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 格式:docx
- 大小:438.88 KB
- 文档页数:5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A、内经B、难经C、陈无择D、张仲景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4、“中寒”是指:()A、内寒B、感受外寒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A、暑邪B、湿邪C、寒邪D、燥邪6、火邪致病易:()A、伤肺耗津B、生风动血C、阻遏气机D、收引疼痛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A、湿邪B、火邪C、寒邪D、风邪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A、风邪B、火邪C、湿邪D、暑邪9、燥邪致病特点有:()A、生风动血B、病程缠绵C、伤肺耗津D、易致肿疡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A、火邪B、暑邪C、湿邪D、寒邪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A、侵犯肌表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C、经络D、脏腑15、恐伤:()A、心B、肝C、脾D、肾16、思伤:()A、心B、肝C、脾D、肾17、忧伤:()A、心B、肝C、肺D、脾18、喜伤:()A、心B、肝C、肺D、脾19、怒伤:()A、心B、肝C、肺D、脾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A、喜B、怒C、惊D、恐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A、喜B、怒C、忧D、思22、劳则:()A、气结B、气耗C、气乱D、气消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A、心肺脾肾B、肺脾肾三焦C、心肝脾肾D、心肺肝脾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A、痰B、饮C、瘀血D、疫疠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A、正气不足B、邪气C、阴阳失调D、脏腑紊乱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A、正气不足B、邪气C、阴阳失调D、脏腑紊乱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A、饮B、痰C、瘀血D、饮食不节28、怒则:()A、气下B、气乱C、气结D、气上29、恐则:()A、气下B、气乱C、气结D、气上30、思虑过度,劳伤:()A、心肝B、肝脾C、心脾D、心肾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A、与居住环境有关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C、从口鼻而入D、与季节有关E、多侵犯肌表2、属阴邪的病邪有:()A、风邪B、寒邪C、燥邪D、暑邪E、湿邪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A、易于流行B、传染性强C、症状相似D、发病急骤E、易致肿疡4、“内生五邪”即:()A、内风B、内暑C、内寒D、内火E、内湿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A、环境因素B、饮食因素C、气候因素D、情志因素E、社会因素6、饮食致病的原因有:()A、过饥B、嗜异物C、过饱D、中毒E、偏嗜7、由痰引起的病证有:()A、癫狂B、瘰疠C、积聚D、阳疽流注E、症瘕8、瘀血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有:()A、脉滑弦B、出血紫暗C、刺痛不移D、青紫肿块E、苔腻9、瘀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A、气虚B、血寒C、血热D、血虚E、气滞10、发病后产生的不同病证与以下何因素有关:()A、感邪轻重B、季节气候C、感邪性质D、正气强弱E、邪中部位11、正气强弱与何有关:()A、气候B、体质C、季节性D、环境E、精神状态12、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有:()A、六淫B、七情C、瘀血D、劳倦E、痰饮13、属阳邪的病邪有:()A、火邪B、湿邪C、风邪D、暑邪E、寒邪14、七情的致病特点有:()A、影响脏腑气饥B、从皮毛口鼻而入C、直接伤及内脏D、与季节气候有关E、可使原有病情加重或恶化15、湿性粘滞是指:()A、妇女白带过多B、病变缠绵难愈C、分泌物滞涩不畅D、反复发作E、排泄物秽浊不清16、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哪脏为多见?()A、肝B、肾C、肺D、心E、脾17、哪些脏腑功能失常,可聚湿而生痰饮?()A、肝B、肾C、肺D、心E、脾18、饮留积的部位多为:()A、肠B、胸胁C、胃D、胸膈E、肌肤19、瘀血病证的脉象多见:()A、结B、滑C、沉弦D、细涩E、代20、以下哪些属瘀血的征象?()A、症积B、舌下经脉曲张C、肌肤甲错D、眼眶黑E、脱骨疽21、暑邪伤人,多出现哪些阳热症状?()A、潮热B、尿赤短少C、心烦D、面赤E、脉洪大22、“燥胜则干”症见:()A、口鼻干燥B、破裂C、毛发不荣D、小便短少E、大便干结23、经常饮食过量,可导致:()A、消化不良B、痢疾C、痛疽疮毒D、痔疮E、寄生虫24、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凝滞B、重着C、收引D、粘滞E、伤阳2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凝滞B、重着C、收引D、粘滞E、伤阳26、不属于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肿疡B、开泄C、动血D、升散E、伤肺27、风邪的特性有:()A、炎上B、升发C、向外D、趋下E、向上28、脾阳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病症有:()A、尿少B、腹泻C、尿频D、腹水E、水肿29、湿邪致病可出现的秽浊症状有:()A、湿痹关节重痛B、湿疹C、尿浊D、面垢E、眵多30、七情致病的病理改变有:()A、气上B、气下C、气结D、气陷E、气乱三、填空题:1、病因是指的原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发病发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包含了人体发病的整个过程,从病因形成,病邪侵入,到人体出现相应的症状,中医学认为,发病过程可以分为邪正相互作用和营卫失调两个方面。
邪正相互作用中医学认为,邪正之间可以相互作用,邪气进入人体后,会与正气相互作用,形成寒热、虚实等不同的病证。
邪正相互作用的不同阶段也会导致不同的病理过程。
病邪侵入病邪侵入是发病过程的第一步,有多种途径,如口鼻、皮肤、消化道、性传播等。
中医学认为,病邪的侵入是在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病邪侵入的制约或逆转在人体正气充足的情况下,在病邪侵入人体之后,正气可以将病邪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是排出体外。
这种情况下,病邪未能产生病变。
病邪繁殖扩散当正气不能够限制和逆转病邪的侵入时,病邪就会在人体内部繁殖扩散,进而引起身体的不适和生理功能失调。
邪正交互作用当病邪与正气相互作用时,可以产生热、寒、湿、燥等特定的病理变化,不同的病理变化会对不同的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
营卫失调营卫失调是另外一个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它与邪正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如果人体正气被破坏,那么就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调。
营卫分配失调营和卫是人体正气的具体表现,营卫的不协调会导致身体免疫力的下降,容易引起感染和疾病。
营卫合璧失调营和卫合璧失调也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如营血不能过度营养组织,而卫气又不能调节抵御外邪,因而影响身体正常功能。
营卫滞液营卫滞液也是营卫失调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都是人体正气不足的表现。
因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就不能及时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体内水湿的淤滞,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营卫紊乱营卫紊乱是营卫失调最为严重的情况,它会导致身体整体的协调性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缠身。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人体正气与病邪的相互作用,到五脏六腑功能的平衡调和,都是发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正确理解中医学传统的发病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及时发现和及早调整发病过程中的异常,才能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痰饮的致病特点为(分数:2.00)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解析:解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2.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分数:2.00)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解析:解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是: (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石;空腹吃柿子、生枣,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出现胃结石;饮用硬水等易出现肾结石。
(2)情志内伤:情志失调,肝胆气郁,胆汁蕴结,日久煎熬,形成结石。
(3)药物服用不当: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使脏腑功能失调,药物沉积而形成结石。
(4)体质差异:先天禀赋差异,以至某些物质的代谢失常,形成结石体质。
3.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病邪的致病特点(分数:2.00)A.发病急骤,病情危笃B.传染性强,易于流行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D.侵袭肌表,常兼他邪√解析:解析: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可通过空气、口鼻、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播。
致病特点为: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来势凶猛,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
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无论男女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具有特异性,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每种疠气均有各自特异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01把病因区分为“外所因”、“内所因”与“不内外因”的医家是(单选)
A.唐·王冰
B.宋·陈无择
C.汉·张仲景
D.晋·陶弘景
E.宋·钱乙
答案与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
属于记忆性题目,较简单。
宋代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02六淫邪气形成的原因是(单选)
A.四时不正之气
B.湿雾瘴气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答案与解析:A。
本题旨在考查六淫的含义。
六淫是不正之气,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0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多选)
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
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
C.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
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
答案与解析:BCD。
本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
选项A属于疫疠之气致病的特点。
0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淫致病特点的是(单选)
A.季节性
B.地域性
C.相兼性
D.传染性
答案与解析:D。
此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特点。
05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单选)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答案与解析:A。
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A对)。
寒邪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B错)。
湿邪性重着、黏滞、趋下(C错)。
燥性干涩,易伤津、伤肺(D错)。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病因与发病(一)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4道)
考点一: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2.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学说。
3.中医对病因分类及沿革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一般掌握即可,复习时可以借助上面的脉络图来掌握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
考点二:六淫的含义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主要掌握六淫的概念,复习时也要理解六淫的发病是建立在自然气候与人体体质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不能单纯地片面地把六淫理解为六种气候变化,更不能把它理解为仅仅是异常的气候变化。
考点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考点点拨
此考点需要掌握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和相兼性四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