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棕色蘑菇亲缘关系的研究1
- 格式:doc
- 大小:18.02 MB
- 文档页数:33
暗褐网柄牛肝菌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4)2. 暗褐网柄牛肝菌生物学特性概述 (5)2.1 形态结构 (5)2.2 生理特性 (6)2.3 遗传特性 (8)2.4 生态习性 (9)3. 暗褐网柄牛肝菌营养与代谢研究 (9)3.1 营养需求与吸收 (11)3.2 酶活性与代谢途径 (12)3.3 物候周期与生长模式 (14)3.4 质量检测与评价 (15)4. 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技术研究 (16)4.1 菌种选育与保存 (17)4.2 培养基的配方与优化 (18)4.3 菌丝生长与子实体诱导 (20)4.4 环境调控与病虫害防治 (21)5. 暗褐网柄牛肝菌品质与安全 (22)5.1 品质形成与影响因素 (23)5.2 安全性评价与控制 (25)5.3 产品加工与贮存 (26)6. 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技术的实践应用 (27)6.1 传统栽培技术与改进 (30)6.2 现代设施栽培 (31)6.3 产业化发展与市场趋势 (33)7. 结论与展望 (34)7.1 研究总结 (35)7.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37)7.3 未来研究方向 (38)1. 内容描述暗褐网柄牛肝菌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由于其生长条件较为苛刻,导致其栽培难度较大。
对暗褐网柄牛肝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以及掌握其适宜的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暗褐网柄牛肝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暗褐网柄牛肝菌的生长规律,为后续的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本文对暗褐网柄牛肝菌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原料准备、接种方法、培养条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栽培技术的分析,可以为暗褐网柄牛肝菌的生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
4个香菇品种的AFLP分子标记研究AFLP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基于多态性DNA片段的分子标记技术,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DNA片段切割成不同长度的片段,并通过连接不同的引物(Primer)进行扩增和检测。
AFLP分子标记技术具有高多态性、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因此在遗传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香菇品种进行分子标记研究,以期为香菇的遗传进化和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香菇品种进行分子标记研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香菇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研究选取了4个香菇品种作为研究材料,分别为A、B、C和D品种。
2. DNA提取采用CTAB法从香菇的幼嫩菌盖组织中提取总DNA,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质量检测。
3. AFLP分子标记利用EcoRI和MseI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提取的DNA进行酶切,并使用不同长度的引物进行扩增反应。
扩增产物经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得到AFLP图谱。
4. 数据分析三、结果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提取的香菇DNA质量良好,可以用于后续的AFLP分子标记分析。
通过AFLP图谱分析,发现4个香菇品种之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和聚类图,明确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四、讨论本研究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香菇品种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分析了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结果表明,香菇品种之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这为香菇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通过AFLP分子标记技术,还可以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亲本,为香菇育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五、结论六、参考文献1. 刘伟, 胡千庆. 香菇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AFLP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2, 20(3): 543-548.。
棕色蘑菇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吴爽(天津农学院农学系)1 前言棕色蘑菇(Agaricus brunnescens Peck) 俗称棕蘑,隶属于担子菌纲(Basidiomycotina) ,伞菌目(Agaricales), 蘑菇科(Agaricaceae) , 蘑菇属(Agaricus)。
棕色蘑菇菌盖棕褐色,不会因褐变引起商品质量下降,又无需使用化学护色、漂白剂处理,从而保证了食品的营养和安全;其子实体的营养、口感和香味更接近于野生口蘑,受到欧美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青睐,也是我国鲜食的优质蘑菇品种。
真菌多糖是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出的由10个分子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多聚物,是一类可以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和衰老的活性多糖,是当今医药和食品工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已从高等担子菌中筛选到200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多糖物质,目前市场上投放的真菌多糖类保健品已有上百种之多。
真菌多糖在免疫功能的调节、肿瘤的抑制、抗衰老及调节血压、血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1真菌多糖的结构真菌多糖的结构可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包括糖基的组成、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物构型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与支链的长短等。
真菌多糖的一级结构主链是均糖链,主要有:①葡聚糖(Glucan),以β(1→3)糖苷键连接为主,兼有少量β(1→4)或其它糖苷键,侧链是以β(1→6)或β(1→3)健合的葡萄糖低聚物。
如香菇多糖(Lentinan)、裂褶菌多糖(schizophyllian Polysaccharide)的一级结构都属于这种连接[1]。
②甘露聚糖(Mannan),主要由α-糖苷键连接为主链,如冬虫夏草多糖(Polysaccharide of Cordyceps Sinensis)为α(1→2)糖苷键连接[2],银耳多糖(Tremella polysaccharide)和黑木耳多糖(Auricularia auricular polysaccharide)为α(1→3)糖苷键连接[3]。
十一株棕色蘑菇栽培性状及亲缘关系分析棕色蘑菇(Agaricus bisporus),在市场上又被称为褐色双孢菇,国外习惯称之为褐菇(Portabella,Portabello),菌盖为自然棕褐色,货架寿命长,其营养、口感和香味更接近于野生口蘑,市场价格比白色双孢蘑菇高出20%左右[1],是一个极具开发前景的商业品种。
我国棕色蘑菇栽培发展较晚,品种也比较少。
笔者收集了11株目前国内棕色蘑菇的主栽品种,分别采用酯酶同工酶及rDNA ITS 序列对这些菌株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棕色蘑菇的遗传育种和栽培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供试的11株棕色蘑菇菌株均为目前国内主栽品种。
菌株001、003、004和010由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保藏,菌株005由湖北环宇食用菌研究所提供,006由河南农业大学提供,007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008由辽宁田园食用菌有限公司提供,009由福建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提供,SB65和SB295由美国Sylvan公司提供。
1.2培养基母种培养基(复合PDA培养基)(g/L):土豆200,葡萄糖20,KH 2PO 43,MgSO 4·7H 2O 1.5,VB 1 0.01,琼脂15,pH自然。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2]:麦粒85%,牛粪15%,含水量65%。
栽培料:麦秸60%,牛粪30%,磷肥2.5%,复合肥1%(碳、氮含量分别为15%),尿素1%,石灰4%,石膏2%,含水量65%。
1.3栽培试验按参考文献[2]的方法制作母种、原种、栽培种。
培养料堆制发酵20 d,期间3次翻堆,然后上菇床经二次发酵制备发酵料,再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地铺在床架上,每平方米铺发酵料40 kg。
按参考文献[2]进行床式栽培和出菇管理。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每个品种分3个区组并随机分布,每个小区试验面积为15 m2(长7.5 m,宽2 m),标记不同品种栽培小区,待料温降到28 ℃以下开始播种,播种量为10瓶/小区(500 g/瓶),采用撒播法播种。
蘑菇的遗传育种第一节遗传学基础蘑菇栽培的产量与质量性状由基因(遗传物质)和环境(栽培条件)这两个因素决定。
菌株的生长表型和性状特点都是基因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但遗传物质是基础,是内因,占主导地位。
一、遗传与变异何谓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物种代代相似的现象即为遗传。
何为变异?“一母生九子,九子各有别”,这种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相互之间的不同即为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遗传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它使物种相对稳定;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它造就了生物大千世界。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则是绝对的,没有变异就不能研究遗传。
和其他生物一样,蘑菇的遗传与变异也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从统一角度来看,蘑菇的遗传性是很稳定的,它的种性不会因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例如营养、水分、湿度、温度、酸碱度、光线和二氧化碳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一般只会影响蘑菇子实体的形状、大小、色泽和产量等,而不容易导致蘑菇种性的改变,即不能造成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只有两类,即遗传基因的重组和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变异。
例如,白色蘑菇的祖先是浅棕色或奶油色的。
1927年,在栽培奶油色蘑菇的菇床上变异出了一丛纯白色、菌盖光滑的蘑菇,现在世界各国栽培的白色蘑菇都是由这种偶然发生的蘑菇繁殖出来的(Kligman,1950)。
Lambert(1938)也报道,白色蘑菇品种是蘑菇品系中的一个突变菌株。
不可遗传的变异则指的是基因相同,而外界因子如栽培条件不同所引起的某些相应性状的改变。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限于本代表现,仅影响个体的发育,而没有影响遗传物质,所以不能遗传给子代。
比如对某一个因外伤而畸型的蘑菇个体进行组织分离,所获得的菌种再种出蘑菇不见得畸型,因为外伤是不遗传的。
二、遗传物质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两个层次来阐述。
(一)DNA分子结构 1944年Avery等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中发现,决定生物性状的转化因子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而不是蛋白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食用菌学报 2001.8(1):46~47 Acta Edulis Fungi吉首产棕灰口蘑生物学特性简报卢成英 钟以举(武陵高专湖南省林产化工重点实验室,湖南张家界 427000)摘 要 报道了吉首产棕灰口蘑[T richoloma terreum(Schaeff.ex F r.)Q uél.]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及菌种分离结果。
关键词 棕灰口蘑;生物学特性;菌种分离吉首位于东经109°30′~110°01′,北纬28°10′~28°28′的湘西北边陲武陵山区,海拔145.9~946.6m,总面积1055.5km2,林地面积802.3km2,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境内重峦叠障,植被复杂,蕴藏着丰富的真菌资源。
我们在对该地区进行真菌资源调查时,注意到早春即有一种味道鲜美的野生食用菌在集市出售,经鉴定为棕灰口蘑[Tricholoma terreum(Schaeff.ex. Fr.)Quel.],标本号930033。
因其盛产于当地桃花盛开之时,故苗胞称之为桃花菌。
为开发利用这一菌类资源,我们研究了其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及食用价值,发现部分特征有别于文献〔1~6〕记载。
1 形态特征棕灰口蘑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无隔担子菌亚纲(Holobasidiomycetidae),伞菌目(Ag 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口蘑属(Tricholoma)。
子实体多为群生、单生或散生。
幼嫩子实体呈扁半球形,成熟后呈钟形或伞形,表面不粘,菌盖直径4~8cm,灰白或灰褐色,具棕黑色或黑褐色丛毛鳞片,边缘无条纹。
菌肉灰白色,味甘淡,微香,伤不变色。
菌褶最宽处可达10mm,较密,多为直生,不等长。
菌柄4~5×1~2cm,圆柱形,类纤维质,基部稍膨大,幼时菌柄多为中空,基部有纤维束状组织沿中空管向上生长,逐步充填至实心。
双孢蘑菇和棕色蘑菇氨基酸的对比分析杨红澎;班立桐;黄亮;王玉;童应凯;孙建成【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34)005【摘要】分析比较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和棕色蘑菇(Agaricus brunnescens Peck)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高于棕色蘑菇,两种蘑菇子实体中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31.19%和22.08%.它们所含氨基酸含量的高低有所差别.双孢蘑菇子实体中含量较高的前七种氨基酸是谷氨酸(8.40%),缬氨酸(3.14%)、脯氨酸(2.48%)、精氨酸(2.34%)、天门冬氨酸(2.33%),丙氨酸(2.17%)和赖氨酸(1.65%).棕色蘑菇子实体中含量较高的前七种氨基酸是谷氨酸(8.40%),缬氨酸(3.55%),天门冬氨酸(1.83%),丙氨酸(1.68%),亮氨酸(1.40%),脯氨酸(1.26%)和赖氨酸(1.16%).两种蘑菇中谷氨酸和缬氨酸含量最高.【总页数】3页(P84-86)【作者】杨红澎;班立桐;黄亮;王玉;童应凯;孙建成【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市凯润淡水养殖有限公司,天津30038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棕色蘑菇子实体和液态发酵菌丝体的氨基酸对比分析 [J], 王玉;夏文;李政;黄亮;班立桐;郁彭2.棕色双孢蘑菇杂交育种研究 [J], 王波;蒋馨;鲜灵3.棕色双孢蘑菇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抗氧化活性比较 [J], 金群力;张作法;范丽军;蔡为明4.棕色蘑菇子实体菌膜破裂前后的氨基酸总量对比分析 [J], 王玉;杨红澎;黄亮;王春宝;班立桐5.不同播期施用双孢蘑菇菌渣对糯玉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J], 南晓洁;周伟;郭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录1 前言 (1)1.1 棕色蘑菇的简介 (1)1.2 棕色蘑菇的栽培 (1)1.3 菌种鉴定 (2)1.3.1 形态分类 (2)1.3.2 从蛋白方面分类 (2)1.3.3 从分子方面分类 (3)1.4 目的和意义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1.1 供试菌株 (4)2.1.2 培养基 (4)2.1.3 所用仪器 (4)2.1.4 所用试剂 (5)2.1.5 试剂配制 (6)2.2 实验方法 (6)2.2.1 拮抗试验测定 (6)2.2.2酯酶同工酶测定 (7)3 结果与分析 (8)3.1 拮抗试验的结果 (8)3.1.1 拮抗试验结果分析 (9)3.2 酯酶同工酶电泳结果 (10)3.2.1 酯酶同工酶结果分析 (10)3.2.2 聚类分析 (11)4 讨论与结论 (12)4.1 拮抗试验的优缺点 (12)4.2 酯酶同工酶的优缺点 (13)4.3 其它分类鉴定的方法 (13)4.4 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4)附录1英文文献 (15)附录2英文文献翻译 (23)十种棕色蘑菇亲缘关系的研究叶小松(天津农学院农学系)1 前言1.1 棕色蘑菇的简介棕色蘑菇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1]。
棕色蘑菇在我国俗称棕蘑,欧美各国生产经营者常称之为普通栽培纽或纽扣蘑菇。
棕色蘑菇也是一种双孢蘑菇,其人工栽培菌种的最初来源是野生双孢蘑菇菌株。
野生双孢蘑菇菌株的子实体是棕色的,在生长栽培过程中逐渐分化出奶油色品种,奶油色品种中又有菌株发生突变,产生了白色品种。
棕色蘑菇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据统计,棕色蘑菇中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占子实体鲜重的3.5~4%,最高为5.9%。
按干重计算,棕色蘑菇通常含有19~35%的蛋白质,比稻米、小麦、大豆的均高。
棕色中还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
棕色蘑菇的脂肪含量占其干重的1.1~8.3%,平均4%。
且天然脂肪种类丰富,大多为非饱和脂肪酸亚油酸。
因此棕色蘑菇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功效,经常食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防止肝炎等。
所以,棕色蘑菇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目前棕色蘑菇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产量约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40%。
如今,人工栽培的双孢蘑菇品种从子实体颜色上可分为白色、棕色和奶油色三大品种。
1.2 棕色蘑菇的栽培中国棕色蘑菇人工栽培历史较短,上海市农业试验站陈梅朋先生和上海师范学院杨庆尧先生分别以猪、牛、兔、鸭和羊等畜禽粪代替马粪发酵培养料,栽培棕色蘑菇成功,从而结束了历来只能以马粪栽培棕色蘑菇的历史,极大了促进了中国棕色蘑菇人工栽培的发展,在长江以南气候条件适宜地区相继推广。
福建开始进行棕色蘑菇栽培,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在秋冬春季可以连续栽培,因而发展迅速,成为中国棕色蘑菇栽培的重要产区和相关技术研究中心。
20世纪70年代前后,浙江、四川,江苏、安徽,广东、广西等省相继开始进行棕色蘑菇栽培。
以配方:干稻草、干牛粪,石灰、石膏、尿素、碳铵、过磷酸钙为主要培养料的床架式常规栽培方式,大大提高了棕色蘑菇的产量1.3 菌种鉴定1.3.1 形态分类食用菌形态分类主要通过子以实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性作为分类标准进行的。
不同种类食用菌的子实体形状不同。
常见食用菌子实体形状有伞状、头状、笔状等。
其次可以通过菌丝有隔和无隔分成两类,然后又可以分成单核菌丝、双核菌丝、二倍体菌丝。
棕色蘑菇为野生双孢蘑菇的进化品种,有以下特点:菌肉白色具有杏仁味,无乳汁分泌;菌褶向下延伸,密集、略宽,边缘及两侧平滑。
通过菌丝形态也可以进行分类,常用方法就是真菌中的营养不亲和系统又称为体细胞不亲和或异核体不亲和,是一种识别异已的遗传系统,其反应常称作拮抗反应。
拮抗反应是异宗结合食用菌品种鉴定的常用方法,已经用于平菇、鸡腿菇、真姬菇[2]和金针菇等菌种鉴定中。
1.3.2 从蛋白方面分类生化标记包括同工酶和等位酶标记等,是一种物种根据化学成分进行标记和分类的方法。
同工酶是指由一个以上基因座位编码的酶的不同形式,具有相同催化功能而结构及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类酶,具有组织、发育阶段及物种的特异性;而等位酶是指由一个基因座位的不同等位基因编码的不同形式的酶。
分析方法是在组织的蛋白提取物中,通过电泳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将酶的多种形式转变成肉眼可辨的酶谱带型。
根据一个基因编码一种酶的规律,同工酶可用来对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进行分析及品种间的鉴定。
袁艺[3]对平菇及其近缘种酯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进行了电泳分析,发现侧耳种间在酶带数目、宽窄及颜色深浅都存在着差异,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差异最为显著。
贾建航[4]通过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的同工酶研究表明,同工酶反映的是蛋白质水平上的信息,弥补了真菌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可广泛应用到食用菌等真菌的分类鉴定中。
常用的同工酶有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漆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等。
Toyomasu T等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香菇(Lentinula edodes)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质谱带的多少、宽度、颜色等,作为鉴别不同菌株的方法。
方自若等采用等电聚焦电泳对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草菇(Volvanriella volvacea)及紫孢侧耳等几种食用菌的胞外漆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探讨用于分类学研究的可能性。
Park等以菌丝体酯酶同工酶图谱区别灵芝(Ganoderma lucidum)的16个菌株品系。
郑素月[5]采用拮抗试验、同工酶酶谱分析和子实体形态观察三种方法,对我国广泛栽培的18个平菇近缘种菌株进行了分类学研究。
结果表明,无拮抗反应菌株间,酯酶同工酶谱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相同,子实体形态相似。
胡国元等通过对8株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s)菌丝体酯酶同工酶的研究比较,认为利用菌丝体同工酶标记早期鉴定菌株比形态分类鉴定更为准确和可靠。
李荣春等通过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和姬松茸(Agaricus)的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同工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析发现酯酶同工酶的试验结果最好,因此本文采用酯酶同工酶电泳方法进行棕色蘑菇分类鉴定分析。
1.3.3 从分子方面分类核酸序列分析是通过测定核酸一级结构中核苷酸序列的组成,比较样品间相关性的方法。
它能为物种提供最直接、最有价值及最为准确的信息,利用它不仅可直接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且对了解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基因表达以及分子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核糖体是细胞最基本的细胞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核糖体RNA (rRNA)是核糖体的基本组成成分,具有功能和进化上的同源性。
rDNA是一种高度重复的串联序列单位,由28SrDNA、18SrDNA、5.8SrDNA、5SrDNA头尾相连,串联排列在染色体上,相互之间由间隔区分隔[6]。
在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上,18S、5.8S 和28SrDNA按照5′端到3′端的方向头尾相连,组成了一个18S-5.8S-28S DNA转录单元,大多数真菌5SrDNA则位于各个转录单元之间[7]。
真菌的4种核糖体基因及间隔区有不同的进化程度,有的序列比较保守,有的序列进化较快,因此可以根据它们的序列,将真菌鉴定到属及属以下种、亚种、变种、甚至菌株的水平。
郑和斌通过克隆测序测定了20个我国主要栽培的侧耳品种的ITS序列,另外从GenBank获得侧耳属15个种25个ITS序列及亚侧耳属10个种的ITS序列,以Hohenbuehelia grisea[8]和H.tremula[9]为外群,利用简约分析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显示黄白侧耳(Penurious cornucopiae)与金顶侧耳(Pleurotucitrinopileatus)、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与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亲缘关系密切,并发现IGS 不及ITS保守,是rDNA中变异最快的区域。
黄晨阳对8个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株进行了转录单位间隔区2(IGS2)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存在长度异质性和数量多态性[10]。
张金霞应用4个限制性内切酶对IGS2扩增产物进行酶切(IGS2-RFLP),不同菌株的酶切位点不同,电泳后产生多样性丰富的图谱,成为菌株特有的DNA指纹[11]。
由于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IGS2-RFLP可作为刺芹侧耳菌株鉴定和鉴别中的分子标记。
rDNA中18S、5.8S与26S的基因序列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而ITS承受的选择压力较小,相对进化速度较快,具有很高的可变性,且在核基因组中高度重复,这样可以根据保守序列中的变异位点设计特殊引物对ITS区进行PCR扩增。
ITS区的可变性为物种鉴定提供了丰富的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对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后再设计特异引物,来诊断和检测植物病原菌以及植物类群等,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4 目的和意义棕色蘑菇是外来引进品种,主要销往东南亚[12]、德国、加拿大、美国及东欧国家。
然而目前国内外棕色蘑菇菌种市场比较混乱,菌种管理比较滞后,乱引种、乱命名比较普遍,导致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棕色蘑菇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的客观提示。
因此,了解国内外棕色蘑菇的种质资源现状,并运用分子标记等手段做出评价,为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扫除了很大的障碍。
蘑菇的传统分类多依靠形态学特征,随着分子生物学快速的发展,分子生物技术已运用到食用菌分类鉴定中,为棕色蘑菇快速鉴别分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材料2.1.1 供试菌株表1 供试棕色蘑菇菌株菌种来源1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2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3 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4 美国Sylvan公司5 俄罗斯Trade Company Mico-Fresh,LTD6 韩国7 北京吉蕈圆科技有限公司8 北京吉蕈圆科技有限公司9 华中农业大学菌种实验中心10 武汉市周玉磷食用菌研究所2.1.2 培养基马铃薯综合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5g,磷酸二氢钾1.0g,硫酸镁1.5g,菜园土600g,麦粒100g,水1000ml。
2.1.3 所用仪器冰箱海尔公司电磁炉美的有限公司电子天秤ARC120型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培养箱LDZX-40SCⅠ型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烘箱DHG-9078A型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电泳仪BIORAD公司凝胶成像系统上海精科有限公司2.1.4 所用试剂磷酸氢二钠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磷酸二氢钠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过硫酸铵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核黄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蔗糖天津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天津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盐酸天津市赢达稀贵化学试剂厂N,N,N’N’-甲基乙二胺天津市赢达稀贵化学试剂厂丙烯酰胺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甲叉双丙烯酰胺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甘氨酸天津市赢达稀贵化学试剂厂乙酸-1-萘酯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乙酸-2-萘酯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固兰RR盐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丙酮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乙酸天津市赢达稀贵化学试剂厂溴酚兰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氢氧化钠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琼脂Biosharp日本分装磷酸二氢钾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硫酸镁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葡萄糖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Ezup 柱式植物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2.1.5 试剂配制(1)样品提取缓冲液(pH 7.5):称取6.02g磷酸氢二钠(Na2HPO4²12H2O)0.5g 磷酸二氢钠(NaH2PO4²2H2O)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ml。