定相上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方法。
超临界流体色谱在固/液相和气/液相之间,使用超临界流体来代替传统的有机溶剂。
二、发展历程色谱分析方法最初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科学家发现一些天然产物在某些化学柱上可以进行分离。
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发明了气相色谱法。
1960年代,液相色谱法得到了发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按照这两个分支的主要发展趋势,柱填充技术、分离效率、色谱柱外直接检测技术、联用技术和大功率技术等不断得到改进,提高了色谱分析的分析速度和准确性。
三、在环保方面的应用环保领域是色谱分析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在环境监测方面,利用色谱分析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空气、水、土壤等中的污染物。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检测需求量大、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的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快速分析检测有机污染物中的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物质的含量,进而对潜在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进行预警、预防和治理,为我们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做出了贡献。
四、在食品方面的应用色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液相色谱技术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添加的化学残留物,如农药、兽药、防腐剂等。
色谱分离技术及其应用色谱分离技术是指利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相互作用,在物质混合物中将各种组分分离开的技术。
色谱分离技术已成为分离、检测和分析生物、化学和环境样品中物质的重要工具。
色谱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混合物分离成若干性质相近或相同,但成分不同的组分。
这是通过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相互作用中,固定相可以是一种具有表面活性、具有亲疏水性、或化学亲和作用的材料。
而流动相则可以是一种液体或气体,它们可以通过了固定相,使得混合物中的组分在固定相上吸附或溶解,从而实现各组分的分离。
色谱分离技术在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应用广泛。
例如,在生物学和医学中,在基因显微分析、捕获蛋白质、酶和细胞的单细胞检测中,广泛采用了色谱分离技术。
此外,还可以用于药物筛选、质量控制和制造的过程控制。
在环境领域,色谱分离技术可用于寻找化学毒物和环境污染物,并对环境废物进行检测和处理。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最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之一,它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混合物,并对具有取向和激发导向性分子进行分离。
在HPLC分离中,利用固定相与流动相间的相互作用来移动样品混合物。
固定相一般是一种高度纯化的压缩载体,使得各个样品成分分离时可以得到更高的纯度。
而流动相一般应适合所需要分离的物质类型。
在汽相色谱(GC)中,气相与液相的相互作用,使得分子在流动相中具有更高的活性和协同性。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食品质量检测中。
例如,气相色谱技术常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有机物和污染物。
而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中,可以利用蛋白质和植物次生物质进行分离,用于食品中的物质鉴定和质量评估。
总之,色谱分离技术已成为一个广泛应用的分析和分离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色谱分离技术将更好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分析和分离中,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证做出重要贡献。
液相色普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液相色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LC)是一种基于样品在液体流动相中与固定相相互作用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技术。
液相色谱法具有以下特点和应用范围。
特点:1. 良好的分离能力:液相色谱法可以分离各种不同极性、大小、结构以及化学特性的化合物,包括有机物、无机物、生物大分子等。
通过选择不同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高效分离和纯化。
2. 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液相色谱法可以通过优化流动相的组成、流速和温度等条件,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选择性提取和分离,从而提高分析的灵敏度。
同时,液相色谱法还可以与各种检测器(如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质谱仪等)结合使用,进一步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3. 分析速度快:液相色谱法的分析速度相对较快,通常在10分钟以内可以完成一次分析。
此外,液相色谱法还可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技术,进一步提高分析速度和分离效果。
4. 操作简便:相对于气相色谱法和其他分析方法,液相色谱法的操作相对简便,不需要特殊的气体供应和气密性。
同时,液相色谱法的样品制备相对简单,可以直接将待测样品溶解于流动相中进行分析。
5. 广泛的应用范围:液相色谱法在医药、化工、食品、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医药领域,液相色谱法可以用于药物的纯度检验、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病患体内药物的监测等。
在食品领域,液相色谱法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农药残留的分析、食品中营养成分的测定等。
在环境监测领域,液相色谱法可以用于水质、大气和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分析。
应用范围:1. 药物分析:液相色谱法是药物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可以用于药物的纯度检验、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药物在血液中的监测等。
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2. 食品分析: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分析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液相色谱仪的原理及应用嘿,你知道吗?在化学分析的神奇世界里,有一个超级厉害的家伙,那就是液相色谱仪。
这东西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能把混合在一起的各种物质都给揪出来,分得清清楚楚。
那液相色谱仪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简单来说,它就像是一场物质的赛跑比赛。
想象一下啊,有一群小伙伴,他们都混在一起,然后要通过一个特殊的通道。
这个通道就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跑道,不过可不是普通的跑道哦。
在液相色谱仪里,这个跑道是一种叫做色谱柱的东西。
这些要被分离的物质呢,就像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小选手。
它们会和一种流动相(就像是小选手们的交通工具,可能是液体的那种哦)一起进入这个色谱柱。
在色谱柱里,不同的物质和柱内的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一样。
有的物质就像是和固定相特别亲近,走得就慢些;而有的物质呢,和固定相没那么多“交情”,就跑得比较快。
这样一来,原本混在一起的物质就会逐渐拉开距离,一个一个地从色谱柱里跑出来啦。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在实验室里整天和液相色谱仪打交道。
有一次我去看他做实验,就像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他把一个混合样品放到液相色谱仪里,然后就盯着电脑屏幕看。
我在旁边好奇得不行,就问他:“小李啊,这就能把东西分开啦?”小李笑着说:“那可不,你就等着瞧吧。
”没过多久,屏幕上就开始出现一个个的小峰,就像小山包一样。
小李指着那些峰告诉我:“你看,每个峰就代表一种物质,这就是液相色谱仪的厉害之处。
”液相色谱仪的应用那可真是广泛得不得了。
在医药领域,它就像是医生的得力助手。
比如说,制药公司要生产一种新药,他们得知道这个药里面的有效成分含量是不是准确啊。
这时候液相色谱仪就派上用场了。
它能把药里的各种成分都分开,然后准确地测量出有效成分的量。
这就好比是在一堆宝石里找出真正值钱的那几颗,一点都不能马虎。
食品行业也离不开液相色谱仪。
你想啊,现在食品安全多重要啊。
检测食品里有没有有害物质,像农药残留之类的。
就像我们买水果的时候,怎么知道上面有没有残留的农药呢?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就会用液相色谱仪来检测。
混合模式液相色谱固定相的发展及应用摘要:混合型液相色谱是一种能够发生多种互相作用模式的色谱分析方法,在生命研究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色谱技术的核心,混合型液相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发展直接影响着色谱分离的选择性和分离效率。
目前学术报道的混合型液相色谱固定相种类繁多。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不同种类的混合型液相色谱固定相,包括离子/反向混合模式色谱(IEC/RPLC)、亲水作用/反向混合模式色谱(HILIC/RPLC)、亲水作用/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HILIC/IEC)等不同类型的应用。
关键词:混合型色谱固定相1混合模式液相色谱应用进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很多科学家都经常使用二维液相色谱(2D-LC)或多维液相色谱(mD-LC)来分离复杂的生物样品。
因此,科学家通常都需要使用两根甚至多根色谱柱来实现分离,这也使得科学家下定决心去开发具有高分离度和高选择性的快速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最近,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混合模式色谱得到了关注[1]。
近期,混合模式液相色谱得到了发展。
混合模式色谱(Mixed-modechromato- graphy)是固定相与溶质分子之间能够发生多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2]。
混合模式色谱的出现使色谱理论的研究变得更为复杂,但随着可调选择分离性的发展,混合模式色谱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3]。
一些带有不同性质官能团的复杂样品可以通过混合模式液相色谱固定相得到有效的分离[4]。
20世纪5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还没有发展起来,混合固定相被用来分离特定的物质,有研究表明当使用等度洗脱时,流速与混合比例之间存在着近乎线性的关系[5]。
1986年,Regnier的团队[6]首次合成了用于蛋白质分离的硅胶基质阴离子交换固定相,这使得固定相在阴离子交换色谱及疏水作用色谱中得以应用。
这种技术在三年后被Horvath再次确认[7]。
1988年,Burton和Harding报道了一种新型的混合模式色谱——疏水电荷诱导色谱,这种色谱对盐浓度没有依赖性但是对pH值的依赖性比较大[8]。
在同一年,Strancar等人提出了联合分析液相色谱,这种色谱是把含有不同功能的两个或多个对流相互作用媒质连续的装入同一根色谱柱中[9]。
1999年,Yates以及他的同事[10]把具有强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固定相与反相液相色谱固定相同时装入一根柱管中并与质谱进行串联连接来进行多肽类物质蛋白质组学分析。
2009年,Geng的研究小组使用同时具有弱阳离子交换性能和疏水作用的色谱柱对完整蛋白质进行了快速的在线分离[11]。
这种色谱柱与商品化的单一弱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及疏水作用色谱柱相比,示出了更好的分离性能。
同时,课题组的一个作者还把单一色谱柱的二维液相色谱(2D-LC-1C)命名为混合模式色谱,这个名称也显示出了此类色谱与相应的单一模式固定性等同或更为优越的分离性能。
混合模式色谱由于其多种优点,混合模式色谱日益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以不同关键点切入介绍混合模式色谱的综述性文献发表了多篇,其中包括1998年的混合模式色谱在核酸方面的研究,2009年配体在混合模式蛋白色谱中的选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2013年Thomas L. Chester在分析化学发表了一篇介绍高效液相色谱今年发展的综述,就在最后一部分介绍了混合模式色谱及其固定相的发展。
2015年,Liu等[12]在分析化学发表了具有亲水/反相的混合模式色谱的文章。
与传统的单一模式色谱相比,混合模式色谱具备许多优点:(1)较高的选择性[13]。
(2)显著的高负载容量[14]。
(3)与单一模式色谱柱相比,相应的混合模式色谱柱显示出了更好的分离性,因此可以代替两个或多个单一模式色谱柱[1]。
(4)不同模式的色谱可以通过调节流动相的pH值或浓度来进行转换,避免了单一模式色谱换柱子的麻烦。
虽然现在已经有许多种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被制备出来,但是如何组合才能才能达到最佳分离至今还没有准确方法。
目前,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还处于研究阶段。
2 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2.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中,固定相是由两种或多种填料组成。
其物理合成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把两个商品柱连接在一起,称为“串联柱”。
一种是把两个不同的固定相填料充填与同一根色谱柱的两端,称为“两相柱”。
还有一种是把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填料混合充填入一根色谱柱中,称为“混合柱”。
2.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中,固定性是由单一固定性填料组成,这种填料一般含有两种或多种功能团,这些官能团通过化学合成方法键合到一起。
混合模式化学合成方法不同于传统色谱的地方一般是通过硅烷化反应将几种不同类型的官能团通过聚合反应键合在活化硅胶裸露的羟基上。
不同模式的色谱之间可以通过调节流动相的pH 值或浓度来进行转换。
3 各种组合的混合模式液相色谱固定相自从产生带两种或多种官能团的多种机理的固定相,一些复杂的带有多种基团的样品可以更有效的分离。
近年来,各种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包括亲水作用/反向混合模式色谱(HILIC/RPLC),反向/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RPLC/IEC),亲水作用/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HILIC/IEC)等,被报道并被用于分离一些小分子或大分子。
3.1亲水作用/反相混合模式色谱(HILIC/RPLC)反相液相色谱固定相使用的是非极性的固定相,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而其流动相一般用中等极性的溶液,如甲醇/水,乙腈/水混合物,其中,短链烷基固定相对极性分子如肽有优先保留作用,长链烷基固定相对蛋白质有优先保留作用。
而亲水作用液相色谱,又可叫反反相,固定相一般使用的是极性固定相,而流动相多用水-水溶性有机溶剂(主要为乙腈,含量大于60%),为强极性和离子型化合物包括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极性药物、多肽、天然产物等的分离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15,16]。
在Alpert的研究中[15],一些化合物在HILIC和RPLC上的保留顺序几乎完全相反,所以说HILIC和RPLC的选择性是非常不同的。
但由于亲水作用色谱与反相色谱的流动相相似,亲水作用色谱已被应用到蛋白质分离[17]。
在反向液相色谱固定相表面添加亲水性基团则可以使其具有亲水性。
Liu和Pohl[18]成功合成了一种混合模式的HILIC/RPLC固定相,其带有疏水性的乙二醇末端烷基,用于分析带有烷基酚乙氧基化物和脂肪醇乙氧基化物的非离子的乙氧基表面活性剂。
固定相上同时具有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可与样品中极性和非极性基团进行相互作用。
Liang和Fu[19]就通过硫醇-烯烃点击化学(“thiol-ene”click)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混合模式的HILIC/RPLC固定相,将二萜苷类化合物和甜菊苷化合物修饰在多孔硅胶的表面,并成功分离了皂素。
其固定相中的糖苷化合物既展现了疏水性,又展现了一定的亲水性,所以制备出的固定相可作为混合模式的HILIC/RPLC固定相。
Kaname[20]等人通过枯草芽胞杆菌中的一种生物表面活性肽上的羧基与已键合在硅胶表面的氨基发生反应,将其键合在硅胶表面,合成一种同时具有亲水、反相作用的固定相。
并用其在不同乙腈含量下分析多种模型分子:胞嘧啶、胸苷、腺苷、咖啡因、核黄素。
得到典型的保留时间与乙腈含量的U形曲线,证明此固定相同时具有亲水作用与反相作用。
3.2 离子交换/反相混合模式色谱(IEC/RPLC)离子色谱是将一种(或数种)与样品离子电荷相反的离子(称对离子或反离子)加入到色谱系统的流动相(或固定相)中,使其与样品离子结合生成弱极性的离子对(呈中性缔合物)的色谱。
且它的分离条件有利于保持物质生物活性,因此可广泛用于生物样品的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柱的填料是阴、阳离子交换剂,目前使用最多的阴离子键合固定相的基团是季胺、二乙胺基和聚乙亚胺,使用最多的阳离子键合固定相的基团是磺丙基和羧基。
离子交换色谱与反相色谱的结合能够显示出正交分离模式下的许多优势。
反相色谱不适于分离强极性的化合物[21]。
为了使反相色谱在对极性化合物的分离中得到应用,人们通常使用离子化控制的试剂。
离子交换/反相混合模式结合了反相色谱和离子交换色谱两者的优点,不仅对无机化合物和氨基酸有很好的分离效果,还可以应用到核酸、多肽和蛋白质、运转核糖核酸衍生物的分离中[1]。
反相/弱阴离子交换混合色谱相对于单一模式的离子交换色谱及反相色谱来说,不但增强了色谱的分离能力,同时也具有了更易操控的分离选择性[21]。
Sun 和Qiu等[22]合成出成功修饰烯丙基咪唑的硅胶基质固定相,词固定相能有效的掩盖并减弱剩余硅烷基的影响,并且在反相模式流动相下成功分离了苯、苯胺类、苯酚类化合物,在pH为7.0的NaCl溶液为流动相的模式下成功分离了无机阴离子类化合物。
Sun和Feng等[23]将联吡啶修饰在硅胶上,合成出同时具有反相与弱阴离子交换作用的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在反向模式下成功分离了多环芳香烃化合物与苯酚类化合物,也在离子交换模式下同时分离了无机、有机阴离子化合物。
此固定相具有较高的柱效和较好的峰形,而且与其他同类型固定相相比具有较短的保留时间。
Smadja[24]等通过将季胺基嵌入到C18链中得到一种反相/阴离子交换混合模式的固定相。
离子交换/反相混合模式色谱也可以应用在一些小分子溶质的分离中,如极性较大的抗癌物质阿糖胞苷、极性阳离子化合物、脑啡肽以及有机无机硒。
离子交换/反相混合模式色谱应用在毛细管色谱中,可以提高电渗流的稳定性和强度,并具有高选择性和高分离度的强阳离子分离模式和强疏水性的反相色谱模式,这时的离子交换/反相混合模式固定相不但可以用于多肽的分离,还可以用于酸和碱的分离。
3.3 亲水作用/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HILIC/IEC)据之前一些报道,亲水作用与离子交换作用的叠加可以有效提升对一些小分子的选择分离性[25-27]。
从生物药物合成角度,亲水/离子交换被证明是一种对小分子药物的有效的分离手段[27]。
Hodge[25,28-30]等报道,对于分离多肽类化合物,亲水/离子交换混合模式是一种对反相很好的补充。
Mant[31]也报道,相比反相对多肽的分离,亲水/离子交换显示出了更多的优势,具有更强的分离选择性。
这些研究发现带电荷的多肽是最容易分离的。
当乙腈含量较低时,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机制分离多肽;随着乙腈含量的上升,在离子交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亲水作用,当乙腈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亲水作用便成为了主导作用。
Lindner等[32,33]也表明亲水/离子交换在蛋白质的分离上也是一种潜在的手段。
Shen和Li等[34]将一种天然的亲水缩氨酸--谷胱甘肽通过硫醇-烯烃点击化学的方法键合在硅胶上,得到一种同时具有亲水作用与阳离子交换作用的混合模式固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