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8
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知识点(一)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知识点前言•介绍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目标•理清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核心知识点,以便更好地教学。
知识点一:广东历史概述•了解广东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的基本情况。
•探讨广东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知识点二:广府文化•介绍广府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分析广府文化对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影响。
知识点三:岭南文化•研究岭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探究岭南文化在广东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知识点四:广东与海外交流•分析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地位。
•了解广东与海外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知识点五:近现代广东历史•掌握近代以来广东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
•研究广东在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六:广东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介绍广东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黄埔军校、五四运动等。
•分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广东历史的影响。
结语•总结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核心知识点,并强调其重要性。
•呼吁进一步完善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
前言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是广东中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生了解本地历史、文化和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教材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不够系统、重复度高、选择题占比过大等。
因此,本文旨在整理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核心知识点,以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目标通过明确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核心知识点,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知识点一:广东历史概述•广东作为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学生需要了解广东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和经济特点等内容,以便更好地认识广东的发展轨迹和地位。
知识点二:广府文化•广府文化是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瑰宝,它包括了广州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学生需要了解广府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对广东社会的影响,以便加深对广东传统文化的认知。
广府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广府文化是指广东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其以广州为中心,包括了潮汕、客家等各个地区的文化元素。
我在参加广府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了广府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对于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首先,广府文化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
在广府文化中,重视家庭观念和孝道,注重家族和谐。
通过参观广府文化村、博物馆等地,我了解到广府人非常重视家庭的和睦和孝道的传承。
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团结的重要性,家庭和睦是一个人能够成长和发展的基石。
同时,广府文化也倡导尊重长辈、爱护子女的观念,这种传统观念对于家庭关系的和谐非常有益。
其次,广府文化注重礼仪文化的传统。
广府人非常重视礼仪,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商务和社交活动中。
在广府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广府文化村,了解了广府人的着装、行为、用语等方面的礼仪要求。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社会交往中,要注重仪态仪表,尊重他人,以礼待人。
忽略礼仪常常会造成不好的印象,甚至引发不愉快的冲突。
因此,学习广府文化的礼仪观念对于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再次,广府文化注重饮食文化的传承。
广东菜被称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菜品种类成为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府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品尝了广州的特色小吃,还参观了当地的美食文化展览。
通过学习广府美食的制作过程和特点,我了解到广府人善于变废为宝,创新烹饪技术,并且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口感。
这使我意识到,美食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和健康性,同时也应该对食物的制作过程和食材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此外,广府文化还注重艺术文化的传统。
广东地区有着独特的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这是广府文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参观广府文化村,我们有幸欣赏到了广府京剧和广府音乐的表演。
这些表演不仅将传统艺术融入其中,还加入了创新的元素,使得广府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魅力。
从岭南舞蹈作品中透视广府文化作者:杜娟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09期【内容摘要】广府文化绚丽多姿、独具一格,是构成岭南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广府舞蹈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人文特色和生活气息,同时又融汇了当地的文化秉性,充分体现广东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广府文化舞蹈作品舞蹈动作随着文化市场的欣欣向荣,广州市政府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大力发展广东文化,近几年推陈出新,着力在舞蹈创作中强调本土文化,推进广东舞蹈的新气象。
创办岭南舞蹈比赛,致力于本土舞蹈的创作和表演,以本土文化为支撑,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
从单个舞蹈作品《广绣情》《彩云追月》到舞剧《岭南行走》《骑楼晚风》《广州往事》《风雨红棉》,音乐剧《西关小姐》,每个舞蹈作品都渗透着浓郁的广府文化,给观者多层次、多角度的丰富的感觉。
广府文化所具有的移民文化、兼容文化、开放文化特点,使广府文化尽管历尽沧桑,仍独树一帜,继续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突出地方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其文化特点对广东社会历史乃至海外华侨华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要营造一个氛围,让各地域文化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一、广府文化定义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
广府文化是以广州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
广府文化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带有其地域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如今的肇庆市封开县是“广府的首府”,是广州文化的发祥地。
广府文化在美术、音乐、雕塑、建筑、服饰、语言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广府文化不能等同于岭南文化,仅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舞剧《广州往事》看其开放性舞蹈叙事诗《广州往事》音乐响起,码头上穿梭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忙碌着。
舞剧讲述的是从海外求学的三少爷带着他的同学亨利、露西回到广州十三行做生意的故事,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广州影像。
再现了清代政府将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舞蹈画面帮助我们探究历史,翻开广州十三行车水马龙下广州率先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篇章。
从地域文化角度探究广府宗祠建筑特色作者:曲镜羲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4期摘要:文章主要讨论的是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广府宗祠建筑艺术。
通过岭南民居宗祠建筑发展历史与传承,探索地域文化与广府民居的关系。
以花都区为范围,具体分析宗祠的选址、命名和分布状况以及祠建筑装饰艺术价值,从而以花都为地域背景深入探究广府的宗祠建筑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广府宗祠;广州花都;建筑特色一、广府地域文化的来源广府区域的文化,是岭南地区文化的首要组成,“广府文化首先是一种移民文化”,经历了多次的大移民潮,中原移民与当地土著不断碰撞,几经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一种既保守又开放、务实重商,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特征的具有较好的兼容性、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文化。
宗祠称祠堂又称宗庙,为家族重大事务活动的地方,被视为家族的象征。
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或太庙,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
二、地域文化与广府宗祠的关系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语言、风俗习惯、建筑等表现出来的,较之语言和风俗习惯,建筑显得更为直观,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风景地貌和特色建筑往往成为人们识别它的主要标志。
祠堂建筑与祠堂文化的兴盛发达,与中国传统的祖先祟拜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广东广府民系的立祠之俗,清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宫语》祖祠条中这样理解。
立祠的目的就是为了追远、收族,行孝仁之道。
而乡土建筑,则是广大乡村中土生土长的建筑,包括祠堂、寺庙、民居、店铺、村门、炮楼、桥梁、泉井、沟渠等。
宗祠在广府民居传统建筑中,是最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是了解乡族姓氏、地方历史文化,一个姓氏的历史、源流、迁徙、风土民情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
”广府宗祠是结合本土的地形地貌和环境气候,综合来考虑建筑的选址、布局和造型的艺术。
宗祠建筑特征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地域文化则成为建筑的一种元素特征体现出来,这正是文化与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广府文化画的题目
摘要:
1.广府文化画的概念与特点
2.广府文化画的历史与发展
3.广府文化画的代表作品与艺术家
4.广府文化画的影响与传承
正文:
广府文化画,又称广东画或岭南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分支,源于广东地区的广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广府文化画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绘画技法。
广府文化画以自然为主,注重写意,强调表现对象的神韵和气息。
画中多以山水、花鸟、鱼虫等自然景物为主题,色彩明丽,线条流畅,具有浓郁的南国风情。
此外,广府文化画还善于运用独特的笔触和墨色,将景物表现得栩栩如生,充满生机与活力。
广府文化画的历史与发展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广东地区的绘画艺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到了宋代,广府文化画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代表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艺术家有苏东坡、文同、黄公望等人,他们的作品被誉为广府文化画的瑰宝。
代表作品方面,广府文化画有许多传世之作,如苏东坡的《赤壁赋》、文同的《山水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这些作品都展示了广府文化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府文化画的影响与传承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府文化画不仅对广东地区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东南亚地区的绘画艺术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今,广府文化画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总之,广府文化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
移民文化影响下的宋代广府民系服饰特征作者:张晓璞孙恩乐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1期摘要:宋代广府地区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海上贸易发达,吸引了大批中原移民进驻。
使广府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大为改观。
广府服饰在中原、外来文化影响下,改变了本土古越等各族原有的穿着特点,形成以汉族民系服饰为主的多元服饰特征。
关键词:宋代广府民系;中原移民;海外移民;服饰特征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148-01广府文化是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它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
而宋代是广府文化主要形成时期,大批中原等地区的移民为广府民系注入新鲜血液。
促进中土汉族移民文化、古越族服饰的融会与整合,形成浓郁地区特色的广府服饰文化。
一、广府地区的移民来源(一)中土汉族地区两部分南迁移民中土大规模移民主要分两个部分进入岭南:一是北宋末期。
中原地区的蝗灾;河流的决口;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宋军杀起义军百余万,广大农村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中原民众被迫流徙逃难南迁不计其数;1126年开始,北宋被南下的金军击败,大批中原难民与高宗仓皇南渡,掀起一次国破家亡的大逃亡。
中原人士通过张九龄开辟的大庾岭“新道”,又从南雄南迁,最终流寓于珠江流域一带。
由于中原移民迁入,人口大为增加,广州淳熙年间(1174-1189)共有185713户,比元丰年间(1078-1085)多42452户。
因此“中原士大夫避难者多存岭南”。
二是南宋末期。
由于元军在江南广大地区烧杀掳掠,赵罡、赵呙“二王”行朝期间,行朝由闽入广所率大量军兵,以及随行朝入广的大批宗室,在行朝灭亡后,为逃生保命,战乱中大量难民逃移岭南。
从此以长江流域文化为特征的长江以南地区,包括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为主的移民涌人岭南。
这些江南移民,在宋王朝偏安南方的100多年里,融合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精华,给岭南文化输送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养分,是开发广南的重要力量。
广州文化传统特点广州,作为中国的南方大都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荣的商业港口,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
广州的文化传统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建筑、饮食、语言、传统节日等等。
首先,广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浓厚的文化传统。
这座城市拥有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它体现了广州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广州的街道上,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它们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其次,广州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菜以其清淡鲜美、烹调精细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
广州人喜欢用新鲜的食材,注重烹饪技巧和食材的原味。
广州的小吃更是数不胜数,每一种小吃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广州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此外,广州的语言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特点。
广州话是岭南话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音韵和词汇,是广州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州话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广州人民的情感和文化传统。
最后,广州的传统节日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广州人民欢庆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弘扬广州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舞狮、龙舟赛等,让广州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
总的来说,广州文化传统的特点体现在建筑、饮食、语言、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这些特点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让广州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希望广州的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以“粤语童谣”为载体传承本土地域文化的策略探究摘要:“粤语童谣”是广东本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
它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岭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广东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它更是成为了维系广东本土文化与精神的重要纽带。
文章从“粤语童谣”自身特点出发,分析其传承地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探究以“粤语童谣”为载体传承本土地域文化的策略,以期对广东本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粤语童谣”;传承本土地域文化;可行策略1将“粤语童谣”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将“粤语童谣”纳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这是开展地方文化传承工作的必要途径。
学校课程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还能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将地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其自觉传承和发扬。
因此,学校可以将“粤语童谣”纳入到校本课程中,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对“粤语童谣”进行演唱和传唱。
另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为“粤语童谣”传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比如,在当地中小学开展“粤语童谣”宣讲活动、表演活动、评比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对“粤语童谣”进行学习和传承。
同时,学校还可以成立“粤语童谣”社团,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以社团形式参与到“粤语童谣”学习中来,促使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兴趣,使他们更愿意去了解、学习、传承本土地域文化。
2将“粤语童谣”编创为文学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粤语童谣”的传承过程中,不少地区和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将其编创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使其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更加丰富。
例如,“粤语童谣”可以改编为童诗、童谣、儿歌等文学艺术作品。
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把“粤语童谣”中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表现出来。
将“粤语童谣”编创为文学艺术作品,既可以使其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又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岭南文化的内涵。
广州民俗风情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也是一座历史古城,它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沉积了独特的风俗文化。
我眼中的广州因其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独具魅力。
最能体现广州民俗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广州人爱好饮茶。
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来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
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
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它不但供应茶水还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
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
“叹”是广州的俗语,是享受的意思。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经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并没有什么礼仪上的讲究。
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
据说这一个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一个典故。
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
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
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
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
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
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非遗”郑仙诞也承载着广州的文化记忆。
郑仙诞又名白云诞,历史悠久。
清初屈大均在其名著《广东新语》记载:“安期生……于七月二十五日仙去,今郡人多以是日采菖蒲、沐清泉,以期得仙气。
”郑仙诞是人们纪念郑仙的民俗活动,有上千年历史,承载了广州人行善、积德、保平安的文化记忆。
广州这个民俗活动,将郑仙文化与岭南文化高度融合。
现在郑仙诞已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仙,又叫郑安期,传说他是中原方士,秦朝初年来到岭南,在白云山一带行医卖药,救人无数,有次采仙草九节菖蒲时失足坠崖,传说就此驾鹤成仙。
广东民俗文化探秘领略岭南风情与传统艺术广东民俗文化探秘领略岭南风情与传统艺术广东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省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这个地方独特而迷人的民俗文化。
而岭南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传统,更是广东人民深深扎根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探秘广东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以及广东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岭南风情与广东民俗文化1. 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广东的民俗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广东位于亚热带地区,四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这一方面造就了广东的独特饮食文化,另一方面也为民俗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广东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受到华南各地不同民族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风貌。
汉族、客家族、潮汕族等多个民族独特的习俗和风土人情相互交织,丰富了广东的民俗文化。
3. 广东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有许多节日和庆典流传至今。
例如,广东过年时的庙会、龙舟比赛以及中秋节的传统活动等,都是岭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4. 广东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与风俗礼仪中。
例如,粤剧作为岭南地区的主要戏曲形式,承载着广东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二、广东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1. 粤剧是广东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从舞台表演到音乐演奏,都充满了激情与艺术的张力。
2. 广东木偶戏是另一种广东传统艺术形式,在市井百姓中广泛传播。
这种表演形式除了有趣之外,还常常承载着深刻的意义和教育作用。
3. 广东传统绘画艺术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宝、扇画等多种形式的绘画作品在广东地区广泛流传。
这些作品描绘了广东的山水、人物和传统建筑,展现了广东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4. 广东传统音乐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音乐形式和多样的乐器使广东音乐独具魅力。
例如,二胡、琵琶、笙等乐器以及粤剧中的音乐伴奏等,都代表着广东音乐的特色。
介绍广府文化的演讲稿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是你们是广府文化!广府文化是粤语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指广东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的文化,范围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及周边的粤西、粤北部分地区。
粤语地区的地域文化还包括广东粤西地区的高凉文化和广西地区的桂系文化。
广州府自设立以来,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一直处于广东省的领先地位。
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由中原与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岭南文化中影响最大,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
广府文化的代表有“广东音乐”、“粤菜”、“广东醒狮”、“广绣”、“广彩”、“广雕”、“岭南画派”、“镬耳屋”、“岭南园林”、“粤剧”、“粤曲”等。
先秦时期,广东地区居住的是被称为“南越”的少数民族部落,即今天广东地区的壮族和疍家的先民。
当时广东地区人口稀少,秦统一岭南后,从中原迁来了数十万移民,到公元2年,广东人口有37.52万人。
秦汉时期,番禺(今广州)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外贸口岸,但广东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重心仍在粤北和西江流域,而珠三角地区一直到唐代都是人烟稀少、还没有被开发的地区。
唐代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繁,不少民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福建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来到南雄珠玑巷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以其大片的荒滩并不断增生的沼泽地成为南雄珠玑巷农业迁民的目的地。
由于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突出地位,逐渐影响了整个粤语地区并成为粤语文化的代表,广府文化流传于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以及粤西以南、粤北地区以及广西地区,因此有人把整个粤语地区汉族居民的文化都统称为广府文化。
而事实上粤语地区的地域文化除了广府文化,还包括广东粤西地区发源于古代高凉郡的高凉文化和广西地区的桂系文化。
一些学者以行政区划来解释“广府”,认为“广府”即“广信府”,广义的广府人指以粤语为母语的汉族族群,提出了“封开是‘广信首府’”。
广府人前凤凰卫视主持人梁冬(南海人)说:广州人太现实,什么都讲‘着数’,只有有‘着数’的事广府人才会去做。
广州人对空头理论不感兴趣,也没有工夫空谈哲理、人生,对政治也不感兴趣。
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世界发展。
只顾及自己所属的小圈子,只关心自己的房价和股票。
人人都为了钱忙忙碌碌,整日东奔西跑。
看重的是效益和价值,不注重形式和外表。
表现出更多的功利主义(或工具化)倾向。
“叹"这个词在人们的意识中一般有感叹、叹息之意。
而在广州,叹茶,叹花,叹粥,叹色,叹补,叹歌,叹生猛,叹温泉,叹风水,叹世界.这里的“叹”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而“叹世界”可以说是广州人心态的一个最好的表现,反映出广州人享受生活、积极向上、务实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
广州某一酒楼有这样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尽甘甜,拿壶酒来。
有外省人说,广州人从早到晚都在喝茶。
早上有早茶,中午有中午茶,下午有下午茶,晚上有晚茶.确实,广州的茶楼永远都是那样一种熙熙攘攘、人声喧嚣的景象。
“广州人吃在嘴里,上海人穿在身上"不仅仅只是会吃,讲究吃,更主要的是敢吃,无论是海滩上的沙虫、水田中的禾虫、龙虱、还是缫丝后的蚕蛹、扑灯自投罗网的桂花蝉,或是害虫地老虎和竹虫,以及蛰人野蜂的幼虫等,均是广州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林语堂先生认为不仅广州人的饮食嗜好,而且其“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图进取的性格都源出“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这显然是古代南方粤人血统的强烈混合物”。
广州人反映在饮食上是崇尚清淡,原汁原味;在衣着、卧室器物上则素朴从简,广州人衣着随意,自由,个性化强,重在舒适,年轻人求新奇但并不求华饰.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木棉树高大挺拔,质朴、苍劲的枝杆上火红的大花争相怒放,花谢过后才是绿叶的勃勃新发,实用主义显露无疑.从建筑上看,代表广府文化风格的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广州陈家祠等建筑,汇集了石雕、砖雕、木雕、门画等大量的装饰艺术,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这种精细、浓艳、密实的特点反映了广府人精明、会享受的个性。
明清广府祠堂建筑概述摘要:祠堂之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宗族制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祠堂建筑是宗族文化的物质承载者和形象揭示者,也是中国古代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其选址、平面形制都有强烈的“礼制”色彩。
作为广府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广府祠堂建筑,有其明显的特点,本文对其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祠堂建筑;广府;宗法制度“祠”,最早的含义是“拜祭,祭祀”,后成为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建筑物的统称。
祠堂源于上古家庙之制。
古代有官爵者得建立家庙,祭祀祖先,《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各有等差。
平民不得立庙,祭于寝。
直到明朝,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朝廷才允许庶民建宗祠,《明会典·祭祀通例》中规定:“庶民祭里社,乡厉及祖父母,父母,并得祭社,余皆禁止”,从此以后百姓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称为祠堂。
而这个时期正是岭南各个区域内移民活动最频繁、空间移居跨度最大的变动阶段。
移居造成了大量族群离散、宗支分衍,定居于异地他乡的移民在年经日久的繁衍生息过程里,需要有一个精神的公共中心和团体象征物。
而宗祠和家谱便是其确立宗族源脉、护守子孙的根本。
至迟到明代,广府地区的宗祠建设已经非常普通,而且体现出制度化和规格化的局面。
1宗法制度与地域特点影响下的广府祠堂1.1宗法制度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是封建专制的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套始终维护和持续不断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等级关系为特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
封建家族制度在宋代形成之后,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一种以祠堂、家谱和族田为主要特征的家族制度,统治者极力提倡“敬宗收族”,通过敬宗收族的实践来建立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
敬宗收族的办法,一是建祠堂,二是修族谱,三是置族田。
祠堂用以尊祖敬宗,族谱族田用以收族人之心。
清人张承铨说:“祠堂者,敬宗者也;义田者,收族者也;祖宗之神依于主,主则依于祠堂,无祠堂则无以安亡者,子侄之生依于食,食给于田,无义田则无以保生者。
让学生亲手打开广府文化包袱1. 引言1.1 了解广府文化的重要性了解广府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增强文化自信。
广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通过了解广府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广府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包含丰富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格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了解广府文化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广府文化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包括宗教、语言、饮食、建筑等,展现了多样化和包容性强的特点。
通过学习广府文化,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形式和认知方式,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培养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
了解广府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心,促进文化多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字数:260】1.2 学生亲手打开广府文化包袱的意义学生亲手打开广府文化包袱的意义在于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这一丰富的文化传统,增强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亲身体验广府文化的习俗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学生亲手打开广府文化包袱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修养。
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和体验传统文化习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让学生亲手打开广府文化包袱既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也是一种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广府文化,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珍惜这一文化传统,为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广府文化的特点广府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重要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广府文化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家族情感和礼仪。
在广府人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族是广府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广粤文化特色总结1. 引言广粤文化是指广东和广西地区特有的文化风貌。
作为南方沿海地区的文化中心,广粤文化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历史遗产和民俗传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广粤文化的特色,包括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等。
2. 饮食文化广粤地区以其丰富的饮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典型的广粤菜以食材鲜美、烹饪精细而著称,如粤菜(广东菜)和潮汕菜(潮州菜)。
其中,广东早茶是广粤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各种精致的点心、茶和其他小吃。
广东人注重食物的原味和口感,追求独特的烹饪技巧和食材的新鲜度。
此外,广东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广州的煲仔饭、肠粉和广式炒面等。
3. 建筑文化广粤地区的建筑文化有着独特的特色。
广东的传统建筑以岭南建筑风格为主,表现出细腻的木构结构和精美的雕刻。
典型的岭南建筑有广州的陈家祠、中山的孙中山故居等。
而广西的建筑文化则以壮族建筑为代表,壮族人的民居通常采用木材和石头建造,外观雄伟,雕梁画栋。
典型的代表有南宁的青秀山风景名胜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4. 节日文化广粤地区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例如,广东的春节、中秋节和清明节都是人们进行祭祖和亲友团聚的重要时刻。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品尝传统美食,进行各种民间活动,如舞狮、舞龙和放烟花等。
而广西的壮族自治区则有壮族三月三龙舟节,这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划龙舟比赛、欣赏民族舞蹈和龙舞等。
5. 艺术文化广粤地区以其丰富的艺术文化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粤剧是广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有着古老而细腻的表演形式,以其特有的音乐和舞蹈风格而闻名。
广东还有丰富的民间曲艺文化,如粤语梨园戏、评话和皮影戏等。
而广西的歌仔戏则是其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的元素,极具地域特色。
6. 总结广粤文化作为南方地区的文化瑰宝,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广粤饮食文化以其美味和精致而声名远扬,建筑文化展现了岭南和壮族的不同风格,节日和艺术文化则反映了当地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广州的岭南文化特色是什么广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承载着丰富且独特的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在广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形成了众多鲜明的特色。
首先,广州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特色。
陈家祠,这座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的建筑,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
它的木雕、砖雕、石雕、陶塑、铜铁铸和彩绘壁画等装饰艺术巧夺天工,展现了岭南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些雕刻和装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岭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又如,骑楼建筑也是广州岭南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繁华的商业街,骑楼连绵不断。
骑楼的特点是将二楼以上的部分向外伸出,形成一条遮阳避雨的走廊。
这种建筑形式既实用又美观,既能为行人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又能增加店铺的营业面积。
骑楼的外观通常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既有中式的雕花窗棂,又有西式的罗马柱和拱券,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再者,广州的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州早茶闻名遐迩,一盅两件,是广州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早茶的种类繁多,有虾饺、叉烧包、肠粉等经典点心。
这些点心制作精细,口感鲜美,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传递着一种悠闲、舒适的生活态度。
广州的老火靓汤更是独具特色。
老火靓汤讲究食材的搭配和火候的掌握,用长时间的炖煮将食材的营养和味道充分释放出来。
不同的季节和身体状况,都有对应的汤品,如夏季的冬瓜薏米煲排骨,秋冬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这体现了广州人对饮食的讲究和对健康的关注。
此外,广州的粤语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粤语有着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语法,不仅在口语交流中广泛使用,还在粤语歌曲、粤剧等艺术形式中大放异彩。
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以其优美的唱腔、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剧情深受人们喜爱。
粤剧的服装和脸谱华丽精美,角色行当分明,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将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广州的民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
. .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 摘要: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要代表,据今已有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它传承与彰显着广府的地域特色。广府文化不单是个地域概念,而且是个历史文化概念。基于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出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和崇尚务实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广府文化;岭南文化;文化特点 广府文化指以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围的粤语文化。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表现为粤语、粤剧、粤曲等,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等的最早发祥地。广府文化之“广”是指广信,正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写:广信在“桂江、贺江入郁”(西江)处,也即是封开与交界地方,而且明确了广信正是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岭南时的军政首府。当时整个岭南划为九郡,全由一个名为交趾部的军政机构管理。因此称古广信所在地为“岭南文化古都”。广府文化容丰富,底蕴深厚。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先进代表,是省的旗帜性文化。广府文化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
一、广府文化是的主流文化 的民族构成主要以汉族为主,汉族又分为三大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以这三大民系各自特点为核心的文化我们就称之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而这三大文化体系中,又以广府文化的区域分布最广,各方面的影响最大,是当之无愧的主流文化。广府文化以广佛为核心,珠江三角洲是最具代表性的广府民系文化区域。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一直是岭南的经济中心和我国对外经济的窗口,也是广府文化和海外文化交流最为密集的地区。具有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和崇尚务实的特点。
二、广府文化的特点 . . (一)移民文化 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地缘、人群、语言、民俗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岭南文化、而且主要是广府文化,是中原汉文化南下之后,与岭南原有土著文化对撞交融而产生的地域文化。岭南原有土著主要是百越族,地域个文化应当是土著文化。这种土著文化,由于在汉及其以后受历代政权的压制涤荡,以及在汉文化占统治和主导地位条件下的文化对撞交融,有的仍顽强存在,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已经变形或变异,有的与汉文化结合化为一种新型文化。这种交叉混杂的状况,在粤西南地区、也即是南江文化带,是较普遍较典型的,所以,称之为百越后或后百越文化带。广府文化即是中原汉文化(尤其是楚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的新型文化。这种文化典型地体现在粤语方言中。这种方言,保留了较多古汉语成分,又有不少百越族的音标词语,其中封川古标话浊塞音特重。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是。自建城至今已2200多年了,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人口迁徙,其中,大多为动乱之际中原人口的避世逃难。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一直被中央政府视为贬谪之地。自汉至唐宋初期,政府管理形同虚设,鲜有民生政策支持实惠。因此,作为政治主流思想的儒家文化,在这里的影响并不明显。但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易经》思想则在流人入粤的变迁中落地生根,并衍生出讲究风水的浓郁风俗。《易经》中的“变通”哲学成为广府人深谙的生存之道,这成为广府文化的基本核。来自全国各地、多民族杂居交汇的“移民文化”为这个文化核滋养出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文化品性。同时,各色人等自谋出路、自求生存为其第一要素的生活又足以使移民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 (二)平民文化特点 广府文化也是具有开放性的平民文化,广府文化资继承了岭南风格,吸收了西洋文化营养,形式上表现为世俗性的兼容并蓄和表征的形式优美。资源中的一些重要民俗表现,将会在广府地区长期保留下去,包括茶楼文化、新春花市、舞龙舞狮、波罗庙会、端午龙舟、黄飞鸿武术、黄大仙祠,还有西关小姐等等;文化艺术方面有岭南画派、粤剧、曲艺,手工工艺有广瓷、广彩、粤绣、牙雕等等,随着城市发展的越快,规划与管理应相应提高,让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深入民心,这样才能使广府文化沉淀下来。“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这已经不是. . 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 (三)开放兼容的特点 岭南文化在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过渡中,广府文化成为富有代表性的先进文化,其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在广府人身上集体表现出的务实、开放、自信、进取、乐观、精明,尊重科学,商业意识浓厚,敢为天下先等精神特质。
由于广府人本是中原移民,在艰难的迁徙过程以及到了新的居住地的艰辛创业中,深深体会到:自我封闭,不借助外部力量,只靠一人一户的单打独斗,是很难战胜大自然给人类生存所带来的种种障碍和困难的;要想发展生产,经商致富,改变命运,也非要海纳百川、广交朋友、宽怀容人、与人为善、互相帮助不可。由于大自然的教诲和千百年来生活的感悟,使广府人懂得了开放与兼容,并把这种理念溶进血液,铸入脑海,体现于行动。因而广府人既能善待自己的同类, 也把土著越人当弟兄, 还把平等、诚实待我之洋人当朋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补充,现在省仅外来工就有1200万人,约占全国跨省流动就业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占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而这些外来工大部分是在珠江三角洲等广府地区从业。还有,全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各级的党政机关、学校以及其他事业单位,改革开放30年来从全国各地流入的人才精英,比比皆是,不计其数。如果广府人、人没有一种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精神而是采取一种“排外”的态度,这种情况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四)勇于创新的特点 广府人如果不大胆,勇于创新,就不可能在公元前112年就开辟了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航线;就不可能在明清时期把建成富甲神州的“天子南库”,广府人如果不大胆,不尚正义,就没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就没有三元里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武装反侵略斗争;就不可能成为对于中国历史具有转折性意义的辛亥革命的策源地;20 世纪末就不可能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21世纪初又创造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新的辉煌。 . . 开拓创新的广府文化精神,也使近代史上的广府地区,成为革命的策源地。鸦片战争爆发后,广府地区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志士。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是由广府人首先举起大旗,这与广府文化勇于开拓的文化氛围有直接的关系。广府人敢想敢干,勇于改革,观念常新,近代以来一直成为引领潮流的先锋。
广府人就以过人的敏锐目光,捕捉到了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机遇,激发了先辈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敢作敢为,务实创新的禀赋,在极“左”阴霾仍然密布的南国,就敢于勇当开路先锋,大胆地发展商品经济;曾经威名远播的“四小虎“——、南海、、,开辟了许多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了全省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一直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广府人除了在经济上创造出骄人的成绩,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外,在精神文化创造方面也是丰富多彩、成就斐然:闻名遐迩的粤剧、粤曲,音乐,工艺美术——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粤绣、广彩;还有著名的瓷,石湾公仔,木版年画,美术剪纸,彩扎灯饰,精美狮头,以及令人赞叹的在建筑装饰上的泥塑、灰塑、木雕、砖雕、石雕;还有古今知名的端砚,烟花,凤城美食等历代广府人的精神物质产品,均属举世闻名,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广府人的荣耀,更是整个人的骄傲。
(五)以和为贵的特点 广府人聪明善良,与人相处崇尚谦和。广府人的嘴边常挂着一句口头禅“唔该! ”只要得到别人哪怕是小小的帮助,他们都会表示感。这既是文明礼貌的体现,也是与人和睦相处的艺术,更是他们崇尚谦和的本质反映。只要别人无恶意相加,广府人一般不会与人脸红,更不会飞扬跋扈,盛气凌人,他们深谙“和为贵”与“和气生财”的道理。广府人的茶文化、亲情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文化。广府人喜好喝茶,而且多上茶楼,或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或同事搭档,或生意伙伴,均可在轻松写意的茶道中表达亲情,交流感情,沟通信息,化解矛盾,做成生意。不少地方,每到新春佳节或约定日子,都会召集全村乡亲或同姓家族并每家亲朋好友大聚餐,取其名曰“生菜. . 会”(谐音“生财会“),如:市区勒流镇连杜村,每年都会在农历正月廿五这天举办生菜会,每逢此时,定居在外地的乡亲朋友都会被邀请回来共叙亲情、友情。2008年农历正月廿五这天该村举办生菜会,村民们自行出资,在村综合广场开设2000多席晚宴,2.3万人共聚一堂,品尝“生财宴”,把酒话情谊,商讨新年生产生活大计,场面相当壮观。如此规模的村级大宴会,当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的南海、禅城、高明、三水地也有类似的习俗。
(六)崇尚务实的特点 广府人务实,不高谈阔论,做事重效果,轻形式,不讲究外表与排场、不炫耀,只要“搞掂”(办好、达到、目的)就行。近代著名的先生就是一位实干的革命家,他曾经指出:“大凡一种思想,不能说是好不好,只看他是合我们用,不合我们用,如果合我们用便是好,不合我们用便是不好。”这些朴实无华的理论认识,正是广府文化务实精神的体现。务实先行,更反映在广府地区的重商兴业。长期以来,地区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带动了广府地区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重商言利,成为广府文化的又一重要特色。广府人对商业金钱的追求,直接明晰,毫无做作,从广府地区年节菜式的美名,也可一窥广府人生活的价值追求与取向。
走进珠三角地区你会发现,尽管不少人很有钱,但他们的穿着很随意,只要舒服、不伤大雅就好;满街跑着小汽车,但其中高档次的豪华车并不多,多数是中低档次的代步车;在等地的农贸市场,天天有很多新鲜的草药沿街摆卖,而且生意不错,许多市民有个小病小痛,很少上医院,都喜欢用草药调理。广府人热爱生活,举两个例子:一是上面提过的广府人好喝茶。大凡家家户户都喝茶,所有的大小酒店、街边食肆都备茶待客。广府人把喝茶叫“叹茶“。“叹”在粤语里有“品味、享受、放松、愉悦、权把诸事置之脑后”之意。一个“叹”字,即把广府人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艰辛忙碌的劳作之余,科学地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处世观,表达得淋漓尽致。
由于历史不同、人文环境不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不同,便产生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一定地域的人们,都在一定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