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 格式:ppt
- 大小:474.00 KB
- 文档页数:61
01把病因区分为“外所因”、“内所因”与“不内外因”的医家是(单选)A.唐·王冰B.宋·陈无择C.汉·张仲景D.晋·陶弘景E.宋·钱乙答案与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
属于记忆性题目,较简单。
宋代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02六淫邪气形成的原因是(单选)A.四时不正之气B.湿雾瘴气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答案与解析:A。
本题旨在考查六淫的含义。
六淫是不正之气,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0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多选)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C.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答案与解析:BCD。
本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
选项A属于疫疠之气致病的特点。
0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淫致病特点的是(单选)A.季节性B.地域性C.相兼性D.传染性答案与解析:D。
此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特点。
05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单选)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答案与解析:A。
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A对)。
寒邪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B错)。
湿邪性重着、黏滞、趋下(C错)。
燥性干涩,易伤津、伤肺(D错)。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病因与发病(一)(全国卷历年出题数:4道)考点一: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2.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症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唇舌糜烂等是由于A.热邪侵扰心神B.热邪伤津耗气C.热邪易生风D.火热之邪燔灼趋上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房劳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A.心B.脾C.肝D.肾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3.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瘀血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4.既有季节性特点,又不受季节限制,常为外感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A.热邪B.风邪C.疠气D.寒邪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5.首先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的医家是A.医和B.张仲景C.葛洪D.巢元方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6.下列因素中,易于蒙蔽心神的是A.瘀血B.痰饮C.结石D.积食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7.外感性疾病中多见于“伏而后发”类型的是A.伏气寒病B.伏气温病C.伏气阴病D.伏气血病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8.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是A.辨证求因B.问而求因C.整体性D.相对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9.易致心神耗伤、脾气郁结的原因是A.思虑过度B.喜乐过度C.恼怒过度D.悲伤过度正确答案:A解析:七情过激伤人发病,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
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
知识模块:病因与发病10.根据《素问·宣明五气》所述,“久行”易伤的是A.血B.筋C.骨D.肉正确答案:B解析:《素问·宣明五气》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知识模块:病因与发病11.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的病机是A.悲则气消B.恐则气下C.惊则气乱D.喜则气缓正确答案:D解析: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
中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其基于五行学说、阴阳理论与经络脏腑学说,旨在通过身体的内外环境、心身状态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与治疗疾病。
其中,中医的病因学与发病机理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精准治疗的重要依据。
下面,本文将会从中医的病因学、发病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学中医的病因学主要包括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指外界因素引起身体的异常,而内因则是指身体内部因素引起身体的异常。
1.外因外因包括七情、饮食、气候、外伤、疫疠等因素。
其中,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如果过度、长期地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就会导致身体的不适。
饮食是指人们日常摄入的各种食物,在中医中说服舒逆,调和阴阳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饮食不当,则会导致身体内环境紊乱。
气候是指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如春寒、夏热、秋凉、冬寒等,如果身体不能适应这些气候,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外伤是指各种外部因素引起的身体损伤,如骨折、烧伤、创伤等,这些外伤在不同程度上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疫疠则是由传染病引起的疫情,如霍乱、鼠疫和致命的病毒性感染等,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内因内因主要分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是指遗传因素,也就是人一出生时所具备的天资,包括遗传性疾病和体质类型等。
后天因素则是指后天的生活习惯、环境和工作压力等因素,它们都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如果身体的先天优势与后天环境不相容,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以上,就是中医病因学的概述。
可以看出,中医的病因学非常综合,它关注的是人体从外到内的各种变化,强调动态平衡的调节与改善,具有指导治疗的实际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的发病机理。
二、发病机理中医的发病机理主要分为“过度不足”和“寒热虚实”两个方面。
前者强调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过度或不足,造成人体整体的失调;后者则是强调人体内部环境异常,导致身体功能失调。
1.“过度不足”“过度不足”是中医理论制定的一个核心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经验总结,其中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病因病机学说是指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理的认识与解释。
了解病因病机学说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概述在中医理论中,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与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方面,而病机则包括邪正斗争、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的内容。
2. 病因学说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中医将外邪分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
不同的外邪入侵人体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与人体体质和处于的环境有关。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失调或损伤导致的疾病。
内伤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如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情志不畅、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内伤导致的疾病多属于慢性病,发展缓慢但危害较大。
2.3 情志病因情志病因是指由于人的情绪变化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认为气机运行受情志的刺激而变化,情志不畅可能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引发或加重疾病。
常见的情志病因有喜、怒、忧、思、悲、恐等。
2.4 饮食病因饮食病因是指人体摄入的食物与饮品对于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中医将食物分为五味,即酸、甘、苦、辛、咸。
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3. 病机学说3.1 邪正斗争邪正斗争是指人体对外邪的抗争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正气和邪气两种力量,正气指人体的自身防御能力,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邪气指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当外邪入侵人体时,正气会与之斗争,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3.2 脏腑功能紊乱脏腑功能紊乱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有不同的功能。
当人体内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