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温病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9.57 KB
- 文档页数:3
岭南温病学发展概况岭南,即五岭以南,包括现今的广东及广西东部地区。
岭南之开发,可以追溯到秦代,由于地处祖国边陲,古代交通不便,文化与医学发展迟于中原。
另一方面,岭南与外国海路通商最早。
因此,岭南文化与医学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从文献来看,预防、治疗、康复医学以及临床各科,理论与实践诸方面,岭南医家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从晋代到明代,岭南医学已有相当的成就,如支法存之论脚气,葛洪之《肘后备急方》,李珣之《南海药谱》及释继洪之《岭南卫生方》等均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岭南医家对急性外感热病和传染病的认识甚早,晋代葛洪对传染病如丹毒、恙虫病等已有论述,宋代陈昭遇等的《太平圣惠方》及元代释继洪的《岭南卫生方》已明确提出岭南之地理、气候及饮食习惯、人的体质均与中原有异,载有不少防治温病的方剂。
《岭南卫生方》讨论瘴疟证治,指出瘴疟与伤寒不同,此书较吴又可《瘟疫论》早三百余年,对于流行于岭南的传染病在认识上已有很进步。
清代岭南医家何梦瑶在《医碥》中关于火与湿证的精辟论述对后世岭南温病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何氏长期亲自参加温病的抢救工作,其“立方救疗,所多全活”[1]。
他仔细观察研究热带、亚热带地理气候条件下人体病变的规律,并针对当时景岳学说盛行,不少医生忽视岭南的实际而滥用温补之弊,他强调南方“凡病多火”、“多湿”[2]。
运用脏腑经络学说对火热证进行辨治,对于湿病强调合理运用理脾祛湿法的作用,用药有其独到之处。
据史料记载,清初南方诸省曾暴发几次瘟疫大流行,提高瘟疫病的诊治水平成为当时医务界的当务之急,不少岭南医家继承了吴又可《瘟疫论》的学术观点,致力于瘟疫病防治的研究。
何梦瑶指出瘟疫的病源是“天地之疬气也,邪自口鼻入内”[3],详细论述了该病的汗、斑、苔、脉变化的临床意义及汗、下法,下后变证、兼证,妇人、小儿瘟疫,瘟疫后遗症等。
治疗方面何氏主张立法应重在“逐邪”,对白虎、举斑、黄龙等汤证,从临床证候、辨证要点到立法用药都作了分析和阐述。
2020 年 11 月第 26 卷第 11 期November 2020 Vol.26. No.1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1704【方药研究】岭南古代医家论治瘟疫的方药特点**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A020213007)-岭南温病古 籍知识库构建与数据挖掘研究作者简介:周登威(1987-),男,山东菏泽人,助理研究员,博 士研究生,从事岭南医学研究。
△通讯作者:吴蕾(1977-),女,福建龙岩人,主任医师,从 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药临床与研究,Tel : 137****4910, E-mail :drleiwu@ 。
周登威1 ,汤伟平2,吴 蕾1(1.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20; 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摘要:目的:整理、分析古籍中岭南医家治疗瘟疫的特点、和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
方法:全面收集治疗岭南瘟疫的古代文献,提取方剂、中药、药物功效等信息建立“岭南瘟疫古籍方药数据库”,采用SPSS22. 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岭南医家治疗瘟疫常用的高频处方是柴胡汤类方、承气汤类方、四逆汤类方、藿香正气散类方等,常用的高频药物包括人参、黄苓、茯苓、大黄、 半夏等,体现了以清热法、化湿法为主的治疗方法。
结论:古代医家治疗岭南瘟疫重视清热解毒、芳香化湿、燥湿和益气养阴,其用药特点可为现代岭南瘟疫的救治提供借鉴,同时探讨岭南瘟疫与岭南地域湿热郁蒸的环境、气阴不足之民众体质之间的关系,深 度挖掘岭南医学特色与内涵。
关键词:岭南医学;瘟疫;柴胡汤;承气汤;四逆汤;藿香正气散;方药特点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20) 11-1704-03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处亚热带,包括现在的广 东、广西、海南及香港、澳门地区。
岭南医学重视南 方炎热多湿、地处卑下、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 环境因素[1],而岭南瘟疫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
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中医临床基础(100601)伤寒论研究方向本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较早的伤寒论专业硕士、博士生培养点,1993年、1996年分别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高教厅确立为重点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1)六经辨证的现代化研究;(2)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研究;(3)《伤寒论》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的研究;(4)《伤寒论》文献研究。
博士生导师有:李赛美、朱章志、张横柳、彭万年教授。
硕士生导师有:蔡文就、万晓刚、刘敏教授,吴浩祥副教授。
技术人员情况:本学科专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2名。
学科条件:设临床基地,病床46张,实验室面积l00平方米,建有临床受体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等,仪器设备总值约150万元。
教学科研成果(1)教学方面:分别编写有供中医专业、针灸专业本科班、七年制中医专业班、三年制专业证书班用的《伤寒论教学大纲》。
参加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中医专业,1979年)的编写。
为海外函授教材《伤寒论概要》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中医专业,1996年)副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2000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中医专业用第七版 2001年)主编与第七版教材辅助用书《伤寒论习题集》的主编、以及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中医专业用第八版 2007年)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案例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主编、《伤寒论学习指导》的副主编单位;供本科生及研究生用的《临证实用伤寒》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年)、《经方临床运用》主编。
并自编研究生教材《伤寒论求索》、《中医临床经典研究与运用》。
1995年《伤寒论》课程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课程,“《伤寒论》理论联系实际,医、教、研共同发展”1995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立《伤寒论》教学新模式”,1997年荣获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伤寒论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实践”2000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伤寒CAI课件”2000年分别获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网络课程三等奖,2005年被评定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岭南中医流派集萃(2):岭南温病学术源流岭南医学作为地域性医学流派,注重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辨治岭南地区多发病、常见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临床辨治经验。
整理研究并继承发扬先辈们对岭南医学的学术经验,将有助于当前的岭南中医临床实践。
本栏目旨在介绍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精要,以期对当代岭南中医工作者有所帮助。
温病· 中岭南温病是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文展示了岭南医家对岭南温病学术特点的认识。
本文梳理岭南温病学术源流,将有助于发掘岭南温病学术内涵,展望岭南温病学术前景。
1发源阶段(晋代至宋代)目前岭南有文献可考的外感病认识最早可追溯至晋代《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注意到外感温热病与伤寒不同,采用循日辨证论治的方法,创制表里双解的系列方剂治疗外感温热病。
《肘后备急方》治“瘴”也形成较为完整的用药经验。
但是,葛洪对外感病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
可以认为该时期是岭南温病学术的滥觞。
《肘后备急方》对温病学的成就在于:已经注意到温病与伤寒有所区别,并开始对“瘴”有专门的考察。
这也成为宋代以前岭南温病学术的两个主要研究命题。
对于温病与伤寒的关系,南北朝时期释深师《深师方》认识到天行、温病与伤寒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也认识到治疗天行有不同于治疗伤寒的理法方药。
宋代刘昉《幼幼新书》分为温壮、壮热、时气、温病、热病、伤风、伤暑、伤寒、囟风伤寒、夹食伤寒、夹惊伤寒,说明刘昉对外感发热性疾病已经能够根据病因不同对其分类。
该时期岭南医家逐步呈现出将温病脱却伤寒的认识趋势。
对于瘴,葛洪将“瘴”与“疫”同论,说明葛洪已认识到“瘴”也是外感病的一种,但并无深入认识。
唐代郑景岫《广南四时摄生论》之“瘴毒”、“岚瘴”,杨炎《南行方》之“瘴痢”、“瘴疟”,这些病名的出现可以看出该时期岭南医家将“瘴气”纳入外感病的范畴并对其分类,但对其认识仍不明朗。
这两个研究命题都是该时期岭南医家对构建岭南外感病学术体系的探索。
岭南湿热病证学术源流与湿热概念的认知演变汇报人:2024-01-09•岭南湿热病证的历史背景•岭南湿热病证的学术源流•湿热概念的认知演变目录•岭南湿热病证的治疗方法与特色01岭南湿热病证的历史背景岭南地理环境与湿热病的关系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地理环境特殊,为湿热病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湿热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湿热病的流行和传播。
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使得该地区居民易感湿热之邪,从而引发一系列湿热病证。
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关于岭南地区湿热病的记载,如《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等医籍中均有相关描述。
古代医家对岭南湿热病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和科学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湿热病的认识逐渐深入,治疗方法也日趋丰富和完善。
010203古代岭南湿热病的记载与认识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同时,研究者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岭南湿热病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岭南湿热病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等方面。
近现代岭南湿热病的研究进展02岭南湿热病证的学术源流古代医家对岭南湿热病证的认识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岭南湿热病的理论形成岭南湿热病证的理论完善岭南湿热病的初步认识岭南湿热病证的研究起步民国时期岭南湿热病证研究的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岭南湿热病证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改革开放后近现代医家对岭南湿热病证的研究以温病理论为指导,注重清热解毒、化湿通络岭南温病派以调理脾胃为核心,强调运化水湿、调理气机岭南脾胃派以疏肝利胆为重点,注重调畅气机、清热利湿岭南肝胆派以杂病论治为特色,灵活运用温病、脾胃、肝胆理论,综合调理湿热病证岭南杂病派当代岭南湿热病证的学术流派与特色03湿热概念的认知演变秦汉时期湿热概念初步形成,主要与气候、地理环境相关,涉及脾胃、肝胆等脏腑。
学术探讨岭 南 温 病 研 究彭胜权3 李迎敏3 林培政3 史志云3提 要 本文阐明了岭南温病的含义,系统总结了近十余年来围绕岭南温病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文献整理及多学科相结合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归纳出了岭南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临床用药方面的特色,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
主题词 温病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发展研究 @岭南 在1985年11月召开的广东省振兴中医大会上,提出了把研究岭南医学作为广东中医特色的战略思想。
国家与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中医界的专家学者多次提出,岭南温病独树一帜,是开发研究岭南医学的重要内容。
Ξ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为历代中医学家所重视。
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同一病而各地治法不同的记载;吴又可《瘟疫论》中说“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蒲辅周名老中医指出,临床必须掌握地域有五方之异,也是辨证论治、掌握常变的重点之一(《蒲辅周医疗经验》);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认为:“岭南医学是祖国医学普遍原则和岭南地区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表现该地区医学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反过来也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国医学发展过程。
所以深入研究地域性医学并不是‘搞地方主义’,而是丰富发展我国传统医学内容”(《邓铁涛医话集》)。
岭南医家对温病辨治的方药认识甚早,晋・葛洪《肘后方》、宋・陈昭遇等《太平圣惠方》、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已载有不少防治温病的方剂;清・何梦瑶《医碥》对火与湿的论述、潘大纪《南北喉症辨异》、李朝栋《寒温条辨治疫汇编》、梁国衍《救疫全生篇》、黎佩兰《良方释疑》等对岭南温病的诊治均有独到见解。
潘兰坪《叶案括要》、《评琴书屋医略》是择叶天士理法方药应用于岭南,录其验者而著;陈任枚、刘赤选《温病学讲义》已对岭南温病特点有所阐发;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古昭尧《痘疹证治》、吕楚白《幼科要旨》、《郭梅峰医案》、《甘伊周医案》、《景天室医案》、《百砚室医案》等等,不乏记有防治岭南温病的独特经验。
但是,系统整理岭南温病学说的理论专著并无一册;专门总结、分析其证候特点及选用方药的也无专书;更没有运用其理论指导防治现代急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报道。
有鉴于此,我们从1986年开始,对岭南温病进行了10余年的系统研究。
1 研究目的岭南温病是研究岭南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该地区温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防治规律的一个学术流派。
通过研究,目的在于阐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探索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论治规律。
研究途径是运用流行病学调查该地区温病疾病谱变化,利用气象学、地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分析本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温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努力揭示中医理论的实质。
2 研究方法211 文献整理研究 从晋代到明清,不少岭2新 中 医Ξ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机场路10号(510407)南医家,在治疗、预防、养生、康复的理论和实践等诸方面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我们系统整理何梦瑶、潘兰坪、罗元恺、刘仕昌、邓铁涛、班秀文等24位岭南著名医家生平、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等。
通过文献整理,使岭南温病理论系统化,自成一门学术流派。
212 多学科研究 运用地理学、气象学、社会学、流行病学、体质学说等技术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广东省东、南、西、北、中5地(市)10间医院(包括海南省2间医院)896例属于温病范畴住院病案资料,进行调查研究,阐明岭南温病发生的临床动态、广东地理因素与温病证候特点的关系等,为促进温病学说理论与临床证治规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同时调查了哈尔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与广州地区气象资料,并进行了分析,说明气象病因学对各地温病发生、发展及证治特点有一定影响。
调查了南方4个沿海城市(厦门、汕头、广州、湛江)部分医院17295例温病发病情况,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结合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相应的气候类型,从环境因素的角度对各地温病证治规律进行深入探讨,以阐明该地区温病的证治规律。
对广东8间较大中医院中1806例属温病范围的病人,作了人群体质调研,其结果表明,岭南地区人群体质以气阴两虚质和湿热质居多。
213 实验研究 进行了温病湿热证病理造模及实验研究。
采用气候、饮食、感染等因素模拟建立了温病湿热证的动物病理模型,而且从多种宏观、微观指标(如血浆内毒素测定等)及清热化湿中药佐证的结果来看,均达到满意结果。
对42例急性热病(包括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肠伤寒、急性胰腺炎等)血液流变学进行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在岭南急性热病夹湿、伤阴、瘀血证候中,其血变液流学指标亦依次逐渐增高。
临床上提示我们对岭南热病的治疗要注意化湿、养阴和祛瘀。
对病毒性肝炎瘀热型黄疸患者,治以赤芍等凉血活血药物,并观察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I(ACE)转换酶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合部分病例2次肝组织病理检查。
结果发现,消退黄疸与降低血清ACE酶活性以及调节血液流变学正常同步。
同时设湿热型黄疸与正常人对照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108例温病患者舌面p H值进行观察,病种有流感、急性支气管炎、麻疹、伤寒、肺炎等12种温病范围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设正常人组(64例)进行对照。
结果表明,病人舌面p H平均值与正常人组比较,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101)。
温病过程中,把舌面p H值作为观察热邪伤津的一个客观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14 临床研究 主要对湿热、暑湿、疫疹、昏谵等病证作了重点临床半随机对照观察。
通过对68例温病湿热证患者进行血浆内毒素定量检测,并应用清热化湿法对部分温病湿热证进行治疗观察及解毒作用的研究,收到良好的效果。
研究结果认为:“毒”与外感湿热证在病理过程中有密切关系。
清热化湿方药可以廓清内毒素,达到解毒祛邪的治疗目的。
暑湿是岭南地区常见的温病,岭南气候炎热,湿润多雨,每易产生暑湿病邪。
岭南地区人群多有气阴两虚体质,若人体元气不足,水湿内停,暑湿病邪可乘机侵入人体,导致本病发生。
其治疗以清暑利湿为主,佐以芳香化湿。
临床中要详辨暑湿的病位,暑与湿两邪孰重孰轻。
治疗上常分邪在肌表卫分、邪郁少阳、暑湿弥漫三焦、气阴两伤4个证型。
常用药有青蒿、黄芩、扁豆花、金银花、葛根、茵陈、大豆卷等。
临床治疗近千例,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疫疹(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感受疫疠毒邪而发生的急性热病。
用登革清1号方治疗58例登革热患者,设治疗组(28例)和对照31997年第29卷 第10期组(30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1001,两样本均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登革清1号方不论在退热时间,还是提高血小板数方面,效果均优于激素治疗组。
温病昏谵症候的出现,热、风、湿和痰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临床上分为热扰心包型、湿蒙心包型、邪闭心脑型、阴竭阳脱型。
治疗上提出清热祛邪、化湿泄浊、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等法则。
该研究对40例弥漫型散发性脑炎进行治疗,设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治愈好转18例,占90%,无效或死亡2例,占10%;对照组好转12例,占60%,无效或死亡8例,占40%。
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处理,P<01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 研究结果311 通过东北、华北、华东与华南(岭南)地区温病疾病谱的流行病学调查,说明四时温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岭南地区受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风温、暑温、暑湿、湿温的发病率最高,并且其发病有不拘四时的特点。
312 岭南地区长夏少冬,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群体质以湿热型和气阴两虚型为多。
313 通过对外感湿热证、暑湿、疫疹、昏谵等病证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对岭南常见温病证治规律做了初步探讨:岭南温病多按卫、气、营(血)、伤阴、伤阳5个阶段传变;气分证候突出并多兼湿;气营(血)两燔证多见,后期伤阳比伤阴更易发生;施治原则上,强调补而不燥、滋而不腻、消而不伐。
“补而不燥”是指补气不助火,补血不动血,补阳不耗精。
“滋而不腻”是指滋阴不碍湿,滋阴宜益气,滋阴并化浊。
“消而不伐”是指食滞用消导,瘀血多活血,气滞则行气,水停则利尿而慎用逐水之法。
在用药上喜用花、叶类药物和岭南草药。
314 实验研究表明,以模拟湿热证候、甘肥饮食以及大肠杆菌所造复合性湿热动物模型,较符合湿热证发生的机理、临床症候。
血浆内毒素的测定可作为湿热证微观检测指标之一。
凉血活血退黄的法则,可降低血清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的活性,且对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一定意义。
岭南急性热病夹湿、伤阴、瘀血证候病理变化中,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亦依次逐渐增高,提示热病伤阴、夹湿和瘀血之间有共同的病理变化基础。
热邪伤津和舌面p H值降低,其相关性是明显的。
因此,在温病过程中,把舌面p H值作为观察热邪伤津的客观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我科在10余年的岭南温病研究中,共发表论文52篇,编写出版了《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刘仕昌学术经验集》等书,部分研究成果编入《温病学》教材中。
4 今后研究设想继续明确中医要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针,通过客观观察微观化,微观分析整体化的思路与方法,深入研究岭南湿热证的微观现象。
如用地理学知识和技术,研究人群湿热体质与本地区土壤、水质微量元素的关系;运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多态性分析技术,探讨湿热体质形成的分子基础;运用现代医学生物化学技术,研究血钙代谢与湿热证候关系;探索病毒性疾病与湿邪的相关性等,今后还应从微观分析,回归到湿热证发生发展证治规律上去研究,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新发现,才能深刻揭示温病的本质。
(收稿日期:1997-06-10)・动态・5月22日,由广州市医药管理局、广州市卫生局联合主办的广州市中药饮片生产、供应、使用质量工作会议在广州市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召开。
这次会议是为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药饮片工业生产工作座谈会精神而召开的,会议就中药饮片的生产、供应、使用质量问题提出了意见和要求(本刊 冯摘)4新 中 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