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7.53 MB
- 文档页数:117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二章疾病概论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
本章为第二章疾病概论。
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22)、简述题(10)、填空题(5)及单项选择题(14)。
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第二章疾病概论第一节疾病的相关概念第二节病因学第三节发病学第四节疾病的转归第五节疾病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掌握:疾病、健康、亚健康、衰老、脑死亡、病因、诱因的基本概念。
熟悉:疾病的常见病因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的基本调节机制,脑死亡的判断标准,确定脑死亡的意义。
了解:疾病谱,疾病研究的基本方法,传统医学、循证医学、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的特征。
一、名词解释(22)1、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
在疾病过程中,躯体、精神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被破坏,机体进人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环境或社会不相适应的状态。
2、健康:是指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好状态”。
要想保持健康状态,除具有强壮的体魄外,还应具有精神饱满、乐观、勇于克服困难、较强的事业心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3、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
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等。
心理性亚健康状态:焦虑、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严重时可伴有胃痛、心悸等表现。
社会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产生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孤独感。
4、症状与体征: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头晕、头痛、恶心、疲乏无力等;体征:是医护工作者使用临床检查的各种方法,检查出的疾病的客观表现,如皮疹、伤口、心脏杂音、腹部肿块等;社会行为是指劳动、人际交往等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
第二章龋病病因与发病过程龋病的四联因素细菌与菌斑饮食因素宿主因素时间因素第一节牙菌斑定义:是指在牙齿或修复体上形成的一种软而粘的、不易被去除掉的、非矿化的细菌沉积物。
一牙菌斑的结构菌斑牙界面平滑面菌斑{中间层牙菌斑结构{菌斑表层窝沟菌斑平滑面菌斑菌斑---牙界面:细菌位于获得性膜的上方,呈扇贝状排列于上方。
中间层:包括稠密微生物层和菌斑体部,在界面的外层为稠密微生物层,有3-2021胞深度。
稠密微生物层外方为菌斑体部,占菌斑的最大局部。
菌斑表层:菌斑外表的微生物可呈球菌状、杆菌状、玉米棒形式的微生物。
细胞间基质由蛋白质和细胞外多糖构成。
窝沟菌斑:在均质性基质中以G球菌和短杆菌为主二牙菌斑的组成组成:80﹪水和2021体糖和蛋白质菌斑的成分{细菌无机成分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是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成分。
葡聚糖和果聚糖均用作菌斑代谢的碳水化合物储存,同时葡聚糖还具有促进细菌附着于牙面及细菌间选择性黏附的功能。
蛋白质:成分:含量取决于菌斑的部位和年龄。
菌斑中含有钙、磷酸盐和高浓度的氟。
菌斑中的氟化物浓度为14-2021三牙菌斑的形成与发育获得性膜形成※菌斑形成的三个阶段{菌斑生长繁殖菌斑成熟〔一〕、※获得性膜1、定义:口腔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清洁并抛光牙面后2021,形成5-2021的获得性膜4小时后开始有细菌吸附24小时后,散在沉积物完全融合,牙面被这些不定形物质完全覆盖。
获得性膜外层为外表膜,其下方为外表下膜牙菌斑的形成与发育2、组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总体特征是甘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高,占氨基酸总量的42%〕3、功能A 修复或保护釉质外表B 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C 影响特异性口腔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D 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牙菌斑的形成与发育〔二〕、细菌附着、生长繁殖〔各种细菌〕〔三〕、菌斑成熟〔2天〕〔四〕牙菌斑微生物学悉生动物实验证实:①没有微生物存在就不会发生龋病②龋病损害只在饲以碳水化合物的动物中发生③凡能造成龋病损害的微生物均能代谢蔗糖产酸④但不是所有能产酸的微生物均能致龋四牙菌斑微生物学链球菌属血链球菌最早在牙面定居变异链球菌其致病性主要取决于其产酸性和耐酸性轻链球菌五菌斑的物质代谢糖的分解代谢糖代谢糖的合成代谢蛋白质代谢无机物代谢糖的分解代谢口腔细菌通过透性酶转运系统和磷酸酶转运系统完成糖的主动转运过程,实现糖的吸收,将糖由胞外转入胞内。
牙体牙髓病学钟晓波绪论牙体牙髓病学的概念:研究牙体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的一门口腔临床学科。
龋病学: 龋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非龋性疾病学:研究除龋病外的其它牙体硬组织疾病。
发育异常:四环素牙等牙外伤:慢性损伤:磨耗等牙髓病学:研究发生在牙髓的疾病以及主要由牙髓病导致的根尖周围组织的病变。
特点研究内容看:发生在牙体组织上的疾病,特别是龋病是口腔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就诊率高;治疗方式看:以手术治疗为主,在教学形式上有理论课和实验课两种学习形式,二者比例约为1:2。
西方教育体系的对应学科:cariology “龋病学”operative dentistry “牙体外科学”Endodontology “牙髓病学”oral medicine “口腔医学”Conservative Dentistry “保存牙科学”齿科保存科学Ⅰ牙体牙髓病学发展简史龋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在数十万年前的罗得西亚人的头盖骨上发现了龋病的踪迹。
早在公元前1400年,中国最古老文字殷墟甲骨文上有相当于现在的龋字。
其它如:三国时代嵇康《养生论》中的“齿晋而黄”,的描述。
这比早了1800多年。
我国口腔医学的四大发明汉代砷剂失活唐代银膏补牙辽代植毛牙刷宋代牙再植术并称为我国口腔医学的四大发明。
国外,一些文明古国很早也开始了口腔医学的活动,如古埃及有用乳香、薄荷治疗牙病的记载。
现代口腔医学起源于西方。
在达芬奇和维塞利斯的人体解剖学基础上,1723年,法国牙医生Fauchard 首次写了关于牙齿的专著《牙齿外科学》,对牙齿的解剖、生理、病理和临床进行了系统描述,并提出了分科的概念,开创了牙体牙髓病学的先河。
19世纪末美国西北大学牙科学院G.V.Black依据牙体解剖形态和龋齿的特点创立了牙体治疗学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操作体系,牙科学界习惯地称这一历史时期为Black时期。
⼝腔内科学课程教学⼤纲⼝腔内科学课程教学⼤纲《⼝腔内科学》是遵照⼝腔医学培养⽬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供⾼等⼝腔医学院校使⽤。
⽬前,我国的⼝腔医学教育、医疗和科学研究⽅⾯都有了很⼤的进展。
有的院校、医院,⼝腔内科已分为⼏个独⽴的科室或专业组,如⽛体⽛髓病科、⽛周病科和⼝腔粘膜病科等;国外更早已如此,形成了独⽴的专业课程。
为适应此种情况,⾃2000年起,《⼝腔内科学》分化为《⽛体⽛髓病学》、《⽛周病学》和《⼝腔粘膜病学》三门独⽴的学科。
总时数分配第⼀篇⽛体⽛髓病学课程教学⼤纲课程简介⼀、课程简介⽛体⽛髓病学是⼝腔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学科之⼀,研究⽛体组织疾病、⽛髓病、根尖周病和⾮龋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恢复和重建咀嚼功能与外形的美观。
教学的开展最早始于 20 世纪初,是⼝腔内科三⼤专业课程之⼀,是⼝腔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门知识涉及⾯⼴、实践过程长且有⼀定操作技能要求的学科。
1998 年,卫⽣部开始进⾏⼝腔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第四轮修订,正式将“⽛体⽛髓病学”作为⼀门独⽴的学科进⾏教材编写。
2000 年 11 ⽉,卫⽣部规划教材《⽛体⽛髓病学》第1版正式起⽤,2004年4⽉推出第2版,并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等教育“⼗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通过讲课,实验室⽰教和实习、临床见习、⽣产实习(毕业实习)、⾃学、讨论、辅导和考试等环节,要求学⽣了解⽛体⽛髓病学教学⽬的和内容。
掌握⽛体⽛髓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的⽛体病、⽛髓病、根尖周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为进⼀步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室实习地点位于上海交通⼤学医学院⼝腔临床实训基地,操作均在模拟头颅颌架上进⾏,逼真模拟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并由临床医师在旁指导,指导教师的⽰教可通过摄像探头与学⽣操作台的显⽰屏相连,可以实时录像、反复再现,为以后的⽣产实习(毕业实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临床见习、实习采⽤⼀⼈⼀椅,并配有全套临床操作所需设备,满⾜学⽣的实践需要。
绪论01 牙体牙髓病学是研究牙体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的一门学科。
02 本教材内容包括龋病学、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和牙髓病学,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一篇龋病第一章概述第一节龋病的概念一、龋病的定义和特征01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致龋的多种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所处的环境等。
患龋病时牙体硬组织的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02 龋病的临床特征是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
初期时牙龋坏部位的硬组织发生脱矿,微晶结构改变,牙透明度下降,致使釉质呈白垩色。
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随着无机成分脱矿、有机成分破坏分解的不断进行,釉质和牙本质疏松软化,最终发生牙体缺损,形成龋洞。
03 龋病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一系列并发症,以致严重影响全身健康。
龋病可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影响消化功能,在童年时期可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使人体健康素质下降。
龋病及继发病作为一个病灶,可引起远隔脏器疾病。
第二章病因及发病过程第五节病因学说五、Miller化学细菌学说01 Miller化学细菌学说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微生物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嵌在牙面和牙之间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酸的来源;酸使牙脱矿;釉质穿透之后,微生物沿牙本质小管进入,造成牙本质溶解;由于蛋白溶解酶的分泌,使牙本质有机基质溶解,最终使牙本质崩溃,形成洞腔。
02 Miller的理论总结如下:龋病是由两个阶段组成的化学细菌过程,先是组织的脱矿、软化,继之为软化残存物的溶解。
但是在釉质中实际上缺乏第二阶段,脱矿即可造成釉质的全部破坏。
六、龋病病因四联因素理论㈠微生物口腔中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次为某些乳杆菌和放线菌属。
这些细菌的致龋特性是基于其利用蔗糖的产酸能力、耐酸能力以及对坚硬牙表面的附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