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体系的建构与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7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结构中国近现代史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1919年~1949年,共30年基本线索: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争取民族解放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年~19世纪60年代):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新思想萌发;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和最终形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反映了中国人的抗争和探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北洋军阀专制独裁;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和新文化运动为革命转型奠定基础1949年10月~1956年12月):1949年10月至1952年年底,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1953年至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从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等方面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1976年):前十年既有成绩,也有失误;后十年的“文革”是最大的曲折,这时期的成就主要在科技和外交领域1976年10月~2006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突破“左”倾思想束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840年~1919年,共80年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先进的中国人探索中国的近代化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1919年5月~1927年7月):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共成立;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927年8月~1937年7月):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走向成熟;国共两党尖锐对抗;日本侵华及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取得近百年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人民解放战争(1945年8月~1949年9月):重庆谈判、政协会议争取和平、民主;内战爆发,推翻国民党22年统治;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召开;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06年1949年10月~1956年12月);1956年12月~2006年)单元一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阶段特征】这一时期,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体系的建构与解析(上)总视角:中国近现代史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一部分,其发展趋势和许多重大事件,都是该时期的世界发展演变的结果。
——园丁第一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业革命后的近代中国(一)起止时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中外链接:同期的世界,正值蒸汽时代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期。
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商品市场、原料产地的迫切需求,导致了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群体结构:(四)结构解析:1—2:双重压迫;1—3: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扩大;2、3—4:两次鸦战使部分封建统治者看到了西方“船坚泡利”的长技,而太平天国运动则迫使他们取西方的长技来镇压人民革命。
于是,洋务运动发轫。
1、3—5: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5、4—6:外资入侵的影响;洋务运动的诱导。
第二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电器时代及帝国主义形成时期的近代中国(一) 起止时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边疆的新危机——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的失败(二)中外链接:同期的世界,随着帝国主义的形成,加之资本输出的必然要求,导致列强疯狂瓜分世界,这成为该时期的中国所有重大历史现象的总根源。
(三)群体结构:(四)结构解析:本结构由因果关系的两个过程所组成:1、2、3、一步步把中国推向了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使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因)。
在此情况下,中国社会的各种力量奋起救亡(果),先后出现了上层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和中下层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
第三群:中国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的转折期——一次大战、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近代中国(一)起止时间:1912.3——1927.7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与覆灭(二)中外链接:该时期中外历史的关联众多,且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远:1、一次大战的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春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重难点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本章知识体系: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后经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
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经,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无数动人佳话。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寻找迅速增长的工业产品市场和廉价工业原料的来源,疯狂地向外扩张,开辟新航路,强迫别国缔结通商条约,以武力掠夺别国领土,使其成为他们的殖民地。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政治特点: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还保留着形式上的独立和自己的政府,但是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和关税自主权等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各方面主权几乎都掌握在列强手中,中国政府逐渐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失去独立地位,沦为半殖民地。
2、经济特点:近代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投资设厂,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成为列强掠夺原料,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并逐渐产生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属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封建经济为主,多种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存的经济特点。
宏观把握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体系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二是先进的中国人民对各种救国道路,直至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探索史;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史。
一、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锁国,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借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它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机挑起了以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占领了北京,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与此同时,中国的边疆地区出现危机,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日本明治维新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最后壮烈牺牲,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为了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社会矛盾,日本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台儿庄战役、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二、探索中抗争在列强的侵略和瓜分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派别都做出了反应,救亡图存成为历史主题,爱国成为各派进步力量的共同目标。
地主阶级探索:“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魏源著有《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封建统治者中的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客观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知识解析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指从中国晚清时期(184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争、外来侵略、政治动荡以及社会变革,对中国的国家命运和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全面解析,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二、政治变革1. 清朝衰落与外国侵略在19世纪前半叶,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其中最著名的是鸦片战争。
中国人民面临了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和不平等条约的压迫,中国开始逐渐丧失主权和独立。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
中华民国的成立给了中国人民以民主和自由的希望。
3. 内战与国共合作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政治动荡的时期。
国共两党在对外侵略方面形成了共同的敌人,他们开始进行合作抗日。
他们在内战中互相斗争,最终中共取得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
三、经济改革1. 开埠运动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得中国经济受制于外国列强。
中国开始实行开埠运动,引进外商并签订了很多经济特权。
2. 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试图借鉴西方的制度来改革中国。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改革最终失败。
改革开放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改革,它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命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四、社会变革1.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兴起,提倡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
这场运动使得中国人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2.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思潮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治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思想的崛起。
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框架一、时空定位二、宏观综述1、时间:1840-1949年。
(1)前期:1840-1919年。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属于就民主主义革命。
(2)后期:1919-1949年。
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召开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基本问题:(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即推翻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们幸福。
(4)两大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内容主线:(1)列强侵华:①手段: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②经济侵略: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签订前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签订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艰难发展、获得新生。
②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覆灭。
(3)思想解放运动发展:①地主阶级:新思潮、中体西用。
②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③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展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
④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
(4)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①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②资产阶级: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③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光绪支持变法、清末新政。
④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4、历史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1)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世纪初-1919年5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4)(2)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3)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4)抗日战争(1937-1945)(5)解放战争(1945-1949)注意:按政府分:晚晴政府(1840-1912);北洋政府(1912-1927);国民政府(1927-1949)5、近代历史特点:变化剧烈而复杂。
大一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框架近代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了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作为学习者,了解并掌握近代史的知识点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段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
本文将从历史时期的划分、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革新以及文化变迁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大家梳理近代史的知识点框架。
一、历史时期的划分近代史涵盖了从16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其中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是16世纪末到18世纪的封建主义时代,这个时期以欧洲的封建制度为特征,社会经济基础较为落后。
其次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资本主义启蒙时代,这个时期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资本主义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
最后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的帝国主义时代,这个时期以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侵略扩张为特征。
二、政治变革近代史的政治变革是其一个重要的特点。
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事件,都对全球范围内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些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政治体制的转型,国家的权力从封建贵族逐步转移到了广大民众手中。
民主、自由等概念开始被提出,并在一些国家得到了初步的实践。
三、经济发展近代史的经济发展显示出了一种明显的特点,即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工业革命的爆发使得生产和劳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从传统的手工业到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工厂化生产模式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制度,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经济形态。
四、科技革新科技革新是近代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步。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电力的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使得人们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运输、通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也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五、文化变迁近代史的文化变迁体现在思想观念、艺术创作、文学作品等方面。
启蒙思想的兴起,推动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等基本权利的追求。
《中国近代现代史》隐性知识结构点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的诸多知识结构是显而易见的,如外国侵华史、中华民族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国共关系史、共和国发展史等;但是教材里也存在着大量隐性的知识结构,这类知识结构的特点是:知识点不多,零散地分布于不同的章节之中,不易被学生察觉和把握,而它们往往又是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着重考查的内容。
因此,笔者对这类隐性知识结构进行了发掘,现将《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的隐性隐性知识结构整合如下。
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3次变化:1840—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以后是社会主义社会。
2、近代以来,中国政局的3次演变:1840—1912年属晚清统治时期,1912—1949年属中华民国时期,1949年以后属社会主义社会时期。
3、近代史上出现的民族资产阶级3个政治派别及其主张: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良方案。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③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4、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3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3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6、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探索活动的3个阶段及特征: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阶段,主要仿效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③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阶段,主要由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发展到走十月革命道路。
7、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党的工作重心的3次转移:①1927年开始,从城市逐步转移到农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②1949年开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农村时期。
③1978年开始,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